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果清朝和西方列強死磕到底,號召全國勤王會怎麼樣?

第一軍情


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大清對外戰爭有兩次半號召天下勤王。第一次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攻破大沽炮臺後下達;第二次是八國聯軍侵華,下達勤王詔。半次是甲午中日戰爭,大清從各地抽調部隊,在華北平原集結大軍。我們接下來就一個一個分析一下:

1、第二次鴉片戰爭勤王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在英法聯軍攻破大沽炮臺後,咸豐多次下發勤王詔。到1860年初,各地入衛軍隊大體如下:

卓素圖盟 1000 哲理木盟 1000 昭烏達盟1000 通永鎮500

黑龍江2000 吉林2000 宣化鎮500 熱河1000

密雲1000 山東1000 錫林郭勒盟1000 山西2000

直隸提標2000 察哈爾1000 京師11000 陝西3000

西安滿營1500 綏遠1000

通過上面列的數據知道清軍來源很雜、很廣。大體可以分為京師與地方八旗,在15000上下,東北與內蒙馬隊大致在10000上下,各地綠營在10000上下。

江北也抽調了部分部隊,曾國藩沒有派部隊。

後果就是,在京師周圍集結了幾萬有戰鬥力的部隊,造成中原內地空虛,中原地區捻軍迅速發展;本該調往江南北戰場的大兵到了京師,第二年李秀成直接虛晃一槍,攻破江南大營,直接佔領蘇浙。

如果大清繼續調各地部隊與英法聯軍死磕,後果就是提前滅亡。崇禎的教訓就是如此。

(隨著英法聯軍北上,各地清軍紛紛勤王)

2、甲午戰爭集結部隊

不得不說沒有內憂,且經過三十年洋務運動的清朝,在軍事能力上得到了較大提高,不僅僅是裝備、訓練方面。部隊集結能力也是如此。

在劉坤一統領湘軍北上後,圍繞京師集結有十多萬部隊。並且後續還可以來不少部隊。

至於和日軍死磕到底,就只能遷都了。庚子國變提前上演。

(大量的清軍集結華北)

3、八國聯軍侵華與勤王

唐才常在湖北、康梁策動廣東勤王,都是淺層次的,而且更多屬於體制外,抱有各種複雜政治目的,沒有太多討論意義。

1900年6月,慈禧向十一國宣戰,李鴻章時任兩廣總督,聞此訊,覆電朝廷:“此亂命也,粵不奉詔”。湖廣總督張之洞隨後提出“李鴻章大總統”方案:一旦北京不保,就共同推舉李鴻章出任中國“總統”以主持大局。6月26日,各地陸續簽訂《互保章程》,有兩江總督劉坤一、兩湖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浙江巡撫劉樹棠、安徽巡撫王之春等。

(直接東南互保)

朝廷的勤王令,各地督撫基本不管。當時朝廷威望掃地。

試想岑春煊屬於接駕的一個道臺,慈禧感動的後來給了多大的官。所以如果在西狩路上不考慮議和,基本大清就提前結束了。至於後來如何,那就複雜了。

總結

從幾次歷史事實很容易推理出結論,清朝就不具備與列強死磕的能力,調兵勤王已經造成地方空虛,如果繼續打下去只會分崩離析。

參考文獻

茅海建.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清軍的裝備與訓練[J].近代史研究,1986(04):14-30.

茅海建.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軍與英法軍兵力考[J].近代史研究,1985(01):196-217.

劉芳.核心與外圍:“東南互保”的範圍探析[J].江蘇社會科學,2016(04):242-253.

郭繼武. 東南互保與晚清政局[D].中央民族大學,2010.

梁其承. “東南互保”研究[D].吉林大學,2004.


