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什么科举时代的状元没几个流芳百世的呢?

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她40600526


首先这是一个概率问题,基数不同。先看一组数据

历代状元人数

唐 139人

五代十国 11人

宋 118人

元代 32人

明 90人

清 114人

这一共就是504人,当然还有一些没有算上,科举时代总共的状元也就五百多。

你要用五百多人,与历史上没有中状元的广大人群相比,这概率就不一样啊,至少中状元,史书上还留名了,那广大的没有中状元的人,可不能保证人人有名,你计算下概率就知道,还是中状元的人概率更高。比如,在宋朝,四十万人中才一个状元,含金量很高的。


第二,多读书。

大多数的状元学识才华都不错,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王维诗画成就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学课本有;柳公权书法,和颜真卿齐名,楷书写的好,现在也有很多字帖啊;唐代张又新对茶道有研究,流传后世;宋代状元宋庠、张九成,元代状元王鄂,明代状元杨慎,清代状元马世俊、戴有祺等人,在中国古代学术史和文学史上有重要成就。

再说说离我们近的清朝,状元翁同龢支持康有为的变法,对政治影响大吧。洪钧是外交使臣,出使了俄、德、荷、奥诸国,在当时开启的新纪元。张謇是近代非常著名的实业家。


文天祥是非常出名,也被称为“状元中的状元”,这不也证明了状元的含金量高嘛。

所以还是要多看书,增长知识。


农村妞说事儿


正在高考,回答一下这个相关问题,因为很多答案都不能解决问题。

什么是流芳百世?

流芳百世有道德上的要求,我们标准放低一点,看看状元里面有多少人成为众人皆知的历史名人。成为状元后当高官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是,即便你成为宰相,也未必是历史名人,举个例子,谁知道明朝的曹鼐?他在正统年间当过首辅,官是大了,但不是众人皆知的历史名人。

状元成为名人的概率

根据百度的统计,现在可知的有姓有名的状元共有599人,其中唐代141人,五代十国16人,两宋118人,辽代54人,金代31人,元代32人,明代89人,清代114人,张献忠大西国1人,太平天国3人。

我把状元名单仔细看了一遍,发现可能众人皆知的是以下这些人:

柳公权 王维 张孝祥 文天祥 陈亮 王十朋 商辂 谢迁 杨慎 翁同龢 张謇 洪钧

其中柳公权、王维和文天祥最知名,一般人都知道,剩下来的就需要更多的知识才能了解,比如宋词爱好者就会知道张孝祥和陈亮。

(柳公权、王维和文天祥画像)

名人大约是五十分之一,如果再删减几个比例就更低了。

概率高吗?其实不高,要知道他们都是当时的大名人,考榜一出天下知,很多人后来成为当朝高官,但只有区区十几个成为众人皆知的历史名人,数量一点都不算多。

历史上中过进士的名人,明朝随便就能列举几十个。

为何绝大多数状元不能成为历史名人

首先要肯定进士的能力和影响。能中进士,绝对说明智商是够用的,学问也很不错,总之都是一帮很聪明的人,所以他们很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成为名臣、名家甚至名将。

状元是进士中的第一名,所有荣耀集于一身,出来就名动一时、万众瞩目,很多在当时也做到了高官,并不默默无闻,但最终不能在历史上成为千古名人,原因何在?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答案就是,想成为非常之人,必定要做非常之事,做非常之事由人的能力、志向、品格以及意志决定,即便状元之才,也未必能具备这些条件。

举例说明。

明朝瓦刺带着明英宗进攻北京,于谦挺身而出,打响北京保卫战,由此他一举成名,成为中国历史上流芳千古的人物,当时朝廷那么多文武大臣,包括状元,为何只有他成就大名?因为他有高远广阔的志向,有运筹帷幄的能力,有舍己为国的品格,有坚定不移的意志。

大臣有的贪生怕死,有的手足无措,想他那样的能有几个?

