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3 《姓氏賀州系列報道》楊氏來源、遷入賀州的歷史、宗祠建築構造

《姓氏賀州系列報道》楊氏來源、遷入賀州的歷史、宗祠建築構造

先祖

已保存

楊氏淵源

楊氏得姓源於西周王室,周成王封弟叔虞於唐為侯。叔虞生二子:燮、杼。康王六年(公元前1073年),康王姬釗封堂弟姬杼為侯,食採於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東南之範村),康王十七年,授姬杼以國為姓,蓋杼公乃楊氏肇姓鼻祖也。

門第、堂號來由

高曾祖伯僑(三封楊侯)、喜(漢高祖封赤泉侯)、敷(承侯爵)、敞(漢昭帝拜相封安平侯)、惲(漢封平通侯)獻美(承侯爵)、震(漢太尉)、秉(漢太尉)、賜(漢太尉)、彪(漢司徒)等雄才韜略,功高德厚,成就為“弘農”望族,故楊氏最早的堂號為“弘農郡”。

在弘農楊氏諸多的精英中,三十五世祖震公祖孫四代,聲譽尤為顯著。

楊震,字伯起(公元59-124年),敞公玄孫。少年時聰穎好學,博覽群書,從教廿餘年,弟子逾千,世人譽稱為“關西孔子”。年逾五十始應詔出仕,官曆太守、刺史、司徒、太尉。震公赴任東萊太守,途經昌邑,縣令王密乃震公在荊州刺史任內舉薦之茂才,王為謝舉薦之恩,夜懷十斤黃金贈之,震公嚴詞拒絕,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曰:“暮夜無知者。”震公正色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羞愧攜金而退。其“四知”精神由此傳頌,並被載入《後漢書.楊震列傳》而名鑑千秋。自漢迄今二千餘年,楊姓皆以震公為榮。為傳承、弘揚“四知”精神,中華楊氏的祠堂、民宅廳堂多以“四知堂”為堂號。

震公為官廉明清正,敢於彈劾時弊,不畏權貴,不與奸佞同流合汙。在生活上對自己和家人要求甚為嚴謹,布衣蔬食,出門步行,不許搭乘其官車、官轎。長輩勸其為子孫置辦產業,震公不肯,曰:“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尤為厚重矣!”

震公之子秉、孫賜、曾孫彪亦位列“三公”,皆秉承震公精神和品格,忠直清廉,無私無畏,被世人譽為“四世三公清白吏”, 並被載入《後漢書》,千古傳頌。故楊家的住宅大門匾額都是冠於“清白第”。

《姓氏賀州系列報道》楊氏來源、遷入賀州的歷史、宗祠建築構造

楊氏宗祠

楊氏衍派

唐朝末期,震公23世孫承休(唐刑部員外郎擢戶部都給事、諫議大夫),由陝西華陰奉旨出使吳越,因戰亂道阻不得歸,遂定居錢塘(杭州),其後裔遍佈江蘇、浙江。

宋朝初期,承休公6世孫輅(先仕南唐李氏為虞部侍郎、後歸宋),出任江西廬陵(今吉安市)刺史,因愛廬陵山水之美,遂隨任定居。輅公生九子,五子云岫歷官太守、都御史、朝議大夫。出任廣東潮陽太守,寓居梅縣,成為梅縣楊氏之開基始祖,其後裔遍佈廣東、廣西、海南、福建、江西、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及東南亞各國。

《姓氏賀州系列報道》楊氏來源、遷入賀州的歷史、宗祠建築構造

老楊氏宗祠

楊氏遷入賀州歷史

賀州市的楊氏大部分都是廣東梅縣楊氏始祖雲岫公長子思孝和三子思聰的後裔,部分為其他支脈的後裔。賀州楊氏大部分都是於元、明、清時期陸續從廣東各地遷徙而來,部分是由湖南、江西遷徙而來的。【注:為了保留原來的歷史,屬原賀縣所轄的,本文仍記載為賀縣。】

