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崖葬悬棺,古人如何将百斤棺材送上悬崖峭壁?

苍雁


崖葬,多出现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是一种将死者棺材悬放在悬崖上的一种安葬方式,十分神秘。中国很久以前就开始采用这种安葬方式,先是将尸体放入棺材中,在悬崖上钉上木桩,最后将棺材放置在木桩上。听起来很轻松,但是整个过程都是在半空中进行的,而且古代没有任何机械工具的帮助,纯靠人力是怎么讲沉重的棺材悬在半空中呢?

根据一部唐代史料记载,当时崖葬是用借助绳索,从山顶将棺材慢慢往下吊,运送到指定位置。1978年,武夷山白岩洞中一座悬棺就是采用这种方式运输下来的。可当时人们用的是极其结实、坚固的钢绳,但在古代可没有这么结实的绳子啊,重达上百斤的棺材是如何被运送下来的呢?悬崖峭壁上用来固定的木桩是怎么钉进去的?如何精准的将棺材运送到指定位置?这一系列细节有待推敲。

据清代文献记载,在当时湖南常德,有一处悬崖上一共发现了五口沉香木做的棺材,都被安放在峭壁上的洞穴里。询问当地人,得到一种说法,说是在当地一直流传有一个说法,等江水水位上涨时,他们就利用水位的优势,用船将棺材运到事先看好的洞穴中,等水位下降后,自然形成了棺材悬在悬崖峭壁上的奇特景观。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古人是利用长梯、绳索一类的工具,将尸体、棺材等原材料分批次运送到洞穴中,在洞穴中完成安葬仪式。


老照片


我认为是这样的,其实大可不必这么麻烦的。记得我读初中时,寝室是由之前的教室改的,教室一般都很大,但是都会有两个门,可是门却很小。大家都知道,学校里宿舍的床都是上下铺。我们那个床都是木头的,而且床与床都连在了一起。当时我就在纳闷,这床是怎么搬进来的。后来刚好我们村有个木匠,他参与了学校床的打造。他告诉我们是先将木材,刨床等材料和工具运到教室里,然后就在教室里打造,最后将床拼起来就可以了。到这时我才明白原来是这样啊!

所以我认为这些在洞穴里的悬棺可能就是先把材料和工具先运进去,就在洞穴里进行打造的,打造完成后再拼装成型。这用绳索吊木材和工具可比吊一个几百斤的棺材轻松多了对吧。

那么还有一种悬棺是悬在峭壁上的。这个我认为是这样的,大家都知道古代有个很有名的典故叫做明修栈道对吧。我们可以先在要放悬棺的地方修一条短的栈道,建的比棺木稍微宽一些和长一些,到时方便当棺木放在栈道上时,几个人依旧可以自由走动转身即可。修栈道其实也是很辛苦也很危险的。这个大家可以看看修建红旗渠的视屏和图片就知道了,当时国家太穷,不可能实现机械化,都是用绳子将人吊在半空中,左手拿凿子,右手拿铁锤,一锤一锤砸出来的。这种画面我是见过的,之前人们山上修路,打炮眼,就是这么干的。看着就叫人心惊胆颤,大家可以自己想像一下那种画面。那么修栈道也是这样的,人吊在半空中,首先在山的悬崖陡壁上凿孔,然后把木桩打入孔中一部分,留在孔外一段横木上固定支架木桩,再用多个横木在支架上打成龙骨,最后 在平行的龙骨上铺上木板,就形成人员可以通行凌空栈道。这里不需要修多长,比棺木稍微长个一米就够了。先在家里把棺木的各边的板材都打造好,然后运到栈道上方的山顶。先用绳索放四个人下来,然后山顶的人首先将棺木的底板吊下来,这比吊运整个棺材肯定轻松多了,当然之前吊运下去的人员肯定也得带些锤子等木工工具,然后依次将前后左右的棺材板掉下去,掉一块下去时,栈道上的四个人就可以拼一块,最后前后左右的棺木都吊下去了,棺材就拼好了,就剩棺材盖了。然后再把要葬的人吊下来,装进棺材里,人估计最轻,比那几块棺材板都轻,最重的就是棺材盖了,最后吊下棺材盖,然后将人员用绳子吊起。在吊起的过程中,上面的人可以向下放一点绳子(估计得靠吼上面才听得到),人就下来了一点,剩下的几个人可以将栈道直接用锤子砸掉,直接将最开始打进去的几根木桩留着就行了。这样,你看到的悬棺就是下图这样的。




