06.08 山西太谷歷史資料

1

太谷蘊藏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真可謂地靈人傑。置縣2000多年來,為三晉乃至華夏的復興、繁榮、進步和文明,做出過貢獻。據“白燕遺址”發掘的地下實物資料證實,我們的祖先早在約四千多年前在太谷烏馬河流域就有人定居從事生產和生息了。唐堯時屬冀州;虞舜時屬幷州;春秋周襄王時,晉侯以陽賜大夫處父為食邑,稱陽邑;戰國時屬趙;秦統一中國,置郡縣,陽邑隸太原郡;西漢時置陽邑縣。

1934年1月1日,趙樹理組織北汪小學(五高)學生排演由他親自編寫的新戲。主要內容是諷刺政府官員貪汙、豪紳掠奪。描述農民痛苦生活。

1947年1月1日,晉冀魯豫軍區通令嘉獎太谷獨立營為模範獨立營。

2

先有白塔村,後有太谷城。太谷舊城原在今縣之東二十里陽邑村,為春秋時晉大夫陽處父之食邑,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西徙二十里白塔村,即今縣城。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名為太谷。

1947年1月2日,人民解放軍太谷獨立營指戰員在東里僅用十五分鐘時間將閆匪二、六中隊大都殲滅,斃傷俘敵35人。

3

太谷縣最大的楸樹在原東莊鄉青基溝村,高十七米,腰圍七米,樹根四周分 出小楸樹一百多株,樹冠直徑20米開外,遮地半畝有餘。

1956年1月3日,太原、大同、長治、太谷、忻縣、臨汾、臨猗等縣市公安機關破獲了暗藏在基督徒聚會處內,以王晨光為首的反革命集團,依法逮捕了反革命首要分子王晨光、王若仁、田種玉、裘愛虜、劉紹武等一夥罪犯。

1998年1月3日,我縣創建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通過驗收。

4

太谷縣最冷的村莊是位於跑馬坪背的原滸泊鄉泊子嶺,其平均氣溫只有6攝氏度,比縣城附近要冷4攝氏度,全年冷凍期長達五個半月。

1952年1月4日,縣級機關幹部第一批整風開始,揭開“三反”序幕。

5

太谷縣最低點是水秀鄉武家堡村西北的祁縣邊界,海拔771米。

1946年1月5日,太谷路東縣委書記畢繼昌、縣長白瑞西對八年抗戰損失調查做出指示。

6

太谷縣最大的河流是烏馬河,西源於祁縣高洪壑山,東源榆社南嶺,在我縣原窯子頭鄉的水磨坡村南會合進入我縣,折而向北,於六門村西注入祁縣境,全長83公里,流域面積278平方公里,流經太谷窯子頭、陽邑、小白、胡村、水秀、明星6圪鄉鎮。

1995年1月6日,太谷縣瑪鋼實業有限公司掛牌。

7

太谷縣最大的森林是國營林場,有22000畝,北起三縣腦,中經八賦嶺,南至通梁山,整個原王公鄉的後區靠近榆社邊界的地方都是天然次森林分佈區。

1948年1月7日,閆政權開展“三自專訓,進行亂棍打人”的野蠻屠殺,在水秀、沙河、墩坊等地分設刑場,共產黨員溫廷喜(女)、喬喜雲,民主地下工作人員趙良卿等108人遇難。

8

太谷縣最高山是原滸泊鄉泊子嶺村境內的跑馬坪山,海拔1914米。

1993年1月8日,太谷縣氣象局被國家氣象局授予“全國先進氣象局”稱號。

1998年1月8日,由城關供銷社投資興建的金牛商城隆重開業。

9

1925年1月9日,通過五卅革命運動,銘賢進步學生力量逐步擴大,張維琛同志先後發展覽趙振鑫、梁卿雲、郝金和等同學加入共產黨,組成了太谷第一個黨小組。

10

1932年1月10日,為反對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留省回谷學生杜潤生聯合郭今吾、白瑞西、智逸雲、陳秀玉、王秉田以及武光大等人,砸毀了國民黨太谷縣黨部。

