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清朝灭亡以后,汪精卫为什么还要给溥仪行大礼?

御姐爱清史


清朝灭亡后,在一段时间内,普通民众见到溥仪,也会习惯性行礼或者行大礼。

电视剧《玉碎》曾反映过这样一个史实。1931年,清朝已经灭亡20年了,溥仪此时居住在天津。天津恒雅斋的玉石老板意外遇到溥仪时,仍行叩拜大礼并高呼草民叩见吾皇万岁。

这其实是个无伤大雅的礼节问题。不能说该老板奴颜婢膝。向皇室(即使是退位皇帝或国外君主)行礼,应是尊重他人的礼节行为。中国人历来重视三纲五常。其中君为臣纲是第一位的,即使是过期君主,普通人表示尊重是可以理解的,无需扣大帽子。

最近一次类似事件是,泰国皇室公主会见李连杰时,李连杰单腿跪拜公主,曾引起网络大量骂声。本人则觉得这是反应过度。礼节问题,无需苛责。

回到本题,汪精卫向曾经的最高统治者行礼本无可厚非。但因为当时的溥仪正为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在这个历史特定条件下,汪精卫的行为就变得丑陋起来,被人唾骂也是咎由自取。


先启历史


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和伪南京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都是日本在华培植的傀儡。

按理说他们应该齐心协力,为主子(日本)效命,为主子(日本)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奋斗。

其实并非如此,溥仪投靠日本,是有很多方面的因素的,首先日本为了在东北站住脚,它必须要扶持代理人(傀儡),而落魄的溥仪恰好是最佳人选。


日本为了让溥仪做伪满洲国的皇帝,也是威逼利诱,用尽了手段,对溥仪开出了非常优厚的条件,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所以溥仪在东北并不会完全按照日本的指示行事,这也是为何战后,溥仪未被送上断头台的因素之一。

但汪精卫投靠日本,则完全就是在卖国,完全是为了个人利益。所以溥仪打心底里是鄙视汪精卫的,为何如此呢?因为汪精卫太虚伪了,其一生都在投机,就是一个十足的政治投机分子,在三十年前刺杀溥仪父亲载沣,为其赚足了政治资本,使其一跃成为当时的政坛明星。

日本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开始,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日本想一举实现蛇吞象的美梦,然而现实给了其一记响亮的耳光,一个淞沪会战就让日本打了三个月,但这也是我们无数抗日英雄用鲜血和生命赢来的。


由于日本在华的战线拉的太长,本就一个撮尔小国,无论如何一下子也吞不下如此庞大的领土,于是又开始寻找大汉奸来为其效力了。

作为当时中国政坛的大佬汪精卫,不顾国人的反对,执意要投入日本的怀抱,甘愿做日本的一条狗,其竟然把这种无耻行径,美其名曰曲线救国,真的是无耻至极。

当汪精卫向世人宣布其投降日本后,时任国民党总裁的蒋介石,严令军统头子戴笠,要不惜一切代价,除掉汪精卫这个头号卖国贼。

1942年,正好是伪满洲国成立十周年,也是日本侵略者日子越来越难过的开始,日本为了营造大日本帝国正在蒸蒸日上的氛围,要求伪南京国民政府总理汪精卫,到东北参加伪满洲国的十周年庆典。

作为日本侵略者的有狗,汪精卫当然不敢违逆主人,但其在与伪满洲国皇帝的见面礼仪上产生了分歧,因为溥仪要求汪精卫对其三跪九叩,汪精卫当然打死也不干,因为大家同是日本的有狗,为何向你跪拜。


最后还是由他们共同的主子,日本当局出面协调才解决了这一礼仪问题,真的搞不懂,这些大汉奸把祖宗都给抛弃了,竟然还要脸面。

当汪精卫一行到了东北,与溥仪会面的时候,还是被溥仪给戏弄了,被逼着向溥仪行了三鞠躬之礼,气的汪精卫眼泪都出来了,请问汪某人,你如此在乎脸面,为何还要卖国求荣?