面对艰难困苦,你选择逃避、投降还是迎头还击?面对错综复杂的问题,你是否有能力解决?在脆弱的时候,你是否有足够的意志坚持下去?一切都是问题。

成为状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深厚的学问和很好的运气,但是国难并不需要你的学问和运气,你读书最好,不代表你有勇气面对瓦刺大军,或者你有办法保卫北京。

明朝末年,面对满清的进攻,谁有能力保卫大明?很多人被历史淘汰,留下英明的只有孙承宗、熊廷弼和袁崇焕,状元们没有去山海关,三个进士挺身而出,把他们的名字留在史册上。

绝大多数科举状元没有做非常之事的胆略或者能力,在读书之外,他们并不十分突出,所以不能流芳千古也属正常。。

(孙承宗、熊廷弼和袁崇焕像)


鬼山枫语


这是一个概率统计问题。

所谓的“流芳百世”,必须是人们公认的,比较有名的贤者、圣人。因为说的是科举时代,因此我们也只能看隋唐及隋唐以后的。我们以明代为例,直接拉出“明代名人列表”来看,看看到底有多少人是科举出身,又到底有多少人是状元、进士、举人。不要以为举人很好考,还是那句话,举人全省每三年就只有五十个名额。进士更难考,每二十名举人才可能有一个能考上进士,注意,是从举人考进士,不是普通人直接就能考进士。

耳熟能详者:

第一名,王阳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

第二名,于谦,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

第三名,张居正,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庶吉士。

第四名,杨涟,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

第五名,郑和,宦官,不是进士。

第六名,史可法,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

第七名,海瑞,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举人。

第八名,汤显祖,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

第九名,李时珍,14岁中秀才,后没考中举人,弃文学医。

第十名,袁崇焕,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

我说的这些人,是从一个知名度列表上扒下来的。乍一看,基本都是进士,除了太监郑和以外,最次的也是个秀才,且是十四岁考中秀才,后来弃文从医的李时珍,然后就是举人海瑞。

不要小瞧举人。

然后就是举人接着往上考,才能考中进士。状元、榜眼、探花,也是进士,是进士第一等,统共就这三个名额,然后是进士二甲,在清代这有七个人,再往下是三甲,二百多个人,同进士出身。

你要说状元里头咋不出名人呢?

你说为啥?

因为整个朝代统共才几十次会试,出了个大名鼎鼎的文天祥还不够多么?另外,杨慎,你是没听说过吧?正德六年(1511年)二十四岁中状元,文学家、诗人、书法家、画家。实在不知道,“滚滚长江东逝水”听说过么?杨慎写的。其他已经做出卓越贡献,位居高位而普通人不知道的,更是多了去了。你要是不信,你自己再去扒宋代和清代的进士榜,再取进士第一名(状元),看看对比普通人,出名率是不是超级高。


所以我们回头看这个问题的提法:

还纷纷都是进士、举人甚至名落孙山者……其他状元只不过是进他们本家祠堂罢了。

我的天哪,还“罢了”。

状元名垂千古的概率是三十分之一,看起来是很少。可整个进士的名垂千古率大略是千分之一(明代有两万五千名进士),举人名垂千古的概率是万分之一(历史上出现了数百万名举人)。普通人名垂千古的概率,无限接近于零。


来,你来大声告诉我,考上进士第一等(状元、榜眼、探花)到底意味着什么?


豆子人民艺术家


以宋代状元为例,状元做高官的比例远高于普通进士,流芳百世的机会也大得多。

整个宋代,有118位状元,在今天大众知名度比较高的有三位,文天祥、陈亮、黄裳。文天祥基本无人不知,毫无疑义的流芳百世;陈亮是著名词人和思想家,文学家在大众知名度上当然有优势的多;黄裳在今天有大众知名度则完全是一个意外,金庸的小说把黄裳设定为九阴真经的作者,因流行小说偶然知名。

(文天祥)

三人中,文天祥肯定是毫无疑义的流芳百世,整个中国历史上能和文天祥知名度及美誉度相比的顶多几十人。宋代状元有百分之一的比例达到这种等级的流芳百世,其实比例已经高的恐怖。

如果陈亮这类知名文人也算的话,整个中国历史知名度相当的大概有几百人,宋代状元则有六十分之一的比例达到这个级别的流芳百世。黄裳则纯粹是一个偶然的意外,可以忽略不计入。

(陈亮)

宋代118个状元的仕途,则远好于普通进士。118人中,有8人做到了宰相,18人做到了副宰相等级的高官,共计26人位列宰辅,占状元比例的22%。类比今天的话,就是状元有五分之一的机会坐到最高七人的位置。

当然,状元只是做官起点比其它进士高点,仕途中有状元光环升任高官的几率更大些。种种因素仕途不顺官位不算高的状元也有,像陈亮就是一位比较特殊的状元。陈亮50岁才中状元,51岁就去世了,自然没啥仕途可言,生前官位也不高。