1964年1月10日,縣社兩級“四清”開始。

1985年1月10日,太谷四中更名為太谷城關中學。

11

1922年(民國11年)1月11日,由當時太谷電報局局長上海人唐榮寶介紹,曹家“三多堂”從“中國電器公司”購進一臺美國出產的發電機,為立式煤油發電機,電壓32伏,能帶動100多盞電燈。1939年曹家獻給抗日政府使用。

1996年1月11日,為了把我縣的旅遊搞活,把太谷北汪曹家“三多堂”的美名傳揚三晉乃至全國,掛職副縣長吳會明一行十五人統一著裝身披紅色彩帶,騎自行車經榆次迎賓路、糧店街、錦綸路、太原迎澤大街、解放路、新建路進行宣傳,太忙的壯舉得到了省、市領導的支持和支助,更重要的是“三多堂”從此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可。

12

1522年(嘉靖元年)1月12日,鳳山書院始創,布政司參政秦偉買西門內寺僧寺改建而成,佔地面積約1300平方米,建築面積455平方米。1902年(光緒28年),改名為“鳳山學堂”。

1955年1月12日——18日,中共太谷縣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在縣委禮堂舉行,一次全委會選舉李希文為縣委書記,王繼青、靳廣傑為副書記。

13

太谷縣最大的水庫是座落在我縣第二條大河象峪河上的郭堡水庫,是山西省修建做早的中型水庫。1958年3月開工,當年年底竣工,庫容2630萬立方米,灌溉土地88000畝。

1982年1月13日,發生4.7級地震,震中太谷西北。

14

“太谷秧歌”是源於太谷的民間小戲,流行於山西中部地區,它結構簡練、曲調豐富、優美動聽。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文化的需要,它由民歌發展成載歌載舞的 “過街秧歌”,也叫“地秧歌”、“鬧社火”。在清朝乾隆初就有秧歌班的 組織,主要在每年正月十五前後活動。

2002年1月14日,山西省糧食協會正式批准縣糧食加工廠生產的“烏馬”牌特二粉為全省放心面,於2003年被中國糧食行業協會授予“烏馬”牌特一、二等小麥粉為“放心面”稱號。

15

1948年1月15日,閆軍四十六師、七十一師返回祁太地區,結合原駐三十七師、八、九總隊等部向祁太邊地區進行掃蕩,一度佔領範村、郭村、岳家莊,進行了持續九天的騷擾搶劫,三慶王的四子李連蠻帶還鄉團也到蚍蜉一帶實行階級報復,綁架並殺害了韓生玉、韓德順、韓桂林等人。我太行二分區四十三團、四十二團、和榆太祁獨立營以迂迴急襲手段殲滅閆軍後衛部隊三百三十餘人。

16

孔祥熙在太谷的住宅和宅園,原系太谷破落紳士孟廣譽家的老宅,始建於乾隆年間,1930孔祥熙購買後局部修葺,仍保持清中葉的建築風格,為太谷城內現存最大、保持完整的一座大宅院,分為東花園、西花園、正院、書房院、廚房院、西側院、戲臺院、墨莊院。

1922年1月16日,太谷縣人民醫院被授予“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榮譽稱號,”是我省唯一獲此殊榮的縣級醫院。

17

鼓樓建於明代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為正方堆型樓閣,分三層。底層以磚為臺基,正南、正北、正東、正西各開一門洞,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交會門中;二層樓閣,四面砌以磚牆,閣內環列有七塊石碑;三樓閣門、閣窗皆為木構,沿床漫步可環視全城景緻,樓頂為五脊六獸的兩出水琉璃瓦房。整個樓閣“臨廛市”、“跨通衢”,雄對峙城中。

