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安置房空置暴露的“虛症”

近日,在四川達州市宣漢縣部分行政村,耗費大量國家扶貧資金建設的異地扶貧搬遷安置房雖已基本建成,卻因無法解決部分村民就業、生產及生活保障等問題,導致安置房“無人居住”“大量空置”。(澎湃新聞網6月19日)

安置點無地可種,無事可做。為了生活,搬遷戶不得不重返10公里外的老宅居住,那裡有他們種了多年的田地。入住安置點期間,大家不得不在安置點和自家田地之間來回跑,白天回老宅附近種地,晚上回安置點睡覺,往返至少20公里。

這樣的事情聽上去有點匪夷所思。安置點選址為何連方便村民生產生活的基本要求都沒有考慮到呢?冒尖村多名村民稱,當初安置點選址沒有因地制宜,也沒有經過多數村民同意。毛壩鎮政府相關工作人員的回應是,易地扶貧搬遷的集中安置房,是按縣裡有關文件指示選址修建的。該文件提及,依託交通、飲水、就醫、就學及生產方便的中心村莊,引導生存條件惡劣地區的搬遷對象就近集中安置。文件似乎沒有多少問題,“生產方便”已經作為重要條件之一。

看來,問題出在了文件精神落實到實際選址這一環節上。負責具體選址的村委會沒有考慮到安置點周邊的土地屬於原住村民,不方便進行分配,使得搬遷戶不得不繼續到10公里外種自己的地。工作如此粗枝大葉,暴露了扶貧領域的一些“虛症”。

真扶貧,扶真貧,不僅是一個口號。如果一些人主觀上有好大喜功、好高騖遠的思想,加之客觀因素制約,就會使得扶貧工作患上“虛症”。比如,資料過多過濫,扶貧工作幹得再好不如資料收集整理得好,可謂“資料扶貧”;在一些地方,扶貧政策看似很好而且也不少,卻有“中看不中用”之嫌;有些地方要求一線扶貧人員對上到中央、下至縣鄉的有關政策條規一字不落背下來,否則輕則警告重則因此“召回”,陷入形式主義的泥潭。

毛壩鎮黨政辦公室關於強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文件就提到,對搬遷工作“實行一月一督察、一月一通報一排名”制度,對排名倒數第一的村進行處罰。其實,國務院扶貧辦早就發文要求,自2018年1月1日起,扶貧數據主要通過建檔立卡信息系統上報,不再要求縣以下單位通過其他渠道提供,嚴禁層層增加指標和填報頻次。扶貧工作需要掌握真實的數據,過多過濫的數據從某種角度看,干擾甚至妨礙了扶貧工作的發展。

安置點的搬遷戶種地往返20公里山路,要解決這個問題,須在加大反“四風”力度上做文章,因為這些“虛症”很大部分是“四風”陋習的凸顯。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要想安置房的尷尬不再出現或較少出現,還是要從轉變各級各類扶貧工作人員的思想作風入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