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小凤雅之死:善款到底去哪儿了?

小凤雅之死:善款到底去哪儿了?

1

小凤雅去世:善款之争

悲剧与真情。

小凤雅之死:善款到底去哪儿了?

小凤雅及其母亲

去年9月,河南一名2岁半的女童小凤雅患视网膜母细胞瘤,其母亲在水滴筹、火山小视频、快手等多个平台筹集资金为女儿治病,引发网友关注;今年4月,有志愿者在网上称,其父母在利用孩子病情筹款后却为孩子消极治疗,网络平台随即暂停筹款;5月24日,有媒体发布消息称,小凤雅已于5月4日去世。

网友质疑小凤雅去世后,其家人所筹资金并未全部用完,并要求他们公布筹集资金去向;另有网友质疑,小凤雅母亲用这笔善款为其患唇腭裂的儿子治病,引发“重男轻女”的讨论,对此,嫣然基金会已出面澄清,治疗唇腭裂的费用出自该基金会。目前,事件真相仍在渐次浮现的过程中。

到目前为止,涉事各方的发声频次与音量严重不对称。确实有不少自媒体的说法系捕风捉影的“脑补信息”,尚无实锤。在此事件中,小凤雅家人在为女儿筹款和治病过程中,确实得到了公益组织的很多帮助。若果真挪用了善款,或许确应致歉。

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在慈善的施受两端,可能存在双方话语的不对等。慈善行为一旦出现纠纷,掌握话语权的组织、志愿者可以通过不同平台发声。而被救助的一家,可能在舆论场中天然失势。特别是小凤雅家人不在城市,这意味着其与网络世界的连接通道很多时候是屏蔽的。我们也希望,下一次再发生类似慈善纠纷时,身在底层的被救助者说法能被更广泛地倾听,而不是蜷缩在一隅,被“误解”,被“指控”,却默不作声。

——媒体人 @王言虎

社交网络的发展让慈善活动的开展有了更多渠道,微信、微博、小视频,我们可以通过更便捷的方式表达爱心,参与慈善活动。但一个事实是,在“感动、心痛、支付”的行为完成后,对于善款的后续使用明细以及受助者的后续救助情况披露机制目前还处于极度不完善的状态。

从“罗一笑事件”的反转,到腾讯“小朋友画廊”的善款使用计划遭质疑,再到今天对于小凤雅善款使用的争议,都让公益慈善活动不能再自说自话,这本身是公益行业的一大进步,这要求每一起慈善救助里的每一分钱,都要经得起回顾和打量。@光明网评论员 指出,现代慈善行为,已经不仅仅是彰显个体德性的单方面的付出,而是着眼于构建更公正和谐社会的一种交互行为,有责任也就有义务,有付出也就要有保障。而这种保障,不仅关涉我们——每一个爱心人士的慈善信心,也关涉每一个受助者的尊严,更关涉对每一份温暖善意的保护。

—— @观澜君

2

“我的梦想就是发财”

小学生演讲戳中了什么?

小凤雅之死:善款到底去哪儿了?

小时候,每个人都会被询问梦想是什么,这个时候,“平凡而崇高”的理想在传统观念中被认为是正确的、自然的。然而5月16日,在杭州某小学《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比赛上,一位小学生说,人人都有梦想,而自己的梦想很简单,那就是发财。这个小朋友也在演讲中表示,“要真发了财,能帮到人的还是要尽量帮”“自己有闲钱了,自然就可以做一些想做的事情”。这位小学生的说法的确颠覆了不少人对于“孩子的梦想”的刻板印象,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讨论。

以自己的童年经验来看,我最怕写《我的梦想》这样的文章,一来题目太空,梦想又太多,不知如何下笔;二来,本来一句话可以说完的梦想,硬要铺展成800字,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还蛮高的。最近读一位汉学家的回忆录,他回忆起上世纪70年代第一次来中国,有次停下来跟小朋友对话,问了十几个小孩“你将来想做什么”,答案无一例外,全是“我要到最艰苦的地方为人民服务”。这个回答,固然带有那个年代特殊的印记,可关键是,最艰苦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这些孩子恐怕自己也没概念。换句话说,缺乏真实的经历和生活经验支撑,纯粹从概念出发、由概念而来的所谓“梦想”,可能只是孩童为了应付大人的随口一说——他自己并不当真,你也不能拿它们太当真。