18

無邊寺位於縣城西南南寺街,座北向南,舊為無邊寺,宋治平年(1065年)改為普慈寺,清光緒卅二年(906年)復舊名,俗稱南寺。建於西晉秦始八年(272年),宋、元、明、清多次修葺、重建、改建。現存無邊寺建築除轉角過殿保留明代建築風格外,其餘建築確為清代晚期建築。

19

白塔建於西晉秦始八年(272年),位於無邊寺中軸線的中部,高聳凌空,頂有尊勝幢相,堊色經久而白不減。白塔村也因之而得名,塔身為樓閣式空心制,內分七級,拾級而上至塔頂,每層有平臺與真假券門,整個塔的建築為宋代建築風格。

1948年1月19日,範村民兵在東賈村三路截擊閆軍,俘二百餘人,斃十名。

20

清代,太谷中進士者56人,其中武進士20人;中舉人者共418人,其中武舉195人;貢生共444人;欽賜舉人8人;欽賜副榜9人。

1959年1月20日,我縣第一個文藝刊物“白塔”文藝雜誌,正式出刊。

2000年1月20日,太谷二中舉行山西省晉中空軍飛行員早期培訓基地命名掛牌暨培訓基地大樓落成典禮。

21

太谷十景詩選之一:

鳳山春色 清 胡衍虞

春醒寒山睡,朝嵐接遠天。

翠含初霽雨,青染未浮煙。

花氣風中落,鐘聲雲外懸。

攜尊來一嘯,人在畫圖邊。

1949年1月21日——23日,太谷縣婦女代表大會召開。

22

太谷十景詩選之二:

酌泉春水 清 孟京品

拍浮漫笑酒人狂,可是移封到汝陽。

乳竇溪流看鴨綠,糟床大杓想鵝黃。

泥融不礙名山履,風暖偏宜曲水觴。

牧豎未須重指下,遊人已在杏花莊。

23

太谷十景詩選之三:

龍岡煙雨 清 塗長髮

迷離煙雨秀龍崗,復嶺連出接混茫。

麟鬃濛濛飛組練,平蕪渺渺似瀟湘。

山村依約垂楊暗,略(彳勺)橫斜流水香。

淡墨王維添粉本,更饒夏木隱千章。

24

太谷十景詩選之四:

古城芳草 清 高祖佑

春日亂啼鶯,尋芳到古城。

人來山雨後,草趁夕陽明。

野馬新調日,王孫送別請。

芊芊回首處,儘量可憐生!

1965年1月24日,中共山西省委召開會議提出,太谷等11縣市成為糧食高產縣。

1992年1月24日,王森浩省長在太谷胡村供銷社瞭解春節市場供應情況。

25

太谷十景詩選之五:

松嶺晴嵐 清 郭靖

孤雲獨無依,陶公昔所嘆;

松盡雲亦飛,斯理同聚散。

虯枝竟若何,訪舊跡已漶;

唯餘巖際嵐,終古此霄漢。

清光上翠微,落日在遠岸;

斧斤日相尋,景物忽已換。

山容自太初,陰晴閱宵旦;

謖謖磨龕風,依然到山羊。

(最後一字原文如此。疑有誤。“半”?)

26

1932年1月26日,在太谷城內發生了一件震動全縣的大事:革命青年杜潤生、郭今吾、武光大等同志帶領從太原返谷的大、中學生和縣城高小的百餘名師生,闖入了太谷縣城內的南寺——國民黨縣黨部,抄查了縣黨部的文書檔案,搜出了一支手槍,查封了縣黨部,從此到抗戰前夕,縣城再沒有國民黨縣黨部機關的存在。

27

太谷十景詩選之六:

磨龕雲樹 清郭晉

探幽入奄谷,鷲嶺若在眼。

龕原米勒同,樹是祇林產。

色相片雲窺,虛空自縈綰。

溶溶練影垂,青青露光潸。

膜拜走遊人,循崖輳車棧.

昔聞松嶺名,攬勝虛竹簡.

懷遠漫江謂,豁目快(山騫)(山產).

春風坡谷行,可以參玉版.

