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5 寺山修司:怪誕異類的電影奇才

在電影史上總有那麼一些被歸為異類的創作者,因為太過驚世駭俗而遭到世人的不理解,他們被漠視甚至被有意地遺忘,原因也許只是因為他們作品中毫無保留的犀利與真實讓人們感到深深的自卑和汗顏。

寺山修司:怪誕異類的電影奇才

▲寺山修司

上個世紀70年代就有這樣的一位導演,不被世人理解,但是他的影片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那種詭異懾人的影像,天馬行空而又詩意盎然的風格在日本影壇獨樹一幟,至今無人能出其右。他就是來自日本的寺山修司。

與其說他是一名導演,倒不如說他的身份無法定義。寺山修司一生作品無數,他寫過詩,是一名詩人;他是一名攝影師,拍過許多精美的照片;他是一名評論員,他評論賽馬節目……

寺山修司:怪誕異類的電影奇才

寺山修司一生只創作了五部長片,數量雖不多,但每部都是很有分量的作品。他的電影毫不留情的揭露人們的傷疤,人們無法理解電影所要傳遞的價值觀,因此寺山修司一生註定不被世人認同。

1971 年,35歲的寺山修司開始了自己的導演生涯。首部影片《拋掉書本,跑上街》是一次對弗洛伊德心理學理論的影像表述。故事講述了一個少年的成長經歷:19歲的主人公想跑上大街去尋得自由。他的妹妹被一班大學足球運動員輪姦,在現場的他內心雖有一點感到難過,但又隱隱地想參與其中。為此,他決定跑到街上,展開無目的的旅程。

影片的故事結構鬆散,穿插了大量節外生枝的情節,同時又有許多使人驚詫的畫面和表演:電影中的死雞、紙花和充滿字體的床單讓人產生各種聯想。特別是最後一幕突然亮燈,更打破了電影提供給觀眾沉醉於其中的虛幻美夢,而要求人們面對意識形態的掙扎。在日本極度壓抑個性的社會制度下,寺山修司大膽地否定了文本的權力,從而將人滿溢的生命力遍灑在了漫無目的街道上。

寺山修司:怪誕異類的電影奇才

▲《拋掉書本,跑上街》畫面

後續的《鐵拳浪子》講述的是一些過時餐館內不入流的失敗拳手希望通過拳師的比賽打出個未來故事,但是全片卻營造的是孤僻離群的氣氛。

《上海異人娟館》則描寫了在20年代社會動盪中的一所上海妓院發生的故事,影片的外景以及大部分場景都在香港拍攝完成,但在寺山修司的鏡頭下,

影片在視覺上呈現出了一種世紀末奇詭的異色氣氛。

《再見方舟》是寺山修司的封筆之作,影片講述了結了婚的近親表兄妹因父親製造的貞操帶而過著有愛無性的生活的故事。這些影片都是把人們不願意表達的傷疤表現的淋漓盡致。人們不願意看,也不願意去理解他。

寺山修司:怪誕異類的電影奇才

人們無法理解這樣的寺山修司,就像人們很難體會詩人心中的意境。剛好,寺山修司也寫詩。

在寺山修司的詩集中,充滿著愛與孤獨。他說:“在我寫的詩裡,都有家。可是我真是個無家可歸的孩子。”

父親戰爭早死,母親沒有男人的支持而生計窘迫,一直流浪漂泊。因此,寺山修司是在一個直系親屬缺席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人。生命中最主要的女性角色,對他來說只能是漫無邊際的空幻的遐想,他和母親的關係是複雜的。

沒有堅實的後盾,他不能健康成長。所以寺山修司的寫作常常讓人彷彿看到一個不夠自信的病態的孩子,因為膽怯和害羞,躲在陰暗的角落裡,帶著邪惡的心思,自娛自樂。

寺山修司:怪誕異類的電影奇才

▲《寺山修司少女詩集》插圖

寺山修司詩裡的愛,總是跟遺棄、錯過、背叛、失落,幻想,走失……如影隨形。他的幻想之愛都是幽暗的色調,彷彿有一個人害羞地退居舞臺一角,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默默偷窺著眼前的一切。

孤獨是寺山修司一生的常態。他的孤獨就像染布那般,一旦顏料進去,那種孤獨之感再也無法逝去,深深地烙印在裡面。

寺山修司:怪誕異類的電影奇才

只是,即便不被世人理解,寺山修司依舊保持自己的那顆初心。他不害怕孤獨,他害怕自己在社會的沖刷之中喪失自己。這或許就是寺山修司能留下如此驚世駭俗的作品的原因吧!

圖源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