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看过《穆斯林的葬礼》的人进来,没看过的别点?

大姐头-嗨娘


《穆斯林的葬礼》中的葬礼不是特定某一个人的葬礼,而是通过三代人不同的葬礼,串联起了作者想表达的悲剧思想。从开始的玉器匠人梁亦清,到后来的韩新月的葬礼。都是悲剧的体现。

至于悲剧类型,起初看这本书,很容易让人觉得是“社会悲剧”。因为整本书,矛盾的根源就是中国的穆斯林人也就是书中的回族,作为地大物博的,大中国中的少数民族。在同样是面对困苦的岁月时比汉族人面临着更大的困难。比如被社会主流的排挤,老一辈梁亦清即使有着精湛的雕琢玉器的手艺,也只能开一个小小铺子,维持着一家四口的最基本的生活。再到后来韩新月进入北大上学后,即使学习再优秀,也不能很好的融入集体的圈子。

再有就是面对爱情时的选择不能自主,在那个年代回汉不能通婚。很多人读过此书之后,总觉得是在描写主人公韩新月的爱情悲剧,其实爱情上悲剧的不止韩新月,一个被人忽略的小人物——荣桂芳。作为回回,她恋爱结婚的对象也只能是“回回”,这就造成了选择面的狭窄,而遇到了憨厚的韩天星是她的幸运也是不幸,幸运的是忠厚老实的韩天星也爱着她,不幸的是他们家庭背景的差距,注定了不会得到好的结果。韩天星的爱情也是一场悲剧,自己深爱的荣桂芳被母亲无情的拆散了,而且知道真相之后又不得发作,只能牙掉了往肚子里吞。最后和一个自己并不爱的陈淑彦结婚,麻木的度过余生。以至于到了文革后落实政策,政府返还的玉器、钱款、房子,韩天星统统不要了。因为他的心死了,在被母亲拆散爱情后,他的心死了一半,妹妹韩新月死去后,他的心就全死了。

韩子奇的爱情更是最大的悲剧,在和梁冰玉相爱之前他根本没想过什么是爱情,爱上梁冰玉后,他背上了无穷多的枷锁,除了中国传统道德礼仪的约束,在穆斯林世界,己婚者通奸与叛教、杀人并列为三大不可饶恕的罪行。而且他和冰玉的结合,没有古瓦西,无媒无证,更无宗教仪式,这是为教规所不容的。而且《古兰经》中说:“真主严禁你们同时娶两姐妹。这也是作为虔诚的穆斯林信徒所不能接受的。所以他享受爱情的同时更多的是在承受道德与宗教上的惩罚,让他惶惶不可终日。

梁君璧同样是悲剧的一生,前半生她所有的一切全部寄托于韩子奇,寄托于奇珍斋。这两样几乎是她生命的全部,但是后来这两样她都失去了,抗日战争中的混乱让她亲手葬送了奇珍斋,之后她的念想就只剩下了韩子奇。可是韩子奇的回归不但没给她带来期待的温暖,反而带来了韩子奇与梁冰玉相爱的噩耗。在梁君璧逼走梁冰玉后她与韩子奇更是成为了名誉上的夫妻,所以她把这一切发泄到了韩新月的身上,从精神上折磨韩新月。但是这种折磨能换回什么呢?只能换回韩子奇对她从愧疚转为憎恨,甚至亲生儿子,韩天星对她的憎恨。其实梁君璧有错吗?她不过是传统道德礼仪的牺牲品。而且她背负的是双重枷锁,一重来自于中国传统礼教 的束缚,另一层则来自穆斯林宗教的束缚。她无力挣脱,甚至根本没想过挣脱。而她的妹妹冰玉挣脱了这些束缚,但是挣脱后相爱的对象确是她深爱的韩子奇。

还有另一个小人物——姑妈。她本能的知道什么是幸福,她希望韩新月能够得到她,以及她周围所有人都不曾得到的真正、纯粹的爱情。但她也被这些宗教的枷锁,困的牢牢的。还有就是陈淑彦,家庭出身的卑微,高考的落榜,最后只能嫁给和楚雁潮相比之下是那么无趣的韩天星。她没有任何选择的机会。面对一切她只能被动接受。