28

太谷十景詩選之七:

吳家斜陽 清 孟生蕙

夕照留吳冢,傳聞歷歲年。

何人封馬鬃?此地見牛眠。

林薄搖紅葉,山光射紫煙。

豐碑餘鳥篆,雁字落霞天。

29

1952年1月29日,全縣“五反”運動開始。

1995年1月29日——2月2日,太谷縣第一屆三次人代會在縣城舉行,會議選舉賈春發為縣長,高九鴻、張希達、劉振葉為副縣長。

30

太谷十景詩選之八:

馬陵積雪清 孫廷夔

豁達關門迥,傳疑號馬陵。

遙天橫一發,素雪積千層。

陰磴春光草,深巖夏有冰。

孫龐遺事久,弔古總難憑。

1965年1月29日,太谷縣基本實現農業合作化。

1971年1月29日,發生4.5級的地震,震中太谷東南。

31

太谷之商業,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明末清初,就有“商賈輻輳,甲於晉陽”之說,隨著經濟的繁榮而興起的金融業,也於同時成為祁、太、平三幫之一幫,其勢力之廣,“東北至燕奉蒙俄,西達秦隴,南抵吳越川楚,儼然操全省之牛耳”,美國人羅比尤恩森在他所著的《宋氏三姐妹》中,稱太谷為“中國傳統的金融中心”、“中國的華爾街”。

31

圓智寺在縣城東北25公里處範村鎮內。創建年代無考。明萬曆年間重修。現存寺院基本完整。建築均為明、清遺物。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樑架斗拱為七架樑,雙下昂5踩,屋頂為懸山頂,琉璃瓦簡邊。寺內有石碑九通,壁畫485平方米,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57年3月1日,太谷縣電業管理所成立,之後南沙河村成了我縣第一個送電村。

32

農曆正月二十五,曹莊趕會,南郭村趕會,南席村放架火。

南席:

傳說南席一帶為古戰場,每逢勝仗,皇帝向有功將士欽賜御酒,設宴席於此地,因名南席。

舊時農曆正月二十五稱為“老填倉”,中午家家戶戶以“火燒”為食。

劉三推車流行於清末和民國間,表演者化妝為三花臉和彩旦,意謂農夫推妻於正月十五觀燈。邊舞邊唱,表演者滑稽風趣。民國時搬上舞臺,發展成秧歌戲。(愚翁補充:南席相對還有北席,在榆次東陽鎮。)

33

淨信寺在縣城東7.5公里處,陽邑村西南隅。唐開元元年(713)創建,以後歷代都有修葺。現存寺院完整,均屬明、清時期建築。寺內有各種彩塑佛像70餘尊,壁畫230平方米,石碑36通,其中唐碑2通。主體建築正殿面闊5間,進深3間,樑架斗拱為5步梁,雙下昂5踩(原文如此),屋頂採用琉璃瓦簡邊懸山式,殿內有彩塑和壁畫。國家於1984年撥款維修,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7年3月3日,人民醫院開通120緊急電話專線,擔負起本縣及周邊縣區急、危重症患者的出診搶救任務。

34

資福寺,俗稱東寺,是針對西門內離相寺(西寺)而言,位於縣城內東寺園,建於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南北走向,平面佈局為長方形,兩進庭院式,前院正南面為三座山門,東西兩山面各有金剛殿二楹,往北緊接各五楹殿,藏經閣是寺中主體建築,兩翼是鐘鼓二樓。資福寺佈局嚴謹,建築之多,規模宏大,在全縣諸寺中確為首位,是唯一建有藏經閣的佛教寺院。1957年將藏經閣、鐘鼓樓遷往太原,五十年代後資福寺即告無存。

35

農曆正月二十八,侯城趕會,冀村趕會。

冀村:相傳此村原為一個城,名冀州城。明朝末年,因戰禍此城被毀,城市北遷重建家園。定名為“新冀村”,人們簡呼為“冀村”。

1952年3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回國代表團、朝鮮人民訪華代表團華北分團代表來太谷做報告 。