一枚明粉


這是一個假設性問題,就假設性回答,號召全國勤王,即便壓制住了西方列強。但是國內肯定會更亂,西方入侵的時候,清朝內部已經很腐朽了。政府都已經沒有力量與列強抗衡,都到了依靠地方武裝勤王,這樣的清朝離滅亡其實不遠了。

話說回來,晚晴的時候,即便號召全國勤王,估計大臣勤王的路費政府都出不起,地方政府收刮來的金銀財寶和糧食都運到了京城,你說手底下的臣子靠什麼去勤王。地方政府都等著滿清去救濟,全國勤王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尤其是老百姓,巴不得清朝快點滅亡,號召全國勤王簡直就是一個笑話。假如,把地方軍隊調走,那個地方肯定趁機起義,反抗清政府。我相信,清政府也考慮到了這一點。因為此時的清政府,已經病入膏肓了。民心已經失去了,做再多的努力,也是無濟於事,除非改朝換代,別無選擇。

晚清政府不斷的賠款,都快把內褲賠進去了,動用大規模的軍隊勤王,只會讓人民的生活更加貧困。這樣會增加人民的厭惡感,清朝滅亡得會更快。此外,全國各地的地方軍隊人數有限,動員也是有限的,肯定無法和京城的八旗兵來比。清朝估計寧願被西方吊打,他也不希望地方擁有強大的軍隊,威脅自己的統治。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又被漢人奪取了怎麼辦?心有不甘,所以,他不會這麼做。打不過西方洋人,可以逃跑。逃不掉,要不然就割地求和,就是不想讓地方武裝強大。

再則,清政府還是相信八旗子弟,即便很爛,很腐朽,戰鬥力很弱,當時應該有幾十萬的軍隊吧!統治者們還是有些信心,剿滅亂黨還是可以的,不至於讓全國勤王。


謀士說


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三來看。

第一,清朝政府有沒有死磕。

從1840年開始,清朝政府就開始與列強開戰,一直打到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好歹也抗爭了60年。雖然這一個甲子,是喪權辱國的60年,但要說滿清沒死磕,似乎有點說不過去。

回顧歷史,被外敵欺負成這樣,還能扛幾十年的朝代並不多,好像就南宋還可以媲美。南宋立國時間長一點,但只有半壁江山。南宋與滿清,可謂各有所長。

有時想想,鴉片戰爭後的滿清,跟咱的男足也有得一拼,屬於屢戰屢敗又屢敗屢戰,雖然輸多贏少,終歸有些死磕下去的願望。

第二,清朝憑什麼號召。

光是太平天國運動,已經讓滿清差點提前領盒飯,這足以說明了人心向背。號召全國勤王,只能是自取其辱。

有人會說,滿清政府號召湘淮倆軍,就撲滅了太平天國,至少說明,政府還是有號召力的。

這裡有個天時地利人和的問題。太平天國之所以失敗,與其說敗給曾國藩李鴻章,還不如說敗給自己。而且,那時的滿清政府,還得到了列強的援助。

第三,舉國死磕的結果是什麼。

這個問題已經有了答案,但作答的不是滿清政府。14年的全國抗戰已經證明,一切帝國列強都是紙老虎。

無論從哪方面來講,反法西斯的抗日戰爭遠比滿清時期的死磕要艱難,但這樣的鬥爭是不需要動員的,更何況,發出號召的早已經物是人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滿清最終沒能死磕到底,沒能號召全國全民抗戰,沒能解救民眾於水火之中,根本矛盾在於自己。


軍緣鑫播客


全國各地的封疆大吏已經坐視清廷西逃了,即便是清朝號召全國勤王也是無濟於事。當時如果清朝選擇和八國聯軍死磕到底的話,很可能會讓軍閥混戰時期提前到來,而清政府或許因此更快滅亡,甚至大量丟失國土。



當時的戰爭對比和結果

清朝末年八旗兵已經是腐敗不堪,到了甲午中日戰爭之後,清政府利用僅有的資源建立了武衛軍,直到1899年6月正式成立,按照戰力強弱排名分別為,聶士成的武衛前軍、榮祿指揮的武衛中軍、袁世凱的武衛右軍、宋慶的武衛左軍、董福祥的武衛後軍。



以上武衛軍數量在6萬人以上,這些部隊是清朝末年戰力最強,裝備最好的部隊。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期間,除去袁世凱的1萬武衛右軍沒有參戰之外,其餘全部參戰。另外還有北京附近2萬左右八旗兵和綠營兵,也就是7萬左右正規軍。除此之外還有京津一帶州縣發動的鄉勇部隊和十幾萬呢義和團。

