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评价隋炀帝杨广?

Y616388166



这是一段苦难而有辉煌的历史,这是一段伟大与罪恶并存的人,他短暂的人生,匆匆而逝的王朝如此生动而不可思议,如此辉煌而又伤痕累累。


在历史上,最短暂的王朝都是因为天灾人祸,他们如湍急的激流一样匆匆流过,留下的确是石头上的深深的印痕,这印痕为什么能被无形无色的水能在短暂一瞬间激打成这样,肯定有股无名的力量,那力量是被无形间驱使用集中所有力量一招致命,到头来成果有了,可所有力量最终用完了。 它急于求成,气力耗尽最终毁了自己,那就是不知名的杨广,他有雄心,却被后世人以罄竹难书,不论在影视剧还是课本都说他是个阴险狡诈的人物,杀父除兄,急功近利,贪婪好色,大用民力致使国力耗竭。


在中国历史上暴君满大街都是,一面比一面残忍,像纣王,周幽王一样,整天围着女人转,贪色误国。杨广在人们印象中确实也有这一面,花花绿绿的丝绸围着沉醉的他转,满嘴大胡子,戴着华丽的宝石的美女用石榴裙淹没了他。但他最后万万没想到这种最终结局确实逼宫自尽。 一大群叛将瞬时间包围了他的宫殿,杨广从梦中醒来,用手捋开礼冠上的珠帘,喊:“你们想干什么?” 宇文化及走出来说:“为民除害,只有杀了你这个误国的皇帝,天下百姓才能平息心中的愤怒!” 杨广说:“可我是皇帝,天下的主宰,谁敢动我。” 宇文化及说:“是让我赐你死,还是我自己解决。”


杨广没办法,感慨自己一生,赋诗一首,草草了之。 一位生前辉煌,却死后一切从简,简的连口棺材也没有,葬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这就是杨广的最后旅程。


最近在扬州工地发现了一座普通墓,据说就是大名鼎鼎隋炀帝的墓,可惜只剩下几颗牙齿。 作为臭名远扬的他却没有像后来唐太宗一样妻子一大堆儿子一大堆,而他却只有两个妻子,四个儿子,两个女儿。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暴君这么好色不如明君的多。后来又被唐朝冠以贬之意追封为隋炀帝。

真正的隋炀帝难道是被后人杜撰错误吗?唐人恶意抹黑前朝皇帝? 历史上,隋唐帝国两个深深的黏在一块,一提起唐朝就知道有个隋朝,而且国都都在长安,隋朝虽然灭亡了,等于没有灭亡,隋朝贵族夺取了政权,继承了隋朝家产,家族换了,那一帮子人仍还在。


唐太宗和隋炀帝母亲都姓独孤氏,姐妹关系,属曾经大漠鲜卑族后代。按道理,唐太宗应将隋炀帝叫堂哥。两个人经历相似,两个在兄弟群里出类拔萃。首提杨广吧! 他父亲也很伟大,隋文帝,最近许多人对他有不错评价,世界历史一代伟人。

开皇之治一统天下,还有先进的改革措施,而他的儿子却要超过老父亲,却很难,杨广年少就怀才华,写诗对他来说就是他的生活养料,知识方面雄厚往往让他永远不满足眼前现状,他的太子哥哥一直挡着他的路,青年时的杨广指挥大军率领五十万大军消灭江南的陈国,活捉另一个旷世奇才陈后主。


杨广还在江南的举措也效益不错,按理说像这样功绩卓越精明强干的人应该继承帝国大统,而为什么昏庸的杨勇是太子呢?他于是在宇文述(后来杀杨广的主将宇文化及的父亲)的煽动下,栽赃陷害他的哥哥,自己做了太子,本身生活不简事情怕败露被父亲杨坚发现废了他,于是先下手为强,提前登基做皇帝。


一当皇帝后,他不听劝阻首先将父亲那一帮子女人有的纳入妃子,玩起了母妃。 从那时开始,他的暴政渐渐显露。可在他眼里,他要超越秦始皇一统,汉武帝定边,做千古一帝,他自称要做鸿鹄而不是燕雀,那些燕雀哪安知鸿鹄之志。

杨广于是是年创立科举,放开门阀制度,就是延续后世一千年科举。大修运河,南北相通又是一创举,从这两件大事可以看出他不论如何也不是暴君,而成了雄主。接着他又开始极度对外扩张,亲自率军攻陷青海数城,青海纳入隋版图还有西南控制台湾,这也是创举。接着亲游西域和大漠,历史上只有三位君王去过新疆算他一个,还有后来的铁木真和以前的周穆王似有非有的西游昆仑玉柱,这又是创举。

在东北,为了捣毁这个称霸东北亚的高丽国,杨广动用了举国百万大军,几征高丽,杀入朝鲜半岛,但都未夺回辽东,经过这一次,隋帝国病了,满目疮痍,农民揭竿而起,隋炀帝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在位这些年出了一件又一件奴役百姓的活儿,百姓累的叫苦连天,最终纸包不住火,烧到了自己。