1971年3月5日-7日,中共太谷縣第四次代表大會在縣委禮堂召開,大會選舉陸配洲為縣委書記。

36

農曆正月二十九,朱家堡趕會。

朱家堡:

因朱姓而得名。傳說明末李自成起義,要殺朱姓。村民怕株連,改朱姓為李姓,因此,朱家堡人大都姓李。

藏經閣是資福寺的主體建築,始建於金代大定二十五年(1185)。除了供佛之用,主要用於存藏佛教經典。但現存的是清代前期的建築,是木結構建築的一個佳作。1957年遷往太原復原後,成為迎澤公園的一景。藏經閣,平面呈長方形,臺基東西長35.5米,南北寬31.9米,計113.9平方米。面闊5間,3層樓閣式建築,頂部為重簷歇山式。屋頂用黃綠兩色琉璃瓦當覆蓋,正脊飾以樓閣式琉璃脊剎,垂脊、錢脊之端裝有獸頭,翼角仔角梁端各有一黃綠色套獸。

37

1947年12月至1948年3月,閻錫山統治當局在太谷縣城鄉各界實行慘無人道的“三自傳訓”暴政,殘酷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三自傳訓”,為自清、自衛、自治。要自清就得自白,又叫“自白轉生”,中心任務是突擊檢舉與共產黨、八路軍有“關係”的嫌疑分子,以達到“肅清內部”,挽救“危局”的目的。

38

農曆二月初一稱“太陽節”,家家中午吃“烙餅”。

劉芝蘭(1916-1972)女,本名丁碧田,藝名芝蘭,山西梆子著名刀馬旦演員。她音域高亢,於介板唱腔中特意突出高音符的跳躍,所飾刀馬旦角色極具英武氣概,被觀眾譽為氣死筱桂桃,代表劇目有《鳳台關》、《殺宮》等。1950年,太古成立新星劇團時任團長,對太谷晉劇藝術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1978年3月8日,成立"太谷秧歌劇團"。

39

農曆二月初二,“龍抬頭”,。這日居民有剃頭習慣,中午多食煎餅。有條件的食春餅。

今天大郭村趕會。

大郭:相傳洪明武年間,從洪洞大槐樹底遷來郭氏兄弟三人,老二定居榆次郭村,老三定居榆次郭家堡,老大定居於此,故名為大郭。

縣委政府決定:每年3月9日為“太谷縣科技節”。

40

民間音樂-迎春鑼鼓

迎春鑼鼓是伴隨民間社火而產生的音樂,在城鄉廣為流傳的有:

狗相咬:主要特點是鐃、鈸相咬,節奏緊湊、熱烈。一般作為背棍、鐵棍等社火的伴奏。

老龍滾:也稱“滾繡球”,主要樂器是大鼓、大鐃、大鈸,節奏隨慢隨緊,用於龍舞和獅舞的伴奏。

牛虎鬥:也稱“過街板”,是一種配合旱船,竹馬等活動的過街吹打樂,主演樂器有大嗩吶、戰鼓、鐃、,鉸子、小鑼等,節奏輕鬆、簡單、明快。

41

布學寬(1876-1971),字子容,出生於農民家庭。原籍祁縣,後定居太谷。是山西武術界藝高望重的形意名家。曾任太谷縣人民政府委員、縣人民委員會委員、縣政協委員、縣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縣武術協會主席、全國政協委員等職。晚年參加了全省形意拳的編寫工作。

42

龜齡集的傳說:

明代中葉,太谷北汪村有個姓吳的商人,與一官宦結好,官者宦歸鄉里,吳氏為其餞行,宦者發疾,吳氏躬身服侍,親為煎藥,宦者病癒,吳氏又以巨資資助其返鄉。宦者感激,贈與吳氏一宮廷秘方。吳氏依此修制之法,久煉仙丹,取名延齡丹。清代康熙間,每年進貢,後更名為龜齡集。