元朝至元年(1271),雲岫公三子思聰第九代孫楊圭長子如穆之次子文昌(杼公系76世),由廣東省梅縣遷徙到富川縣竹母橋頭(今古城鎮上田村)開基立業。文昌公之子伯光生五子,第四子後裔原居發展,後有分支陸續移居本縣小崗頭、錢山嶺、留家灣、大波垌、朝東、城北、蓮山、柳家、富陽、葛坡等地。餘四子的裔孫陸續遷居鐘山縣龍團、楊巖塘、大清池、廻龍、公安螺殼巖、大田寨、大宅山、百富、同古壩、楊家宜、紅花、羊頭壘田、松木腳、大壩頭、湴田等各鄉鎮村寨,後有分支遷居昭平縣西坪村、黃姚楊村、賀縣公會鎮楊會寨、沙田鎮蛟龍塘、賀街鎮荔枝塘等村寨,亦有一支回遷富川縣新華和古城鎮楊村。文昌公脈下瓜瓞綿綿、枝繁葉茂,現已傳承至110世。

清朝中、後期遷來的有:

雲岫公長子思孝第十九代孫梅庵支脈部分93、94、95世裔孫,從廣東揭西縣南山鎮上寮寨陸續遷徙到賀縣公會鎮田寮崗寨、石排寨、雞公井、白竹坪、嶺下、象眉寨,沙田鎮獅洞、馬峰、道西、菠蘿洞,賀街三步梯等村寨開基立業,該支脈瓜瓞綿綿、枝繁葉茂,現已傳承至105世。

雲岫公三子思聰第九代孫楊圭長子如穆之三子文富支脈部分94、95、96、97、98世裔孫,分別由廣東梅縣畲江、肇慶市鳳凰鎮、豐順縣大山背、揭西縣灰寨、龍潭、惠來縣梅林鎮、五華縣橫坡雙頭、琴江、博羅縣三角塘、河源縣、興寧縣水口鎮藕塘、惠陽縣多竹坪、湖南平江縣、江華縣大錫鄉等地,陸續遷徙到賀縣南鄉上新村、公會鎮古地寨、盧衝、象眉寨、吉屋、田心寨、犀牛頭寨、荷樹頭、石排寨、雞公井、楊會榕樹下、茅塘、瑞昌村頭,沙田鎮民田村、道西村、秉塘寨,黃田鎮黃田村、板塘崗,蓮塘鎮白沙村、上寺,桂嶺鎮雙鳳村、公平村、瑞山寨,昭平縣樟木林鄉茂和、樟村、紅萬春、石階琅,鳳凰鄉楊林寨、大同村,北陀鎮楊屋等村寨開基立業,文富公支脈瓜瓞綿綿、枝繁葉茂,現已傳承至105世。

圭公三子逢宸支脈部分94、95世裔孫,分別從廣東梅縣畲坑、三水縣蝦筍鄉等地,陸續遷徙到昭平縣樟木林鄉石橋洞、富厚坪,賀縣公會鎮楊會村南廣榮、石排寨,黃田鎮黃田村等鄉鎮村寨開基立業,該支脈瓜瓞綿綿、枝繁葉茂,現已傳承至102世。

雲岫公長兄雲巒公後裔孫援亮(99世)於清朝乾隆年間由廣東龍川縣興樂圖金魚約遷徙到賀縣開山鎮新田寨開基立業,該支系現已傳承至109世。雲巒公後裔另有一支堂兄弟六人(98世)於民國時期由湖南省祁陽縣巖頭來到賀縣公會圩做鐵、木手藝營生,後在圩街安居立業。

