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什么秦国灭了韩国之后没有五国攻秦,而齐国灭了宋国之后,却引发了五国攻齐,差点使齐国灭亡?

左丿子Filv


秦灭韩和齐灭宋都是战国时代的大事件,但其发生的时期并不相同,秦国和齐国所处的国际局势也大相径庭,这就造成了两国在事后待遇的不同,一个没人管,一个引发五国来攻。

齐灭宋所处局势

齐灭宋发生于前286年,这一年,是齐愍王三十八年,秦昭襄王二十一年,赵惠文王十二年,楚顷襄王十三年,燕昭王二十六年,魏昭王十年,韩厘王十年,宋康王四十三年。

以上八位就是齐灭宋事件中的主要参与国君主,前三位是能够左右战国风云的强国之主,而后五位虽无力推翻全局,但也跟五国攻齐息息相关,属二流国主。

战国七雄中,魏国在战国初期风光无限,却被崛起的齐国和秦国踢下神坛,衰落成为弱国。韩国一直是个弱国,除了申不害变法时期强点,其余时间都是陪衬。

楚国曾因吴起变法短暂辉煌,但这些国力,在楚怀王手里败个精光,不过楚国地大人多,对国际事务还是有不小影响。

赵国前期也不强,自赵武灵王(赵惠文王之父)胡服骑射改革后,军事力量暴涨,这才有了在国际上发话的资本。

秦国不用说,商鞅变法后强了几十年,还是越来越强。齐国也很强,自齐威王之后,也强了几十年,到齐愍王时期,齐国达到巅峰,成为可与秦国并列的超强国家。

强国往往是不安分的,秦、齐、赵三国在楚国出局后,战国的舞台上斗得越发欢快,五国攻齐,就是三国斗争的结果。

五国攻齐不得不提一下两个力求不吃瓜的吃瓜群众——燕国和宋国。

燕国长期透明,在燕昭王上位前还发生过严重内乱,齐宣王(齐愍王之父)趁机派兵入侵燕国,夺了燕国大片土地,要不是赵武灵王干预,燕国就亡了。

齐灭燕并不符合赵国的利益,所以赵武灵王出手了,同样的,齐灭宋也不符合赵国的利益,赵国必然会出手。

赵武灵王送燕昭王回国即位后,深感国家孱弱的燕昭王决意自强,并以向齐国复仇为目标,励精图治,招揽乐毅等大批人才,这是五国攻齐的一个诱因。

而秦国从自己利益出发,自然会选择搞掉强烈威胁到秦国地位的齐国,为了达到五国攻齐,秦国那可是下了血本,承诺出兵但却不要丝毫报酬,纯粹是因为道义,谁信呢?谁都不信,但秦国的下场给了大家信心。

再说宋国,宋康王的心很大,四处征战,东伐齐、南败楚、西败魏、灭滕,但连年战争使得宋国国内矛盾激化,最后发生内乱,眼热富庶宋国的齐愍王,就这样决定派兵灭宋。

宋国不强,可工商业发达,很富,而且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从宋国出发,可以北胁赵魏,东迫韩国,南迫楚国,如果让齐国安心消化完宋国,燕国难逃一死,韩魏背脊发凉,赵国也不好受,秦国东出的目标还能不能实现就更不好说了。

齐国想要独吞宋国的行动激起了五国的共同抗拒,在秦赵两大强国压阵、燕国誓死往前的情况下,韩魏为了自保,自然也安心加入,五国攻齐的局面就这样形成了。

至于楚国为什么不加入,是因为楚国君臣有自己的小九九,他们想让五国和齐国两败俱伤后再坐收渔翁之利,齐愍王败逃后,就是落到了楚国人手里,丢掉了性命。

秦灭韩所处的局势

秦灭韩是前231年到230年的事,此时秦国的大王是秦王政,也就是日后的秦始皇。

始皇在位时期,楚、齐、赵这些曾经与秦国并列的强国都成过往,楚国在五国攻齐时就属二流;齐国在五国攻齐后虽然复国,但也国力大损;赵国则在长平之战后一蹶不振。

列国之中,根本没有国家能够跟秦国并列,跟五国攻齐时的秦、齐、赵三强并列局面完全不同,秦国是一家独大。

六国中没有强国,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导致联军难以成立。五国攻齐背后有秦赵两国做推手,秦国的军威极高,其他相信有秦军在,至少不会败。

