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2 剧本是不是文学创作?

别拿编剧不当艺术,剧本首先应是文学艺术作品。

莫言老师这句话我非常赞同!

无论是电视还是电影,最吸引观众的部分还是来自于故事本身,没有好的故事,就好比一个人没有魂,纵然长的再漂亮,穿的再好,也毫无生气,毫无吸引力。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缺乏大明星大场面的小成本制作电影可以一炮而红的原因,例如早年“疯狂的石头”,一群小人物上演票房逆袭。而是一些著名的IP,明星云集,场面火爆却最终折戟沙场,在一片差评中票房扑街!例如去年火爆的网络IP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剧本是不是文学创作?

中国大陆的影视作品自上世纪80年代市场化以后,在制作水平,制作规模,演员表演等方面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电视还是电影,逐渐取代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台湾新加坡,与之相对应的是,在剧本创作方面,不进反退。许多剧本无论在整体构思,还是在故事设定、人物描写方面都远远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剧本是不是文学创作?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大导演张艺谋的作品,论制作水平明星阵容,无出其右,但是整体故事实在无力吐槽,观众往往是期望而来失望而归,大制作“满城尽带黄金甲”竟然退化到使用几十年前的老剧本“雷雨”的地步,而同一时期另一位大导冯小刚的“夜宴”,故事明显来自“哈姆莱特”,旧瓶装新酒未免不是一种选择,但在求新求变的今天,依旧吃剩饭,不能不让人慨叹:国内影视市场编剧的落后。

剧本是不是文学创作?

与之相对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涌现出许多编剧优秀的影视作品,例如:“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篱笆女人和狗”“女人不是月亮”等等,无论是故事性还是人物描写都非常上乘,充分说明,我们并不缺少好的编剧。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创作与市场脱节的局面,究其根源还是在于市场认知以及编剧的创作导向。中国的影视市场总体上依旧是个发展中的市场,尤其是电影市场,体量巨大,欣赏水平却远远跟不上,许多人去电影院就是冲着明星去的,所以许多制作方把大量的经费都花在明星身上,剧本完全为明星量身定做,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孙红雷和景甜主演的“战国”,基于历史的故事创作犹如儿戏,为了突出女主角简直无所不用其极,挑战观众欣赏极限,扑街也就在所难免。

剧本是不是文学创作?

对于剧本创作人员,由于在影视制作市场地位地下,为了生存不得不迎合市场需求,丧失了创作的独立性,以观众为导向变成了以投资人大明星为导向,脱离了市场需求,得不到观众认可也是必然。

莫言的话给了我们另外一个看问题的角度,倒不是编剧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市场大环境不改变,这些问题依旧会存在。希望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我们的编剧能迎来真正的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