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院士:“智能制造”任重道远,“工业强基”刻不容缓

关于中国制造业的现状,我认为可以总结成三句话:第一,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第二,中国制造的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第三句是往往容易被忽略掉的:中国制造总体来讲大而不强。

院士:“智能制造”任重道远,“工业强基”刻不容缓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柳百成

第三句话是最值得关注的。为什么说我们大而不强?有三点原因或问题。

首先是“创新能力弱”。今年7月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联合发布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排行榜,中国(内地)位列17,虽系首次进入前20名,但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这个创新指数排名相对还是比较弱的。

其次是“缺少关键核心及共性技术”。例如,中国的大飞机C919即将上天,但我们大飞机的“心脏”发动机依然依赖美国和法国的公司来提供。

第三,把控着能源安全领域命脉的重型燃气轮机技术,至今仍然受国外控制,尽管我们与国外公司进行了联合投资,但关键技术仍受制于人,许多关键部件我们也无法触及。

当前,世界各国都将智能制造作为先进制造业发展趋势和主要研究方向。而我们也要认识到,中国要全面实施智能制造,仍然任重而道远。其中有一点必须要强调,须依靠“工业强基”支撑智能制造发展。

现在许多人谈论中国制造的发展,认为我们实施《中国制造2025》就是为了占领智能制造高地。我对这个看法有自己的解读。我觉得首先要强调工业强基、工程强基。万丈高楼不可能建在沙滩上,如果我们的原材料不过关,元器件不过关,怎么上得了智能制造?所以必须重视工业强基支持智能制造。

无论对整个国家来讲,还是对企业而言,要发展智能制造,要制定一个路线图,怎么样从1.0、2.0到3.0、4.0,要打好基础。

比如机器人产业,目前中国只是机器人的第一“消费大国”,还不是生产和应用第一大国。目前我们的机器人消费量有70%~80%依赖进口。即便国产品牌,许多高档机器人的关键传感器、变速箱也依赖进口。因此,我们在发展智能制造、发展机器人等,不能忽视加强在工业基础领域的研发。

发展智能制造的关键基础应该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智能制造主攻方向依然是依赖“创新体系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等支持和协同。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是发展智能制造的基础,要加大投入和落实“强基工程”。未来智能制造的发展,传感器、机器人等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需要建设一批跟智能制造基础相关的创新中心,同时加强顶层设计。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笔者根据其在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办的“2018国际先进制造创新发展论坛”上的发言整理,有删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