反观秦灭韩时,哪个国家有此自信,又有哪个国家能够让其他国家有面对秦国不会败的想法?没有,所以即便联军出现,也很难一往无前。

此前,六国曾五次联军攻秦,五国攻秦有三次,第一次还没开始就瓦解了;第二次在信陵君的带领下成功,信陵君几乎是一己威望凑起五国联军的;第三次是在秦王政亲政前不久,由于秦军兵力分散,联军一度逼近咸阳,但当秦军集中力量后,联军迅速溃败。

最后一次五国攻秦,估计是给了六国教训,毕竟才过去没几年。此外还有秦国外交的影响,在远交近攻、连横之术影响下,六国基本上是各自为战,像齐国是一直按兵不动,秦国每灭一国,齐王建都派人去秦国祝贺,最后秦军到了自己家门口。


平沙趣说历史


齐国灭宋,国土暴涨几倍,实力大到秦国惧怕。更别说其他国家了,燕国一直想复仇,抓住当时周边诸侯国恐惧的心理。联合五国攻击齐国一个国家,所以秦国灭其他五国的时候,齐国不去救援,这是有原因的。有人说,五国之中没有楚国,是因为当时楚国和齐国有联盟关系。楚国本来想救援,结果齐闵王太昏庸,楚国的援救变为趁火打劫,让齐国的老百姓很受伤。所以,齐国人也憎恶楚国。后来,齐国在田单的火牛阵攻势下,很快打跑了医燕国为首的诸侯国家,很快复国。

复国后的齐国中心放在了国家建设上,休养生息,当然对其他诸侯国已经心灰意冷。面对秦国的拉拢和贿赂,齐国上下都没有拒绝。所以,秦国灭其他五国的时候,齐国都是无动于衷的,就是因为这些国家曾经差点让齐国灭国。齐国恨还来不及,更别说帮忙了,帮秦国灭其他国家还差不多。

齐威王时代,齐国任用孙膑打败战国霸主魏国,成为战国中期的中原霸主。到齐宣王时期,齐国成为合纵国之首,率领诸侯国将秦国扼杀在函谷关内15年不敢出关。这15年的时间,齐国可谓是风光无限。当时的燕国发生内乱史称“子之之乱”,齐宣王作为中原霸主,以匡扶正义之名进攻燕国,而中山也乘火打劫,燕国差点被灭国。齐国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齐国军队进入燕国烧杀抢掠,让燕国人非常憎恶。比起子之当政的时候还乱,孟子建议齐宣王撤退,但是齐宣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后来赵国和秦国军事介入,秦国扶持的姬职战胜了赵国扶持的太子姬平,姬职即后来的燕昭王。燕昭王在秦国的帮助下进入燕国,燕国人很快反叛齐国,齐国最后退兵。但是,齐国和燕国已经水火不容,燕昭王誓言为燕国报仇。

齐宣王死后,儿子齐闵王即位,齐闵王在位期间也是齐国和秦国争霸的时代。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国力强盛,六国都畏惧秦国,当时的政治格局每天都发生变法。西方以秦国最强,东方以齐国最强,东西方两个强国,不断碰撞。但是,齐国当时在军事上一直有压倒性的优势。所以秦国想称帝的时候,也不忘拉拢齐国,并想联合瓜分赵国。而燕国间谍苏代在齐国,挑拨离间,不仅仅排挤人才,让齐国去掉帝号,还怂恿齐闵王联合五国攻秦,秦国迫于压力去掉帝号,并与诸侯议和。此时的齐国已经膨胀,吸粉霸主都被打败了,紧接着齐国就开始进攻宋国。吞并宋国没有任何悬念,齐国的国土面积暴涨了几倍,霸权也达到了齐国的颠覆。然而,与齐国临近的国家都感到了威胁,害怕宋国吞并以后,齐国会吞并自己。所以燕国复仇的机会来了,燕昭王抓住周边国家的恐惧心理,联合五国讨伐齐国。


谋士说


其实这了两者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五国攻齐发生于公元前284年,由燕昭王拜乐毅为大将军,联合赵、魏、韩、秦四国以乐毅为联军主帅,率军攻伐齐国,打得齐国只剩下两城,差点亡国!