杨广虽然是一个极具野心的政治家,为了很快达成目标事不败休的他一时间拼命的完成,迟早也会拖垮自己的大厦。没有做到轻重缓急,反而急政变成暴政。


龙文说史


杨广(569—618),一名英,隋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隋文帝杨坚的次子,隋朝的第二个皇帝。

开皇元年(581),杨坚在登上帝位之初,就按照历代帝王的惯例,立长子杨勇为太子。随着年岁的推移,杨勇奢侈的毛病越来越显露出来。而杨坚崇尚节俭,对杨勇的奢侈很看不惯。

杨广比杨勇有心计得多。尽管杨广非常奢侈,妃子众多,但他很会掩饰自己。在公众场合,善于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在父母面前,装得俭朴忠诚,讨取欢心。凡是杨坚派到杨广府上来办事的人员,杨广都热情款待,尽心接纳,赠送厚礼。这些人回到宫中,都向杨坚称赞杨广。

开皇二十年(600)十月,杨坚下诏废除杨勇的太子地位。同年十一月,立晋王杨广为皇太子。仁寿四年(604)七月,杨坚在仁寿宫去世,杨广矫诏赐杨勇死,不几天,登上皇帝宝座。

杨广即位之初,就大兴土木,营建东都洛阳。因为这里位置适中,有利于进一步巩固朝廷对全国的统治。在营建东都之前,他令调发男丁数十万,自龙门(今山西河津西)东接长平、汲郡,抵临清关,渡黄河至浚仪(今河南开封)、襄城(今属河南),达于上洛(今陕西商县),挖了一条长达两千里的弧形壕沟,沿沟设置关防,作为保护长安、洛阳地区的重要防线。接着在大业元年(605)春天,命尚书令杨素领营东京大监,于洛阳城西18里处另建新城,名为“东都”。新城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洛水横贯城中,周长有七十三里多。每月征发民夫200万人,星夜赶修,十个月就建成了。炀帝把旧城的居民和各地的富商大贾,迁到那里居住,自己也常住洛阳。洛阳虽然不是国都,却已成了全国政治、经济的中心。

隔了一年,到大业三年(607),隋炀帝为巩固边防,发男丁百万筑长城,西至榆林(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黄河两岸),东至紫河(在今内蒙右清水河县境),二旬告成。第二年,又发男丁20万筑长城,自榆谷而东,至榆林郡治。

大业二年(606),隋炀帝命在隋文帝《开皇律》的基础上,除去“十恶”之条,适当放宽,进行修订。次年,颁布新律《大业律》,共18篇,500条。在一些方面,较《开皇律》有所减轻。虽然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法律上对人民放宽、减轻的部分并没有得到落实,只是徒具空文而已,但在法律建设的发展史上,《大业律》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隋炀帝也很重视教育事业。他在即位之初的大业元年(605),就诏令恢复了被隋文帝撤销的国子监(最高学府),依旧置国子祭酒(长官),并加置司业一人。同时把被隋文帝撤销的四门学(小学)和州学、县学也恢复了。

随着南北经济特别是江淮、河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南北物资的交流成为迫切的需要;同时在军事上为加强对东南和东北地区的控制,也需要一条贯通南北的运输线。隋炀帝遂下诏,开凿大运河。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给全国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大业十四年(618)三月,虎贲郎将司马德戡、元礼和监门直裴虔通等,利用骁果的不满情绪,推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为首,发动兵变,用裤带把隋炀帝勒死,时年50岁。谥号“炀帝”。葬于江都雷塘。

隋炀帝杨广上马可挥刀杀敌,曾三征高丽;下马可赋诗作文,绝对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人。但是,隋炀帝残暴的统治,加上连年战乱,不仅拖垮了大隋王朝,而且还要了自己的小命儿,最终成了亡国之君。


书房记


隋炀帝只能说是一个暴君,不能完全的就说是一个昏君。当然也是有昏的时候。

现在对于隋炀帝的功绩无非就是几点,开凿运河,开创科举,率军灭陈,建立朝贡体系等等。这几件事却是杨广做的,但是也不要吹得太厉害了,开凿运河,其实杨广当时开凿的运河大部分就是把之前的运河连起来,而且我们现在所说的运河其实主要的还是元朝时开凿的。

再说科举,其实在北周的时候已经有科举制度的雏形了,在隋文帝时期已经有科举制度了,不过杨广也确实是发展稳固了科举制度,而且开创进士科。

灭陈确实是杨广领军的,不过这个时候的南陈已经是一搜破败不堪的大船了,当时大隋完全是碾压南陈。

我们看到新版的《隋唐演义》里,杨广在里面说了一句话,大概的意思就是说了自己一生的功绩,里面就说到了万国来朝,被人称为圣人可汗。这个确实是的。隋文帝和隋炀帝时期,这个时候的大隋确实是万国来朝。建立起了朝贡体系。可以说的大唐完全就是依赖隋朝留下来的朝贡体系。而且中华文化真正开始走向世界就是在隋朝。这个也是为什么现在外国研究隋朝,特别是隋文帝比较多的原因。