——媒体人 @兽兽

这位小学生的演讲其实只是代表了社会上很普通的一种价值追求。然而梦想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有人认为小学生的话“说到了心坎里”,有人认为我们对孩子还需要更多引导,这种对“发财梦”的不同理解,本身就反映了社会上对于个人理想的多元化认知。对于孩子而言,每一种发自内心的真实理想都应该得到理解,而不应该将其刻意打上高尚或是低俗的标签。在最应该做梦的年龄,让孩子有机会说出真诚的梦想,并积极引导他们,为其实现梦想创造条件,是每一个成年人的责任。

——评论员 @王钟的

3

当手术半途遇到“坐地起价”

伤口出血,内心吐血。

小凤雅之死:善款到底去哪儿了?

日前,长沙一名医生火了。这名医生在腋臭手术进行了一半时忽然停下,告诉正躺在手术床上的女病人:要更美观吗?要不感染吗?那手术费必须得涨价,由原先的1560元涨到5600元。毫无悬念,病人只能接受。

中国传统的医疗付费模式是按照服务项目收费,患者做个心电图,就付心电图的钱,患者做个B超,就付B超的钱,按医院提供的服务项目收费,表面看起来非常公平,但其最大隐患就是,某些医院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导致过度医疗。

单病种收费模式是抵制过度治疗,提高医疗质量的一剂良药。单病种收费就是按照每个疾病的诊断,评估出治疗这个疾病大约需要多少费用,然后统一打包给医疗单位。从而既避免了医疗单位滥用医疗服务项目、重复项目和分解项目,防止医院小病大治,又保证了医疗服务质量。拿饭店点菜打比方,单病种收费就好比顾客事先告诉饭店老板,我只有100元钱,你必须给我吃饱,还必须保证基本营养和卫生,怎么安排是你饭店的事情。比如,急性阑尾炎,医保规定最多支付13200元,如果医疗费用超出了这个额度,对不起,超出部分医院自己承担。如果医疗费用只花了10000元,那么医院就积余3200元。医院考虑到经济效益,只能提高医疗质量,减少过度医疗,注意早期康复,防止切开感染,要病人早些痊愈出院等等。自从美国实行单病种付费取得成功后,世界上很多国家也纷纷实行了单病种收费,比如日本、德国、英国等等。可以这样说,医疗按病种收费,是国际上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减轻患者负担的通用重要手段。

——医学博士 @陈作兵

4

“情感教主”界咪蒙ayawawa的“爱情买卖”

有毒。

小凤雅之死:善款到底去哪儿了?

ayawawa的课程大纲

5月22日,“情感教主”ayawawa因在线下某活动中发布有关慰安妇的严重不当言论,引爆社会舆论,新浪微博作出对其账号禁言、禁被关注6个月的处罚。

在此之前,许多人并不知道aywawa是谁。她是一位“情感博主”,是“初代网红”,她又一套关于两性情感的独特理论:女人要靠提高自己的MV值(伴侣价值)和降低自己的PU值(亲子不确定性)来抓住男人,提高MV值的方法是要从穿着到性格把自己打扮成男人喜欢的样子:温柔、可爱、漂亮。降低PU值就是要崇拜乃至无条件屈服于男人,让男人有安全感。ayawawa还觉得,女人的优势就是能发嗲能生孩子,女人不要做女强人,要崇拜自己的老公。

一句话总结ayawawa的“教义”,大概就是女人再怎么干得好也不如好好打扮自己,让自己嫁得好。这套言论让不少现代女性嗤之以鼻,但ayawawa仍拥有着300万的微博粉丝,其中不乏高学历女性。

看起来似乎我们又打了一场性别平等的“胜仗”。然而,一次群体对个人的禁言行为,真的能说明女性从男性世界中解放了吗?时至今日,成为男性世界的附庸为什么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诱惑力?为什么它仍然像女性独立之路的一条后路,一个捷径,一个近在眼前的滑坡?其实仔细分析起来,她的话术并不高明,但毋庸置疑,在社会大环境不变、男女生存状态没有质的改进的前提下,会不断有ayawawa式博主的崛起。

——媒体人 @野行人 @张晓琦

5

偷拍上司通奸

立功?犯罪?

小凤雅之死:善款到底去哪儿了?

