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怎么看待“崖山之后无中国,明朝之后无华夏”这句话?

赤乌设计


这话,据说前半句是日本为了侵略中国,击垮中国民族自信而特别提出来的。后半句是皇汉们自己自以为是的添加上去的。这句话的本质目的就是为了给民族拉仇恨。

首先,唐朝的建立者就不是真正纯正的汉族

我们知道陇西贵族李氏是带有北方少数民族的血统,也拥有少数民族的性格和某些传统。到了大唐盛世建立起来之后,中国也并非是哪个纯汉人意义上的中国,这个时候李世民被称为天可汗,可以看得出,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多民族国家。


大唐首都长安已经成为世界性都是,从唐太宗到唐玄宗,一直到“安史之乱”期间,大唐一直保持着一种作为世界性强国应有的繁荣和气度。无数的国家和民族来到中国学习和通商贸易。这个时候的中国就已经在融和少数民族和世界文化了。其性格其实已经就大大有别于秦汉魏晋,甚至是隋朝时期了。如果按照这个不靠谱的理论,那么早在唐朝时期就无中国了。

其次,宋朝末路,必然有其原因。而元朝历史太短,其实并没有动摇中华文化的根基。

宋朝会发展到这样地步,本身就是自身出了问题,就是积贫积弱,冗官冗兵冗费,是病恹恹的国度和民族,迟早要迎来铁血的洗礼。元朝作为一个短命的王朝,虽然对汉人进行了严厉的统治,也来不及和中原文明深度的融和。它的统治虽然也影响深远,但说实话真不至于完全动摇中华文化的根基,相反让这个国家于死气沉沉中反弹出来,最后才有明清时期的中间繁荣。另外,这个你还可以从“元曲”的繁荣看出来,其基本上还是具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风貌和精髓。

再次,明清时期,不是中国的完全没落,也不是中国文化特质和国民性的式微,是历史的必然走向

从大文明的视野来看,即使没有崖山海战,没有蒙古人的百年统治,这样的文化走向也是必然。因为生产力,生产关系,都在变化,在演进和发展,这是历史的趋势,也是世界史的趋势,不是由一两场战争的成败来决定的。即使当年宋朝继续统治,汉人继续统治,未来要面临的主要问题都会是一样的,要走上的历史潮流也是类似的。


最后,世界史上还没有哪一个伟大的文明和国度会一味陈腐的抱着一个民族作为主体,而认为和其他民族的统治权的转换会断掉自己的根。这其实是狭隘的历史观,也是文化上不自信,在推卸责任,在自我封闭和设置陷阱。


伟大的国度和伟大的文明,需要经过铁血的洗礼,都是在和不同的民族与国家在不断的斗争融和中演进的,也只有在这之中才能保持活力,保持新生,寻找到升华的希望。这是规律,不但适合过往的历史,也适合我们未来。


所以,中国存在与否无关崖山海战,泱泱大国海纳百川,抛去历史陈见和包袱,以广阔的胸襟和期待容纳天地,融和文明,最终才会孕育伟大和希望。


目光如电

洞穿虚妄

展现真实

独立的价值不输于任何人

我是悟空问答历史文化签约作者“李艺泓西平王后裔”


李艺泓


这句话一半是对的,一半是错的。

所谓国家包含三种要素:领土、人民、政府。崖山之后,中国作为国家,领土还在,人民还在,但是政府没了。中国变成了殖民地。所以说,崖山之后无中国是对的。元朝,中国亡国了,作为中国人不应忘记耻辱,更不应该掩盖耻辱。

但是后一句说,明朝之后无华夏,这就完全错了。华夏是古代中原部落,早在几千年前就消失了,流传下来的只是华夏文明。所以,我们说的华夏更多的是指华夏文明。华夏文明的发展有高潮有低谷,波浪前进,但从未间断过。

文明最具体的表现是文字,记录华夏文明的字是象形字,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一路演变而来,从没间断过。元朝来了,华夏文明受到摧残,处于低谷,但它还在,元朝去了,华夏子孙用的依然是汉字,文明继续。

清朝就更不在话下,华夏文明以其强大的包容性和融合性,收编了来自满清的文化。清朝统治者写汉字,说汉话,传承者华夏文明。其实被收编的满清文化本身就是华夏文明的一部分。所以清朝本来就属于华夏。

如果日本人来了,说汉话,写汉字,传承华夏文明,把日本岛变成了中国的一个省,最后像满清一样融化于华夏文明的大海里。到那时,他们还说明朝之后无华夏吗?