为什么齐国会导致五国联军攻伐呢?主要是齐泯王仗着自己国强,四处征伐,得罪了三晋和楚国,这还不算,齐国居然敢独自吞并了宋国。要知道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打扙是常事,但是你灭了一个比较富裕的宋国,且宋国又是各诸侯国之间的缓冲地带。因此其余诸国都感到了威胁,燕国一牵头,三秦、韩、赵、魏便一拍即合,齐国虽然强大,但以一抵五那肯定是打不过的。如果不是其余诸侯国不希望齐国灭亡,不然齐国在那个时候就亡国了。

第二个就是秦灭韩国时,为什么没有引发六国联军攻秦,此一时彼一时了。因为这些诸侯国在秦昭王时期都被打残了,例如公元前294年伊厥之战,斩首韩魏联军二十四万,让韩魏两国损失惨重!公元278年白起辛领秦军孤军深入楚地,攻破郢都,迫使楚王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公元前273年华阳之战,白起又斩首魏军十三万,把魏国彻底打残,又把赵军两万余人沉入黄河。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白起一举坑杀了赵军四十万人,赵国从此只能苟延残喘。至此,天下只有秦国成了一个超级强国!灭六国已经水到渠成!

到了公元前230年秦灭韩时,秦国已经占据了半个天下,带甲之师百余万,即便此时就是五国联军攻秦都不一定能战胜秦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韩国被灭,而无能为力!就拿后来的李信带领二十万秦军灭楚,虽然大败而归,但对秦国来说好像影响不大,因为第二年秦王政又让王煎领兵六十万灭楚,由此可以想象一下,秦国有多么的强大!这就是实力!



西有大秦


两者历史背景不同,秦灭韩的时候,秦国国力已经是傲立于九州,无人能敌。齐灭宋国时,天下秦齐赵三足鼎立,且魏韩楚燕赵受齐国威胁已久,灭宋引攻齐只是一个出师的理由!


齐灭宋,引发五国攻齐

此事发生在齐泯王时期,苏秦假意合纵攻秦,又让齐此时出兵宋国,意途引发五国愤怒转而合纵攻齐,为报燕王妃方面之恩情(其实是爱)。

在此之前,齐国可以说是唯一一个可以和秦国正面抗衡的国家,拥军80万,作战装备,士卒战斗力都十分强悍。韩魏楚燕等国都受到了巨大的威胁,四国皆有国土被齐国侵占,可谓是积怨已久。假意攻秦,让四国士卒当炮灰,让四国感到自己成为了齐国棋子,加上四国本就和齐国积怨已久,矛盾重重。又有能与齐国抗衡的秦国率先出兵拖住齐军主力,五国合纵能夺回曾经被齐国丧失的国土,为何不伐齐?



秦灭韩,五国已无力对抗

自从秦昭襄王时代的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已无力抵御秦军的强大攻势,不是不救,而是有心无力。加上六国各怀心思,又岂能真正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合纵攻秦"。

秦灭六国在昭襄王时代已提出来,秦国的国力已经到了一个可以以一敌六的时代。秦王嬴政在当时又是最雄才大略的君主,六国皆为碌碌无为之君。或许赵武灵王在时,才有延缓六国被秦国逐一吞并的可能!


二者历史背景不同,天下格局不同,注定了结局不同!你们认为呢?