浙江台州黄岩区公安分局警务人员池某,用偷拍的方式掌握了该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周祥辉婚外偷情的证据。池某将线索向黄岩区纪委举报后,黄岩区纪委发布公告,周祥辉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台州市公安局指定跨地侦查后发现,举报人池某三年多来,利用职务之便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对十余人进行定位跟踪及偷拍。目前池某因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已经被采取强制措施。

另外,有关官员的隐私权、名誉权是否要让渡或部分让渡给公民的监督权和批评权,公民的监督权和批评权的实现可否以违法为代价等问题的讨论,也吸引了大量公众参与。

这次事件中只有少部分人注意到一个关键因素,其实,周祥辉本人就是区纪委领导成员。鉴于这重关系,难免令人对区纪委审查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有所存疑。区纪委是否合适继续调查周祥辉案,似乎正在成为一个真问题。提级审查或许很有必要,这有利于查清周祥辉背后是否有保护伞,以及此前的处理是否存在袒护。而廓清公众的这些质疑,对于维护法纪的权威公正、树立纪检系统的良好形象,都十分必要。

——媒体人 @于永杰

即使官员的隐私权、名誉权必须让渡或部分让渡给公民的监督权和批评权,公民监督权和批评权的落实也必须合乎相关程序法的规定。而违法偷拍的“成功”,其所带来的问题也更具挑战性:假设没有违法偷拍取得的证据,这个在舆情推动下刚刚被纳入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程序的通奸官员,什么时候或者说还有没有可能被相关主管部门发掘出证据并由此被纳入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程序?以非法手段实现某种看似并无不当的目的,其行为必定受到法律法规的相应处罚。不过,杜绝、堵死以非法手段收集官员劣迹证据的方法和途径,并不自动导致合法合规的监督权和批评权的落实与实现。

—— @光明网评论员

涨姿势时间到~

趣闻:

古人表白时如何优雅面对姑娘的拒绝?

小凤雅之死:善款到底去哪儿了?

拒绝别人,其实是一门技术活。虽然不拖泥带水令人痛快,可也让人痛苦。传说中的“好人卡”虽然相对温和,然而过于套路。不如让我们看看古代人是如何表达拒绝的,学一学说“不”的艺术。

比喻型

唐代的张籍面对李师道的拉拢,寄出一首《节妇吟》。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借用一个已婚妇女的角度,对其表明自己的心意。

虽然你用情很深,又送我高官厚禄,我很感动。但是,我已“嫁人”,大唐王朝就是我的良人,我要和他同生共死。

用夫妇来比喻君臣,也是古典诗词的一个传统。而张籍用贞洁来比喻忠诚,又提到了自己的感激与心动,其实只是委婉地表达自己坚定不屈的志向,不想得罪权贵而已。

暗讽型

汉乐府诗《陌上桑》中描述了秦家姑娘罗敷,面对太守的表白,使劲儿夸耀了一番自己的丈夫有多好。一句“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就足够让太守十分羞愧了,再加上她刻意用最美好的词句描述自己的夫君,明里暗里把太守贬低得一文不值。

很多学者在赏析这首诗时,会认为这位夫君是不存在的,罗敷只是为了摆脱太守的纠缠,才刻意编造出一个集尊贵与高尚于一体的汉子,以此对太守表明,“应当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而不是身处高位却尽干些下流行径。”

这样的罗敷是一个表里如一的美人,容貌昳丽而品德高雅。这成为了真正的人格魅力,如诗中所言:“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那么,受到拒绝以后,诗人们又会如何表达“不爱我就拉倒”呢?

同样在汉乐府诗集中有一篇《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

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狶!

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全诗意为:珍贵的礼物还未送出手,就接到了分手的消息。我这就把礼物拆碎、捣毁、烧掉,还要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后,断绝思念。

然而即使是这样刚烈独断的姑娘,仍旧会被秋风之声勾起彷徨惋惜的情感。干干脆脆讲出“不爱我就拉倒”的人,内心的细腻和敏感又有谁会知道呢?

作者 @吞吞

*消息综合自人民日报、新华网、光明网、新京报、上观新闻等


观点流

有价值的观点在流动中聚合

观点 · 聚合 · 价值

主编 | 刘 昆

副主编 | 龚孟关

※本号内容专属于光明日报 · 观澜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