敏公(唐末)第十九代孫季英公,於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從湖南江華縣豹虎村遷徙到富川縣石家鄉曹裡村開基立業,後有裔孫陸續遷居本縣福利、富陽、葛坡、麥嶺、朝東、古城、城北、等鄉鎮村寨,有部分返遷湖南江華縣魚苟塘、道縣四眼橋等地立業。季英公支脈瓜瓞綿綿、枝繁葉茂,開基至今已傳承了三十餘代。

還有小部分祖源待考的支系,其先祖亦是於清朝時期陸續從廣東各地遷徙而來的,因版幅侷限,未能一一詳述。

《姓氏賀州系列報道》楊氏來源、遷入賀州的歷史、宗祠建築構造

楊氏宗祠

賀州市楊氏族人,1949年以前大部分都是以農業為主,部分經商或從事手工業,經過多年的努力打拼,有的成為富紳。由於前輩重視教育,許多學者榮獲功名,成為官宦。1980年改革開放後,許多人棄農經商、辦廠、辦企業,不少人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企業家和商賈。

楊氏家族一貫秉承清白家風,弘揚四知精神,遵循禮、義、廉、恥、忠、孝、勤、儉的祖訓,艱苦創業,勤儉持家,睿智進取,尊師重教,品行正道,友好睦鄰、和平共處。自到賀州開基立業後,落地生根,瓜瓞綿綿,枝榮葉茂,人才輩出,在社會上、政治上、經濟上頗有盛譽。

明、清時代賀州楊氏(部分)顯達名錄

明 朝:

楊孟恭;拔貢,曾任知府,賀縣公會鎮楊會村人。

楊文端;恩貢,曾任廣西橫州(今橫縣)令,賀縣公會鎮楊會寨人。

楊伯鳳,字板山;授封護國參謀,賀縣公會鎮楊會寨人。

楊萬相;授威德將軍,賀縣公會鎮楊會寨人。

楊萬柯;敕封護國大參將,賀縣公會鎮楊會寨人。

楊萬彬;恩科進士,賀縣公會鎮楊會寨人。

清 朝:

楊 賢,字文舉;曾任廣西太平府榮善縣知縣,賀縣黃田鎮人。

楊 裕;乙己歲恩貢,曾任宣化縣(今南寧)教諭(正七品),賀縣鋪門鎮楊屋寨人。

楊其勣;康熙四十六年,曾任賀縣訓導(從七品文官)。

楊方起;康熙五十九年,曾任賀縣訓導(從七品文官)。

楊仕鑣;監生,曾任貴州省侯補同知(正五品)。

楊再棠;拔貢,曾任知府,賀縣公會鎮楊會寨人。

楊繼逢;廣西撫丞,賀縣公會楊會寨人。

楊貽謙;國子監太學生,貤封修職郎(正八品),賀縣公會鎮田寮崗寨人

楊伯貞;貢元進士,曾任職賀縣訓導(從七品文官),賀縣公會鎮田寮崗寨人。

楊仲昭;曾任貴州省哈麻州左堂、貴築縣知縣,賀縣公會鎮田寮崗寨人。

楊相賢;字弻廷;圍剿匪首沈三嬌有功獎五品銜,授職貴州候補知府,賀縣公會鎮人。

楊愈魁;貢元進士,賀縣南鄉鎮平田寨人。

楊 霄;曾任兩廣千總(正六品),鐘山縣楊巖塘村人。

楊文立,字景芳;嘉慶進士。

楊 玠,字泰然;道光進士。

楊順正;咸豐科武進士,富川縣留家灣村人。

楊殿高;乙末年武進士,富川縣楊村人。

賀州楊氏字輩排序(部分)

人們在繁衍和發展過程中,為明倫理、別長幼,前輩都會根據本宗支對後代的期望而抒意編撰字輩配以排序並載於族譜,詞語上各地各支系盡不相同,但體裁一般都類似詩歌,平仄韻調朗朗上口。由於版面侷限,謹選登幾個大支系的字輩排序。

賀縣公會、沙田梅庵公支系秉承廣東揭西縣上寮寨輩序,從91世起按如下字輩排序:

彩錦近天貽伯仲,慈和謙遜萬年隆;詩書華國勳猷懋,仁義存心福祿崇。(後輩待續)

賀縣公會鎮楊會寨楊道生支系謹以三房為例,從88世起,字輩排序如下:

永伯萬天楊,志伶鼎而芳;先昌相榮光,世材成經濟;

德高顯綱常,創業耀前哲,積慶兆禎祥。(後輩待續)

賀縣公會、昭平樟木林茂和寨坤昌公支系秉承廣東博羅輩序,從93世起按如下字輩排序:

坤甫朝雲漢,學芳定尚興,其家維善永,應必相廷林;敬祖崇高偉,宗功萬世欽,

為官清廉秉,忠堅衛國民;安邦懷大義,仁政晉升平,繼承優傳統,弘發四知卿;

燕翼貽謀展,雄傑振鵬程,壯志昭青史,文武德昌全;創業繁恆裕,廣益聖書經,

商財均茂盛,榮華富貴成。(後輩待續)

昭平縣樟木林鄉三江村省齋公祠屬各支後裔從99世起統一按如下字輩排序:

善慶傳芳,蔚生忠良,冠時功勳,華國文章;

榮宗耀祖,保世振綱,繼承大業,富貴延長。(後輩待續)

《姓氏賀州系列報道》楊氏來源、遷入賀州的歷史、宗祠建築構造

楊氏宗祠

楊氏宗祠建祠時間、地理位置、格局規模

賀州楊氏總祠坐落在賀街鎮河西街,現城廂小學大門右側。始建於清朝光緒十五年(公元1890年),磚木結構,佔地約一畝,祠堂裡祀奉著楊氏一代聖賢三十五世祖震公,故亦稱為“楊震公祠”。

清朝光緒初期,賀、鍾(含富川)昭三縣楊氏族人為了緬懷先祖震公,弘揚其廉潔守正的高尚情操,傳承其“四知”清白家風,在各縣鄉知名人士的主持下,籌集錢款,在賀街擇吉地興建了一座“楊震公祠”,以供族人祀奉,並議定每年九月九重陽節為“祭祀”日。為了可持續運轉祠堂的祭祀以及獎勵學子和其他事項活動,族人籌資購買了田產收租以供費用,並議定各項規約,由楊伯貞撰稿,刻碑鑲於祠堂壁中。到了民國時期,賀街建縣,賀縣黨部和法院亦擇吉興建在楊氏宗祠的左右兩側。時至1971年,楊震公祠被城廂小學拆除改建為教工宿舍。

《姓氏賀州系列報道》楊氏來源、遷入賀州的歷史、宗祠建築構造

楊氏宗祠

賀州楊氏各地各支系族人為了紀念其支系先祖,在不同時期都興建有祠堂,但因版幅侷限,本文謹述紀念“雲岫公”的賀州(公會)楊氏宗祠。

賀州(公會)楊氏宗祠位於昭平縣鳳凰鄉大同村境內,始建於嘉慶末期,至今已有兩百餘年的歷史。賀州三縣兩區楊氏各支系大部是雲岫公一脈相傳,各支系的先祖均於元、明、清時期,陸續自粵、湘遷賀州以喬木,落地生根,蓬勃發展。裔孫們雖是常懷祖德、篤念宗功,然,春祀秋嘗之期,因發祥各自,未有統一祭祀先祖之場所,故或設家祠祀奉,或當空祭拜,以致敬祖難、習儀難、睦族亦難!故楊氏族人久盼共建一大宗祠,以俻尊祖敬宗睦族之三善,迫切之心,猶如久旱望甘露也!