杨广的功绩确实是有的,不光是上面的这些,还有营建东都,迁都洛阳,改州为郡,亲征吐谷浑,统一和更改度量衡,平林邑等等。但是他的过也是有的,可以看到上面杨广的功绩基本上都是功在千秋的,杨广最大的错就在滥用民力,好大喜功,所以杨广的错就是罪在当代。功在千秋,罪在当代。

三征高句丽,消耗了大隋百万大军,征调民夫两百万。修建运河,又是数十万的徭役。老百姓也是不得不造反,杨广在位仅仅十四年,大隋就灭亡了,但是在这十四年的时间里,杨广的军事行动太多了,征调民夫过度,老百姓也是苦不堪言,所以到了隋朝末年基本上天下都反了。公元618年,大隋灭亡!

所以杨广只能说是暴君,不能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昏君,昏君的意思是昏庸无能,杨广并不是昏庸无能,相反是能力太强了,导致了大隋的灭亡。


中国历史研究所


隋炀帝这个称呼本来就是唐朝人起的,炀这个字的意思是又昏又暴,一无是处。单论褒贬程度,炀这个字在古代和桀纣几乎是同等分量,唐人用极力贬低隋炀帝的方式来论证唐朝政权的合法性。但实际上,杨广还有另一个称号,那就是明帝,这个谥号是杨广死后,留在洛阳的隋朝留守政权给的,显然是个褒义的好词。

唐人因为是隋朝的敌人而极力贬低,隋人则因是自己的皇帝而极力褒扬,真实的隋炀帝其实就介于这两种评价之间,那就是他既是个拥有雄才大略和战略眼光的明君,又是个滥使民力、好大喜功、偏执虚荣的暴君。杨广,是一个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天才,正因他天才,所以目空一切,自以为是,正因他沉溺于理想,所以忽视了百姓的“平凡”和臣子的“庸俗”,这样脱离于现实世界的人,最后被最忠诚的骁果杀害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营建洛阳,修大运河、分化突厥,具有战略眼光的决策

平心而论,杨广这个人,还是有些才能的,至少不是秦二世这种又蠢又暴的昏君可比。杨广天资聪颖,富有战略眼光,他的很多政策,都是弊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宏图伟业,你像营建洛阳、修大运河、征高句丽,通西域,都是极富战略眼光的大事,隋炀帝做的这些事,继承隋的唐朝做的是一个也没少,他们在隋炀帝的基础上完成了这些未完成的政策,进而造就了大唐盛世。

先说营建洛阳,杨广刚刚办完父亲的丧事,就开始准备营建洛阳,登基第二年,他就下令杨素、杨达和宇文恺等人开始建城规划。为什么杨广这么急着要修洛阳?因为杨广急着想要摆脱关陇集团的影响,关陇集团是自南北朝以来最大的军事集团,自北朝以来,基本上就是谁得到关陇集团的支持谁就能坐稳天下,杨广的老爹杨坚也是靠着关陇集团的支持才得以篡位成功,但杨广恰好不是代表关陇集团的人,代表这一军事集团的是杨广的哥哥杨勇,杨广本人代表的则是南方系,与关中十分不对路。

因此,为了摆脱不支持自己的关陇集团对朝政的影响,杨广立即开始了修建东都的过程,从而削弱利益团体对朝政的影响,这件事后世的唐朝也是这么做的,李治和武则天迁都洛阳也是为此,武则天的残酷杀伐也跟清除这一利益集团有关,李治和武则天,实际上完成了杨广未竟的事业。

还有就是大运河,杨广下诏开凿连接黄河与淮河的通济渠,打算打通从洛阳到江都的河运,杨广修建大运河,主要是两个目的,一是享乐,杨广很喜欢江南,打通河道可以直接让他顺流而下,轻舟已过万重山,舒舒服服到江南度假。二还是为了摆脱关陇集团,杨广在隋统一天下前一直治理江南,因此其人脉都扎根于江南,到了关中反而人生地不熟。实际上,江南也确实是最忠于杨广的地方,后来杨广倒行逆施,全国纷纷造反,盗贼蜂起,唯有江南没有造反,杨广因此逃到江都,最后被自己来自关中的禁卫军所杀。

杨广开通大运河,虽然并没有为百姓考虑的意思,但是却间接为后人做了贡献,有了大运河,中国的南北就被连接在了一起,繁荣了南北贸易,巩固了南北统一,而到了今天,大运河还起到了南水北调的功能,不得不说,大运河,实在是一个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好事。