有得观史


这句话是日本学者提出,其目的有摧毁中国民族自信力之嫌,既然中华早已面目全非,又何必誓死反抗?

但这句话是没道理的,我们且不长篇大论,西方对中国向来存在偏见,中华五千年并未得到西方的普遍认可,但西方史学界同时也普遍认为,中国是唯一一个延续至今的文明古国。这也就意味着,即便是傲慢的西方人,也不认可“崖山之后无中国,明朝之后无华夏”这种荒谬的论调。

从人种上分析,尽管我国历史上曾经历多次民族大融合,但经现代科技检测,汉人的基因纯度在世界各民族首屈一指。何况,中华民族本就是个多民族大家庭。我们的重要历史、文化、风俗皆延续至今,何来的灭亡?

但这句话是不是完全没道理呢?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未必全无道理,现代中国人和明以前的中国人相比,确实也存在些许差距。古代中国尚武精神强烈,秦始皇和汉武帝哥俩,都打败了他们所知道的一切敌人。秦始皇巡游途径湘水,以为湘水之神在作祟,他居然砍掉周边山上所有的树木,以向湘水之神示威。

秦汉时期,可谓全民皆兵,百姓每到秋天,都必须参加军事演习。秦汉以前,中国人的尚武精神就更不必说,如“士”最初的含义并非指儒生,他的含义非常丰富,但总体而言这类人都极具尚武精神,是为武士。小日本的武士道和咱们比,得叫祖宗。

除了尚武精神,还有契约精神,古代中国人原则性极强,如司马迁笔下的刺客,一诺千金,重义轻生,可以为一言而赴汤蹈火。明朝以前的官员,更具职业操守,他们在原则问题上宁折不弯,犯了错误敢于承担责任(辞职或自杀),敢于独立发声不随波逐流,敢于为真理得罪人,不当好好先生。

明朝的士大夫,其实只是古代士大夫精神的回光返照,空有其表。其敢于直言,沽名钓誉的成分更大,连万历也骂明朝官员(讪君卖直,即靠骂君主出名),其初衷未必是为捍卫真理。而明朝皇帝,也尤其不尊重士大夫,动辄脱裤子大屁股,这对一个普通青年尚且是莫大的侮辱,何况士大夫?

清朝则更不如。

孔子曾曰过:乡愿,德之贼也。言外之意,做人不能太圆滑,不要当好好先生,要敢于为真理发声,不要怕得罪人。反观当今,这样的人还有多少?元灭宋,杀了一批勇士;清灭明,又杀了一批勇士,剩下的大多是何等人?社会风气怎会不退化?