這7萬正規軍加上十幾萬義和團對陣3萬左右的八國聯軍時,武衛前軍和中軍基本全軍覆沒,其他正規軍損失過半。義和團和鄉勇還沒有開打就全部溜了。



死戰到底的結果

如果清政府誓不投降留給清政府的只有覆滅。

當時的國內的情況顯而易見,清政府能夠控制的北方所有的戰爭潛力已經用盡。而南方數省公然聯合抗旨,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等人更是發動了東南互保,和英美帝國主義達成了互不侵犯的協定。



除了南方拒不接旨之外,俄國趁火打劫,除了在八國聯軍中派遣了一萬五千人的軍隊之外,還在中國東北派遣17萬大軍南下。為了佔領這一地區,製造了江東六十四屯慘案和海蘭泡慘案,大量屠殺中國居民。

到了1900年10月,俄國十幾萬軍隊已經對東北地區實施了軍事佔領,如果不是後期英美各國干涉和日俄戰爭的辦法,很可能俄國的佔領會形成既定的事實。



面對這種情況清政府拒不投降,八國聯軍如果無法消滅清政府,很有可能會自行佔領部分區域,實行殖民地統治,更有可能另立傀儡政府,削弱清政府的影響力。

如果當時清政府威信掃地或者提前滅亡,在帝國主義勢力支持下,很有可能會提前上演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東北也有可能落入俄國之手。


我是越關


不會怎樣,結局還是一樣的失敗。清王朝的失敗是國家總體上的失敗,是小農經濟敗於資本主義經濟;是封建王朝政治體制敗於資本主義體制;這是一種治國思想和觀念上的落後,和軍事關係不大。

舉個例子:

八國聯軍入侵以前,清軍的軍事配置

很多人會以為清朝在八國聯軍進攻北京的時候,是因為武器不如西方人才導致的戰爭失敗。

這種看法事實上並不對,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前,清軍就已經配備了相當數量的西式武器和大炮。

後到曾國藩訓練湘軍,確定兵制每500人為一營,配備劈山炮4門,抬槍24杆,鳥槍99杆,其他刀槍若干,這樣的火力配置在當時也算是很先進的。

到了1860年,清軍為了應對太平軍的攻勢,招聘美國人華爾在上海組建洋槍隊。

到1862年秋,洋槍隊發展到鼎盛,總人數達到6500人,配備5個步兵團和一個狙擊兵團,分別裝備毛瑟滑膛槍和恩菲爾德來復線膛槍,同時組建了中國第一支由華人組建的炮兵部隊,配備輕重火炮、臼炮總計39門,火箭若干。

這在當時已經算是世界上比較先進的軍隊了,而此時距離八國聯軍侵華還有38年。

由此可見,雖然當時的清朝很腐朽,但是其軍隊裝備的武器還是很先進的。

如果當時清朝的統治階層能夠及時調整戰略,積極推動和發展現在工業,推動現代軍事改革,那麼當時的清政府是有足夠的時間趕上西方國家的。

但很可惜,清政府在打敗太平天國軍隊之後,為了防止漢官做大,立刻解散軍隊,刀槍入庫、放馬南山,曾國藩一生心血,風飄雲散,中國最後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就這麼白白的流逝掉了。

等到了八國聯軍侵華,清軍調動軍隊約8萬人,同時還有助陣的義和團約30萬人;而入侵的八國聯軍軍隊總數約為50225人。

從軍隊的武器裝備上來看,清軍的火力其實並不弱於八國聯軍。

而軍隊人數,更是佔據優勢,地形優勢就更不用提了。但是經過一戰,清軍全軍潰敗,增格林沁所部一萬多騎兵全軍覆沒。

由此可見,即使是裝備了新式的武器裝備,但是舊體制下組建出來的軍隊仍然是無法戰勝新式軍事思想建設出來的軍隊的。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來,當時的清政府並不是軍事上弱於西方列強,而是在思想、政治體制、經濟模式全面落後於西方。

