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8 讲前任的电影难道是一种刚需吗?

【转载或者合作,请联系作者[email protected]

五一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给大家推送一个电影测评。

《后来的我们》目前豆瓣评分是这样的

讲前任的电影难道是一种刚需吗?

看哭的说,感人感人感人;get不到的说,尴尬尴尬尴尬。

讲前任的电影难道是一种刚需吗?

我们是提前看到的片子,感受是,有哭点也有尬点。明星转型当导演的电影里,刘若英拍的这部已经算不错,有她自己的气质和情感;但是如果跳出这个比较范围单纯来评价一个电影,还有不少改进余地。

一个简单的观影前提示↓

-适合观影人群:对过去不能释怀的人、闯荡大城市遭过罪的人、刘若英歌迷、男女主角粉丝、爱看田壮壮演戏的人(诶?最后一种人群是什么?就是我啊!)

-不适合观影人群:尴尬台词不耐受者、对现实题材高要求者、IT从业者、不喜欢「ex情结」者。

————————————

井柏然和周冬雨的表演,都比过去更好。

井柏然演青涩少年郎很自然,好过《失孤》时期的生涩。

讲前任的电影难道是一种刚需吗?

失恋后流的泪也真实

讲前任的电影难道是一种刚需吗?

进阶状态是十年后部分里井柏然以一个早生华发的中年形象出现,没有什么违和感。

讲前任的电影难道是一种刚需吗?

各种伤感遗憾在心头,眼眶红红地有点打动人

讲前任的电影难道是一种刚需吗?

周冬雨刚因为《七月与安生》得金马奖的时候不少观众是怕她会灵光一现就回到《麻雀》;到了《喜欢你》和《春风十里不如你》,古灵精怪少女驾轻就熟,但是又让人担心她重复自己。

这次的女主角,人物性格里仍有活泼的部分,但已经摆脱了那种刻意强调年轻搞怪的阶段。

讲前任的电影难道是一种刚需吗?

恋爱模式变成由周冬雨来演恋爱关系中更成熟的一方,总是用很温柔的眼神看着男主角。

讲前任的电影难道是一种刚需吗?

讲前任的电影难道是一种刚需吗?

后期的失望分手和郁郁寡欢她演得更好;

讲前任的电影难道是一种刚需吗?

讲前任的电影难道是一种刚需吗?

她还演出了各种各样有层次的哭,看完这部电影是会对周冬雨更放心一点。

讲前任的电影难道是一种刚需吗?

讲前任的电影难道是一种刚需吗?

井柏然和周冬雨配合得也不错,演出来CP感很好。

讲前任的电影难道是一种刚需吗?

一致好评的是田壮壮,导演一当演员,逼得演员都没活路。

讲前任的电影难道是一种刚需吗?

看到他做饭说话就很舒服亲切,讲往事、讲孩子,又牵挂又不好意思煽情的样子,是真正生活的质感。

讲前任的电影难道是一种刚需吗?

讲前任的电影难道是一种刚需吗?

讲前任的电影难道是一种刚需吗?

他温暖的声音和演技给电影正片结尾加成了至少50%吧,为什么《相爱相亲》的时候田壮壮没拿个男主奖回来……怨念。

讲前任的电影难道是一种刚需吗?

————————————

全片气氛是有好有坏。

一对年轻人相遇的情感开始阶段不错,不是过分强调纯爱,反而是带着烟火气的有欲望的人在闯荡。周冬雨想要户口要房子再被骗,让人一点讨厌不起来;井柏然总是想出人头地,也是某一种典型的年轻人。

讲前任的电影难道是一种刚需吗?

两个人也有陋室里小儿女的情欲。

讲前任的电影难道是一种刚需吗?

在重逢段落里有一种让人不安的欲言又止,我印象很深的是井柏然和周冬雨相互偷看对方,想确认是不是故人,直到眼神对上,那确实是“爱过”的样子。之后周冬雨不想跟井柏然待在一间房里,直接盯着对方说:“我怕我非礼你。”简单直接的深情也蛮动人。

讲前任的电影难道是一种刚需吗?

相爱又错过是总体气氛。刘若英唱的是《后来》《我等你》《成全》,演的是《似水年华》里的英。她整个人的气质,从演戏到唱歌都很稳定,就是遗憾、错过、求不得,她把这种气质放在自己编的故事里又拍成了电影。

讲前任的电影难道是一种刚需吗?

但情绪过多也造成了尬点

电影后半部分故事展开后,男女主角一度你一句我一句仿佛在背歌词或者诗朗诵。

排比句台词“如果那时你没有跟我分手呢”“如果我们一起坚持到最后呢”,就很奇怪啊。

讲前任的电影难道是一种刚需吗?

讲前任的电影难道是一种刚需吗?

男的一句“后来我们什么都有了”女的接一句“却没有了我们”,就尬到我出戏了。

讲前任的电影难道是一种刚需吗?

