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外賣平臺將“準時送達”變成增值業務,你怎麼看?

strong-lee


站在個人角度來說,外賣小哥不容易,希望準時達的錢能真正的到達外賣員的手裡。站在客觀角度來說,如果外賣的配送費不包含準時送達的義務,那麼沒有購買準時達的是不是有理由延遲送餐了?這種制度是激勵外賣小哥還是掩飾延遲的不合理?關於外賣平臺紛紛將“準時送達”變成增值業務,我的看法如下。

一、準時服務變增值服務

2016年年中,餓了麼上線“準時達”業務,即用戶在餓了麼App帶有“準”字的商家下單,如果超時送達,餓了麼將賠付無門檻紅包。那個時候正是各個外賣平臺開始比拼速度的時候。去年六月,美團外賣率先推出了“準時寶”,把“準時”變為外賣平臺為用戶提供的增值服務,這樣的做法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爭議。近日餓了麼也跟隨美團的步伐,上線了模式相似的“準時達PLUS”。購買“準時達PLUS”的訂單會優先配送,以儘可能保證在承諾時間內送達。

二、是否需要保險資質

有關美團外賣“準時寶”以及餓了麼“準時達PLUS”最大質疑在於兩家平臺是否具有保險牌照。但兩家平臺對於“準時寶”以及“準時達PLUS”的解釋中都明確表示,並非保險,而是為用戶提供的增值服務。將該項服務解釋為公司為客戶提供的一項有償增值服務,並不是保險,支付的賠償金也不是保險金,而是未能準時送達的違約金。

三、市場迴歸理性需要盈利

我國外賣行業之所以能夠在短期內發展到現在的規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初期的價格戰異常兇猛。前期主要依靠補貼,有時候甚至不花錢都能訂到一份餐。但隨著市場逐漸迴歸理性,外賣平臺也逐漸只剩下餓了麼和美團兩家,外賣服務的價格越來越貴也是符合預期的,因為外賣平臺不能一直處於虧損的狀態,他們必須想辦法賺錢,同時市場競爭減弱,他們有信心適當的調整並不會大面積地流失用戶。所以推出付費增值服務是合理而且必然的。

綜上所述,我認為對於現在的外賣市場來說,外賣平臺將“準時”變為增值服務是合理的,而且有利於外賣平臺持續健康發展。但是除了自己本身的發展,也要考慮消費者的心理,無論有沒有購買,都應該本著準時送達的心理提供服務。

你好,商函雜並論,一個以客觀視角解讀商業的偽ceo


商痕筆記


這其實是生活中常見的“歧視性價格”在外賣平臺上的應用。

歧視性價格是一個經濟學專業術語,通俗來講,就是同樣的產品制定不同的價格,來區分不同的人群,以實現商家的效益最大化。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火車的一等座和二等座,有一些乘客可以多付點錢,對價格不敏感,有一些乘客想著儘可能的節約錢,那怎麼辦呢?怎麼才能讓想多出錢的人多出錢,讓想少出錢的客戶也別流失呢?

你總不能直接根據乘客的穿衣打扮來收不同的票價吧。

所以火車把座椅做了不同的設計,通過設計不同的座位,讓乘客自己做不同的選擇,以此來區分不同的乘客,讓火車票的銷售總價最大化。

說了這麼多,外賣平臺增加這項收費業務其實是為了區分時間敏感的顧客與時間不敏感的顧客,以此來優化送餐順序,增加送餐收入。

說實話,我認為這5毛錢還有點太少了,可能不足以把這兩類人群區分開來。

當然,也有可能是平臺先用低價試水,如果大家都選擇點擊準時送,那平臺可能還會漲價。

歡迎讀者朋友補充原因,一起交流。


用戶59194601854


違反合同法公平原則,都是壟斷惹的禍

從法律角度說,消費者在外賣平臺下單,外賣平臺接受了訂單,意味著消費者與外賣平臺之間建立起了合同關係。在這份合同關係中,外賣平臺最重要的義務就是,安排快遞小哥妥當及時地去餐館領取消費者訂購的飯菜,並將餐館提供的飯菜準時、包裝完好地送交到消費者指定的收外賣地點。而且,外賣平臺根據飯菜製作需要的時間、外賣小哥送餐速度等核算出來的準時送達時間,這既是外賣平臺對消費者作出的一項承諾,也是外賣平臺與消費者之間約定的合同履行期限,外賣平臺必須按照《合同法》的規定遵守和履行。

換句話說,外賣平臺給消費者準時送達他們訂購的飯菜,這屬於叫外賣的基本服務,也是外賣平臺必須履行的義務,這是外賣平臺履約的基本條件。反之,平臺不能準時將外賣送達給消費者,實質上屬於一種違約行為。外賣平臺將準時送達這項基本服務和義務,設置成增值服務。這意味著消費者需要額外掏錢購買外賣平臺履約,顯然有失公平合理。這實質上是處於壟斷格局的外賣平臺,利用自身的強勢地位,違反了《合同法》最基本的公平原則,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這需要市場監管部門依法介入予以糾正。