八國聯軍侵華,是西方給這個東方大國重重的一擊,它敲醒了中國幾千年“天朝上國”的美夢。逼迫中國人開始自省,並邁出重新追趕西方世界的腳步。


有書博物館


“寧許洋人,不許家奴”,“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是慈禧太后在八國聯軍侵華後說的兩句經典語錄。其無恥和懦弱可見一斑,從她挑釁,再到她低頭認錯,用了極其短暫的時間。


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和甲午戰爭開始,外國列強就開始了對中國的騷擾,其實,在戰爭一開始,清朝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在抗戰的問題上,清朝軍隊保持自己一貫的鬆散態度,一個一個像演員,結局可想而知。

如果一開始就正兒八經的防禦,跟洋人死磕到底,那麼,至少能從時間上拖延時間。八國聯軍只有16000人,而當時清朝的清兵和義和團共有15萬兵力,這樣的懸殊,如果想打,十個打一個都行。



甚至,當時的意大利和奧匈帝國加起來兵力只有百人。但是,當時的清軍十分害怕,幾乎沒有抵抗,沿途的八國聯軍十分囂張,由於摸不清底細,清軍也沒有奮力抵抗,就這樣割地賠款,自信逐漸被消磨殆盡,最後直接不抵抗了。如果一開始全國上下一心,會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會發展到最後任人宰割的地步。


歷史密探


不怎麼樣。結局很難預料,但我們可以知道的是,清政府的命運,或許會就此完結。

看到有人樂觀的說滿清政府可以撐下去。

但他們卻忘了一個重要的因素。

作為入侵的八國聯軍來說,其目地或許不是為了滅亡滿清。而是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

但對滿清政府來說,卻正是這場戰爭,將其的虛弱抖露出來,其最大的隱患就是國內亂像已現。

在清室尚未向各國宣戰之前,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郵政大臣盛宣懷等即商議如何保存東南各行省的穩定,避免列強有藉口入侵;同時密議盤算倘若北京失守而天子、太后不測,當由李鴻章出任總統支撐局面。

1900年6月21日,我大清聖後慈禧以光緒的名義,向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大日本帝國、意大利王國、西班牙帝國、荷蘭殖民帝國、比利時王國共十一國同時宣戰 。這就是著名的向全世界宣戰。

當時宣戰詔書下至各地方時,郵政大臣盛宣懷下令各地電信局將清廷召集義和團民及宣戰詔書扣押,只給各地督撫觀看,並且電告各地督撫,不要服從命令。而李鴻章直接說:“此亂命也,粵不奉詔” ,湖廣總督張之洞隨後提出一旦北京不保,就共同推舉李鴻章出任中國總統來主持大局。 李鴻章幕僚劉學詢並去信孫中山謂:“傅相 因北方拳亂,欲以粵省獨立,思得足下為助,請速來粵協同進行。 ”好嘛,朝廷剛乾了大事兒,向全世界宣戰,下邊的督撫們就已經開始自保並向著自由民主邁進了。

隨後,劉坤一、張之洞、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浙江巡撫劉樹棠、安徽巡撫王之春和廣東巡撫德壽(往後李鴻章北上議和,由德壽署理兩廣總督兼廣東巡撫),稱東南互保,另外陝西巡撫端方、四川總督奎俊雖然沒有加入東南互保,但是亦是支持東南互保。他們稱皇帝敕令是亂命,在東南各行省違抗“支持義和團”的命令,以為“亂民不可用、邪術不可信,兵釁不可開”“無論北方情形如何,請列國勿進兵長江流域與各省內地;各國人民生命財產,凡在轄區之內者,決依條約保護。”

在這種情況下,清政府的財賦重地,產量重地,文化中心已經和中央離心離德打算另立中央了,清政府拿什麼繼續抵抗再宣佈勤王?

勤王?人家掌握著清庭最精銳也是最有戰鬥力的軍隊的大員們都不認你了。拿什麼勤王?