刀刀开心




秦国灭韩国和齐国灭宋有着完全不同的历史背景。



秦国灭韩时,已经面对过无数次联军攻秦,越是到战国后期,联军攻秦越是败多胜少,山东六国对于联手攻秦已经逐渐丧失了信心,再加上战国四公子也已经一一去世,各国再也没有雄主良臣。


当时的现实是,在秦国的远交近攻、合纵连横国策下,楚国被秦国打怕了,失地无数;齐国在以燕国为首的五国伐齐之战中差点灭国,虽然在田单的坚持抵抗中最终复国,但是已经大伤元气,难以称雄;赵国与秦常平一战,国势衰微,面对秦国已经是战战兢兢,惊弓之鸟;燕国自伐齐失利,乐毅出走赵国之后,也是日薄西山。这些国家的现状导致人人都想偏居一隅,哪怕瑟瑟发抖,能够苟延残喘就好,哪里还敢牵头对抗兵威极盛的超级秦国?

而齐国灭宋,只是五国伐齐的一个借口,齐国灭宋之前干预燕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跟燕国结下了血仇。燕国任用乐毅等贤臣良将,卧薪尝胆,苦练精兵,一直就枕戈待旦,静待时机。

正好等到齐国灭宋的机会,而其余四国因为齐国的嚣张和称帝,早已不满,其中秦国更是想借机干掉这个最大对手。赵国因为齐国灭宋威胁到自己的地缘政治,魏国是跟风趁火打劫,楚国是想贪便宜分点胜利果实,于是在以燕国为主,秦国做后盾的形势下,结成了伐齐联盟,迅速直下齐国七十二城,差点灭国。



谢金澎


春秋战国是个战乱纷争的时期,各国战乱不短,可是秦国灭了韩国为什么没有引起五国功秦呢?原因如下:

一、实力不对等

秦国灭韩国时,齐国被五国伐齐后就一蹶不振,而赵国在长平之战后,国力也是纯弱,而楚国更是在殷长之战后丢失了国都,只剩下半壁江山,各国现在都盼着秦国不要攻打自己,哪里敢出手帮助韩国。



二、各国忙着各自的战斗,无暇顾及

1. 赵国与燕国在互掐。长平战役之后,燕国发兵攻打赵国,结果燕军大败。赵国国力恢复后,又被12岁的小甘罗从中挑唆,赵国又发兵攻打燕果复仇,年年的征战使两国国力都大量消耗。

2.魏国君臣在内斗。兴陵君在第三次函谷关之战获胜,使魏王觉得他的威望与地位对他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于是将他软禁起来,结果没几年,兴陵君就挂了,魏国最后的顶梁柱就没有了。

3.楚国内斗。楚国公子负刍与楚幽王等人在争王位。

4.最有能力与秦国较量的赵国名将李牧,因被别人诬陷被杀。

5.齐国权利落入丞相手中,而丞相又已被秦国收买。

三、韩国自找的

韩国一直在做墙头草,当秦国强大时,它便倒向秦国;当楚国强大时,他又倒向楚国;当秦楚都有事忙不过来了,他又出兵灭了郑国,所以六国对韩国都没有什么好印象,看着他被灭,高兴都来不及,怎么会出手呢?

综上原因,所以韩国被灭时,他们都没出手,但是同样是灭一个国家,齐国却引起了五国的攻打,原因如下

一、秦国的推波

秦国不但出兵帮助他们灭齐,而且事后不占齐国一草一木,列国只看到有强大的人免费帮忙攻打齐国,而且事后不用担心他会和他们争抢利益,却没想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秦国之所以这样做只是在帮助自己把最大敌人消灭,好完成自己的一统天下目标。

二、燕、魏两国本就与齐国有仇

1.燕国与齐国的仇。他们可以说是世仇了,当年燕国内战的时候,齐国就趁机把自己的军队驻扎进来,对燕国进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燕国的子民恨透了齐国,而且燕国在内战结束后,燕国国王也一直受齐国的欺负,和当年的越王勾践一样,做梦都想怎么消灭齐国,所以说这么好的机会来了,燕国怎么可能不参与呢?

2.魏国与齐国的仇。桂陵和马陵之战后魏国的霸主之位被齐国抢走了。


三、宋国的资源

宋国把控着中原的交通要道,自身土地肥沃,而且和其除等多个国家交界,宋国的存亡将关系到战国七雄之间的格局,这么一个香饽饽,哪个国家不想要!可是却被齐国一人吞了,其他几个人看着能爽吗,不打他打谁?


