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聚焦」沐改革春风 看汉中变化|“数读”汉中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

「聚焦」沐改革春风 看汉中变化|“数读”汉中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

「聚焦」沐改革春风 看汉中变化|“数读”汉中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

砥砺奋进四十载 扬帆启航新时代

改革开放40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眸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部署,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幕。40年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解放思想、锐意改革,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汉儿女牢记初心使命、锁定目标蓝图、激情担当苦干,在新时代加快追赶超越、奋力建设“三市”、决胜全面小康历史进程中,创造出了令人瞩目的新辉煌,谱写了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聚焦」沐改革春风 看汉中变化|“数读”汉中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总量大幅攀升

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

经济总量持续扩张。1978年,生产总值仅8.49亿元,1996年、2010年、2015年分别突破100亿元、500亿元和1000亿元;2016年赶超延安,在全省位次从第7提升至第6;2017年达1333.3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78年的48.8倍,年均增长10.5%。

三次产业竞相发展。2017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09.98亿元、617.88亿元、505.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第一产业增加值是1978年的10.6倍,年均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是1978年的102.3倍,年均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是1978年的59.9倍,年均增长11.1%。

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1978年,人均生产总值仅为258元,1990年、2004年、2008年分别突破1000元、5000元和10000元;2016年达到33597元,约合为5058美元,迈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2017年达3867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78年的44.2倍,年均增长10.2%。

农村经济稳步向好

特色农业焕发新气象

农业生产形势喜人。2017年,农业总产值完成371.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78年的7.2倍,年均增长5.2%;粮食产量104.28万吨;油料产量19.47万吨,是1978年的11.6倍。

特色农业品牌更响。2017年,生猪存栏256.95万头,是1978年的1.8倍;生猪出栏404.16万头,是1978年的6.2倍;肉类总产量32.64万吨,是1985年的6倍;中药材产量19.57万吨,是2003年的2.8倍;茶叶产量3.98万吨,是1978年的201倍;蔬菜产量255.91万吨,是1985年的5倍;水果产量49.04万吨,是1978年的20.9倍。“汉中仙毫”摘取第31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等殊荣;“城固柑桔”先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和“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特色农业迅速发展壮大,产业品牌更趋响亮。

工业经济转型崛起

支柱产业呈现新格局

工业经济持续壮大。197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仅1.68亿元,2004年、2009年、2011年分别突破50亿元、100亿元和200亿元。2017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63.97亿元,比1978年扩大276.2倍,占生产总值比重达34.8%,比1978年提高15个百分点。

支柱产业作用彰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工业经济迅猛发展,产业体系日臻完善,形成了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绿色食药等支柱产业体系,走上了绿色循环、转型升级的康庄大道。2017年,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321.62亿元,绿色食药业完成产值386.72亿元,现代材料业完成产值445.98亿元;三大产业完成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5.3%。

工业发展质效提升。2017年,规上工业资产总计达1227.07亿元,是1978年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以下简称乡以上)的104.8倍;主营业务收入达1332.58亿元,是1978年乡以上的336.5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86个,其中年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227个;省级工业园区21个。

投资规模快速扩大

基础建设实现新突破

投资总额成倍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汉中投资建设硕果累累,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基础和后劲明显增强。197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为0.39亿元,2007年、2012年、2015年分别突破100亿元、500亿元和1000亿元;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43.21亿元,是1978年的3700.5倍;房地产开发企业210家,完成投资97.61亿元,是1991年的513.7倍。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2017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投资分别完成113.53亿元、170.63亿元、1021.51亿元,三次产业投资结构比为8.7∶13.1∶78.2,第三产业投资占比较1978年提高43.4个百分点,民生改善的基础更趋稳固,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基础设施建设成就非凡。2003年11月,西汉高速公路勉县至宁强段建成通车,高速公路实现了零的突破。2017年,公路总里程达20494公里,是1978年的4.5倍,居全省第3。其中高速公路里程573公里。2014年8月,汉中城固机场建成通航。2017年旅客吞吐量达41.4万人次,连通城市11个。2017年底,西成高铁建成通车,汉中迎来高铁时代,千年来阻隔西北与西南的秦岭天堑由此贯通。汉中以“铁、公、机”为重点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基本形成,承东启西、连接南北、进入华中的“西三角”节点城市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