赵营平


牧野之后无华夏,山顶洞后无中国。

要问中国在哪里,三代惶惶夏商周。

夏禹治水的天下,父死子继要听话,

夏桀无道爱妹喜,商汤有道取代你。

六百余年殷商业,纣王无道爱造孽

凤鸣岐山要变天,子牙挥舞打神鞭,

牧野阵前奴倒戈,封神台上唱山歌

西周东周和春秋,战国秦国一锅粥,

要问汉家在哪里,丰沛小亭凉嗖嗖。

高祖斩蛇举义旗,天下英雄风波起,

鸿门宴上摔杯号,九里山下楚歌凄,

汉家天下由是始,天命传承把姓立,

三国两晋分南北,五胡乱华都是嘴,

中原正统偏安隅,百姓何辜把命失

你说你是真华夏,我说我是正中国

夏朝远去失华山,中原早已变了天

南朝四百八十寺,隋兵踏浪来渡河,

李唐代隋无有道,谁有枪来谁知道,

正统偏统都是唐,纵是胡人又何妨,

贞观永辉与开元,则天玄宗杨玉环

马嵬坡下风波急,大唐从此坐不起,

黄巢朱温李克用,五代十国谁更冲

陈桥夜晚一黄袍,谁有兵来谁藏獒

忽闻北地金国起,徽钦二帝失大旗

康王南渡收大礼,武穆渡河心太急

风波亭里一杯酒,从此偏安无尽头

金人远去蒙人起,赵家江山何太急

山河破碎风飘絮,惶恐滩头何处去

崖山一跳无华夏,华夏早已遍天下

你说华夏从此无,我笑老马不识途

三千年来是家国,岂因一姓不可得

纵是神州我一人,华夏依旧抖精神

金人蒙人满清人,人人都是华夏人

华夏本是一箩筐,谁来谁去都能装

他说崖山无中国,你说明亡无华夏

崖山不是一座山,华夏不是一夏天

五千沧海变桑田,中华岂能若等闲

莫被浮云遮望眼,小心眼瞎被打脸

祖龙犹在今胜昔,中华明日真可期

只要心中有华夏,华夏永远遍天下

胡编乱造,网友见笑!



日慕乡关


其实这句话是日本侵华的一个理论口号

现在也总听到有人说 “崖山之后无华夏,明亡之后无中国”还有相当多的人言之凿凿认为他们这个观点很有道理。

最先提出这个观点的人是日本人,叫内藤湖南。他认为宋朝灭亡之后,中华民族已经不复存在了,而明朝被灭亡之后汉族人也名存实亡了,所说的华夏也就那么回事了。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占领及灭亡中国!但是它想要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但它缺少一个理论支持,这样发动战争名不正,言不顺。而就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这个观点,日本人认为中华文明已经消亡,只有日本统治中国才能为中华文明注入新的血液并发扬光大!这也是日本帝国主义后来大肆鼓吹的所谓的“大东亚共荣”的基础理论。

他认为中国的华夏文明所以辉煌灿烂过,是因为融合了其他少数民族文化,最基本核心观点是中华文化每一次兴盛领先世界,都是再被异族占领并且统治之后才能够辉煌,只有由日本统治中国,中华文明才会被日本发扬光大!这才是他的最主要的核心观点!

如果你是一名真正的中国人,请不要再说,“崖山之后无华夏,明亡之后无中国”,我们体内流淌的每一滴血是和我们祖先一样的血,我们都是华夏大地上的真正后代!


历史黑白灰


不少网友喜欢说“崖山以后无中国,明亡以后无华夏”,认为中华文明是被蒙元、满清两个征服王朝拖了后腿。其实,这句话不是中国人说出来的,更不是汉族人说出来的,而是由日本人说出来的;而日本人提出这个观点也不是为汉族人打抱不平,而是为了论证日本人才是中华文化的真正继承者。

早在江户时代,德川幕府的儒官林春胜、林信笃父子就编辑整理了一系列“唐船风说书”(由唐船带入日本的传闻,可以看成是中国一本通),并汇集成了一套书集。这套书集叫什么名字呢?叫《华夷变态》。见字知义:华夷变态就是中华已经变态成为夷狄了,曾经“中华-内臣-外藩-夷狄”的秩序已经失调,而日本作为“小中华”(另外两个自诩为“小中华”的是朝鲜和越南)自然应当成为新秩序的中心。

之后清朝衰弱时,日本在“华夷变态”观的左右下,还写过一封《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说清朝不过是“塞外之一蛮族”,“乘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伪定一时,机变百出,巧操天下”,于是日本人现在来帮汉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来了。你可能想不到,相信这一套的汉人,还不少呢!


隐语


这句话被无数的人信用,但是都没说清楚这里的“中国”和“华夏”代表什么。

所谓“崖山以后无中国”,并非指南宋灭亡后中国这个国家就不存在,而是指一条治国原则的根本性改变。

崖山海战,南宋覆灭,从尧舜禹开始直到唐宋的“君臣共治”的政治模式,从此成为了历史。百年后,虽明朝建立、汉族复国,但朱元璋废丞相,裁中书省,六部尽归皇帝。此后朝堂上除了一二得天时、地利、人和的内阁辅臣(如正德年间的李、谢、刘三臣和万历年间的张居正,康熙朝的鳌拜),再没出现过可以直接制衡皇权的政治机制。皇帝太阿在握,独决怀抱,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唐代门下省对皇帝诏命的“封驳”之权,北宋参知政事文彦博所说的“陛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也”,永远都一去不复返了。

