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 民國平民教育家——晏陽初

晏陽初1890年生於四川巴中,父親是個私塾先生,挺能接受新事物,送晏陽初去洋學堂學習,來到四川保寧求學。在保寧學習四年,給晏陽初打開了眼界,他沒有回家,而是又去四百公里外的成都繼續學習兩年,覺得自己應該自立了,就在成都的中學教授英語。

民國平民教育家——晏陽初

在成都這段時間,晏陽初還跟著一位西方傳教士史文軒做公益,他的辦事能力深得史文軒讚賞,覺得他今後能成就大事,就鼓動他去香港念大學。

晏陽初在香港得到了史文軒一個朋友的資助,在聖保羅書院修習政治學,26歲那年,他覺得在香港學習找不到感覺,視野開始轉向海外。他自己做了規劃和準備,來到美國耶魯大學求學。

在耶魯求學期間,正值一戰爆發,當時中國派出二十萬華人勞工,主要在英國和法國戰場提供修橋補路等非軍事服務。耶魯大學基督教會組織了志願團到歐洲戰場提供服務,晏陽初正好本科畢業,就跟去法國為中國勞工提供志願服務。

中國勞工大多數不識字,精神生活貧乏,加上語言不通,跟外國人沒法溝通,時間長了就容易出現情緒問題。晏陽初本職是來做翻譯,但很快發現主要工作成了替不識字的勞工給家裡寫信。

時間長了,他有了一個想法,為什麼不乾脆教會勞工們自己寫信呢,這能讓他們多出一份自尊,有自尊的人,自然會注意自己的言行,進而改善自己的形象。說幹就幹,晏陽初在法國的勞工營開始了自己一生平民教育的征程。

晏陽初用當時的報紙作為漢字樣本庫,再用勞工日常語言做篩選標準,精心挑選出一千個左右最常用的漢字,勉力動員了四十多人參加首期識字班,結果四個月下來,三十五人真的能自己給家裡寫信了。

這一下報名的人多了,驚動了勞工營的英國長官,他對晏陽初的工作極為讚賞,決定在二十萬華人勞工裡推廣。為了鞏固所學,晏陽初等人為勞工編印了《華工週報》,撰寫一些簡單易懂的文章給華工看,深受歡迎。

民國平民教育家——晏陽初

晏陽初說推動他人生理唸的是“三C”:confucian(儒學),christian(基督教),coolie(苦力)。儒學在精神上給他一種謙和,基督教給他面對艱難時的執著。讓人敬佩的是,晏陽初一生推行平民教育過程中,從沒有強行推銷信仰,不論是儒學還是基督教。

在法國創辦勞工識字班成功後,晏陽初又回到美國,拿到碩士學位。晏陽初沒有選擇繼續鑽研學術,而是迫不及待的想回到中國,加入社會改造的潮流。

晏陽初有遠大的目標,也有務實的態度,他深知要搞一個面向全國底層民眾的教育工程,與法國勞工營不是一個概念了。為此,他在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的資助下,花一年多時間,遊歷十九省開展調查,最終形成了一個完備的方案。

接下來,他在湖南長沙搞試點,他多方奔走,不到兩星期,全城52個教學點全部開課,四個月下來,有1200人參加畢業考試,967人合格。

首次嘗試,效果好的驚人,工作組迅速向其他城市推廣。到這個時候,晏陽初的平民教育已經有了全國性的聲譽,他們在北平成立了“中華平民教育促進總會”,繼續在華北廣泛開展平民教育,同時,晏陽初又有了新的想法。

幾年的掃盲,成果很好,但晏陽初逐漸意識到,當時的中國國民四大病:愚、貧、弱、私。就是知識貧乏、窮困、體質弱、缺乏公德心。他要用一整套的計劃來應對這四大病,改造底層社會。

他在河北定縣展開實驗,但這個工程比識字班龐大太多了,實際上是對一縣政治的重建,必須要有真正的專家。沒想到各界學人響應熱烈,其中很多都是當時的名人,比如做過美國眾議院議員、當時四川省政府秘書長陳築山,著名學者孫伏園、瞿菊農、李景漢等,還有很多海歸博士。工程啟動後,這些大學問家都跟著晏陽初舉家來到定縣定居。他們在定縣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晏陽初在定縣推行的鄉村教育,概括起來可以說是推行四大教育,就是:文藝教育、生計教育、衛生教育、公民教育,其中主要的是文藝教育和公民教育。晏陽初有一個認識:“沒有任何一國能超越其民眾而強盛起來的。只有這許多大眾———世界上最豐富的尚未開發資源,經過教育而發展……否則將沒有和平可言。”可以說,晏陽初所做的一切,指向的都是這個目標。

民國平民教育家——晏陽初

定縣實驗的很多成果都得到了全國推廣,還有很多國家前來考察,贏的了國際聲譽。可惜1937年之後,日軍步步深入華北,定縣淪陷,定縣實驗被迫結束。

晏陽初帶領平教會來到重慶,在這裡繼續開平民教育,可惜由於戰爭干擾,再也沒有取得定縣那樣的成就。1949年後,晏陽初經臺灣來到美國,60歲的晏陽初又選擇在菲律賓開展他的平民教育工程,他為此花了30多年的時間精力,98歲還從菲律賓飛到加拿大募捐。1990年1月17日,晏陽初在紐約逝世,享年99歲。他一生工作七十多年,積蓄僅二十餘萬美元,都捐給了菲律賓的國際鄉村改造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