另一件有长远眼光的事就是通西域和分化突厥,杨广在的时候,军容强盛,于是他经常北巡突厥,史料记载杨广为此命人专门制造了千人大帐和观风行殿,前者用于宴席,后者则是行走的宫殿,能容纳数百人,杨广将他们装上轮子,随着大军移动,突厥人一见到这庞然大物和护卫的强大军队,立即吓得跪伏在地,杨广进而恩威并施,大举宴请东突厥可汗,并答应东突厥对付其竞争对手西突厥,进而换得了东突厥的忠心。杨广用恩威并施的方式激化了东西突厥的矛盾,扶一方打一方,从而稳定了北疆,而他定期的北巡也给予了东突厥极大的震慑,使其不敢有二心。

除了这三大功绩,杨广还有征伐高句丽、通西域等,但由于他过分好大喜功,鲜有功绩,因此暂且不算,但这两项依然是具有战略眼光的决策,之后由唐朝完成。

二、杨广败亡的原因,好大喜功与急功近利

但为何隋炀帝的政策如此高瞻远瞩却反而遭遇了身死国灭的下场呢?答案是隋炀帝的这些政策没有错,错的是他太急功近利了,在短短十几年里同时开展五项伟业,这远远超出了隋朝百姓的承受能力,以至于隋末盗贼蜂起,十人九盗,遍地起义。这些大事,如果花个30年、50年去做,那肯定是利大于弊,天下称颂,但只可惜有着致命人格缺陷的杨广无法控制住自己的异想天开和虚荣心,急促的想要向天下人证明自己,这才使得原本利在千秋的好事变为了亡国灭种的导火索。

杨广到底有多么虚荣,从几件事例我们就能看出来,如果说修建大运河可以说利国利民,但是杨广为了自己的面子大建用于游玩的龙舟舰队就是劳民伤财了,据史料记载,杨广的龙舟舰队至少有五千之多,杨广乘坐的龙舟更是巨大无比,足以堵塞江面,就算是隋朝全部的水师,恐怕都没杨广的龙舟多。

再比如杨广的通西域,与西域联结、互通有无本是好事,但是杨广为了显示自己的慷慨,居然下令所有外国人到隋朝吃饭一律免费,另外杨广为了显示排场,还大肆搜刮民间的绸缎,将皇宫铺满了金银绸缎,以让外国人开开眼界。但外国人也不傻,当即就问,中国号称富庶,皇宫里的树都缠满了绸缎,可为什么街上还有很多挨饿受冻的人呢?隋人不能答。可见,杨广完全没有考虑黎民疾苦,在乎的只是自己的虚荣,为此老百姓饿死多少都不在乎。

再比如征高句丽,明明十万人就能搞定的事(唐朝两次征伐高句丽都10万人左右),偏偏要动员百万人征伐,使得后勤遭受巨大压力,冬天以来,后勤断绝,导致隋军大批饿死冻死,三次征伐高句丽,征一次国内一批人起义,最后直接把隋朝搞完了。更可气的一点是,杨广为了显示自己的宽容,居然下令一旦高句丽人宣布投降,隋军就要立即停止进攻,出城以迎接投降,结果高句丽人知道后,多次假投降,使得隋军辛苦拼杀的结果付诸东流,搞得隋军士气大跌。

从这几个事例可以看出,杨广这个人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根本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可谓是极其的好大喜功和极其的虚荣,这样的人,只会考虑自己的名誉,是断不会考虑其他人的,在短短十五年里同时开始大运河、建洛阳、征高句丽、北巡突厥、江都游玩、通西域这么多大事,百姓怎能承受?再加上杨广本人的虚荣,总是滥发钱财,使得百姓更加痛苦。

杨广的功业背后,是成千上万百姓的尸骨,以至于杨广在临死前也向叛军承认自己对不起老百姓,不管杨广多么天才,多么具有战略眼光,他这种以一人之私为天下之大公的行为都不值得任何同情,人类是群居动物,杨广这种连基本同理心都没有的人不配成为一个明君。

对于杨广的评价,应该介于秦二世和他父亲杨坚之间,基本上功过相抵,他不过是君主专制制度下产生的一个惯于意淫和幻想的偏执天才罢了。


沉思的托克维尔


千秋功过说炀帝 。

一说到隋炀帝,人们总认为他是一个淫乱丧国的无道昏君。其实,隋炀帝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历史功绩比起来毫不逊色,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得从隋炀帝的谥号说起。 鲁迅说过:一个封建王朝年代长,作史的是本朝人,说的好话就多;年代短,作史的诗下朝人,说的好话就少。

隋朝共历27年,就被唐朝推翻,而撰写《隋书》的人是唐朝名相魏征。隋炀帝的政敌为他写历史,还有好话说吗?