農曆二月初五韓村趕會。

1953年3月12日,設立統計科,1978年12月31日更名為統計局。

1986年3月12日,太谷縣老體協成立。並召開了運動會。

43

農曆二月初六,郝村趕會。

1943年3月13日,駐太谷的同蒲支隊接受了護送抗大總校的三百多名學員路過晉中平川到延安的任務,支隊長楊敏賢與抗大總校大隊長王乃貴認真研究了過境計劃和路線,在白城村外的大墳地中隱蔽一天後,順利通過太谷。在過太汾公路時與日偽遭遇。經過猛烈交火,順利護送抗大總校學員進入呂梁山中。

44

馬定夫(1915-1943),又名鎮西,字馬定,山西榆社人。1936年入黨,1942年擔任八路軍十旅三十團政委,1943年在太谷楓子嶺村保衛夏收任務中犧牲。為紀念先烈,楓子嶺村更名為馬定夫村。

1949年3月14日,太谷縣第三批南下幹部在縣委書記王天華、縣長高懷亨帶領下出發,歷時7個月與10月11日結束征程。南下幹部分別安排在湖南衡山縣、長沙市安仁縣、酃縣、衡陽市。

45

農曆二月初八小常趕會。

小常:傳說小常與大常(大常今屬清徐縣)古為屯兵之營地,每逢勝仗,論功行賞,功大者大賞,功小者小賞。尚地遂稱“大賞”、“小賞”。以後“賞”“常”諧音,以訛傳訛,村名即傳為“大常”“小常”了。

小常在抗戰期間是延安到太行山的交通要道,有“小延安”的美譽。

2002年3月15日,以“綠色、市場、基地”為主題的中西部綠色高效農業新技術新產品博覽會暨2002年農業部“十五”期間50項重大科技項目推廣會和我縣第二屆科技節在山西農業科技市場和 縣畜牧市場隆重舉行。

46

杜潤生;1913年生,太谷縣陽邑村人。1932年入黨,1933年北平師範大學畢業,1953年抗戰期間任太行山晉中游擊隊三支隊長、黨委工部太原城委書記等職。解放後任國家農委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秘書長、中共農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兼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等職,著有《中國農村經濟改革》、《中國農村的選擇》、《杜潤生文集》等。

47

1960年3月17日,中共山西省委發出《通知》,決定選擇工業化比重較大的縣作為省委的重點縣,太谷縣定為重點縣。

農曆二月初十,北汪趕會。

48

1957年3月18日,財政局由原來的財政科與稅務局合併而成。幾經變革後,1986年7月財政局再次分設為財政局、稅務局。

1958年3月18日,在郭堡村西龍王面前,召開郭堡水庫工程開工典禮大會,當日破土動工,為晉中地區第一座中型水庫,當年12月23日竣工,實現了當年開工,當年受益。水庫蓄水450萬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228.8平方公里,受益38個自然村8.93萬畝。

49

太谷的第一個中共黨員:

1923年,明賢學校學生張維辰利用寒假時間,赴北平找到了黨組織,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太谷縣第一個中共黨員。開學後返校,不久與中共太原市黨組織取得聯繫在學校開始了革命活動,積極培養髮展共產黨員。

1997年3月19日,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到太師附小考察。

2003年3月19日,全省“供優種、打假、保增收”活動儀式在我縣舉行。

50

1938年3月20日,日軍制造了“曹莊慘案”,打死、刺死、燒死群眾48人,民兵吳卯元被大砍八塊,燒燬房屋100餘間。

51

太谷歷史人口最多是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全縣總人口為333,877人;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全縣人口減為160,322人;到了民國三年(1912年)降為98,815人。

52

農曆今天西賈趕會。

1946年3月22日,太谷縣人民政府建設科編寫了《太谷縣概說》,對全縣面積、耕地、著名特產、農產品製造、山川河流、礦產、副產品、交通、文化教育、生活習慣等十六、七個問題作了描述,是民主政府成立以來第一次對全縣情況作出文字整理。