所以说“崖山之后无中国”,指的就是再无“君臣共治”的政治原则。

至于“明亡之后无华夏”,则是强调一种精神气质的彻底消亡。

明代虽然君权强大,但是朝野士气可用。尤其万历以前,读书人,尤其是朝廷上的文官集团,有股子一言不合就跟皇帝撸袖子的勇气。因为虽然皇帝的命令必须执行,但群臣敢于拼死立争,来守护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哪怕东厂镇抚司诏狱的酷刑和廷杖再恐怖!嘉靖朝的议礼之争,和海瑞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中国历史上最勇猛的一句“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就出自这个压抑的时代。文官虽无法有效制衡皇权,但胸中却还有一口气在,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不怕掉脑袋,就和昏君对着干。说明华夏历代所推崇的“士”的理想,此时尚在。

可是等到明朝都亡了,满清经过了康雍乾三代强势帝王从精神和舆论、文化上的打压,这点士气也被阉割殆尽,只剩下唯唯诺诺的奴才。皇帝颐指气使,呼来喝去,随意挫辱,群臣卑如犬马、噤若寒蝉。所以“士”最终沦亡。不论天才人才。一遇专制,俱为奴才。所以说“明亡之后无华夏”。


喷子都是玻璃心


自从崖山战败,十万军民浮殍,南宋完蛋了,哪怕曾经再多的丹心。取而代之的黄金家族的蒙元统制,被代替的不仅仅是国号,江山尚在,汉礼不存。人分蒙古,色目五等,从业“儒不如倡”,从荒漠草原,金戈铁马中冲杀出来的政权天生对知识分子另眼看待,知识分子再也没有了唐诗的飘逸,宋词的雅兴,失去了晋仕的机会。仅存了元曲,杂剧表面的喧嚣热闹,哪怕据考证仅存的科举也是蒙古,色目人有优先的权利。



而明亡准确讲南明政权彻底灰飞烟灭,那更是“亡天下”,华夏衣冠易帜,留头不留发那更是天翻地覆。而更为深层次的在文化精神内心方面,文字狱的兴起,更是消亡了文人士大夫最后的心理防线,彻彻底底成了包衣奴才。君臣在人格上仅存的一点点平等已然荡存,曾经的犯颜直谏,朝堂争论都变成了喳,喳,喳,以争做主子奴才为荣,奴性文化由此有了土壤。



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中国还在,华夏永存,只是文化扭曲,个人在强权统治下的落寂无奈罢了。


看遍山川


所谓“亚山之后无中国,明朝之后无华夏”,意思是南宋小朝廷逃到广东崖山,被汉奸张弘范领兵全歼后,中原政权就此落入了游牧民族之手,蒙古人建立了元朝,虽然后世将元朝写入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但元朝统治者毕竟是以征服者出现,汉人是被征服者,由于古代所说的中国就是中原政权,宋朝灭亡就等于中国灭亡。

“明朝之后无华夏”则与朱元璋提出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有关了。宋朝灭亡后,来自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蒙古人在中原建立了元朝,但由于蒙古帝国只是以武力征服为前提,并无文明史可言,为了满足其游牧传统的需要,在中原和南方铲除农作物建立牧场,将统治区人民分为多个等级,进行残酷统治。由于统治者的种种恶行,激起了中原人民的不断反抗,在统治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野蛮的蒙元政权便被华夏民族推翻,元朝最后一位统治者被赶到蒙古高原的大漠深处。

而率领中原人民推翻蒙元帝国的,就是家住安徽凤阳的朱元璋。朱元璋在起义之初就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于是,得到了广大被奴役被压迫的中原汉人的相应,而蒙元统治者,因恶事做尽,并坐享清福,已经逝去了往日的战斗力,就这样,汉人军队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蒙元官兵,最后一位元朝统治者也逃往了漠北。