讲前任的电影难道是一种刚需吗?

台词过于做作而男女主角互动太空洞,是尴尬来源之一。

此外,全片我最在意的缺点是:男女主角的凄惨程度,简直是在妖魔化飞速发展的中国大都市啊。

(注意,以下吐槽有剧透)

按照人设井柏然很靠谱,对女主默默守候,对爱情是“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也很愿意奋斗,但是恋爱时期他一直没获得事业成功。

讲前任的电影难道是一种刚需吗?

这个设想OK,然而落到北京,落到2007年以后,落到一个计算机系的毕业生身上,细节就崩了:男主角的梦想是做一款自己的游戏,于是一毕业就要创业;但是他创业的方式是在数码城里卖光盘,后来生活所迫又开始卖盗版AV直到被抓起来。

讲前任的电影难道是一种刚需吗?

电影里男主的年轻阶段为游戏创业做出的一点努力就是画了几张巴掌大的草稿,和女友聊天时候讲讲创意;他的电脑只要开着,就是在打游戏,不见他写代码。

我想有常识的大陆观众都会觉得这种安排不可思议了。我专门问了做IT行业的朋友,得到点评如下:「卖光盘这个情节至少应该放在96年左右,卖破解windows才靠谱。与其让男主卖AV,不如改成做AV下载网站。其实学计算机的奋斗青年,生活就是是白天上班、晚上自己写程序,很少那么惨。」

2007年到2017年是国内互联网大发展的阶段,计算机系的学生如果认真工作不创业也能获得体面的生活。但是电影里让男主角从群租房搬到地下室,从数码城卖光碟、到摆摊卖盗版AV、再到给网游当语音客服,最后还去送快递了。(喵喵喵??)

后面的剧情里,男主因为女友离开而有了灵感,火速做出一款游戏风靡全国。IT业的朋友告诉我:「单枪匹马做一个游戏发大财,在手游阶段可行性较高。」但是电影里他们都是在电脑上玩游戏的。

另外女主角的事业同样不合理,虽然可能很少观众注意。

电影前半段就交代了这个女主角会来事会社交,别人对她的形容是什么东西都能卖出去;后来她开始卖房子了。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大陆房地产那么火爆,女主角又善于销售,那她在北京卖房子也应该能挣到个温饱到体面之间的生活吧?

讲前任的电影难道是一种刚需吗?

男主角做IT,女主角卖房子,本都应该是最容易发展的行当,电影里他们过得惨兮兮,生活的艰辛让男主心情不好,女主就提出了分手……

讲前任的电影难道是一种刚需吗?

前几天聊市面上的北漂故事时,有个朋友就提出一个观点:现在影视剧里对北漂人群有种《北京北京》或者《春天里》式的刻板印象,把奋斗的起点压得太低,必须是地下室群租房;奋斗的目标又抬得太高,必须是北京户口有车有房财运亨通。可现实里在北京的年轻人,生活起点可能有群租房,但也有合租房里一个干净单间,大家的生活目标就更多样了。

在这一点上很为《后来的我们》感到可惜。男女主角人生不顺、相互之间不理解,这个设定有很多种实现路径(例如可以交代一下男主眼高手低、才华不够,还死不肯打工非要创业,消耗家庭财富)。只需要花一点精力去理解真正的现实即可,但却留下了这么大的bug。

可能来自台湾的刘若英不了解大陆青年的真正生活环境,但是刘若英的师父张艾嘉也是台湾人,《相爱相亲》拍了一个大陆小城市的故事,还是很熨帖不出戏。

————————————————

总的来说,这个电影是开头和结尾比较容易煽情,中间会有尴尬的部分。编剧若有改进可以打到7.5分,但是因为不切实际的剧情和部分尴尬台词所以我觉得6.5到7分之间都是合理的。

刘若英尽量隐去自己的存在感,没有客串,把片尾曲也留给演唱会的几万人,只在最后出了一个背影。

电影的片尾曲部分,大概算是彩蛋吧,也是引发观众哭的部分,简直是一种生理上的催泪手段,适合那些在深夜里缠绵悱恻过的痴男怨女过去回想当年。

因为催泪的田壮壮和最后片尾曲里的素人们,在剧情中间一直愤愤于男女主角何至于那么惨的我,最后也哭了。

哭完了冷静一下,发现「ex情结」可能是一种拍摄表达和观影刚需,从高到低都有,高分电影里有《爱乐之城》,小视频软件里走红的是《前任3》,《后来的我们》介于二者之间。

而非常神奇的是,我今天上网一搜,有人把这个电影关联到《前任3》,也有人关联到《爱乐之城》。

讲前任的电影难道是一种刚需吗?

讲前任的电影难道是一种刚需吗?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请问,《前任3》和《爱乐之城》之间隔了几个《后来的我们》?

(本文和电影相关画面来自公开海报或预告片素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