仁勇校尉


我觉得人有时候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比如这个问题就告诉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历史和概率论。首先说中国近两千年的科举时代,我认为是不大准确的。科举时代是兴起于隋朝公元605年,灭亡于清朝1905年,大概1300年,不知道近两千年是怎么算出来的。另外,大概产生了几百名状元,根据资料统计,2004年的数据是886人,可知姓名人数为674人;2008年的统计数据应该是914人,可知姓名的大概682人。毕竟资料在不断完善,未来超过一千人其实也是有可能的。下图是2002年的统计资料:

最后留名后代的也不单仅仅是文天祥。列举几个大家熟悉的吧:

王维,唐朝状元,唐朝著名诗人、画家。上学的时候大家应该都背过他的诗。

柳公权,唐朝的状元。历经七朝,一代书法名家,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

郭子仪,应该可以算是个武状元。平定安史之乱,有再造大唐之功。

杨慎,明朝的状元,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三国演义》开头的那首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成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翁同龢,清朝状元,一代帝师,虽然最后还是变法失败了。


张謇,清朝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

另外,古代进祠堂其实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古代能进祠堂的读书人,放到现在至少也是清华北大这种。读过书的,都应该知道能上清华北大的学生是什么水平。



历史是什么


批量化生产,不保证质量


科举考试的演变

从科举考试诞生以来,促进了整个社会阶级人口的流动。特别是到了宋代之后不论出身,无论贫富贵贱都可以参加这场最大的人才选拔制。这对特别是处于社会中下层阶级的知识分子来讲,是巨大的福音只要他们努力就可以有机会拿到通往上流社会的门票。这对当时促进整个社会的平衡与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科举制度是一种笼络读书人巩固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

教育体系

由于科举考试是为国家选择预备役人才,这些人才必须要读书。那么就会在整个社会上形成一种尊师重道崇尚读书的社会风气。科举考试也带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在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中一共选择了近士近十万人,这十万人有很多都担任了国家栋梁。这些人如果家庭复数的情况下都会送到私塾去进行教育或者是请先生大儒来给孩子灌输思想教育。如果家庭条件一般或者是家境贫寒的人一般都只能去外地求学或者是自学成才。私塾里的老师一般都是秀才,秀才占的民间教育的主干骨。

到了明清时期,国家一共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口都在读书,整个社会形成了崇尚学习的风气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读书的第一步就从做童生做起,之后可以考秀才,考中秀才接着是举人,在后面步步高升进入官僚体系。进入官僚体系基本上可以光耀门楣,在这种制度下对知识的普及有了很大的作用。大家都是科举制度下的人,学习的都是一样的思想,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的统一性和向心性。


四十五度历史


其实你这个问题换成,恢复高考以来,为什么没有一个省状元名满天下的?也说的过去。

进而可以推出,你看没成为状元也可以名满天下。这种一般比较脑残,甚至反智。

但换个问题:为什么科举以来,流芳百世的多是进士,而不是其他人?还说的过去。

我们看明代

前七子

李梦阳:1493年,二甲17名;

何景明:1502年,三甲n名;

徐祯卿:1505年,二甲n名;

边贡:1496年,三甲n名;

康海:1502年,一甲状元

王九思:1496年,三甲n名

王廷相:1502年,三甲n名;

后七子:

后七子是: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由进士出身任职于京师的李攀龙、王世贞相结交讨论文学,决定重揭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学复古的“旗鼓”。后二年,徐中行、梁有誉、宗臣中进士,与李、王结成诗社,遂有“五子”之称。后又增谢榛、吴国伦。后谢榛与李交恶,被黜,余日德、张佳胤加入。

李攀龙:1544,三甲n名

王世贞:1547,二甲n名

徐中行:1550,二甲n名

梁有誉:1550,二甲n名

宗臣:1550,二甲第三

谢榛:明代布衣诗人

吴国伦:1550,三甲第n;

余日德:1550,进士

张佳胤:1553,三甲

(吴中四子,多研究下他们的关系网和家世背景)

如果你今天研究文学、或者略知一点明代文坛,他们的名字最少能读上来五六个。而且有趣的是,前后七子总共16个人,只有一个不是进士,而且还被剔出圈子。名声哪能有在的大呢。