四、齐国自身原因

齐国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他灭掉宋国以后又实力大增了,对周边的国家构成了威胁。再加上乐毅等谋士的运作,各国以为齐国有吞并天下之心,能不加紧打压吗,


以上原因就是为什么秦国攻打韩国,五国没有攻秦,而齐国攻打宋国,却引起五国攻齐。


蛟潭小郡主


两者历史背景是不同的,不可同日而语。秦灭韩时,正是秦始皇时期,秦国的实力已经无人可敌,而其它诸候自保尚不能,更别谈合纵攻秦了。下面来重点说说五国攻齐吧,这个事情发生在齐闵王时期,那时的战国格局是秦、赵、齐三强并立于世,其它诸候国虽称不上强国,也是国力充裕的二流强国。五国攻齐其实是继“马陵道之战”之后,又一个战国格局的“分水岭”。“马陵道之战”后以魏国为首的东方超级强国退出强国序列走向二流,为秦、赵、齐的发展强大腾出了战略生存的空间;而五国攻齐之后,战国格局的再度改变,则为秦国一统华夏提供了实质性的可能。

当时宋国拥有工商业大城陶,引起齐、秦等国的觊觎之心。公元前286年,齐湣王在苏秦的鼓动下,做了各诸候朝思暮想却又不敢做的事,灭掉了宋国吃掉宋国这块表面肥里面毒的肉。结果因独吞“肥宋”招至列国忌恨,由秦国牵头,燕国大将乐毅统领的两路大军打得齐国鸡飞狗跳险些亡齐。经此一战,合纵联军在乐毅的统领下连破齐国72个城池并攻入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出逃。合纵联军破齐后大肆在齐国为所欲为,唯秦军按事先约定不取一寸土,破齐后原路返秦。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秦军在这次战役中大费人力物力财力却不要一寸土不要齐人一分军资呢?果真如之前所说的是为了宋人出口恶气以“有道伐无道”吗?显然不是,其实秦国虽然没占一寸土反而劳师远程耗费军资还搭上不少秦军将士不少性命,但秦国却是这场战争最大的赢家。

通过这场战争,改变了“东齐西秦”两大超强的战国局面,使战国格局朝着“一秦独强”的有利局面发展。众所周知,无利不起早,在那个伐交频频强则存弱则亡的战国时代,诸候各国为了强国存国可以临阵退缩也可以随时翻脸,甚至有仇不报反做敌国的奴仆的事比比皆是。各国征战杀伐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便是谋取利益。然利益有大有小有近有远,这次五国合纵伐强齐亦不例外。各国的最终目的还是想着把已经被齐国吞下肚子里的那块宋国“肥肉”从齐国的肚子里抠出个来各自分肥。然秦的最终目的不是“分肥”,而是弱齐。

弱齐对于致力于一统天下的秦国来说,绝对是一笔“大买卖”,况且时值如今有四国“自费”帮忙已经最好时机。公元前293年秦军在伊阙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斩首二十四万占魏韩五城,经此一战魏韩两军元气大伤。此后连年征战至公元前288年,魏韩楚燕四国实力大大削弱,此时的战国处于秦、齐、赵三强鼎立之局面。五国合纵伐齐正是秦国名利双收的大契机和列国直接帮秦国“少奋斗十年”的好事,此举就算让秦国直接负责合纵联军的军费都乐意,更何况是各国“军费自理”?

然而各国却还在为“各国应该出多少兵?一共要消耗多少粮草?得了土地后如何分配才公平?”这些问题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完全被准备发齐国的国难财的眼下利益冲昏了脑子,根本没有从没从长远格局考虑弱齐的不久将来正是弱小诸候各穷途的之时。因为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弱小诸候国只能依附于强大诸候下方可生存图变,强国越多弱小诸候国的依附生存机会就越大,以此强国不和可以选择彼强国依附。强国越少,弱小诸候国就越危险,此后秦国一强独大时也正是列国亡国之日。这个道理也解释了后来秦国灭韩,五国没有能攻秦的根本原因所在了。各位看官你怎么看呢? 欢迎下方留言并关注《海马叔叔说史事儿》头号条。