好了,大家看到这儿,是不是感觉我好像现场指挥啊!如果大家还有什么好的点子可以一起探讨下。


烈燕双鹰


在中国很多地区,都有着神奇的崖葬悬棺,那为什么古人要把陵墓修在半空中呢?古代没有机器,那这些又大又沉的棺材,到底是怎么放到悬崖峭壁上去的呢?

例如在陕西商洛市,就有一个墓葬群,修在悬崖峭壁上。考古专家认为,这是汉代的墓,当时人们相信天人感应,认为死后葬在半空中,就可以和天人交流。而且棺材放在高处,能防潮保护尸体,防止野兽的袭击,还能防止盗墓贼的惦记。

但是一个棺材好几百斤重,古人到底怎么放上去的呢?

其实悬棺有很多种,有的是放在悬崖上的天然岩洞中,有的是在崖壁上面凿出一个凹陷的地方,来放置棺材,有的则是在崖壁上固定两块木桩,直接把棺材放在木桩上。

湖南常德有一处崖壁的洞穴里,发现5口沉香木做成的棺材,,当地老人说,这是在江水上涨的时候,用船将棺材运到洞穴中的。

也有人认为,古人是利用长梯,绳子,将东西分批运送到悬崖的洞穴中。

那直接安放在木桩上的悬棺,是怎么放上去的呢?

唐代史料曾经记载过,古人是利用绳索,从山顶把棺材往下吊,运送到指定的位置。但是木桩是怎么打进去的,为什么这么结实,目前还没有准确的说法。


找靓机科普君





春雨201749550


悬棺是一种古老神秘的丧葬形式,又被称为岩棺、船棺,悬棺主要分布在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多半在江河两岸陡峭的悬崖之上。

据考古学家介绍,武夷山曲溪两岸悬崖峭壁上的悬棺,距今约有3000多年,这些棺木与平时见到的有些不同,悬棺是用一整块木头,然后把中间凿空做成的。武夷山悬棺放置的位置,从棺木到山顶,下到河流,都约有十到一两百米的距离,陡峭的崖壁上没有任何通行的道路,古代人在没有大型装吊设备的情况下是怎样把重达数百斤的棺木送到崖洞中的?


最早对于这点问题给出解释都是南朝人顾野王,他把武夷山放置悬棺的洞穴称为“地仙之宅”,意思是说这是神仙的墓葬之处,神仙都有仙力,把棺木放到洞中自然不是问题。

神仙说一看就不靠谱,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他的说法吧:

一、悬吊垂下放置说

有人发现有些棺木的棺盖跟棺木上两头都有方形的孔洞,于是推测出可能棺材是从悬崖顶上被悬吊垂下,然后再放进洞中的。但是一般放置悬棺的山崖都是悬崖峭壁,根本没有上到山顶的路,他们又是怎么上到山顶的?


二、栈道说

有些地方的悬棺附近的崖洞缝中有一些断木残板,有人由此推测,可能是在悬崖峭壁上架板铺道,通过栈道把棺木送到崖洞里。但是有的地方的悬棺附近根本没有任何崖缝,也没有任何人工凿钻的孔洞,悬棺是怎么上去的?