幸有公會犀牛頭寨開基祖漢開公,其獨具慧眼,察識本寨對河之風水寶地,遂向鄰族友人買得此地。時至清朝嘉慶末期,振臂倡議建祠,當地楊氏不分支系群起而應,聚集一百零陸位賢能志士,捐資籌款,聘明師格度吉向,建就了上下三間頗具規模的“楊氏宗祠”,供奉著楊氏堂上歷代高曾祖考妣;三十五世祖震公、妣邴氏,六十四世祖雲岫公、妣歐陽氏、王氏等祖牌。

《姓氏賀州系列報道》楊氏來源、遷入賀州的歷史、宗祠建築構造

楊氏宗祠

宗祠建就後,自道光四年起至十四年,楊氏族眾籌資購置了糧田八十二工(古面積單位),出租收糧,以資祀奉先祖、供元宵照丁、獎賞族中書生。道光十九年,族眾議定刻碑立約,永世踐履(見圖1—2)。

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4年)學徵公(漢開之子)、伯貞公(貢元進士,公會田寮崗寨人)等賢士族眾,憫及本宗支無祀諸遊魂浪魄,集資擴建了兩邊橫屋,設立“義祠”以安撫,並續購置糧田出租,以補公用。

時至公元1986年,宗祠因年久失修,破舊不堪,族眾於心不忍,舉石排寨尊長育才公為首,主持集資修繕。然,本祠乃泥磚築牆桁瓦蓋頂,歷經了二百餘年的寒暑風霜,已木朽牆頹(見圖3),無法玉行其礿禘嘗蒸之儀,有失奉先思孝、敬祖敦倫之精神!

公元2012年8月,以太忠、其鐸、立華等牽頭,組成“建祠理事會”,籌集資金四百餘萬元興工重建,祠堂主體擴建為上下五間兩橫屋,面積六百八十餘平方米,修建了兩千餘平方米的廣場,修築了寬敞的道路和四千餘平方米停車場,完善了祠堂的附屬設施,歷經三個春秋告竣重光。本宗祠集人文文化、國學文化、宗族文化、宗祠文化、建築文化為一體,具有祭祀先祖、弘揚祖德、篤念宗恩,勉勵後人、商議族事等綜合功能,為賀州楊氏史冊添上了光輝的一頁!

楊氏宗祠在格局、結構以及裝飾文化上都別具一格,內涵豐富。

在祠堂正面不遠處望去,整座祠堂在半圓形大廣場的襯托下,更顯得大氣端莊(見圖4)。廣場中線的邊沿上安放著一座石雕香爐,香爐後面的石桌上鋪放著一本翻開頁面的書本,書頁上鐫刻著“勤耕苦讀”四個字。從表面望去,祠堂青磚碧瓦,屋脊上棟雕塑著“雙龍戲珠”,下棟雕塑著“雙鳳朝陽”、“百花齊放”、“百鳥爭鳴”的圖案。

宗祠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聯,在本祠堂上可見一斑。

祠堂大門額上書“楊氏宗祠”,對聯為“弘農綿世澤;清白振家聲”。左橫屋小門額為“忠孝清廉”;對聯是“清廉濟美昭先德,忠孝傳芳澤後昆”。右橫屋小門額為“倫理綱常”;對聯是“遵倫理懷思不匱;重綱常明德維馨”。

大門兩邊聳立著一對實心一體的圓形石柱,直徑40公分高4米餘,正面用行書雕刻著一幅對聯“質直立乾坤,力固鴻基,永作千秋砥柱;勳高光日月,身肩重任,長扶萬代綱常”。

祠堂大門兩邊的牆壁上,鑲嵌著四幅寬3.8米高2.8米的大型石板浮雕畫,從左邊起排列是“萬里長城”、“西嶽華山”、“梅州風情”、“賀州風光”。大門左牆角石柱雕刻的上聯為:“洪洞發源,華陰緒業,衣冠璨璨垂千載”;與其旁邊石雕畫“西嶽華山”相配。右牆角石柱雕刻的下聯為:“錢塘衍派,梅縣開基,瓜瓞綿綿遍九州”;與其旁邊石雕畫“梅州風情”相配,寓意甚為得體。