什么是道理,这就是道理。引领时代潮流的未必一定是状元(但也有),但肯定是进士。

今天名满天下的

马云:杭州师范大学;

马化腾:深圳大学

李彦宏:北京大学

俞敏洪:北京大学

刘强东:中国人民大学

张一鸣:南开大学

(男神)

你会发现这些引领潮流的人,未必是省状元(但也有),但基本是大学生。以后会越来越明显。除非你有刘汉的手段。

洋洋洒洒讲了这么多,就是告诉你历史趋势在哪里。就是你崇拜的明星,一多半也是北影、中戏毕业的。


一枚明粉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举制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科举制由隋代创立,完备兴盛于唐朝,衰落于明、清。1905年,开始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彻底被废除。从科举制诞生以来,历朝诞生的状元似乎的确很少留名。文天祥和张謇,这二人因为局势比较动荡,一个以诗歌、一个以工程建设留名,也算是状元中比较出色的。科举制度现在看来很落后,但在当时,相比于朝廷中的重要职位被门阀大族垄断,进步意义不必多说。在外国人看来也是十分了不起的。

但坏就坏在,这个制度后来日渐僵化、腐败,不能再为中央输送人才。明清两代,科举制度变得十分严密,各种弊端也愈发严重。明清时期科举制的最大变化是考试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乡试和会试,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生答题有固定的程式和一系列清规戒律。规定一篇文章在开始的破题、承题之后,必须有起讲、领题(入手)、提比(起股)、中比(中股)、后比(后股)、束比(束股)、落下等部分。这种严格的文体又称八股文。即“八股取士”。这时的科举已经不再是考察考生的才学、智力,判断问题的能力的路径,而变成局限于儒家经典,考试形式的死记硬背,一切有用的知识都不涉及。

现在看,哪怕文官也不能只会读书,不会处理具体事务。无论最初的科举,还是腐化后的科举,都不是判断一个人是否能有所作为的绝对条件。人的能力是综合的,状元们或许很会考试,但一个人会考试只能说他可能擅长理论。历史上留下的,是真正有才华或能做出一番事业的人。


兰阇艺文


状元流芳百世的确实不多,但你换个角度去查,状元官至一品的有多少,就会发现问题所在了。

无论哪朝哪代,状元都是当时读书人的标杆,那个当权朝代都知道榜样的力量,所以状元只要不做死,犯什么大错都不是什么大问题。(明朝杨慎就是典型,虽说是状元,可带头和嘉靖死磕,能有好下场?而且因为家庭背景和状元身份,政治上犯这么大错误都没丢官,只是贬低。)开科举以来历代朝廷讲究的都是读书才是正业,状元是官方树立的读书人榜样,所以官方会尽可能的发挥状元的作用,说白了就是考上状元特别容易当大官。相应朝廷会特别维护状元,凡是棘手的活很少交给状元干,轻松且容易嘉奖的事状元是跑不了的(别以为古代关系户才能摊上好活,真碰上状元做竞争对手,八成都是抢不过的),这是状元难留流芳的主要原因。没有多少棘手政务经验和机会,不容易干大事的。

再一个原因主要是状元自身的,古代的人都知道考进士主要是自身水平,殿试出状元基本上是考运气的,这时发挥的是综合能力,相应的历代选出来的状元没有一个是书呆子,也没一个是特别世俗圆滑的,多数状元都是精英且重于立业而不是立功的,加上状元最容易摊上修史的活,这导致其他百事留名的事情基本上轮不到他参与,只能在史书上默默留言了。其实状元出身的官员是很特殊且有护身符的,是真正的天子门生(只要不跟皇帝对着干,皇帝就是最大靠山,跟谁有对错了皇帝都会偏向状元的),古代党争时候最喜欢利用状元打头炮了,因为出点事状元出身根本不可能重罚,最多贬到地方去,结果就是党争激烈的时候一般没状元啥事,早被利用完了,这到后面有结果了也和状元没多大关系,除了少数政治水平高的状元外,其他多数都是在朝廷上存在感比较低的,顾状元想百世流芳还真不容易。

最后一个原因是还是因为状元是科举样板,古代官场是分清流和浊流、京官和地方的,状元天生就是清流的,且必定是京官,清流的职位很少有干实事的,加上是京官,所以状元就是想做点实事也很难有合适位置的。(知府知县这类地方官都是地方官,虽然容易干出成绩,但这类官位对状元来说代表贬低,除非状元犯错,否则是当不了这类官的)所以说状元就是想干出成绩,也没多少地方可以发挥的。

