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心“跳”的感觉——说说房颤那些事儿

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是心脏的传导系统出了故障的结果。这里,我们先解释一下心脏的传导系统。如果把心脏比作一套房子,以前讲过的冠状动脉就是上下水系统,如果水管发生了堵塞,就得了我们最熟悉的冠心病。而传导系统就好像房子的电路系统,电线会隐藏在墙壁中(传导系统走行在心肌中),其主要作用是把心肌收缩的命令,从传导系统的总司令部(窦房结)传达到每一个心肌,让所有的心肌都按照一定的节奏收缩,心脏才能有规律地跳动,把心腔中的血液送到全身(下图) 。如果传导系统没有把命令传达下去,或者传达了错误的命令,心脏就不能按照正常的节奏、速度跳动,出现了心跳特别快、特别慢或者不协调的现象,统称为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就是心律失常中的一种。

心“跳”的感觉——说说房颤那些事儿

心“跳”的感觉——说说房颤那些事儿

心“跳”的感觉——说说房颤那些事儿

具体来讲什么是心房颤动呢?当心脏传导系统的总司令部(窦房结)发出每分钟跳60-100次的命令,第一个拿到命令的传令官就是心房,他本来应该把命令直接送到下一站(房室结);不过心房生了重病,以每分钟600次左右且完全不规则的节奏打起摆子来。这样,房室结接到的命令就变成了不规律地每分钟跳600次。这个命令,房室结完全做不到啊,于是房室结只能秉承能做多少做多少的敬业态度,把它接受到的命令再传向下一站。于是,房室结传出的命令就忽快忽慢,完全没有规则。所以,“心房颤动”这种心律失常最大的特点就是,心跳时快时慢,完全没有规则;患者往往描述为“心里跳得乱极了”。

“心律失常的爷爷”

国外学者把房颤趣称为“the grandfather of arrhythmias”(心律失常的爷爷),表明医学界发现及研究房颤的时间较其他心律失常更早、历史更悠久。早在1611年,47岁的莎士比亚写到,“我的身体在颤抖,我的心在疯狂地舞动着,但这并没有引起我的快乐”,这段话被医学史认定是对房颤最早的描述。5 年后,年仅52岁的莎翁溘然谢世。17年后,英国著名生理学家、解剖学家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首次在动物体上直视了房颤的发生,他写到,“受试动物的右心房发生了一种极不规律的特殊运动,此时心房已丧失了规律收缩,变成一种蠕动”,Harvey这一形象而逼真的记录距今已380余年。

直到1906年,荷兰学者艾因特霍芬(Einthoven)首次记录到房颤的心电图。房颤漫长而悠久的研究史,使其无愧于“the grandfather of arrhythmias”之称号。

心“跳”的感觉——说说房颤那些事儿

“爷爷的心律失常 ”

针对房颤发生率的研究表明,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上世纪90年代房颤发生率骤升2倍。深入研究发现,房颤发生率骤升的原因之一是社会人口的老龄化。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在60岁后房颤发生率均陡然上升,65岁以上老年人,房颤的发生率在10%左右;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生率超过1/3,且年龄每增长1岁,房颤发生率升高2%,因此当今房颤又被誉为“爷爷的心律失常”(the atrial arrhythmias of grandfather)。

研究证实,随着年龄增长,人的心脏将发生生理性退行性改变,心房肌纤维化进行性加重,片状的纤维化使正常心房肌大量丧失,进而形成房颤发生的病理学基础。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房颤可被视为一种高龄者的退行性病变。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对于对于房颤发生的原因,现代医学还没有办法解释清楚;目前的经验表明,房颤与高血压、心力衰竭、引起心房结构改变的疾病、内分泌代谢等疾病有关。

心“跳”的感觉——说说房颤那些事儿

房颤的难兄难弟

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房扑动(房扑)与房颤属于同一类型的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三者发作时的心房率各异,分别为150~250次/分、250~350次 /分及350~650 次/分。除心房率不同外,三者的发生机制也不同。临床上同一患者可能同时兼有3种心律失常,且三者常互相转换,互为因果。因此,三者常被视为难兄难弟,能用相同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射频术治疗。

房颤有什么危害

1. 增加脑卒中风险

房颤带来的最大危害是脑卒中,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没有房颤的人群的5倍。这是因为当心脏处于房颤状态时,左心房内的血液流动缓慢或停滞。当血流缓慢或者停滞时,就可能形成血栓。一旦形成的血栓脱落,就能随着心脏泵出的血流到达脑部,从而阻塞脑部动脉。脑部动脉一旦被阻塞,脑组织就会死亡,导致脑卒中。这种风险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而且与房颤有关的卒中往往是致命的,那些幸存下来的患者常常伴有残疾,且与其他原因导致的卒中相比更易复发。

对于没有症状的房颤患者,仍然有发生脑卒中的风险,不能因为没有明显的房颤症状就停止服用治疗药物。

2. 增加心衰发病率

心衰与房颤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及复杂的内在关系,这两种疾病过程常同时存在,相互促进,互为因果。房颤是心衰强烈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报道显示,15.6%~24.0%的初诊房颤患者随后会被诊断为心衰,房颤可使罹患心衰的风险增加3倍。

3. 增加死亡率

房颤患者病死率约为健康人群的2倍,目前抗凝治疗被证实可降低房颤相关的死亡率。

4. 增加痴呆风险

房颤患者的痴呆风险较无房颤人群增加2倍,包括血管性痴呆。

5. 降低生活质量

与健康人群相比,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受损并下降。主要包括患者担心房颤有可能随时发生、担心房颤对健康造成长远的不良影响,以及担心治疗中抗凝药的不良反应等6项。这些与患者的心理健康联系密切。

房颤有哪些临床症状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大部分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患有这种疾病,因为他们没有症状,或只有阵发性心慌,没引起重视。房颤的症状可表现为心脏跳动紊乱、心跳加快、疲劳、头晕眼花、晕倒,更有的患者会表现为胸部疼痛、压迫、呼吸困难等。心脏本来是有规律的跳动的,现在变成杂乱无章的心房跳动,它的次数超过100次甚至130、150,跳动不规律。心脏乱了,心脏的功能会减退,从而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怎样发现自己是否患有房颤?

最简单的方法是学会摸脉搏,如果脉搏不整齐或者过快就要尽快做心电图检查了;或者你经常觉得自己心慌、胸闷、心脏乱跳,也需要去医院做一次心电图检查。

心“跳”的感觉——说说房颤那些事儿

对于中老年人群,建议应每1-2年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对有疑似阵发性房颤患者,可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有助于发现阵发性房颤和无症状性房颤。

对于脑梗塞患者,也应积极查找是否存在房颤,应常规行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

房颤患者预防卒中 抗凝是关键

目前治疗房颤的方法主要有内科或外科射频消融、药物、电复律等。在所有治疗手段中,最关键的就是抗凝治疗,其目的在于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心“跳”的感觉——说说房颤那些事儿

抗凝治疗贯穿房颤治疗的始终。对于已经发生过卒中、发作时症状比较明显、相对比较年轻或者因为房颤导致心脏功能障碍的患者,还可以考虑射频消融手术,争取根治房颤。

房颤可以预防么?

虽然目前房颤的发生机制研究尚不明朗,但是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糖,戒烟戒酒,减轻体重,有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的患者接受氧疗,可以很大程度上预防房颤。

得了房颤不可怕,治疗房颤也不麻烦,关键是要充分认识到房颤危害性,获得及时、规范、正确的心血管专科治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