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原創」“如飢似渴”與“如醉如痴”的學習

「原創」“如飢似渴”與“如醉如痴”的學習

“如飢似渴”和“如醉如痴”是兩個成語,都可以用來比喻學習上的精神狀態,但“如飢似渴”的學習狀態遠不如“如醉如痴”美好。

因為,“飢渴”至極,勢必會狂飲大嚼,饕餮成性,吃喝成了飽腹的手段,即便是山珍海味、瓊漿玉液,也難以品味出其甘美清香;而“如醉如痴”就不同了,“醉”是陶醉,“陶醉”是“樂學”的最高境界,只有淺斟慢飲,細嚼慢嚥,方能品味到一般人無法體味到的韻味意趣。

“痴”字最耐人尋味,如果在讀書中達到“痴”的境界,就能夠超凡脫俗,遠離功利,定能夠參悟出文章的真諦。看似“痴”,實則達到了無我、無功、無名的上乘境界。“如飢似渴”狀態下的學習是一種精神需求,而“如醉如痴”狀態下的學習則是一種精神享受。前者是牛吃草,後者是蝶戀花;前者如角逐,後者如漫遊。

又譬如“少林”與“太極”。少林講究“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而太極講究形神合一,天人合一,內外相合,意氣相連。前者重在強身,後者重在修心。我們也不妨說如飢似渴式的學習就是在修身,而如醉如痴式的學習則是在修心。

蘇軾詩云:“治學不求富,讀書不為官,譬如飲不醉,陶然有餘歡。”真可謂醍醐灌頂,令人醒竅。

有志於讀書改變命運的人,在讀書中定能如飢似渴,懸樑刺股;有志於讀書塑造性格的人,在讀書時定會如醉如痴,渾然忘機。若能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定能在學問上達到極高的造詣。

作者 井茂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