总而言之,汪精卫向溥仪行大礼,绝非自愿,纯属无奈之举,但说明一点,同为汉奸的溥仪,是不屑与汪精卫这条走狗为伍的。

自古以来汉奸卖国贼都不会有好下场的,虽然汪精卫在抗战胜利之前就病逝了,但其尸骨依然被挫骨扬灰,其追随者全部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清史宴


当时汪、溥二人虽然同为日本人脚底下的忠实走狗,可是即便如此,他们却仍然想着争出一个高低。

想想也是,虽然一样是狗,可是狗和狗的待遇也可能会有所不同,所以争一争也正常。

实际上,汪精卫在1941年的时候便已经有了访问伪满洲国的打算,并且也已经让他的外交部长徐良告知了伪满洲国。

溥仪虽为伪满洲国的皇帝,可却做不了主,所以汪精卫究竟能不能访满,说到底还得看日本人的态度。

对于汪精卫的想法,日本人什么态度呢?日本人这边当然同意,但是汪精卫当时恰好以“走狗”的姿态去访问过日本,所以主持伪满工作的日本人在准备接待汪精卫访问伪满的时候,也将日本接待汪精卫的那一套给搬了过来,如此一来,岂不意味着汪低溥仪一等?

所以,汪精卫不乐意了,让徐良好好和日本人、溥仪沟通沟通。

徐良去找了溥仪,和溥仪说了汪的想法,溥仪沉吟过后,决定让自己的“皇室御用挂”吉冈安直从中协调,这才解决了汪的顾虑。

可是,当汪精卫准备好了去伪满的时候,陈公博和周佛海这才知道汪要去伪满的事,于是他们立刻跳出来反对。

汪精卫这个人性格软弱,本便没什么主见,被陈、周二人数落了一番之后,便支支吾吾地将此事推到了徐良的头上,说是徐良一手操办的。

陈、周之所以反对汪精卫去伪满,并不是真的反对汪精卫去伪满,只是因为汪事前没有和他们商量,所以恼怒而已。

所以,汪精卫此次访满计划只好作罢。

1942年3月1日,是伪满成立10周年,汪精卫先是“商业互吹”了一通,然后再一次启动访满计划。

这一次,汪精卫学聪明了,为了不会受到陈公博、周佛海等人的阻挠,他和他们好好商量了一番,然后才决定访问伪满的行程。

汪精卫为什么会这么迫切地想要去访问伪满,想要去见一见溥仪呢?汪认为溥仪和自己处境一样,也只有溥仪最能理解他的心情,说白了他去见溥仪就是为了给自己找安慰和继续错下去的理由。

当年溥仪去伪满当执政、当皇帝的时候,汪精卫还气呼呼地讽刺“溥仪诸人,始终为他人操纵之傀儡,并无独立人格。无论其名称为执政、为皇帝,其方式为民主、为帝制,不过扮演之角色有所更易,而于傀儡之本质,则依然无所变化,实无所用其惊异”。

可是,没想到一转眼,汪精卫自己也成了他口中痛骂的“傀儡”,嘶,轻点,脸疼着呢!

汪精卫有没有过挣扎?肯定有过,但是,他走错了一步便再也没有办法回头了。

所以,为了让自己能够变得更加的心安理得,汪精卫只能去见一见溥仪,和溥仪互相鼓励鼓励,互相打打气。

溥仪当时的心情或许也和汪精卫差不多,他虽然一直想复国,可是他也知道自己只不过是日本人手中的一个傀儡而已,所以见一见“搭档”汪精卫自然也理所当然。

只不过,让汪精卫没想到的是,他虽然见到了溥仪,可是溥仪对待他的态度却让他很不舒服。

对于日本,不论日本政府派了什么稍微重要一点的人物到伪满洲国,溥仪都得亲自去机场迎接。

没办法,谁让日本人是他主子呢?

可是对于汪精卫的到访,溥仪却摆足了皇帝的架子,只是随便派了个人去迎接汪精卫,他自己则舒舒服服地躺在伪满皇宫里等着汪精卫的觐见。

汪精卫见此情形,心里顿时不爽了,咱可是“友邦”,你这么对待“友邦”的最高领导人合适吗?

汪精卫并不知道,溥仪可没将他当成什么“友邦”,他还惦记着满清当年的盛景呢!如今汪精卫的地盘当年也是满清的,所以溥仪仍然端着他的皇帝架子,将汪精卫视为自己的奴才呢!皇帝怎么能去接一个奴才?不能。

此外,汪精卫还不遗余力地想要推翻满清,还试图谋害溥仪的生父载沣,溥仪心中对汪精卫也有怨气。

更何况,溥仪和汪精卫同为日本之走狗,自然也想在日本人面前争一争、斗一斗,说白了就是两个走狗在争宠。

汪精卫更想不到的是,当他一路不爽地来到伪满皇宫的时候,溥仪已经挖好了另外一个坑在等着他。

这个坑是什么呢?

