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成瘾的“锅”该谁背?|青少年沉溺网游调查

一方是家长亲历孩子为网游所困的血泪史,一方是同样浸润在网游环境中却乐在其中的网民。在本报刊发22位院士的“无网游日”倡议书后,舆论在青少年网游成瘾这件事上出现明显分化,也暴露了已接纳网游成为日常生活一部分的成年人,在网游可能对青少年造成的影响上表现出的麻木。

甚至当22位院士呼吁设立“无网游日”时,不少人认为这种做法似乎有些“过时”,甚至有些过于紧张。然而,打打游戏当真不碍事吗?

反应如瘾君子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玩《王者荣耀》游戏的小学生就有1000多万。但很多人仍然困惑的是,打打游戏怎么会给青少年身心健康带来这么大的危害?

事实上,适度地玩网游无可厚非,但院士们担忧的是,自制能力较弱的青少年在虚拟的网游世界滑向成瘾的边缘。

事实上,关于游戏成瘾对青少年的影响,学界早已形成较为一致的态度。中科院心理学研究所研究员高文斌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无论是传统的单机游戏,还是现在的网游,都会因为过度使用而对青少年的身心发育造成一定的损伤。

成瘾的“锅”该谁背?|青少年沉溺网游调查

只不过,对于“过度”的界定以及带来的损伤是否是网游本身所致,学界的观点存在分歧。高文斌告诉记者,在不利于孩子发展的环境下成长,其网游成瘾的原因就相对于教育和成长环境正常的孩子更复杂些。“这种情况下,环境因素超越了游戏本身。”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已不是新鲜话题,在网游越来越普遍地进入人们生活的当下,青少年心理研究专家、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副院长孔德荣发现,青少年网游成瘾“有愈发严峻的趋势”。

“网络游戏成瘾”是心理学的一种症状,专家将其分为轻、中、重三个阶段。“‘轻度’指早期有苗头,表现为心理上的依赖。‘中度’的特征是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除了心理依赖外还有躯体上的依赖,不上网会茶饭不思;‘严重’者,则会面黄肌瘦,犹如大烟瘾犯,甚至双手发抖,心慌出汗。”孔德荣解释说。

游戏成瘾的背后

探讨青少年沉迷网游问题,并非将这个“锅”简单地甩给游戏公司,而是期望在加强监管、各方承担起应负责任的同时,剖析青少年游戏成瘾背后的原因,并最大限度地保障青少年健康使用网游产品。

事实上,按照专家的研究,网游成瘾背后的心理学、社会学因素同样值得关注。依据高文斌的研究,青少年沉迷游戏主要由三方面缺失所致。

“首先是缺游戏,如果学生有很多可操作的身体运动或户外游戏,就能平衡各方面需要,而不是用手机游戏激活自己,让自己快乐。”

成瘾的“锅”该谁背?|青少年沉溺网游调查

此外,高文斌也指出,孩子从小学到青春期整个成长过程都需要同伴的支持与合作,而当下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孩子们都面临着同伴关系弱、充分来往时间少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便利的网游无形中扮演了“同伴”这个角色。

更重要的原因是家庭教育中“父亲功能的缺失”。专家表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父亲担负着规则教育的角色,既是游戏者又是同伴。而父亲功能的缺失,让孩子在接触网游时没有建立起正确的规则。

在长期研究中,孔德荣也找到了网游成瘾易感青少年的共性特点。“比如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被老人抚养,好多孩子感到无助。父母给予更多的是物质支持,但他们的精神世界是空虚的。”她说。

值得注意的是,留守儿童并非仅存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只要父母有一方一年中累计六个月在外,孩子就可称为留守儿童,经济发达地区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丝毫不亚于欠发达地区。”高文斌称。

建立首次使用规则

在手机App上完成作业、用平板电脑听网课、在电脑上下载练习册……伴随着智能化校园的发展,互联网终端无处不在。“妖魔化互联网显然是不现实的。”高文斌说。

但生于互联网蓬勃发展时代的孩子们,要如何切断与游戏成瘾的关联呢?专家表示,应从“入口”处割断二者的关联,而这需要“第一次使用时建立规则”。

“家长第一次给孩子手机时,一定要约定好手机的功能。超过使用范围时,家长应该及时干预,甚至需要把手机没收。如果没有这个意识,当产生负面影响之后再回收,就会发生冲突。”高文斌说。

专家在给出积极建议的同时,也强调了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规范及其示范作用。“父母常在孩子面前玩手机游戏,与孩子缺乏沟通、需求不被察觉和满足,长此以往,孩子效仿成人行为,便会在网游中找寻自我价值和肯定。”孔德荣说。

她提出了“榜样的作用”。父母在监督孩子正确接触网络游戏的同时,也要问问自己是否做到了有节有度地用网络、玩网游。

正如一位游戏公司从业者所说,在这一科技难以应付自如的领域,与其说是网络游戏的吸引力大,不如反省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时间陪孩子?

本报记者 王佳雯 见习记者 高雅丽 实习生 韩扬眉

《中国科学报》 (2018-06-13 第4版 综合)

成瘾的“锅”该谁背?|青少年沉溺网游调查成瘾的“锅”该谁背?|青少年沉溺网游调查

请按下方二维码3秒识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