三、地质变迁说

有人说可能古代放置悬棺的位置离河面很近,人们利用船只把棺木送到了洞里。经过时间的变迁,水位不断下降,到今天看起来就在很高的崖壁上了。但地质学家说,2600年的范围内,水位落差不会这么大。

四、滑轮说

有人说当时是从山脚下搭建木架,然后把棺木绑在换滑轮的一端,采用滑轮升降的方式将棺木放置到洞中的,木架用完以后再撤掉。

为什么先人要将棺木放到陡峭的悬崖之上?网上有以下几种说法:1、为了不让亡者的遗体不受野兽的侵扰。2、古人崇拜大山,认为把棺木放置悬崖上可以更快的升入天国。3、“高棺”,谐音“高官”,可以保佑子孙世代富贵。

网络图片

悬棺到底是怎么放到悬崖峭壁之上的,到目前没有确切的结论,以上说法也只是网友的一些揣测和民间说法,你有什么更好的说法欢迎留言讨论,谢谢您的阅读。


墨采薇


 悬棺是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属崖葬中的一种。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在悬崖上凿数孔钉以木桩,将棺木置其上;二是将棺木一头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于绝壁所钉木桩上。

古代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采用什么方式将重达数百斤的棺木安放在崖壁上的呢?研究者们通过仔细考证和勘察,一般认为有下面几种可能。

①垂降式,在山顶就地打造船棺,将死者放于其中,然后从崖顶架设辘轳,把船棺吊悬垂下,放到葬位。古代文献中也有“于临江高山半肋,凿盒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枢”的记载。

②栈升式,在崖壁上架设栈道或云梯,借助它们在悬崖上凿洞架木,然后把船棺放到葬位。但是架设栈道十分费力。

③提升式,在崖底或其他地方,采用绞车或用人力,借助于山顶的滑轮装置向上提升船棺,再由人在崖壁上配合,将船棺安放到位,这种提升式的方法也很费力。

古代百越人不断四处迁移,有的还到了台湾及东南亚一带,船棺悬葬风俗也被带到了当地并被保留下来。

船棺悬葬作为一种文化遗存,对民族学、考古学有着很大的研究价值。但由于文献史料记载不多,加上出土的随葬品不丰富,葬品也无文字可考,所以对船棺悬葬的研究一直比较艰难,以上所列的几种关于船棺悬葬的说法是否站得住脚,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张博力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是东北总叨叨。




总叨叨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古人将百斤的棺材,送上悬崖峭壁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

1、在需要安放棺材的悬崖峭壁上,寻找尺寸够大的天然洞穴或开凿足够容纳棺材的洞穴。







2、在河水上涨的时候,采用体积大,夹板宽敞的船只将棺木运送至事先选好的崖壁洞穴的下方,然后固定住船只,不让船只随水流飘走。






3、派人在崖壁洞穴处用木桩两端撑住洞穴,形成一个可以供绳索在上面滑动的支点,这样的支点可以超过两个,视需要而定。然后将绳索中间不分横担在这些固定好的木桩上面,绳索两端向下垂坠到水面的船只上面。






4、将绳索一端捆绑住棺材,绳索另一端固定在船只尾部可供托拽的地方。


5、另用一根或多根绳索一端固定在棺材上,另一端由其他固定船只上的人员拉住,防止在棺材上升过程中卡住崖壁上突兀出来的岩石。

6、所有人员到位以后,开动运棺材的船只,利用水流推动船只的强大力量来把棺材拉升到指定位置,停好船只。

7、洞穴内的人员将棺木拉入洞穴内进行固定,撤下绳索,棺材安放完成。








总叨叨


悬棺属于崖葬,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下葬方法。这样的下葬方式曾经在他们的贵族之中流行。因为崇尚鬼神,这些贵族相信,自己死后也可以飞升成仙。于是就把自己的棺材架在悬崖峭壁之上,预示着自己不沾地,驾着祥云已经飞升,这是吉祥的标志。

这种安葬方式在中国有很长的历史。一般崖葬的完成都是将死去之人的尸体放入棺中,然后再悬崖峭壁上钉入木桩,然后将棺木固定在上面。听起来好像挺简单,不过要注意这个实施的地点可是在半空中,远没有字面上那么轻松。