聖母皇太后前腳向全世界宣戰,後腳就帶著皇帝西狩了,如果說他們是去組織抵抗,打算反攻收復京城的還好,可惜的是這二位倉惶逃跑猶如喪家之犬,心裡早存了降了再割點再賠點的心,這和列強不謀而合,最後又扯高氣揚的回來,大家皆大歡喜。

如果真的接著打下去,全國的東南部已經不聽調也不聽宣了,八國聯軍侵入京城,北京,河北一帶變成了聯軍可控的範圍,清庭的勢力也就剩下了西北一帶,那裡既沒有財賦保障,也沒有資源糧食,裝備落後的駐防八旗和綠營比起漢人督撫手下的新式軍隊那是差了不知幾個檔次了,如何打?

再說這聖母皇太后的本性難移,恐怕抵抗到底是不可能的,繼續玩以舉國之物力,結列強之歡心,寧予友邦,不予家奴才是她會做並必須做的。為了維持八旗貴族們的統治和滿清政權。她也必會投降,不會做第二選擇,更不會聖母死社稷了……





關河南望


如果清朝在戰場上打不過列強的情況下繼續和列強死磕,那得分什麼時候和哪個列強打。

如果在鴉片戰爭時,清政府面對的是英法兩個國家,而且當時的英法也6沒那麼厲害。那時候清政府在北京被攻陷的情況下拒絕簽訂不平等條約,號召全國勤王,那還有可能打贏英法反敗為勝。但是前提是和當時太平天國達成和解,同時曾國藩李鴻章等沒有私心,清政府上下團結一致共同對敵,第二次鴉片戰爭有可能反敗為勝。

可是到了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進北京時就不行了,中國當時是幾千年以來國力最弱時,如果在戰場慘敗的情況下不講究策略和列強硬剛,那後果會非常嚴重,中華民族真的有亡國滅種的危險,但中華民族從來不缺有識之士。慈禧太后曾向全世界宣戰,但李鴻章張之洞等封疆大吏都不奉詔,因為當時的情況是中國決不是八國聯軍的對手,李鴻章等人都看看出來瞭如果和慈禧一起發瘋,那中國全境都將捲入戰火,那後果不堪設想。愛好軍事的朋友們都知道打進北京的八國聯軍後來分成兩個陣營都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戰場上的表現就看出來了中國當時決不是對手,李鴻章等人不奉詔的決定是正確的。

最後多說一句,清朝末年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國力最弱的時候,也是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因為西方列強當時都完成了工業革命,當時國力相差巨大,在戰場上當時中國是一個也打不過,更何況八個,但是萬幸的是當時列強間有矛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八國聯軍幾乎同歸於盡了,就是戰勝國也是元氣大傷,從而無瑕顧及中國,使中國躲過了一劫,不得不說天佑中華啊。


天宇的文史情懷


題主提的這個問答很有意思,徒步君願意試著參與一下;

如果題主的這個設想成立,其結果是清朝很快就會滅亡。

鴉片戰爭時期的大清朝,已經開始病入膏肓了。當時的統治者是道光皇帝,道光皇帝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平定了張格爾叛亂。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大清戰敗後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題主的問題應該是從這裡開始:如果此時道光皇帝拒絕同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宣詔號令全國將士勤王。會不會有將領前來勤王呢?道光時期的主要將領有曾勝、劉起龍、李宗昉、楊遇春、陳大富、德英阿等,這些將領是有著很強的戰鬥力的。

如果道光皇帝敢於直接對抗列強,這些將領一定會聽從道光皇帝的調遣,同英國等列強軍隊展開對抗。當時的道光皇帝還沒有徹底失掉民心,他在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平定了英國侵略勢力支持下的新疆張格爾叛亂,說明軍隊還有一定的戰鬥力。大清的軍隊向來不怵打仗,現實中清軍也同外國列強進行過很多次大戰,屢敗屢戰,展現出了一定的民族氣節。但是清軍尚存的戰鬥力和落後的武器裝備在擁有著火槍火炮的西方列強面前,面對面的對決絕無勝算。如果曾勝、楊遇春這些名將講究戰法,與西方列強周旋作戰、西方列強肯定會因為後勤、給養跟不上之後被迫退出中國。