海马论史析理


这个问题的关键其实就是三点:一、时势不同;二、外交的方式不一样;三、地势不同。

一、时势不同。

齐灭宋是在公元前286年(战国时期),齐虽占有宋地,但因连年用兵南方,造成北部防御空虚,国力损耗过大,且诸侯不容齐国之强,以致危机四伏,终于引发两年后五国合纵破齐。

秦灭韩是在与赵军交战不利后转灭韩国,秦国于公元前230年(战国时期)内史腾率领秦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进攻韩国,一举攻克韩都新郑(今河南新郑),俘获韩王安,继而占领韩国全境,灭亡韩国。秦国遂在韩地设置颍川郡,建郡治于阳翟(今河南禹州),由于当时离秦国最近实力最强的赵国在之前的战斗中实力大损而反观秦国却是损失不大,甚至于灭韩后打通了入关东的交通要道进可攻退可守。

二、外交方式不同

齐国当时极力扩张,四面树敌且因处于关东区域,关东六国唇亡齿寒由不得齐国强大;

秦国则是偏关一偶,只要函谷关一闭秦军则无法向关东进军,再加上当时秦国已摈弃合纵连横改为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再加上关东六国相互猜忌互不统协就造成了不管不顾的状态。

三、地势不同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齐国在最东边,但是北有强燕南有强楚,西有韩魏赵三国,地势除了济水还能抵挡一时外其他简直就是一马平川,不能全力进攻也不能全力防守,所以只要齐国国内一旦空虚就会造成他国进攻;

反观秦国,由于商鞅的变法当时已是实力大进,只要函谷关在,进可攻击关东六国退可偏居一隅。外无强敌临视内无战乱祸源,使得秦国可起倾国之力功之。

综上所述,就是编者自己的观点,希望你能喜欢。附战国图观之。


Gurunding


看起来相似的事情,由不同的人去做,往往会获得截然相反的后果。战国时,齐灭宋与秦灭韩,都是非常典型的兼并战争,然而事件的结果却有天壤之别。齐灭宋后,引发了赵、魏、韩、燕、楚五国联合攻齐,险些灭了这个东方强国,而当秦灭韩之后,山东诸国却噤若寒蝉,人人自危,并未进行出兵干预。

春秋以降,礼崩乐坏,周天子再也无力掌控礼乐征伐,各路诸侯相互攻讦,兼并战争不断。及至战国,成了韩、赵、魏、楚、燕、齐、秦七个强大的万乘之国,并称战国七雄,此外,另有宋、卫、中山等几个千乘之国,周王室也因内斗而形成了东、西周君并存的局面。

战国时期,各国均极为重视武备,试图在战争中获得优势,彼此间的战争规模也越来越大,变得更为残酷。在此期间,一些小国被迫依附于大国,以谋求生存。诸如朝秦暮楚这样的成语,便是由此而来。

宋国始封于西周初年,是一个富庶之国,商业十分繁盛。公元前三世纪时,齐、楚等强国均觊觎这块沃土,而齐国近水楼台,凭借地缘优势,于公元前288年,趁宋国内乱时出兵占领了宋国。

此时,齐国虽强,但由于穷兵黩武,已是外强中干,但其国势却也开始走下坡路,而北面的燕国却在燕昭王的励精图治下,国势日强。与此同时,赵、楚国、魏等国势头也正强劲,都不想见到齐国将宋独吞,以防止出现一个强大的对手。

更为重要的是,此前燕国发生子之之乱时,齐国曾借机攻燕,引得中山这样的小国都趁火打劫,险些灭了燕国。因此,当燕国强盛之后,也乘机联合诸国,发动了合纵攻齐的战争。公元前284年,燕国大将乐毅亲率五国之兵,连破齐国七十余城,虽然功败垂成,却也取得了辉煌战绩。

就此来看,齐灭宋后引来了各国的联合干预,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1.当时各国势力相当,尚未有一国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2.燕、齐此前交恶,故而有一个强盛的燕国出面,来促成了五国合纵攻齐;3.宋国乃是西周初年便已存在的诸侯,齐国趁乱攻宋,可谓师出无名,因而引发了各国的不满。