一个说法是,在一部唐代资料的记载中,说有人在半山腰上葬死者。为了将棺材放到指定位置,他们是从山顶中借助绳索把棺木送下去。后来国家也曾经用这样的办法成功的取下了一具棺材,但是操作难度相当大。因为你首先要预判棺材的位置,然后还要固定绳索,这些用现在的科技尚且难以办到,古人是如何办到的呢?要知道他们只有用眼睛才可以判读,他们的绳索也没有现代的设备这么好。


在清朝相关的文献里,其实对于具体手段又有另一种说法。据记载,名为《东还纪程》的作者许赞曾经为探寻真相询问过当地的人,原来当地人之间就一直有一个流传下来的说法。据说他们是利用有些时候江水上涨时,就利用船将棺材运送到早就看好的天然洞穴或者早就认为凿出的洞中。因此,当水位下降后,棺材自然而然悬在石崖中间,也就是悬棺的奇特景象。


还有一种说法是,地升说:这里曾经是低矮山丘,古越人将棺木如现在土葬一样挖掘墓穴埋葬,后来山体上升,土葬墓就高悬在空中成为崖墓了。然而这种沧海桑田的过程至少要千百万年之久,不是悬棺历史这几千年能经历的。


包大人玩科学


在我国古代,有一种奇怪的葬仪,就是人死了之后,人们会将死者的棺木放到悬崖绝壁的木桩上,或置于崖洞中、崖缝内或半悬于崖外。所放之处,往往是悬崖峭壁,这种方式一直在少数的民族中流行。其特点是,悬置越高,表示对死者越是尊敬。



一:悬棺葬有很多种类,基本上用的多的也就三种。

①在崖壁凿孔,椽木为桩,尺棺就置放在崖桩拓展出来的空间;

②在悬崖壁上开凿石龛,尸棺置入龛内;

③利用悬崖上的天然岩沟、岩墩、岩洞置放尸棺;

但是其意义和土葬、水葬都是一样的,就是为了给失去灵魂的躯壳找到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中国现在多地发现了悬棺葬法,比如江西贵溪仙岩、福建武夷山、四川忠县卧马函、凤箱侠、等地区。其实之所以悬棺让人感到神秘,那是因为后人们不知道这个棺材到底是如何放上去的?



二:那么如此沉重的棺木是怎么跑到悬崖峭壁上的呢?

① 有一本《朝野佥载》的书中曾经提到这样一种假设:尸棺先抬到悬崖绝顶,再悬索缘桩往下放。证之于悬棺现场所见,此说难以成立。因为悬棺多是放在悬崖的半山腰,离悬崖顶很远,而且置放于崖部面的凹陷处,怎么“往下放”?


②在另一本《岭表纪蛮》的书中,又提出了另一种设想:“筑土为台,运棺其中,事后台卸土撤,而棺乃独 标岩际。”说的有些道理,同样以悬棺现场情况参证,其不可操作性就暴露了。

悬棺葬法其实一直到现在后人都不知道是怎么做到的,也有人通过视频拍摄做了出来,可是难免会跟以前不太一样。


猫眼观史


悬棺葬是中国南方古代居民常见的一种特殊丧葬习俗,分布范围广泛,福建、江西、四川、广西、湖南等省份都发现有悬棺葬的踪影。这一特殊的葬俗令人好奇,而更让人好奇地是,那些重达百斤以上的棺木是如何放置到悬崖峭壁上呢?一般认为主要是通过自然之力和人工之力。

自然之力升置悬棺的说法认为,悬棺原本是在平地之上,放置并无难度,但由于长时段的地质变迁,使得原本不高的葬位高度垂直上升,从而形成了今天的悬棺景象。

除了自然之力的解释,还有人工之力的说法。根据古籍记载以及现代考古研究,发现古人可能使用提升工具放置悬棺,或者借助栈道修造技术升置悬棺,再配合人力搬运来解决悬棺升置问题,可能有些地方还巧妙地利用涨水的有利时机升置棺木。

当然,具体所用方法,各地又有所不同。通常来说,提升法很多地方都曾使用,栈升法则集中在川滇一带,而涨水法见于湘西一带。不过对于这样一个千古谜题,有关悬棺的研究还有待继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