汪精卫见到了溥仪,他是伪国民政府主席,溥仪是伪满皇帝,双方地位平等,想着和溥仪握握手。

可是,溥仪却仍然坐在他的皇帝宝座上没有起身,正当汪精卫再一次为受到溥仪的不公平对待而生闷气的时候,溥仪的侍从又突然喊了声:“鞠躬!”

这时候,汪精卫的软弱和没主见再一次暴露了出来,只见他顿时一个激灵,一时没反应过来,竟然真的对着溥仪鞠起了躬。

溥仪见汪精卫鞠了躬,这才走过来和汪握了握手,汪精卫为此则尴尬不已,因为这事他后来可没少受人嘲讽。

溥仪则因为和汪精卫比出了高低,所以在汪精卫访满期间兴奋不已,一时间竟忘了他和汪精卫不论谁高谁低,也始终是日本人的走狗和傀儡。


宁糊涂


收到头条小秘的这个提问,脑袋里第一时间蹦出这么两句:亡国之君不如狗,投降汉奸狗不如。
汪精卫朝拜溥仪,是日本主子别有用心导演的一出丑剧。一个是伪满洲国的皇帝,一个是伪国民政府的首脑,其实都是日本人的走狗。1943年,日本人操纵“南北合作”,要求汪精卫到东北去见溥仪,目的无非是大张声势,抱在一起喊几嗓子“东亚共荣”而已。

1942年,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中、美、英、苏结成反战同盟,亚洲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日本深受战线之长的拖累,开始从优势转为劣势。在中国,日本这条“蛇”吞不下中国这尊“大象”,经不住持久战的消耗,更需要给两条“走狗”加油鼓劲,以振奋斗志。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正赶上伪满洲国成立10周年,迫于日本人的软硬兼施,汪清卫不得不率领伪国民政府的一干人等,前往长春祝贺满洲国成立10周年。而且,在伪满洲国举行的欢迎宴会上,汪精卫还发表了冠冕堂皇的贺词,声称:此番前来,秉承“休戚相关,安危相共之至情”,祝愿“两国”同心协力,共同支持日本,完成在大东亚的“大业”。

显而易见,出于“国际间”外交礼节,本着效命于日本的宗旨,汪精卫赴伪满祝贺乃“正经国事”,所发表观点也是代表伪国民政府的态度,没有什么尊卑可言。问题是作为个人,汪精卫在伪满皇宫拜会溥仪,不能说不是人格上的一次受辱。进入皇宫时,汪精卫在下,溥仪在上,侍卫官突然高喊:“一鞠躬!”汪精卫身不由己,连向溥仪三鞠躬。这就是舆论流传至今的“汪精卫朝拜溥仪”。

30年前,汪精卫刺杀溥仪父亲摄政王载沣,30年后,汪精卫向溥仪三鞠躬,看似矛盾,实则都是汪精卫的本性使然。前后两事体现了汪精卫人格中的两面:一面是投机,刺杀摄政王,投降日本,都是政治上的投机。如果不是投机,汪精卫被清廷逮捕而没杀头,释放以后,他就不会奉摄政王为宽宏大量的救命恩人;如果不是投机,在全民高举抗战大旗、慷慨赴死之际,汪精卫就不会投降日本。另一面是懦弱,汪清卫刺杀未成,被捕后放出来,不仅对清廷的宽大感恩戴德,还迫于形势投靠了袁世凯,与袁的长子袁克定结为异姓兄弟,跪在袁世凯面前磕头行大礼。有日本人操纵下,汪精卫去拜会溥仪,更是人性的懦弱所决定。

从伪满归来以后,汪精卫《在东京对日本国民广播词》中进一步讨好日本主子说:“中国对于满洲,从前与日本抱着不同的见解,如今合中日满三国都向着建设东亚新秩序的前途迈进,正所谓安则俱安,危则俱危,从前不同见解,一转瞬间便为一致了。”并于第二年1月9日代表伪国民政府,向英国和美国宣战。

政治上的投靠,注定了人格上的受辱,这就是汪精卫矛盾而又统一的屈辱而又可耻下场。


大话民国


清灭后。

汪精卫见溥仪,乃行大礼。

主要原因:

第一☝️溥仪在日寇威逼利用下。

出面当了伪满洲国的执政。

成了第一个大汉奸。

汪精卫甘愿投敌。

出面当了伪国民政府主席。

成了第二个大汉奸。

在日寇眼里。

溥仪是首号奴才。

汪精卫是次号奴才。

汪精卫心知肚明。

当然要拜伏溥仪。

第二☝️汪精卫曾经刺杀摄政王。

但未获成功,被捕入狱。

没有被清庭砍头。

实属万幸。

故,汪精卫才行大礼。

#凌远长著#


爱之育之


其实这个现象在民国初期,很正常,而且在之后许多年,甚至到了屈辱的伪满洲国时代,一些清朝遗老遗少们,还是对皇帝有着特有的“眷恋”。实际上,了解清末民初那段历史的人们,都应该清楚:

民国初期,大清王朝其实并没有完全消亡,在紫禁城皇宫里面,是一个小朝廷,皇宫的外面,才是民国。



这里还要多说一句:中国、乃至世界历代王朝更迭,特别是社会制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都会发生非常严酷的流血事件。比如咱们都知道的法国大革命,那是成千上万人的鲜血换来的革命成果。

而在中国,却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这里不得不提一位人物,那就是袁世凯,这里暂且放下其个人的功过是非,单说,袁在民国成立时所发挥的作用,就足以被世人铭记于心。



由于袁世凯在革命者以及清朝政府两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当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斡旋于两方势力之间,暂且不管其个人目的如何,最终,使得朝堂与革命者达成了协议——保留宣统在紫禁城的帝位,权利和特有的皇族待遇。皇宫之外,实行民国制度。

所以,这就有了题主的疑惑,在民国宣告成立之时,实际中国数百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还有着那么一块看似微不足道,实则举足轻重的土地,在过着属于自己的王朝生活。



而,以袁世凯为首的大军阀,包括张作霖、吴佩孚、汪精卫等人,曾经都是清朝大臣,自然,碍于礼数,都会对溥仪行清朝礼数。当然,那时早已是君不君,臣不臣了。

欢迎小伙伴留言讨论。喜欢我的文章,关注文人草堂。


文人草堂


溥仪与汪精卫,这两个人,归属是多么的相似,一个是汪伪国民政府首脑,一个是伪满洲政权的皇帝,说白了,两个人都是日本人的走狗。


溥仪,做皇帝的时候,不过是个三岁小孩,辛亥革命爆发,被赶下台的时候,也不过五岁而已,这样年纪的一个小屁孩,按理说应该是什么都不懂的。懵懂无知中,溥仪安然无恙的度过了自己的青春期,但在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以后,一切都变了。

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却没人为溥仪申冤,孙殿英挖了爱新觉罗家祖坟的时候,没人提他打抱不平,溥仪渐渐的对这个新政府失去了信心,恰好这时候日本人对他抛出了橄榄枝,他也就兴高采烈的前往了东北,在1932年的时候建立了一个伪满洲政权。


汪精卫,早年也是一个有志之士,曾经参加过中国同盟会,与孙中山先生并肩作战,但是在后来,汪精卫因为恐惧日本,害怕日本的强大战力,选择了投降,做一个卖国贼。

两个人,一个是伪满洲政权的皇帝,一个是汪伪国民政府的总理。

按理说,汪精卫应该是看不起溥仪的,虽说后来汪精卫选择了叛变革命,但骨子里,汪精卫还是一个反对封建帝制的人,之所以会在后来对溥仪行礼,只能说是他中计了。

1942年,伪满政权也已经成立了十年,这是一个值得庆祝的事,日本人打算将这个庆典办的漂亮,于是宣传力度也特别大。

既然是日本人安排的庆典,汪精卫作为日本人的铁杆粉丝肯定是要参加的,但汪精卫却是不想在庆典上对溥仪行礼。

汪精卫想要与溥仪以两国元首的礼仪会晤,而溥仪则不然,溥仪认为自己是一个皇帝,虽然不能命令日本人,但命令中国人却是可以的,汪精卫行个跪拜礼,看起来也没啥。 两人之间的矛盾很快就引起了日本人的重视,毕竟是日本人提起的庆典,其中利益自然都是日本人的,为了调节矛盾,日本人打算让双方行西方的握手礼。

但实际上,汪精卫来到会场以后,却是突然发现,溥仪离自己挺远的,根本够不着,而这时候又有人喊了一句,行鞠躬礼,汪精卫这才大梦初醒,知道自己这是中计了。不得已之下,汪精卫只好带着身后的几个人行了一个鞠躬礼,草草了事。

