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2 不做“焦慮症”爹媽,看看這幾點你做到了嘛?

如今,如論是在學齡前還是中小學的家長幫裡,我們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焦慮的父母。就算一開始抱以快樂學習、素質培養、興趣為主的家長,一看到別人家的牛娃,最終還是會慢慢變得焦慮。

不做“焦慮症”爹媽,看看這幾點你做到了嘛?

孩子上早教課不認真學,放學回家做作業拖延,父母忍不住就要開始一通吼叫,或者通過語言施壓的方式,希望讓孩子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思做一個優秀的好寶寶、好孩子。美其名曰:愛孩子,為孩子好!而事實上,父母只是在傳遞自己的焦慮。

英國心理學家比昂有一個非常有穿透力的表達:關係的實質是看誰傳遞焦慮,誰承接焦慮。傳遞焦慮的是關係中的問題製造者;而承接焦慮的,是是在承受問題製造者的痛苦。當父母出於焦慮,逼迫自己孩子學習的時候,父母就是問題製造者。而正常的養育情況下,孩子才應該是傳遞焦慮的一方,而父母是幫孩子化解焦慮的一方。

不做“焦慮症”爹媽,看看這幾點你做到了嘛?

如果孩子遇到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也包括學習問題,這時候就需要父母去安撫孩子,化解她們的焦慮。如果父母不但做不到這些,反而對著孩子一通批評和埋怨,這時的父母談不上愛,而是把更多的焦慮傳遞給了孩子。

不做“焦慮症”爹媽,看看這幾點你做到了嘛?

父母的愛應該是幫助孩子表達自己,給他們時間。

  1. 當父母能夠幫助孩子,用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時,這就是愛。有時候不管事孩子還是我們自己,都會遇到一件事情死活說不清楚的時候,真的很難受;而突然有一個很好的詞彙或句子來表達時,頓時會感覺很舒服,甚至覺得世界被點亮了似的,這被稱為“心智化”,這才是父母最應該教給孩子的事情。

  2.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長時刻表,有的孩子比別人早,有的孩子比別人晚。對於知識的領悟也是這樣。每個人學到的新的知識,如果沒有充分領悟,那就不是自己的。也許你的孩子只是還沒有完全理解其中的為什麼,請給他一點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