事實上外賣平臺提升消費者的叫外賣體驗,讓急需叫外賣的顧客能夠早一點收到外賣,早一點吃上飯,並非不可以推出增值服務,這屬於正常的商業行為,也是外賣平臺實現盈利的必由之路。但不能把基本服務、應當履行合同的義務,變成了收費的增值服務,而是要提供真正的增值服務。換言之,在外賣送餐準時的時間設置上,可以是增值服務所需要的送餐時間比基本服務的送餐時間要短,而不是增值服務做到準時送達,基本服務就是延時送到,讓消費者根據所需要的送餐時間進行選擇。

總而言之,準時送達這是外賣平臺履約的義務,不管是基本服務,還是增值服務,一旦外賣平臺沒能準時送達,都該承擔違約責任,對消費者進行賠償,不該有差別。


田水月觀天下


這麼說吧,我一個月送1200單,如果沒有突發意外情況一般都不會超時,所以我每個月超時的訂單不超過5%,騎手也會勁量控制時間不會讓訂單超時,因為超時了會扣掉一半的收入,平臺所謂的這個購買準時寶,說白了就是多收顧客的錢,就算超時了給顧客賠付,那麼最後這個錢也是扣掉騎手的錢賠付給顧客。已經不準備做了,現在這些平臺就是坑,兩邊吃,一邊抽商家的血,一邊扣騎手的配送費,平臺抽商家的服務費這個不用說,再說吃騎手這裡,比如商家發一單是7塊錢,但是騎手端這裡只有5.5-6塊這個樣子,中間就被抽掉了1塊多,價錢太低導致很多訂單沒有騎手願意接,商家一看沒有騎手接單,還得加小費,平臺就是這麼黑心!


最美丶七月


"準時送達"應是外賣服務標準

江德斌

有消費者反映,餓了麼已於近期上線“準時達PLUS”服務,在初期作為超級會員,自己可免費享受該服務,但近期突然需額外收費,影響會員體驗。餓了麼回應,“準時達PLUS”是面向用戶推出的增值服務,與超級會員沒有直接關聯。業內分析人士指出,去年6月美團外賣也上線類似的業務名為“準時寶”,在行業剛形成雙寡頭格局不久,兩大外賣平臺紛紛將“準時”視為增值服務確實應引起重視。

外賣以其便利、快捷贏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用戶足不出戶即可盡享美食,且省事省力,用戶體驗感很好,短短數年就全面發展起來。目前用戶對外賣抱怨最多的問題,就是配送不準時,經常出現遲到現象,導致餐食變冷、用戶餓肚子等待,令用戶體驗大打折扣。可見,對於外賣而言,“準時送達”乃是最基本的服務標準,豈能藉此為賣點,向用戶額外收費,搞所謂的增值服務。

由於外賣市場已形成規模,每天都有大量用戶訂餐,且外賣服務時段相對集中,往往在高峰期會形成堰塞湖,配送時間週期被動拖長,特別是遇到雨雪等惡劣天氣時,配送服務更加困難,延時亦更為嚴重。可見,外賣配送服務不僅跟平臺配送能力有關係,亦與天氣狀況、訂單數量等相關,外部影響因素太多,致使外賣服務質量難以令人滿意的掣肘。

外賣跟快遞的服務性質類似,都是將商品遞送到客戶手裡,乃是中間服務環節,就需要不斷提升服務質量。而從市場競爭的角度看,平臺為爭搶客戶資源、市場份額,除了比拼價格外,就要依靠服務質量來吸引消費者,那麼準時送達、保質保量、增值服務等就是競爭點,各家都要發力於此,想方設法提高相關服務水平,儘可能讓消費者滿足。

“準時送達”服務做為收費項目,可以藉此甄別用戶。對於價格不敏感者、急需餐食充飢、時間緊急等用戶來講,即便額外增加收費,也沒啥關係。但平臺優先配送,外賣小哥收入又與其掛鉤,則令配送服務傾斜,不再根據路線優化,而是誰購買“準時送達”服務,就優先配送,令其它訂單被迫延時。如此會形成“軍事競賽”,大家都要被迫購買“準時送達”服務,則就造成平臺獲利,用戶集體受損的情況。

在外賣大戰結束之後,競爭對手相繼退出,市場集中於兩大平臺之後,競爭壓力就大為縮減,平臺開始圍繞盈利做文章,諸如取消補貼、紅包縮水、提高配送費等措施,均是開源節流,提高平臺盈利能力。顯而易見,“準時送達”收費服務亦是如此,名義上是為了滿足用戶的及時送餐需求,實際上是以此為藉口,拓寬相關收費項目,增加收入來源罷了。

“準時送達”破壞了公平服務,亦有悖外賣平臺配送服務標準,用戶應對其進行抵制。同時,可以向監管部門投訴,舉報外賣平臺搞歧視性政策,將最基本的準時配送服務用於牟利,以逼其廢止該項收費服務,並完善配送服務質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