作者通过这样一个个人物,描写了中国的穆斯林人,这个其实在数量上并不少,但是在汉族这个大群体前,显得相对少数的民族。生活在一个非穆斯林国家,穆斯林的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即融和又冲突的一面。

这些悲剧相加就变成了命运的悲剧。其实想挣脱命运枷锁的人只有书中的主人公吗?只有被宗教禁锢的穆斯林人吗?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一生,不都是在拼命的逃离各种禁锢,来自社会,来自所谓的道义,来自家庭甚至于来自于我们自己的禁锢。我们想奔赴自由,爱我们所爱的人,过我们向往的生活,但是又有几个人能够成功呢?更多的人不都是像韩子奇的后半生,韩天星的后半生那样如行尸走肉般的活着吗?如此说来韩新月的死未必不是件好事,起码她不必再受到各种禁锢,和楚雁潮相忘于人海。她的人生停留在了最美的那一刻。韩新月的葬礼是所有葬礼中唯一能代表“重生”的葬礼。

说到《穆斯林的葬礼》这部书用了双线并行的手法,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作者不想一开始就让大家知道梁君璧对待韩新月态度的来源。留下伏笔使整部书可看性更高。在故事的最后,才接示答案。也是在故事的最后把梁君璧性格的变化,韩子奇性格的变化的根本原因告诉给大家。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


卫嘴子一尘1q84


第一次接触霍达写的《穆斯林的葬礼》是在高一时,这是一个爱情悲剧!有人说,书中的爱情悲剧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理教对于人性的压迫造成的,更有读者把这归于文革,政治因素等对人性、对爱情的压迫!



这种理解,是肤浅的,没有真正的读懂这本书,有读懂作者本人成书的背景等因素!



我认为,首先《穆斯林的葬礼》写的是对爱情的葬礼,爱情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歌颂爱情!批判的是宗教极端主义对爱情、人性的压迫!

现实当中的穆斯林,描写的是回族,受浓厚的宗教影响的回族,可能对《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时排斥的,甚至愤恨这本书和霍达本人,霍达是回族后人,对于本民族中存在的问题和宗教礼仪的劣根性有着很深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宗教极端势力对爱情婚姻的压迫有着独到的见解!霍达本身是痛恨这些的!

关于你说的书中采用双线并行的手法对人物和故事情节进行着刻画和描写!



我在这先谈谈自己的一点见解:首先《穆斯林的葬礼》的叙事结构采用的双线交叉,复调式倒序的手法,作者善于设置悬念,利用主人公的回忆进行倒叙描写,双线结构和悬疑设置这种描写手法并非独立、多余!是一种特别的描写书法!

这是我的一点看法和见解,希望能帮助到你!


林妹妹的2007


是韩新月的葬礼,也是种族纷争,爱情,人性的拷问!

这本书的悲剧类型简单来看,是几个主人工之间的悲剧,其实更深层次描述的是动荡的社会所带给人们的悲剧!

社会的动荡,已经让人性无法在正确的思考下去。活下去,活的更好,是一种奢侈。

双线并行,更有助于了解故事发展的缘由。时间跨度小,更能融入到当时那个情景中去。

表达能力不好的人一点点拙见,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老徐说事999


这本书是90年代的某个秋季,阳光灿烂着,照在午后的窗外。瞅见朋友看书,习惯地问了句,头都不抬,顺手推了下眼镜:等会,看完给你。彼此间也习惯了。过不几天,书给了我,嘻嘻一笑,心照不宣。就此,开始了捧读。书籍的故事顺序,就好像主人公的回忆,一丝丝一缕缕,思绪飘荡着,但总是叫人跟随着,暗哑的光线昏暗的灯火。


作者本人是回族。书中描写的是回族。作者对本民族的宗教礼仪有本质上的认识和理解。作者借用了主人公回忆进行的倒叙描写手法 ,采用交叉,悬念,悬疑的步步惊心设置,叫人产生后来怎么样了?会发生什么?一系列的想法。不是静心去揣摩,动心要追出结果的,说实话,有罢书不看的,心思直接扒拉到结尾看结果吧,还云里雾罩的,没法衔接(否则也不会没几天转到我手里看,半月一月都没准)。