在古代,名人死后一般会给他加上一个谥号。“隋炀帝”是杨广死后的谥号,按照《逸周书》的谥法解释:“去礼远众曰炀,好内远礼曰炀,好内怠政曰炀。”依现在的说法:就是不守礼法,脱离群众,贪恋女色,荒废政事,死后即加“炀”这样一个称号。

其实,隋炀帝活着的时候,大权在握,谁敢称他“炀帝”,不是灭族之祸,也是杀头之罪,这还了得。一旦被推翻,就只好任人摆布了。

谥号的好坏,与他生平做事的好坏并无必然的联系,比如清朝的慈禧太后丧权辱国,干了不少坏事,她死后的谥号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共计16个字,无一字为恶谥,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

武则天死后不过谥为:则天大皇太后,比比慈禧太后,武则天太委屈了。

而就是这个被谥为“隋炀帝”仅做了14年皇帝的杨广,却干了两件功垂千古的大事,历代皇帝和他一比都会黯然失色,只不过由于生活作风不检点,被后人抓住小辫子,攻其一点不计其余。


有的史学家明白隋炀帝冤枉,也不敢为他说好话,生怕落个同流合污的下场,只好沉默不语,隋炀帝的千秋功过,便无人评说了。

隋炀帝伟大的历史贡献之一是建立科举制度。

隋朝继承魏晋南北朝的政治体制,实行门阀士族制度。华胄世业,讲究门阀,区别出身,守护极严,官场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老百姓中纵有俊才,也不能与高第大户子弟一样进入仕途。高第大户子弟尽管是草包一个,但靠祖宗的荫庇,依然青云直上。

平民出身的知识分子便瞄准了高门大户子弟赖以飞黄腾达的血统,“最先发明了一句 他妈的 ,削去了前后一个动词一个名词,确要算一个天才-----然而是一个卑劣的天才”(鲁迅语)。

针对这种社会矛盾,隋炀帝于公元609年下诏:“方今宇宙统一,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四海之内,岂无奇秀,国子等学,教习生徒,具为课试之法,以尽砥砺之道,学业优敏,文才秀美,依令开科举人,并为廊庙只用”。

从此创立了中国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创立弥合了贵族知识分子与平民知识分子之间的鸿沟,开通了平民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渠道。与欧洲政教合一的用人制度相比,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用人制度。这种制度以广大知识分子为载体,为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只是到了明清,科举制度流入僵化,显出弊端,这另做别论。

隋炀帝伟大的历史贡献之二是开凿大运河。

大运河是可与万里长城媲美的古代伟大的工程。万里长城自清军入关后就失去了他的防御作用,到今天它虽然只有观赏价值旅游功能,但它仍然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而大运河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直到今天它仍发挥着南北航运功能。它绵延数千里,沟通五大水系,为两岸提供舟楫之利,浇灌两岸土地。现在,我们实施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仍然靠大运河输水。

隋炀帝自公元605年下诏开凿大运河至公元610年全线通航,历时6年,全长四千余里。南起余杭,中经江都、洛阳,北到郡(今北京),将南北连成一气,巩固了统一局面,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成为贯通南北大动脉。

是隋炀帝的伟大创举。至于有人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为了巡幸扬州,观赏琼花,以致命丧扬州,那是小说家言,不足为据。

唐代诗人皮日休有诗云: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华山老奴


首先肯定隋炀帝杨广是一个善于伪装的人。为了夺杨勇的太子之位,一有机会就陷害,诋毁杨勇,在父母面前说杨勇坏话,令独孤皇后对杨勇心生厌恶;另一方面杨广千方百计地讨好独孤皇后,扮孝顺,说话也是专拣好听顺耳的话来说;在父亲杨坚面前扮勤俭,做事小心谨慎。来骗取父母的欢心,从而获得了太子之位。然而在杨坚病重期间调戏杨坚宠妃宣华夫人。事情败露撕下伪装,杀死自已的父兄,靠篡位等上九五之位。在历史上留下弑父,缢号,欺娘恶名。

其次,杨广即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也是一个好大喜功,极好面子的暴君。他在位期间,他平定陈朝,统一天下;他修建东都,迁都洛阳;他修建大运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他开疆扩土,平定吐谷浑,通丝绸之路,迫使突厥分裂;他开创科举,重视教育。种种措施,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然而杨广在位期间骄奢淫逸,好大喜功,大兴木土,建江州,御果园,下令广征天下美女供其淫乐。而三征高丽,劳而无功,耗尽隋朝国力。

最终因人民负荷不了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穷兵黩武,对生产民生遭到严重破坏。最终农民起义暴发,各地军阀乘机起事割据称王,中华大地在一统三十七年后又陷入分裂混乱。

杨广虽然亡国,但他的举措却令后世受益。如隋朝国库集攒下的钱粮,足够唐朝使用三十余年。而他所开凿的大运河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隋炀帝杨广,罪在当代,利在千秋!