有趣的是,此前齐国主导伐燕时,在获得辉煌战绩后,同样引发了赵国不满,最终在各国的出面干涉下,才使得燕国逃过一劫,并将燕昭王扶上王位。前后对照来看,当时几个大国间势均力敌,尚可相互钳制,因而呈现出的状态更像是“拉锯战”。

然而,及至秦灭韩之战时(公元前231-前230),秦国已经取得了绝对优势。此前,最后一个能与秦国抗衡的诸侯赵国,也在长平之战中尽丧主力,从此一蹶不振。自此战后,山东诸侯已开始对秦国怀有恐惧,人人自危,再也无法形成合纵攻秦的军事行动。

大体来看,虽然齐灭宋与秦灭韩,都是战国时的兼并战,相距时间也不算长,但两件事情发生的背景却有着巨大差异。尤为重要的是,自长平之战后,秦国经过一番休整,很快开始了吞并山东六国的统一战争,而最先被灭掉的,便是战国七雄中势力最弱的韩国。


/文:史海烂柯人/2019.02.28


史海烂柯人


秦灭韩国,其他五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莫敢与之格;齐灭宋国,群雄奋起一击,几乎将齐国彻底灭掉。原因何在呢?秦灭韩国时,秦国已经具备以一击六的绝对实力了,六国只求晚点来灭自己,何谈再合纵击秦呢?齐国灭宋国时,秦、韩、魏、赵、燕、楚六国实力俱在,虽然有强有弱,但是齐国还没有实力以一敌六!

齐灭宋国,发生在战国中期,那时还没有一个国家具备以一敌六的实力,秦国虽然多次击败六国联军,但也仅仅是击败而不是全歼。齐闵王时代,齐国拥兵六十万,正是国富兵强之时,齐闵王就飘飘然,想着先灭宋国,再灭三晋,再击强秦,最后派两员骁勇之将一南一北击灭楚国跟燕国,完成统一大业。

以当时齐国的实力,就算单独灭了宋国,也不至于招来五国合纵攻齐,毕竟春秋战国以来各国都灭了不少的国家。问题就出在齐国联合其他五国合力攻秦在前,再出兵击灭宋国在后,相当于是让五国在前面冲杀挡住秦国,他再在后面独自占有宋国。

三晋、燕国、楚国、齐国都跟宋国接壤,宋国其实是夹在群狼之中的。身处群狼之中还能存国,原因只有两点:一是宋国背后有秦老虎撑腰;二是群狼各有各的打算并相互牵制。宋康王在秦国的支持下,打出恢复宋襄公霸业,再造殷商辉煌的旗帜,四处攻击六国,拓地千里,带甲十万。

史书记载宋康王时代的辉煌是: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三百余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滕国,有其地。当时的宋国有"五千乘之劲宋"美名。三晋与齐国都想占领宋国,但彼此制约没有成功。齐闵王趁大家合纵伐秦之机吞并宋国,故引来三晋的仇视;燕国跟田齐则是世仇,灭宋国其实是在打秦国的面,故秦国也想搞一搞齐国。

燕国在乐毅变法后,实力大增,已经从内乱中恢复并强大了起来,但是燕国单独灭齐实力明显不够。于是燕国先跟秦国合谋灭齐,再由秦国出面联合三晋组成五国联军灭齐;楚国虽然与齐国结盟,但最终反水趁齐国战败之机北上杀了齐闵王,占领了淮北之地。可以说齐国是墙倒众人推,六国齐心合力整垮了齐国。

秦王政时代,山东六国已经被秦国打得无还手之力了,韩国相当于秦国的一个郡,魏国也亲秦而赂秦,齐国更是采取亲秦政策,不与他国合作。燕赵两国在亡国之前,还不忘互伐一通;楚国则想着从魏、齐两国手中抢点土地弥补被秦国占领的土地损失。因此秦灭韩国时,各国都默不作声,害怕一出声就被秦国找到借口来灭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