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郑州书友会如何让用户《成瘾》

5月份我们共读了一本程志良老师《成瘾》,或许是因为《习惯的力量》《上瘾》等书的影响,相比之下,觉得此书更多是从心理学角度去阐述,是对《上瘾》的一个补充,介绍上瘾的原理以及上瘾的好处等,至于如何应用上瘾,篇幅还是比较少,尤其商业案例方面,没有太多的实例可参考。

吴晓波郑州书友会如何让用户《成瘾》

这次我想从咱们吴晓波书友会的角度来看如何让我们用户上瘾,郑州作为2.5线城市,文化氛围不是很浓,读书的社群多是舶来品,最早借鉴樊登读书会,后来新浪、腾讯这种互联网媒体做社群的读书会,也有学习类型的读书会如碳9、黑马会会,其中很多读书会都是为了引流,活跃用户,没有想好如何营利,不营利就意味着靠着奶妈养着或者凭借自己的热情来支撑,扩展能力以及可持续性都是非常弱的,因此很多读书社群走着走着就消失了。当然读书社群死因很多,有的是创始人失去热情,有的是想快速变现,导致用户量陡降,还有的是没有把握好运营的方法与节奏。我觉得没有把握好运营的方法与节奏是可以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进行弥补的,尤其是如何打磨产品,以及让用户如何上瘾方面。

吴晓波郑州书友会如何让用户《成瘾》

那么如何打造一个读书社群并让用户上瘾呢?

动机

首先要了解参加我们读书会社群的人员构成,具体数据我没有统计过,从我参加几期活动观察,大致人员构成为:初入职场人员,市场人员,文学爱好者,学生......。貌似每个人的动机都是不一样的,初入职场人员是想提高自身段位,市场人员找渠道,文学爱好者找知音。但是我们可以从那些头部社群他们对于动机的把握,罗辑思维一直强调认知升级,从而对抗对知识的焦虑;碳9的社群通过一起读书学习,筛选学习能力强的创业者,碳9一直强调学习能力是创业者必要条件。

那么我们吴晓波郑州书友会的书友动机是什么呢?跟罗辑思维一样,一起对抗知识的焦虑。郑州的创业环境无论是融资还是创业氛围与北京相比可以说有天壤之别,从最新的独角兽城市分布看,北京70家,郑州是0家。知识焦虑是通病,而且很容易传染,每天各种媒体都靠着这种焦虑博取关注度。

吴晓波郑州书友会如何让用户《成瘾》

能力

社群人员的时间、金钱、认知等能力。

读书会成员大部分是职场人员,而且以初入职场人员居多,这就决定了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以及金钱成本,认知能力上肯定也不如那些创业者。我们不可能像商学院一样动辄收几万费用,闭关2周进行学习,我们只能通过碎片化的时间,免费等方式来适应我们的人员。

吴晓波郑州书友会如何让用户《成瘾》

触发

焦虑可以是我们触发的一个方式,这是一种内部触发,内部触发花费时间比较长,或者通过对大咖的信任,这些都是不容易复制的。建议多用外部触发,举例说通过朋友圈拉新,转发足够量送礼物等;还有情感化触发,通过讲故事,让用户产生共鸣,《成瘾》中虚构过去,构建未来,都是很好的讲故事触发方式。这些都是低成本触发的方式,也可以学《成瘾》书中那些大的企业做法,通过不断重复,强制植入大脑,比如脑白金、拼多多等,强制启动开关。

吴晓波郑州书友会如何让用户《成瘾》

沉没成本

吴晓波郑州书友会成功因素很多,会长月饼的坚持与努力,对好的内容的坚持等等,本文只是想通过《成瘾》来重新认识我们这个读书社群,当然3年多的运营,沉淀的用户也是宝贵的财富,从沉没成本角度来讲,这些铁杆粉丝多年情感的付出也是用户上瘾的必备因素,比如上瘾的我,虽然没有时间参加每一场活动,但是时不时还会看一眼最新的活动,还有社群里一些朋友的分享等。

吴晓波郑州书友会如何让用户《成瘾》

感谢这次《成瘾》同伴阅读的伙伴,通过共读学习的形式,也让我对抗知识的焦虑,同时也希望能获得认知的升级,多一些看问题的角度。书中介绍了很多关于上瘾方面心理学知识,比如制造冲突,寻找着力点等,也让我有兴趣更进一步了解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尤其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期待下一次共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