锋枫2016


从宏图大业到千古昏君,隋炀帝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隋炀帝,开创了科举制、开凿了大运河,有这两项丰功伟绩,本该彪炳史册的他,在主流历史观里面,却成了一个千古昏君,一个反面例子。

杨广刚登基时,是有宏图大志,一心成为千古一帝的,从他给自己定的年号“大业”上,就可以看出他的这种抱负来。

他那么多荒淫无道、弑父淫母等等罪名,正史上并没有实据,多半是后世强加给他的。杨广失败的起因,恰恰就是他想建立宏图伟业的行动,三征高丽。

三征高句丽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大隋的资深老员工——陇右军事贵族的支持,把皇帝的位子做安稳。

陇右军事贵族从北魏时代就主宰着中原的政权,后来的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其实都是他们操弄的。这个集团的首领是八柱国十二将军,隋文帝杨坚,以及李渊、长孙无忌、宇文家族等等,都是集团里的人物。

杨广继承杨坚的皇帝位子,为什么得不到陇右集团真正的支持?原因比较复杂,简单地说有两点。

其一,是因为杨广原本排行老二,不是太子。

隋文帝废了太子杨勇后,才得以上位的。从个人秉性上讲,杨广是个文化修养很高的才子,长相俊美、彬彬有礼、一副儒生的派头。而原来的太子杨勇粗鲁豪气。两厢对比,陇右贵族更喜欢的是杨勇,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鲜卑人,或鲜卑化的汉人,对杨广这样纯粹的汉人,有着天生的警惕。

其二,是因为杨广不会打仗,至少没有证明他会。

杨广灭掉南陈,更象是武装大游行,50万隋军一到,腐朽入骨的南陈,连象样的抵抗也没有,传檄而定。后来出征吐谷浑也是如此,还没开打敌人就吓跑了,怎么能算打仗呢。以实力为尊的民族只尊敬战场上的强者。

杨广对于这一点很清楚,但是他前半生的经历,让他认识到世界上没有他克服不了的困难,南陈、吐谷浑、帝位一个个都被拿下,备胎都能转正,还有什么能难倒他的。

当他发现老爸给他留下的国库里,堆满了铜钱和粮食时,一个亿的小目标已经无法满足他了。于是,特意把年号定为“大业”,告诉所有人,宏图大业舍我其谁!

作为新任的领导,要想快速摆平老员工,最好的办法就是搞个团建,增进一下感情,更主要的是让大家看看自己的实力,杨广把团建的目标对准了高句丽。

杨坚也曾攻打过高句丽,但失败了,杨广如果能征服高句丽,就是他比杨广更强的证明,不怕那些陇右老头子们不服气。杨广征调了113万大军,号称200万,分为24路从长安出发,浩浩荡荡,绵延一千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阅兵队伍。

既然是团建,杨广当然要把大量陇右子弟带在军中,让他们体验一下自己运筹帷幄的能力。杨广要求各军都要向他汇报,作战命令也必须由自己发出。等到他把一条一条战报读完的时候,已经脱离战场实况好几个时辰了,命令发布出去,换来的却是辽东城下的惨败,渡过辽河的35万人,只逃回来2700人。

把领军的将领斩的斩、撸的撸,杨广一咬牙把团建继续下去,发起了第二次远征。这一次顺利很多,总算攻到辽东城下,眼看再坚持一下就能大功告成时,后方突然传来消息:杨玄感反了。

杨广大为震惊,下令即刻撤军,到手的胜利也不要了,为什么如此着急?这个杨玄感是世袭楚国公,前宰相杨素之子,征高句丽的后勤总管,正是他想靠团建收服的陇右贵族之一。团建起了反作用,会不会有人学他样,杨广当然心急火燎。

好在杨玄感的起义只一个多月,就被镇压下去了。但隋朝的统治集团已经分裂,好多贵族加入到杨玄感阵营。杨广意识到自己的团建不仅没有成功,反而把自己推到了绝境。

第三次征高句丽,连他自己没了兴致,不撑下又不行。高句丽随便认个错,便收兵回去夸耀胜利了。他招高句丽入朝,结果人家根本不理他,胜利成了笑话。杨广的画皮被贵族们看破,现在就等有人起个头,大家便可以逐鹿中原了。

接下来的杨广完全没有了成大业的心气,和刚登基时判若两人。只顾着四处灭火,农民军、突厥,都让他头疼。

公元615年,杨广北巡代州,被突厥骑兵围困。危在旦夕之时,杨广抱住受惊吓的儿子号啕大哭。大臣们惊呆了,这个还是曾经气吞天下的大业皇帝吗?到此,杨广的人设彻底坍塌。

杨广崩溃了,自暴自弃地跑到南方,放弃了他已经无法掌控的中原和大隋朝堂,寄情于山水宫殿之中。直到宇文化及取了他的性命,宇文化及是他的卫队长,更是陇右集团开创者宇文泰的远亲,杨广还是死在了他们手里。

像杨广这样野心大于能力的领导,就是一枚定时炸弹,一不留神就会把自己和身边的一切炸个粉碎。作为皇帝,杨广炸碎的是原本大有希望的帝国。他本来完全有可能做出一番成就。要知道,杨坚在世时,隋朝的人口和富裕程度,李世民的贞观之治都没能超过。

如果杨广能够等科举制慢慢显现威力,寒门出身的士子占据朝堂的主要位置后,同样能解除掉陇右贵族对自己的威胁,宋明两代都做到了这一点。三征高丽也就不用这样急吼吼的,把杨坚留给他的精锐之师全部折腾进去,结果被他人夺了江山。

害死杨广的是争于成就大业的功利心,毕其功于一役,还有遭遇挫折后的放弃。千古一帝做不成,当个普通皇帝也行啊,只要保持住自己做皇帝之前的水准就行,光凭科举制和大运河,他在历史上的排名也不会太靠后。

前半生的过于顺利,让他没有练就一颗足够坚强的心。这一点上,他和那些从富士康楼顶跳下来的年轻人,没有本质的区别。


海佑讲史


杨广有能有才,并不像大家认为的那样昏庸不堪!