2004年3月22日,第四屆科技節舉行。

53

1955年3月23日,太谷縣人民檢察署改為檢察院,1978年7月1日全省第一個重新建立的人民檢察院——太谷縣人民檢察院正式掛牌辦公。

2000年3月23日,省委書記田成平考察我縣調整產業結構的實施情況。

54

1997年3月24日,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國家氣象局名譽局長、原世界氣象組織主席鄒竟蒙在副省長王文學、省氣象局局長霍成福、地委副書記馬友、行署副專員籍振芳、耿懷英等陪同下,來我縣視察指導,在氣象局題詞“為太谷經濟振興、社會進步做出更大貢獻”。

55

農曆3月25日,陽邑趕會。

陽邑遺址:

陽邑遺址位於縣城東約10公里陽邑村,該村北臨烏馬河,遺址分佈於三處,一處緊臨河邊,俗稱大白園,為新石器時代遺址;一處在高土臺地,俗稱崗上,約為商周時代代遺址;另一處在村北沙坡地內,時代尚難確定。

1987年3月25日,我省第一臺風力發電機在太谷窯子頭安裝投入發電,該風力發電機型號為9FQ-1000-1。

56

民間藝術——剪紙

太谷民間,素有年節貼窗花之俗。剪紙內容有戲劇人物、花鳥魚蟲、福祿喜壽‘十二屬相等,品種有紅紙和宣紙兩種。有的照樣摹剪,有的即興創作,裝飾吉慶,相沿成習,深受群眾喜愛。

1955年3月26——31日,青年團太谷縣第三次團員代表大會在縣委禮堂召開。

57

民間藝術——刺繡

刺繡為谷邑閨秀針工,始於清代,到民國十四年,貝露女子學校尚設刺繡課。針工精細者謂“穿羅十錦”,要根據所繡景物數清羅德眼孔穿針引線,殊為不易。

1996年3月27日,國家檔案局副局長劉國能奧我縣水秀鄉政府、水秀村、賈堡村檢查指導鄉鎮農村建檔工作。

58

1928年3月28日黃昏,太谷縣西山底知名人士老秀才武春,顫巍巍地立在刑場中,這位鶴髮童顏、銀髮飄灑的老人,被狼一般的日寇士兵當著老人兒女孫輩的面,剝得渾身淨光,然後在老人四周堆好木器傢俱,澆上汽油點燃,在鬼子喪盡天良的鼓掌聲中,老人被活活地燒死。

1948年3月28日,閆軍以五團之眾大舉蠶食解放區,佔領鳳凰山、範村、冀村等地。

59

2002年3月2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省委書記田成平、省長劉振華等陪同下,在任村鄉段村調查瞭解農村稅費改革和農民義務教育情況。

2004年3月29日,太谷縣農機協會成立。

60

農曆二月二十三西副井趕會。

南副井:

據《讀史方與紀要》載:戰國時,古城陽邑為趙腹地,被秦佔領,趙於陽邑附近另築一城,戍兵禦敵,名曰副井城,南副井因故得名。今日副井村,分南、北、西三村。

1938年3月30日,日軍在我縣製造了慘絕人寰的“二。一八”慘案,受害村莊有井神、龍門、東山底、西山底、北汪等五個村,共燒燬房屋1590間,殺害群眾337人,姦汙婦女40多人,搶走大牲畜40多頭,羊三四百隻。

1979年,侯維煜病逝,終年66歲。侯維煜同志是我縣第一任縣委書記。1937年10月初,山西省委書記林楓到太谷宣佈中共太谷縣委正式成立,侯維煜任書記,宋潔函任組織委員,李踐為任宣傳委員。

61

1986年3月31日,全國人大委員長彭真同志為“山西農業大學”題寫校名。

山西太谷歷史資料

山西太谷歷史資料

山西太谷歷史資料

山西太谷歷史資料

山西太谷歷史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