汪精卫其实也不是心甘情愿对溥仪行鞠躬礼的,只是情况危机,汪精卫已经没有选择了罢了。


魏青衣


这次会面是发生在1942年,时年日本为庆祝“伪满洲国建立十周年”,特别安排了时任“伪南京政府主席”汪精卫率团前往长春,进行外交访问,以向外界展示三国友好合作,同心协力的良好形象。



当汪精卫一行抵达长春,准备以“两国元首”的外交礼仪进行会面时,溥仪却坚持认为自己是皇帝,必须以君臣朝拜之礼进行会面。双方因此而争执不下,之后日方从中斡旋,决定采用西礼。

可令汪精卫没想到的是,溥仪先是为难汪精卫,令其两度进出皇宫,将大臣觐见皇帝的礼仪表现的淋漓尽致,然后当汪一行人到达宫殿台阶之下时,溥仪高立台阶之上,阶旁的侍卫官高呼“一鞠躬”,汪精卫猝不及防,不得已行了“三鞠躬”的大礼。这次会面令汪精卫大为不满,但碍于自己和溥仪都是日本扶植的对象,要对外保持两国友好的形象,也只好忍气吞声。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溥仪为何一定要坚持君臣之礼, 我想一来他自诩皇帝身份,而且当年更是天下人的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汪精卫曾是广州府秀才,这样算来汪精卫就是他的臣子,行君臣之礼合乎礼制。二来汪精卫当年谋划刺杀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于他而言,汪精卫是他的杀父仇人,此次会面以行大礼来趁机羞辱他,也算是一解当年的杀父之恨吧。

再看汪精卫,行此大礼后,满腹委屈嚎啕大哭,想当年他跟从孙中山,信仰“三民主义”,以满腔热血投身革命之中,刺杀摄政王载沣,失败后被捕入狱,在狱中不惧死亡,大义凛然的写下了“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被人称颂一时,不成想短短三十载,他便成了中国天字号第一大汉奸,这种身份的转变当真令人唏嘘,想来他自己也会有诸多感慨吧!但做了便是做了,叛国的罪名和耻辱永远也洗脱不掉!


咸鱼闲聊


这是日本人的把戏。说好了按照西式礼节,相互握手,但是事情有变,等汪精卫到了假满洲国皇宫时,却是行臣子之礼,让汪精卫当场吃了个闷亏,以致于当天汪精卫回去气哭了,这是打脸啊!

早年,汪精卫刺杀过摄政王载沣,也就是宣统帝溥仪的生父,不过刺杀失败,事后被判处终生监禁。监狱里更是决心慷慨报国,并赋被当时人传诵的“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后受肃亲王善耆软化。在武昌起义后,被袁世凯开释出狱。此后,他懦弱自卑、优柔寡断。

后来,汪精卫降日投敌,在日本扶持下,在南京建立傀儡政权,也就是汪伪国民政府。同时,东北还有一个伪满洲国政权,溥仪是皇帝,也就是康德皇帝。

两个傀儡政权一南一北!

戏剧性的是,1943年,在日本人的安排下,汪精卫与康德皇帝会面。



这次会面,其他的还好说,唯独就礼仪,双方争执了很久。汪精卫坚持以两国元首礼仪相见,而溥仪呢?坚持以旧制礼仪相见,好歹我也是“康德皇帝”,跟日本天皇都是平等存在,当然,这是表面上的。

最终,在日本斡旋下,双方同意以西礼握手的形式相见,互相致意。

但是等汪精卫到伪满皇宫时,现实情况与预期商定好了的情况不一致。溥仪站在高高的台阶上,俯看着汪精卫,在汪精卫走到台阶下时,突然一呼喝“一鞠躬”,让汪精卫猝不及防,勉强行礼,在三鞠躬结束后,双方这才握手。这让汪精卫气愤不已,甚至回去后痛哭!



当年,汪精卫刺杀载沣,名声大振,一首“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引人拍案称赞。而如今却执臣子之礼,这是打脸啊!这等于否定了前半生的事业啊!