这是用要生存不得悲鸣着,一篇大半个世纪故事串联的人性实录。即便是在阳光照着的时间阅读,看的过程心也揪着,有的时候手心出汗手冰冷。少有的一本叫人跟着主人公脚步沉重踉跄地,穿行在那个悲凉的年月里面……


时间一晃,小30年了。却依然记着书名《穆斯林的葬礼》。


远山5214


写的是一个教名叫普罗耶定的大叔领养的一个汉族流浪儿,流浪儿不知道自己姓啥就说自己姓韩(汉),普罗耶定大叔是个真正懂得教义的穆斯林,能够真正懂得异教徒意义的老人,他给韩子奇起教名,易卜拉欣!老人去往麦加朝拜的路上,来到了玉器手艺人,梁家,易卜拉欣沉迷在了玉文化的长河里,人玉合一,放弃了穆斯林最大的梦想麦加朝拜!做了学徒!师傅被对手陷害,血喷玉船!为了师门和家族,韩子奇娶大姐君碧为妻,同舟共济,生了儿子!作为玉痴,玉魔,韩子奇违背玉器手艺人的戒条,只制作,不收藏!他用毕生精力用于搜集玉器,从上古时代到乾隆玉佩!都是他的命!战争爆发,为了玉,出国避难,小姨子离家出走,偷偷跟他一起出逃海外!战争不分国内国外,在生死无常的日子里,他和小姨子相互慰藉,并生个女儿,女主角,新月!回国后,发现店铺被死敌骗走!因为丈夫和妹妹生了女儿,大姐痛苦万分,韩子奇也颜面扫地!最终,妹妹重返海外,而韩子奇决定落叶归根!在接下来的十几年,夫妻分居,新月也被当作大姐的女儿!新月大学上了北大,知道是她亲妈妈上过的燕京大,大姐备受打击!期间母女矛盾的逐渐升级,新月也一直不懂儿时的那么好的妈妈为什么变得不爱她!这时新月的心脏开始发病,但每次矛盾,大家关注矛盾的本身,却越来越忽略新月的身体变化,渐渐的病越来越严重,最终死去!葬礼前后写的感人,真实,且惊天地泣鬼神,那个爱慕新月的汉族老师,打动了韩子奇和哥哥韩天星,冒穆斯林天下之大不韪,让他参加了葬礼,并以最亲之人的身份为新月试墓!韩家文革被搜走了很多财产,韩子奇冒死藏下一批,只因儿子结婚用钱认同给妻子变卖一块乾隆的玉佩!结果辗转一圈卖回韩子奇工作的文物鉴定单位,韩子奇大受刺激!郁郁寡欢,后一病而死,临死前,诵经之时,向妻子忏悔自己是个汉人,然而妻子一直认为不同的民族不同信仰的人就是异教徒,听到他的忏悔顿时大惊失色,以他糊涂了为由,否定了他的坦白,最终仍以穆斯林的方式安葬了他!新月死了很多年之后,文革也结束了!该死的不该死的都死了!新月亲妈妈回来了,然而想看的人已经都不在了!文章双线叙事,回忆与现实交替,恢弘大气,感天动地,既有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的无可奈何,逆来顺受,又有对反抗命运,追求新生的越挫越勇,屡败屡战的精神的赞扬!虽是悲剧,也是真实的人生!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值得细读品味!二十年前十九岁所读!至今一字不忘!致敬作者!感谢提问,给我一个回忆年少时光的夜晚!


那年夜空


不同的人看这本书内心的感触都有不同。我是读书的时候被同学安利了这本书。她对书中的韩新月痴迷不已,觉得她跟林黛玉一样幽美如兰,才比天仙,可身世曲折,命比纸薄,可敬可爱,可叹可惜恨不能以身相代,都有点痴了。我听了她的话决定好好读读这本书,如今细细回味却又是一番别样的滋味在心头。

《穆斯林的葬礼》是女作家霍达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以回族手工匠人梁亦清的玉器作坊奇珍斋升沉起伏为主线,描述了一个回族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沉浮的故事。通过梁家三代人不同的命运变迁,给我们读者描绘出一场关于无情命运和凄美爱情的交响曲,一场在迥异民族风情和神秘宗教氛围相交织下关于时代变迁的人生大戏。