大門兩旁牆壁上鑲嵌著“岳母刺背”、“桃園結義”、“蘇武牧羊”、“觀荷賞月”、“梅、蘭、菊、竹”四大君子、“福、祿、壽”三星拱照等的浮雕畫,大門兩邊有雄獅與大象雕像在把守。

邁進宗祠大門,一眼望去,裡面雕樑畫棟,石柱林立,關鍵位置的石柱上都鐫刻著對聯。上廳簷口正中石柱上的對聯為:“祠開賀邑,喜宗親同德同心,丕振千秋事業;堂紀弘農,蒙先祖賜祥賜福,昭承萬代淵源”。在這對石柱的內側,還雕刻著一幅表述楊氏顯赫人物的長聯“楊國受三封,臣清四世,名齊三喜,威震三關,閣入四朝,卓著功勳千古在;諸侯承四襲,位擢三公,金畏四知,詩稱四傑,雪深三尺,恢弘德業萬年流”。

正廳後座是神龕,整座神龕呈三進宮殿式結構,都是用樟木精工細琢雕刻而成,神龕圖案,龍飛鳳舞,鳥語花香,紫氣繚繞,描金彩漆,熠熠生輝。神龕正中的三個平臺上,安放著三座祖牌(原供奉的先祖)。神龕門旁雕刻著一幅對聯“經綸蓋世承三相,清白傳家守四知”。在神龕兩側的隔牆面上,用又弧形板材雕刻著一幅對聯“春祀秋嘗,遵萬古聖賢禮樂;左昭右穆,序一宗世代源流”。祠堂上下廳屋頂的左右“山頭”下,分別鑲嵌著一幅四、五米長的撐樑對聯,上廳為:“木本系弘農,一脈共承,溯歷代,文丞武尉,將相英豪,治國安邦,偉績豐功昭史冊;家風傳清白,四知同守,看今朝,葉茂枝繁,人才俊傑,光前裕後,雄心壯志譜春秋”。下廳為:“富貴戒嬌,須德孝忠廉務任幾端,方可謂榮宗耀祖,詩書崇尚,但農工士賈宜專一業,始能稱肖子賢孫”。

神龕兩邊的牆壁,鑲嵌著一世祖杼公、二十三世祖伯僑公、三十五世祖震公和六十四世祖雲岫公四位先祖石板影雕畫像。四周內壁上鑲嵌著用米黃色瓷磚雕刻的“祖德頌、族訓、人生格言”、楊成武將軍親題的“弘揚震公精神”、楊氏歷代侯爵、帝王,宰相、狀元、將軍名錄,帝王、楊震、楊時等思想品德、功勳業績簡介,還有賀州市楊氏各支脈、各村寨支系線譜圖以及用瓷磚燒製宗祠原貌圖。

楊氏歷代人文文化、宗族文化、宗功祖德、淵源流派、脈絡世系、賀州分佈,在此一覽無遺。

附:楊氏族訓:

明族訓 裕後人 敬先祖 敦人倫 睦家庭 勵宗盟 孝父母 知卑尊 首孝悌 手足情

和夫婦 閤家親 遵倫理 正婚姻 重文化 讀榮身 尊師長 學認真 勤創業 儉家興

倡節約 勿奢淫 仕廉潔 官正清 和鄰里 謙讓先 不鬥毆 莫欺凌 宜團結 處和平

糾必解 是非明 交朋友 信義誠 困相助 獻愛心 隨風俗 入鄉情 紅白喜 知必臨

公益事 義關心 忌嫖賭 風尚新 犯偷盜 國法懲 沾毒品 害家庭 凡惡習 勿沾連

遵法紀 守章程 安本分 尚文明 行正道 人品馨 守族訓,代代承 弘祖德 奕世

撰稿: 楊立華

審核:黃小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