事實上道光時期的清國軍隊比起康熙、雍正時期的軍隊整體實力已經大打折扣,部隊人心渙散,八旗制度等同虛設。清道光九年進士、代理巡撫張集鑫曾寫過一本名為《道鹹宦海見聞錄》的書,其中有對軍隊腐敗現象的記述。他在書中寫道,從陝西長武到潼關500多公里,有營無兵,甚至看守城門的都是僱來的人。榆林綠營士兵穿著如乞丐,軍械都被拿去換酒喝了。綠營一標(團級建制)有3000多兵勇,只剩下十分之一,其他人都去做生意了。清軍官兵除吸食鴉片之外,還有賭博、宴戲應酬的惡習。護軍統領耆英曾在公開場合支持賭博,浙江綠營一個千總賭博時竟然以小妾作為抵押,輸掉之後竟然帶兵與對方決鬥。

在民間,官軍搶劫騷擾老百姓、長官不管。但是如果搶劫綠營家屬就會受到很重的懲罰,如果是綠營的家屬,在門口掛一盞綠營配發的營燈,就不會有人上門滋擾。因此很多人都會搶著去當綠營的兵,但是兵額有限,想要當兵就要對綠營軍官進行賄賂。

道光時期的官兵可以用武備廢弛、戰力全無來形容。據史料記載,道光皇帝用七年時間平定的張格爾叛亂,一方面是因為有英國分裂勢力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清朝統治階級尤其是清廷官軍剝削壓迫當地民眾引起的。

西方列強退出中國之後,如果道光皇帝能夠從中英戰爭中吸取教訓,能夠引進西方先進理念,開展“同治中興”時期的洋務運動,不斷縮短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大清實力會有一定的恢復。或許會將大清朝的統治再度延長一些時間,但是註定不會太久。因為在全球大航海時代到來之後,當西方列強來到國門之前的時候,如果一個國家不進行深入到骨髓的變革,是一定會滅亡的。

頭條作者徒步說史期待您的關注;


徒步說史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轉換一下,譬如在庚子年時,清廷可以和八國聯軍打持久戰嗎?

答案是,當然可以!

但問題是,一旦對方不撤兵,將來要付出的成本更大!

老實不客氣的說,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逃到西安後,清王朝不是照樣好好的,這難道不算和列強對著熬,打和平式的持久戰嗎?

比起抗戰時期老蔣的持久戰來說,那是高明多了,最起碼,老百姓沒有遭那麼多罪啊。

眾所周知,論持久戰是名篇了,但這種思維可不是抗戰才有的。事實上,不但之前就有,而且類似的案例可以說是舉不勝數。



所謂持久戰,說白了就是打不過我跑,死命後退、死纏爛打,仗著自己國土遼闊,敵人一時半會打不過來,不過是自我安慰的不得已之策罷了。

這算哪門子戰略啊?不過是阿q的自我安慰罷了。

譬如蔣介石的抗戰,如果不是美國參戰、國際形勢的變化,鬼知道還要抗戰多少年!如果超過二十年,鬼知道現在的東亞會變成什麼樣?!

根本就是偽概念。



同樣的邏輯應用到庚子年,如果清廷不媾和,那八國聯軍就一直賴在京城不走?這種可能性也不大,因為八國聯軍本就是打著解救使館的名義出兵的,更何況駐兵的費用也很大!

那麼,就憑八國聯軍這不到十萬的兵力能不能推翻清廷,佔領中國,當然是痴人說夢。想想看,日軍幾百萬軍隊尚且做不到的事情,這八個勾心鬥角的列強能辦到?

有人說,如果八國聯軍不撤兵,那清廷在西安也搞不了幾年就會垮臺。那您可是太小看清廷了。

想想看吧,在咸豐末年,內外交患,外有英法聯軍攻佔京城,內有太平軍、捻軍等等割據流寇,這樣困難的形勢下,清廷尚且能挺過來,何況庚子年乎?

所以,所謂持久戰基本是偽問題、偽概念,還是該怎麼辦怎麼辦,讓老百姓少遭罪是正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