三叔小记


汪精卫和溥仪,算得上一对冤家。

早先,溥仪还是宣统小皇帝时,汪精卫作为革命青年,已在日本参加了同盟会,并且凭着一腔热血成为了骨干青年。

此后,孙文多次组织起义,因种种原因却均告失败。

一时革命者无不气馁。梁启超等有影响力的人,也纷纷批评同盟会就是暴力革命,说领导人躲在国外偷安,遥控指挥成员在国内冲锋陷阵,流血牺牲。

(汪精卫旧照)

汪精卫当然不同意梁启超等人这种阴阳怪气的论调。为了稳定军心,也为了证明给梁启超等人看,他决定做一件惊天动地的事,那就是刺杀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

然而,汪精卫毕竟是个秀才,根本没有当刺客的能力。不久后,因为事泄,被清政府抓捕入狱。

汪精卫深知难逃死罪,面对载沣的审问,索性做条硬汉。把所有事情都自己扛了不说,还在狱中写下了一首慷慨悲壮的诗:“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不过,载沣并没有杀汪精卫,只给他判了个无期徒刑。

第二年,辛亥革命彻底推翻了已如僵蛇之躯的清政府。汪精卫也随之恢复了自由身。他不顾性命的壮举,也成为革命成功后的先锋榜样人物,并跻身高位,成为国民政府主席及军委主席。

至于溥仪,则随着清朝灭亡,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下,最终宣布退位,心有不甘地告别了皇帝的头衔。

本来,汪精卫和溥仪,一个是亡国之君,一个是新政府主席,两个人被时代夹裹着,可能连见面的机会都不会有。然而,随着日本侵略中国,这两个人却不谋而合,投降了日本。

(溥仪称帝蜡像)

当时,溥仪已经被冯玉祥赶出了紫禁城,处境非常狼狈。再加上慈禧墓被盗,国民政府又不给个说法,所以他心里怨气丛生。

正在这时,日本人暗中找到他,表示愿意建立伪满洲国,让他再次登基称帝。

溥仪天真地以为,日本人是真心实意地帮他复国。所以毫不犹豫地跟着日本人去了东北,做了康德皇帝。

他没有想到,他其实只是个傀儡皇帝。所有事务,全由日本人说了算。

就这,溥仪也觉得好,至少有所依靠了。

汪精卫虽说是同盟会元老级人物,但由于他优柔寡断的性格,在后来的时局变化中,一直受蒋中正的压制。再加上他有恐日症,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始终认为中国落后,武器不及日本精良,打亦是输。所以他不顾国民唾骂,投日降敌,卖国求荣。

1940年,在日本人的扶持下,汪精卫在南京又成立了一个国民政府,并出任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院长,做了日本人的走狗。

为了区别,汪精卫所在的这个国民政府,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汪伪国民政府”。

就这样,一个人做了日本人的傀儡皇帝,一个人做了日本人的傀儡主席。

转眼就到了1942年,算一算,伪满洲国已在东北盘踞10个年头了。日本为了扩大国际影响,于是举行了隆重的十周年庆典。并指示溥仪宣读《建国十周年诏书》,在诏书中,直接把日本称为“父母之国”。

既然日本人如此看重这个庆典,身在南京的傀儡主席汪精卫当然要到贺。

汪精卫带着一群政府要员,在日本人的安排下,直抵伪满洲国。

(赴伪满洲国的汪伪成员旧照)

汪精卫此行,可谓大出风头,他利用超一流的演讲口才,为日本人说尽了好话,这无疑得到了日本人的赞赏。

但是,和溥仪见面的事情上,却出现了分歧。

汪精卫认为,他是民国政府主席,溥仪不是他的顶头上司,所以他们见面应该是元首与元首的见面。但溥仪却认为,汪精卫不过是为日本人服务的员工而已,所以他坚决要求汪精卫要行跪拜礼。

最后,还是日本人从中斡旋,溥仪才松口,不用跪拜,只用行礼即可。

汪精卫进了伪满洲皇宫后,只见溥仪高高地坐在皇帝的位子上。还没等他反应过来,旁边的侍卫突然大喝一声:“鞠躬!”

汪精卫本能地向溥仪连鞠了三个躬,这才见溥仪站了起来,向他伸出了手。

此后,在庆典盛宴上,溥仪似乎看汪精卫百般不爽,所以屡拿话挖苦他,让他非常难堪。然而,日本人对这二人的情况,看在眼里,却毫无干涉之意。汪精卫本就懦弱自卑,只好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咽,强颜欢笑故作大度。

不过据说,汪精卫回到下榻的住所后,在房中大哭不止。害得负责安保工作的特务们站在门口,进也不是,不进也不是,尴尬了好久。

(参考史料:《汪精卫集团投敌》《汪精卫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