另外再纠正一个大多数人的错误观念,状元容易被皇亲国戚和高官贵族招去当女婿,其实这事儿自唐朝以后是很少见的。因为只有隋唐时候科举不严谨,高官大族家的未婚青年容易中状元,那时才会出现招状元为婿的。宋朝以后科举可是国家级大工程,肚子里墨水不足是很难高中的,而这肚子里的墨水是需要时间去积存的。君不见历代状元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宋朝以后状元有几个是未婚的?真出现个未婚状元,那满朝的牛鬼蛇神铁定疯抢的,招个状元女婿可比出个驸马之类的牛逼的多,说出去可不是一般的有面子。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未婚状元的稀有性。(其实古代很多时候都是有招状元为婿,但这多是为了拉关系和充门面的,状元本身是有正妻的,送个女儿为妾而已。宋代以后真出个年轻未婚状元,只要自己不反对,百分百是要做驸马的,毕竟这对皇家也很稀罕的,而且谁家敢和皇家抢女婿啊!)


傍徨的鱼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选拔的并不是最优秀,最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而是最符合封建社会宗法、体制、规矩、 传统的无脑佣人。在古代,中国几个重要的封建王朝一向重视八股取士,不重视科学,所以选出来的所谓的三甲只不过是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只会舞文弄墨,手无缚鸡之力的“职业八股写手”。

状元的称号,只不过是封建王朝对拥护封建帝制统治,擅长写八股文、应试文的人的肯定和认可,科举制度能够选拔出听话的老实的符合统治阶级意愿的好苗子,过后这些人还要经过宦海沉浮去历练考验,培养能力,积累经验,还要倚仗各种背景和靠山化险为夷,并且在各种势力之间帷幄周旋,谨慎求生,历经千难万险才能冒头。

科举和八股看起来是面对大多数平庸的人的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方式。然而在封建社会,人生来就不平等。真正的权贵并不需要走这个过程。

隋唐时期有了科举制度,在此之前,都是靠姻亲和关系选拔人才,唐、宋、明、清采用科举制从社会的基层选拔封建士大夫,使得固化的阶级得以流动,人才拥有了上升渠道,社会更加稳定,王朝的智囊更加充足,这一直持续了1300多年,但是,在这1300多年中,真正优秀的人才,只产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并非科举之功。

实际上,科举选拔的是封建王朝的公务员,并不是谋士,英雄和决策者,历来留名青史的并不是那些埋头于具体事务,默默无闻的行政工作人员,而是那些在国难当头挺身而出的奇才,或者是身居高位,指点江山的领袖。

宋、明、清三朝是科举和八股达到鼎盛的时期,宋朝养仕天下皆知,也确实出了很多大儒,然而通过科举上位最后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有点名气的有王尧臣、郑獬、邹应龙、徐元杰、文天祥、陈文龙等,前面几个都没有做到太高官职,而文天祥、陈文龙是国难当头挺身而出才因为气节换得美名。《水浒》中蔡京、高俅等都并不是靠科举上位,而是单凭奇特的机遇得到皇帝喜欢。

明朝八股达到鼎盛变态的地步,这套极端的制度也逼出来很多变态的士大夫,然而明朝的皇帝都比较逗逼,面对得理不饶人的士大夫集团,很多明朝皇帝感到反感,所以后来才有了皇帝一手缔造的太监集团,特务集团,专门钳制文官集团。明朝的灭亡,也和各集团的纠葛有关。

清朝依然沿用科举,但是这个只不过是针对中国汉族文人的套路而已,国家的大政方针的决策,财政,兵权,都是由旗人及胞衣奴才及其世袭后代决定的。一般从社会底层选起来的状元,凭借自己的才华混一辈子,也比不过人家祖上就是随努尔哈赤入关的皇亲国戚。清末,世界潮流大变,当“状元”们还沉迷于封建八股的时候,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在科举中并非最优,然而能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天下大势,最后创造丰功伟绩,永载史册。

只要有选拔制度,有第一名,那么就有了限制,而人的能力和潜力是无限的,知识的疆界是无限的,一时的金榜题名能够证明一个人学习应试的能力,然而人生一世还有若干标准界定成功。


一句话,向来时代造英豪,科举不过是镣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