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扶贫故事」漾濞阿细地:民族村落弯道超车

「扶贫故事」漾濞阿细地:民族村落弯道超车

阿细地村

“包谷饭配烧洋芋,苦荞疙瘩下野菜,三年不买新衣服,半月不知肉滋味,两个‘杈杈’搭间房,三捆茅草作瓦片,砍来木头垛成墙,猪鸡遍山跑,赶街‘两头黑’……”这些话语流传在一个名叫阿细地的傈僳族“资深” 贫困村落中,“大写”着他们过去的生活。

「扶贫故事」漾濞阿细地:民族村落弯道超车
「扶贫故事」漾濞阿细地:民族村落弯道超车

村民正在准备硬化庭院

8月8日一大早,雨一直不停,笔者走进漾濞县苍山西镇白章村阿细地村民小组的李秀芬家,只见他们在院中拉起一大块塑料布,几个人正在下面拌砂灰,准备硬化院中地面。不多时,数十方的砂灰成了混凝土,搅拌、运灰、震动、找平、抹面……大家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扶贫故事」漾濞阿细地:民族村落弯道超车

李秀芳家

阿细地村民小组是白章村三个傈僳族群众聚居小组之一,有农户27户8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5户18人。一直以来,该村民小组的村民们都固守着本民族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不愿过多与外界交流,思想观念封闭,生活满足于自给,加上居住地偏远苦寒,生产发展受限,导致整村都贫穷落后,贫困代际传递明显。

谈起一代一代傈僳族人的生活,李秀芬眉头紧皱,她表示,大家信息闭塞,思想陈旧,好吃懒做,平时村中既脏又乱,大家都爱喝酒,干活也没劲头,不愿做,不想干,怕改变,穷惯了是过去族人的一种普遍心理。

「扶贫故事」漾濞阿细地:民族村落弯道超车

李秀芳正在给猪喂食

李秀芬的小儿子是村中仅有的两个高中生之一,在学校享受到教育扶贫的政策,学习刻苦认真,放假在家也比较本分懂事,是家中干活的一大主力,还时常给家人讲一些外面的事情。大儿子到离家不远的涵轩公司打工多年,潜心系统地学习了养猪技术,去年,他们建盖起猪厩,并在产业扶持资金帮扶下,购买了能繁母猪、种猪,办起了小型养猪场,通过精心管护,养猪产生了效益,特别是在今年的住房质量巩固提升中,多项开支都来源于养猪的效益。

「扶贫故事」漾濞阿细地:民族村落弯道超车

提升改造后的李秀芳新居

目前,因为猪市场行情走低,他们只留下少量的猪,由李秀芬照管。大儿子和丈夫乔建永外出打零工,苦活累活都不计较,并积极学习技术,一年下来,不仅能挣到一万多元劳务费,还学到了技术,连自家D级危房改造的粉刷、浇灌、装修、翻盖瓦等诸多工序,都由父子俩完成,看着学成后的新房“处女作”,一家人脱贫信心满满。

「扶贫故事」漾濞阿细地:民族村落弯道超车

李秀芳的大儿子在此学习养猪技术

近年来,当地实施了整村推进、人畜饮水巩固、危房改造等诸多项目,水、电、道路通村到户,产业发展初见成效,房屋建设逐渐改观,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大家纷纷走出大山,加上村里引进的一些外来企业,给当地群众打开了一扇扇致富窗。

「扶贫故事」漾濞阿细地:民族村落弯道超车

修建一新的村中房屋

“村民们发挥自己的专长,装潢、泥水活、木工等各尽其能,既减少了开支,也加快了工程进度,更增进了民族的团结。”该村党总支书记杨学先说到项目推进时颇有感慨,以前,村里的群众,给孩童打预防针都比较排斥,费尽口舌不说,还得一家一家跑,现在观念转变了,每到打预防针时间,大家都主动带上孩子来接种。

「扶贫故事」漾濞阿细地:民族村落弯道超车

村中即将硬化庭院的另一户邻居

观念更新,遍地生金。“阿细地是该村人居环境提升起步最晚的村民小组,现在实现‘弯道超车’,亲帮邻助下,项目推进最快。”该村村委会主任常进全谈到,在工作中,主要以党员作表率,深入群众宣传政策,从思想上着力转变,让当地群众走出去,看看周围环境的改变,主动接受新事物,改变陈规陋习,融入新时代,还引进外来产业落地,在带动大家发展、提供就业的同时,冲击封闭思想,打开思路和出路,激发内生动力,增强脱贫致富的欲望。

「扶贫故事」漾濞阿细地:民族村落弯道超车

改造后的阿细地村民屋顶

据了解,漾濞县对傈僳族等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短板区,既按相关政策给予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倾斜式帮扶,更注重扶志和扶智,解除群众思想上的“封印”,促进其观念、行动的转变,积极主动参与脱贫,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做到绝不落下任何一个民族兄弟,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总编辑:杨欣 副总编辑:林晓梅 熊贵才

本期供稿:江静龙 杨印品 罗月娟 梅菊

「扶贫故事」漾濞阿细地:民族村落弯道超车

微信公众号:掌心漾濞(ybxwxxzx)

新浪微博:@掌心漾濞

新媒体邮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电话:0872-7521055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二维码,这里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