现在再读一遍书发现已经没有了年少时的感动。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想,韩新月这个女孩确实很完美很让人惋惜,但我觉得可以理解并喜欢的人是韩太太梁君璧,她反对自己儿子的爱情源于自己失败婚姻的教训和对宗教的虔诚。至于其他人恐怕已不再合适现代的三观了,毕竟大姐夫和妻妹,老师和学生还有早恋嫌疑,即使是时代和命运的愚弄我还是无法再直视他们的爱情。可能我真的老了吧,已经开始保守了。只有那些世俗的烦恼,纯真的青春才能打动老硬的心。

至于书中的悲剧类型就是所谓的社会悲剧吧,辩证的看待主人公的人生经历,传统文化和穆斯林思想的碰撞。幻想和现实不一致,纯真爱情和宗教信仰之间的矛盾,回汉民族之间深深的沟谷,偏狭思维和时代变迁之间无情的隔膜,造就人对命运的无力感。

这部小说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就是两条时间轴交叉叙写,开篇设悬念,以陌生人敲门入手,中间各篇章都穿插细节,变化时间,虚实相生,很多情节做埋伏引发读者兴趣。时间线的穿插大概就是所谓的双线描写手法了。


颜丽明844


我的三姐在高中时带回来这本书。初次看到书名,还以为讲的是有关宗教的专业书。看过了才知道,原来是一个凄婉的爱情悲剧故事。

玉匠师父有个女儿考上了大学,在学校与自己的老师相爱了。因为宗教不同被家族反对。最后女孩死了,男老师趴在坟墓前哭喊着阻止下葬。

场面很感人,最是这段印象深刻。多年过去了,好多细节与情节已经忘了。但里面的文字给我的感觉是很美。好像是一位姓霍的女作家所写。有空一定要再重温一遍。


阳光明媚am


高考完的时候在朋友家看见这本书,乍一看书名还以为是讲穆斯林历史的,谁知道无聊的翻开看了几页,便深深的吸引了我,厚厚的一本书看完,韩新月死去的情节,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女作家霍达用50余万的文字,勾勒出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将近60年的时间里,三代人爱恨情仇的故事。作者用她女性独特的细腻笔触拨动着读者的心灵,整个故事荡气回肠。

小说里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梁亦清、韩子奇、梁冰玉梁君壁姐妹、韩新月、楚雁潮等等,让我们在他们的爱恨情仇里感慨的同时,又了解了我们所不曾熟知的神秘的穆斯林民族。

时间有些久了,有些情节也变的模糊了,写着写着忽然又想再看一遍这个小说了。


芊一早上好



穆斯林的葬礼其实就是人生的感情悲剧!

是的,这里有回汉之间的冲突,但是,这些生活在其间的男男女女他们又何尝不是在承受着发自自己内心深处的思想枷锁的折磨!

是的,在这个世界里,民族之间的差异也确实造成了他们特有的思维习惯!不过,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本质分析他们的不同遭遇,不同选择,以及他们最后的结局,又怎么不是他们个人的性格决定了自己的命运?

韩新月本来是应该能够破茧成蝶的,可是她还是没有完成自己的升华——也许是我们可以理解为她的灵魂得到了解脱!然而我们不是在看梁祝!现实也就那样撕碎了那么精美的浪漫……

穆斯林的葬礼,这样的悲哀其实就是弥漫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无奈,挣扎…不必定义是什么社会悲剧,然而我们谁又能逃脱这样那样的命运安排!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也许只能是某些幸运者,某些强势者的炫耀,而我们这些平凡的小人物也只能被命运所掌握!

至于双线描写,那也是作者的独具匠心,可以很好的把读者带进她的叙述之中,为我们铺设一个有条不紊的故事情节……

霍达是一个了不起的作家,《穆斯林的葬礼》是一个精雕细刻的玉器…散发着温润如玉淡淡哀伤……


荷声茹梦


首先本人是回回的后人,本人生活在回汉混居区,自小就被误解,矛盾充斥着环境。慢慢的长大经历工作,爱情,独自生活依然还在被误解,矛盾包围。后来自己看了(穆斯林的葬礼)的电影.然后又去看这本(穆斯林的葬礼)书。想想我的家族来历,家族经历过的历史。不得很能理解作者本人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为什么能把书写的投入(觉得她的内心纠结过,挣扎过,估计也恨过)。然后我还是很佩服作者本人最后淡然和内心的宁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