杨广自出生就是个天才,自由聪慧,过目不忘,随着年龄变大,不但勇武过人,而且才华横溢。

十八岁之时,亲率大军踏平南陈,自此全国统一。而后安抚战后百姓,使人有吃有穿,严令士卒不得肆扰百姓,违者斩之;并命人保护祠堂庙宇,整理皇家典籍,优待南陈士族降将,令这些起初看不起北方大老粗的名流士族对杨广刮目相看,五体投地。

称帝之后,修大运河,重开丝绸之路,广开贸易之渠;修复长城,抵御外夷;打破封建制度,立科举,优待知识分子;开疆扩土,三征高丽,大破突厥,这些都是杨广有作为的地方。

但是历史都是后人写的,唐灭隋,自然要把杨广写成个混蛋加三级的货色,要不然不好封民众之口。

唐太宗李世民很多地方就是效仿杨广,后来继续修建运河、建东都,征高丽.....做的跟杨广几乎一样的事情。而且李世民喜欢杨广写下的诗词,文献记载他在朝堂上很多时候对群臣吟咏杨广的诗词。

至于杨广的昏庸方面,我想肯定也是多少有些的,但真如有些野史记载的那样,宰了自己老子,霸占自己亲妹,连自己母亲都不放过之类的龌龊事,应该都是用来黑他的。


大狮


给杨广直接定刑或者翻案的说法还是挺多的,其实把视角拉进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更多的是活生生的人性化的东西。

杨广生在帝王之家,争夺皇位自然是他的首要任务,历史记载中的杨广也比他的大哥更有智谋和财气。当他登上九五至尊后,志向远大的杨广自然要干一番大事业,为了便于南北漕运,开凿了大运河;为了给平民提供晋升阶梯,设立了科举制。如果杨广是一般容易满足的帝王,干这两件大事就够他满足的了。按照当时大隋王朝的财力物力,再搞点基础建设也不算什么大事,更不会搞出那么多起义军。



可是,杨广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他要以千古一帝的标准要求自己,他要开疆拓土。三次攻打高句丽无功而返,第一次,战略指挥失误,输了;第二次,杨玄感反叛,撤军了;第三次,补给跟不上了。他还想来第四次的时候,突然发现,帝国已经被拖垮了。



这个时候的杨广才发现,千古一帝彻底当不成了,心灰意冷的杨广就好像我们当今社会的很多经不起大挫折的进步青年一样,万念俱灰,既然无法进步了,就醉生梦死、纸醉金迷吧,什么朝政,什么帝国,杨广想做的只有像鸵鸟一样,看不见,听不见,最终一手好牌玩烂了。



纵观杨广的一生,既不是荒淫无度的昏君,自然也不能算是事事洞达的明君。他有理想,有抱负,但是不会审时度势,在错误的时间挑起了不必要的战争,输掉了全副身家。在今时今日,我还无法用一句话来形容他,只能说他在众多的历史帝王之中更像一个真实的人。


水一白聊历史


杨广,不世之奇才,一时之罪魁,却留下千秋功业,能遗惠于万世。因此是中国历史地位最重要的君主之一,谈及隋唐盛世时永远绕不过去的名字。

杨广的正确庙号谥号,是隋世祖明皇帝,可简称隋世祖或隋明帝。”隋炀帝“不过是反隋起家的李唐王朝对他的贬称。他文武双全,军政全能,就和魏武帝曹操、梁武帝萧衍、唐太宗李世民这几人一样,同属于在政治、军事、文学、诗词、领域,均分别达到当世一流水准,同时配得上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之名的天才,而不是如清朝乾隆帝那般,留下几万首文白不通的帝王诗,也能勉强冠以“诗人”之名。