推翻元朝后,朱元璋在中原建立了明朝,并提出了恢复唐制度和汉服。在《明太祖实录》中就有诏复衣冠如唐制之说:“初,蒙元起自朔漠,以有天下,悉以胡俗变易中国之制,士庶咸辫髪垂髻,深襜胡俗。衣服则为袴褶窄袖,及辫线腰褶。妇女衣窄袖短衣,下服裙裳,无复中国衣冠之旧。甚者易其姓氏,为胡名,习胡语。俗化既久,恬不知怪。上久厌之。至是,悉命复衣冠如唐制,士民皆束髪于顶,官则乌纱帽,圆领袍,束带,黑靴。士庶则服四带巾,杂色,盘领衣,不得用黄玄。乐工冠青卍字顶巾,系红绿帛带。士庶妻首饰许用银,镀金耳环用金珠,钏镯用银,服浅色团衫,用纻丝绫罗紬绢。其乐妓则戴明角冠,皂褙子,不许与庶民妻同。不得服两截胡衣。其辫发椎髻、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斟酌损益,皆断自圣心。于是百有余年胡俗,悉复中国之旧矣。”

以上文字中,有不允许说胡话,穿胡服,姓胡姓的规定。说明朱元璋建立明朝就是要恢复汉唐体制和华夏民族的文化习俗,要彻底肃清蒙元统治时期游牧文化对中原人民的影响,让华夏民族回归传统,而朱元璋也确实做到了。

然而,虽然朱元璋推翻元朝,汉民族得到解放,建立明朝,恢复了唐制汉服,但明朝毕竟是封建王朝,是家天下,一个人说了算,时间一长,腐败堕落是必然的。然后就如之前的所有王朝一样被起义人民推翻,然后被其他朝代取代。而取代明朝的却是来自东北的女真人建立的清朝。而女真人也如蒙古人一样,都是渔猎游牧民族,虽然其历史比蒙古人较长,但却同样是游离于华夏边缘的野蛮民族,大多数部落都不会种植作物。这个民族入主中原达300年之久,有一次破坏了明朝恢复了的中华文明,使中国倒退了300年,比西方落后200年。因此,说明朝之后无华夏是有道理的。

当然,在孙中山再次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后,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我们的国家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是多民族攻之与和谐共处的国家,因时代不同,国家民族概念也与几百年前不同,生活在这个国家的所有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了。


若愚趣谈


严重错误!中华文明没有断层!

至于原因,只要看一下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是不是汉字就明白了。



这句话是日本人提出来的

提出这句话的日本人名叫内藤湖南。而他提出这句话的时间,正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夕!

我们知道,实际上在古代的时候,日本是非常崇敬我们中华文明的,历朝历代日本都有派遣使者到中国学习,我们从日本的方方面面都能看到中华文明的影子,比如日本武士刀就受到唐刀影响,日本的茶道与魏晋时期中国的茶文化相似,日本的文字中有大量的汉字等等。

这些正说明了我们与日本的关系就好像一对师徒一样,我们一手教导日本建立起他自己的制度,经济,文化。



那日本提出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呢?

说简单一点,实际上就是师傅生病了,气虚了,眼花了,手抖了,腿颤了,徒弟觉得师傅不行了,就有了异心,想干掉师傅,自己独占这门手艺,于是他要先对外宣称他的师傅快不行了,已经卧床不起了,同时,也要对师傅加大攻心力度,骗师傅说你已经快死了,目的在于进一步打击师傅的精气神,这样,自己在弑师的时候才更有把握。只不过他没想到他的师傅硬拖着没死,反而恢复了,但现在木已成舟,想在回到过去那种关系已经不可能了,所以只好抓住师傅之前生过病的情况不放,说师傅因为大病一场,技艺已经不再高超,只有自己才是行家。

所以说,这句话为什么被传出来?

因为,日本看到曾经强大的中原王朝经历了两次被少数民族统治的情况,认为中华文明已经衰落了,而把自己当做中华文明的正统继承人,所以他要极力地宣传中华已经灭亡的谎言。

同时,日本在上个世纪侵华战争前,要制造舆论氛围,只有中华文明已经灭亡了,他们才能打着扶正中华的旗号,光明正大的侵略我们。

所以,我们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不要被一些小人迷惑了自己,也不要迷信这些歪理,助长了他人的气焰,灭了自己威风。


如果你觉得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就请点个赞点个关注。

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讨论。

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