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 照着书本建账做凭证

说起来是二十年前的事了,很不容易有了一份会计工作,是一家国有商业企业投资的新厂,是离家几百公里一家二三十人的小厂。总部主管会计没做过制造企业的会计,我去的时候只有一本凭证,连账本都没有。

学了会计专业还没真刀实枪地做过会计呢,自然是兴奋不已。买账本的时候才发现明细账本有好几种,是不是都要买回来?自己也拿不准,最后买了总账和三栏式明细账回来,登账的时候发现不太对了,费用明细账怎么记都不太对劲,原材料、包装物明细账好像也有问题,没有老账本可以参考也没有老会计可以问。

无奈之下,翻出《基础会计》找答案,仔细看完一遍,终于分清楚了什么是三栏式、多栏式、数量金额明细账,接着登账,还是不停地有问题出现。好在明细账是活页账,可以随便抽取,不知道浪费了多少账页子终于把第一个月的账登好了。

前面几个月登的明细账挺顺利的,有一个月总是对不上,利润结转好像也有问题,找来找去,发现收入科目的借方除了结转利润以外还有其他发生额,这样造成明细账的发生额和总账的发生额度对不上;费用科目的贷方也是同理,从此知道收入科目的借方和费用科目的贷方最好不要有发生额,如果有业务发生,通常是直接冲减收入的贷方科目或费用的借方科目。

税务局来例行查账了,来查账的是比我们低一级的校友,都是刚毕业不久,他水平比我也高不了多少,但税务查账的角度自然是和做账是有点差异的,还是有点小紧张。好在也没什么问题,象征性地补了点税就过去了,从那时候起,就明白平时做账留点小小漏洞是有必要的,让税务查账人员也好有成就感(坏笑)。后来有同事不太理解账务处理一向比较规范的我为什么会对某些缺发票、发票抬头写错的什么的能睁一眼闭一眼。不过,这种方式现在行不通了。

这样的查账隔三差五就要来一次,搞的我也不能掉以轻心,继续拿起《基础会计》边看书边做凭证,真的有点像开卷考试。同时,对税务查账的思路也有了大概的了解,那在日常的会计处理过程中会规避一些小问题。

那两年好像正在考初级会计,《会计实务》、《经济法》、《成本会计》三门课程,平时的会计凭证处理是按照《会计实务》进行的。虽然是个很小的制造企业,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成本会计》居然也有了用武之地。判断成本的性质,区分什么是原材料、辅助材料、包装物,居然还想到让厂长提供原材料的标准用量。现在想想,是不是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业财融合的思想了?

在那个小厂做了两三年会计,也考了两三年的试,照着书本做凭证,理论指导实践,像是做案例题。考试、工作用的是同一套理论,不用切换大脑,从此养成了规范处理业务的习惯。这种做法,不论是在各种会计考试还是后来的工作中都是获益匪浅。

后来带财务团队,遇到会计分录分歧,让会计们看书查资料然后做判断,极少直接让会计们按照我的思路做。经常是先理论判断,然后再分析实际是否能做到或是做不到的原因,大部分情况下是可以做到的,实践还是需要理论指导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