杨广是隋文帝杨坚次子,初封晋王,美资仪,性敏慧,才华横溢,得其父皇杨坚和其母独孤皇后宠爱,二十岁时为南征伐大军主帅,挥军灭陈朝,结束长达数百年的南北大分裂。
之后他主政江南十年,招揽士人,推广文教,有效促进了南北混一,终于取代其兄杨勇为太子,即位登基。
作为政治家,杨广始建进士科,典定科举制度、营造东都洛阳,修建大运河,开拓丝绸之路;每一项都是功在后世千秋的伟绩;
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胡曾: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过,惆怅龙舟更不回。】
李利: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作为军事战略家,杨广遣将出兵,陆续攻灭交趾、林邑、契丹、琉球、伊吾诸国,更亲自率军远涉海拔数千米的高原,攻灭吐谷浑,征服了半个西域和整个青海,亦是华夏王朝首次将青海高原划入版图。至大业五年,隋朝国势达到华夏史上空前未有的鼎盛时期,户口数直到数百年后的唐玄宗天宝年间方始超过。
作为文学家和诗人,杨广在中国文学、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研究中国文学史绕不过去的人物;所谓「起六朝敝,风骨凝然一洗颓风;新声竞作,为后世戏曲之萌芽;律体大进,又有以导唐人之先路」;《炀帝集》55卷,《全隋诗》今存40多首,实为闳丽壮阔的唐音前奏,在整个中国文学占有重要地位,足可与曹操曹丕曹植这”三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相比拟。
历代名家对杨广在诗文领域的成就亦评价甚高,并不以其身死国灭、背负恶名而淹没。
《饮马长城窟行》“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一篇,雄迈高远,千古佳句。

然而,也正是这种骨子里的文人浪漫,要了杨广的命,葬送了煌煌大隋盛世。

三征高句丽之役,隋军与其说是输在战场上,倒不如说是明明已几次将敌方打得几近亡国,却输在杨广的虚荣心与荒唐决策上,才会屡中高句丽拙劣的诈降计,贻误宝贵战机。三十万府军精兵九军尽陷,仅奔还二千七百骑,如此巨大的损失几乎打断了帝国军队的脊梁,才让局面一发不可收拾。 杨广的责任是怎么也逃不掉的。

当隋朝国内民怨沸腾再难压制,天下皆反,声讨其罪状“罄竹难书”时,杨广却带着大军躲到扬州去看风景,更是骨子里伤春悲秋的文人秉性爆发出来,再无从前征青海越朔漠的胆气和魄力,“大好头颅,任谁斩之”,只剩下自欺欺人的怯懦、和苟延残喘的绝望。

有为其此举辩护者,说北方不可收拾,才力图割据江南,坐观群雄成败,其亦不然。
莫忘记长安洛阳两大都城、无数库存府藏积累尚在帝国手中,李渊和王世充皆得之而为一方强豪。

杨广将这些宝贵资源交于两个年幼的孺子幼儿,犹如令小儿持重金于闹市,直接放弃了自己身为帝国君主的尊严,甚至可说丧失了身为一个父亲和祖父起码的责任,没有作为一个男人起码的斗志与毅力,众叛亲离为宠臣侧近所杀,又何足道?

虽然秦隋一贯并称,但两朝实际情况大不相同。即使没有秦二世胡作非为,换了扶苏即位,离开了秦始皇的高压,关东六国群豪一样会反。秦朝中枢操作得好,也无非是将有生力量退回函谷关,回到战国时期;
而隋王朝根本不该是个短命王朝,之所以二世即亡,与杨广个人的施政缺失干系太大。隋文帝杨坚的煌煌文治、赫赫武功,已经给隋明帝杨广留下了足够丰厚的遗产。
他接手了一个本该成就巅峰盛世的帝国,却让其短短十几年便亡国,天下离乱,人口锐减四分之三。
【隋开皇中,户八百七十万。】——《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九》
【末年离乱,至武德有二百馀万户。】——《通典卷第七·食货七》
古往今来败家到这种程度,虽胡亥赵高亦不能及。从这个角度说,杨广因此被史官加以种种污名、成为古今昏君暴君的著名代言人,亦丝毫不冤枉。帝王的祭台正是如此无情和残酷,若非自己治国无方,国破身亡,又怎么会给后朝史官以修史污蔑的机会呢? 就如宋朝若也是二世而亡,所谓赵光义“斧声烛影”杀兄篡位说也必会成为被广泛认同的正史。
史官或许黑了杨广如何弑父篡位,或许黑了他如何荒淫无道,却绝没有黑他如何丧师辱国,如何面对天下大乱束手无策,如何接手一个盛世却令天下户口四减其三。
他的水殿龙舟贯通南北的千古功业,又是如何急于求成透支民力国力,如何建立在千千万万黎民百姓的尸骨之上。只因这些皆是铁一般的事实。
当然,为杨广的才华横溢却谤满天下的一生唏嘘不已时,亦不得不感叹,

若其在征高句丽前便英年早逝,那该当是如彗星划过历史长空,短暂光芒无以伦比,留给后人无限遐想追思的何等天才帝王啊……

蒙曼《大隋风云》:【文质彬彬,威风凛凛。只道是并吞八荒,功盖万古;横槊赋诗,笑傲前尘。却不料,南征北战竭民力,予雄予智失民心。

眼看着,如画的江山都丧尽,好头颅也与那肝胆分。只落得,一代英雄归黄土,几行烟柳掩孤坟。这才是,运河悠悠连今古,载舟覆舟俱凡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