对外开放开启新航程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扩大。197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9亿元,2003年、2008年、2012分别突破50亿元、100亿元和200亿元,2017年达到421.05亿元,是1978年的128倍,年均增长13.2%。市场主体不断壮大,2017年限额以上贸易企业555户,年销售额过亿元企业71户。

全域旅游提档升级。深入实施全域旅游工程,做优叫响“两汉三国、真美汉中”城市品牌,汉中被评为“最具投资吸引力绿色旅游城市”“全国十大全域旅游目的地”,连续9年成功举办中国最美油菜花海旅游文化节,油菜花节被评为全国“十大花节花会”。2017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32亿元、接待总人数4240万人次,分别是2000年的56.7倍、936倍;全市4A级景区10个,星级饭店和商务酒店437家。

开放型经济稳步扩大。2017年,外贸进出口总额91323万元,是2005年的4.9倍。其中,出口61298万元,是2005年的3.9倍;进口30025万元,是2005年的10.4倍。深入实施“四向融入”战略,出台鼓励汉商回归创业优惠政策,积极赴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开展招商活动,2017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20亿元。

民生事业显著改善

百姓获得感实现新提升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17年,城镇居民收入27812元,是1990的27.5倍,年均增长13.1%;农村居民收入9666元,是1978的75.8倍,年均增长11.7%;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13连升”。就业规模稳步扩大。2017年,城镇登记失业率3.2%,比2005年下降0.8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5.9万人,是2005年的3.9倍;劳务输出82.28万人,是2005年的1.4倍;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加大,设立扶贫公益性岗位9287个。

社保体系日趋完善。在全省率先实行城乡居民医保市级统筹和城镇基本医保异地结算,2017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8.16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1.82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54.33万人、23.24万人、31.19万人和23.11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00.93万人。

财政金融质量提升

经济发展提供新保障

财政实力明显增强。2017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13.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45.65亿元,是1978年的69.1倍,年均增长11.5%;财政支出311.7亿元,是1978年的283.9倍,年均增长15.6%。严格落实民生“两个80%”硬指标,2017年民生支出完成258.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83.3%。

金融支持力度增强。2017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916.92亿元,是1978年的754.7倍;贷款余额773.86亿元,是1978年的205.3倍;金融存贷比为40.4%,创近十年来历史最好水平,政银企合作签订多项战略合作协议,多元融资撬动各路资本,金融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有效发挥。

保险业务发展加快。2017年,保险业务收入55.38亿元,是1999年的33.5倍;支出16.49亿元,是1999年29.7倍;保险从业人员达1.46万人。

生态文明成果丰硕

最美城市迈出新步伐

生态建设成效明显。2017年,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69天,环境质量综合排名全省第4;推行河长制走在全省前列,汉江、嘉陵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II类标准,确保了“一江清水送京津”;森林覆盖率达59.1%,高于全省14个百分点;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71%。环境治理能力提升。2017年,造林22.7万亩,退耕还林3.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850平方公里。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达92.7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9.9%,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32.58%。节能减排成效显著。自2006年以来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4.2%,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

最美城市加快建设。成功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生态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汉中成为地理版图上一颗耀眼明珠;城镇化率达49.31%,比2005年提高18.8个百分点,城市承载能力和居住环境实现跨越性发展。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开辟新格局

教育事业成绩喜人。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初中、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均达100%,高考上线率实现“七连升”,汉中理工学院升大成功,汉中职业教育集团挂牌运行。

文化事业亮点纷呈。建成市非遗保护及羌文化中心、群众大舞台等标志性工程,启动国际学生感知汉文化基地项目,打造了《汉颂》《青木川传奇》《风过菜花黄》《汉水汉中》《汉中天坑》等精品力作。2017年末,文化馆站共计172个,是1978年的11.5倍;公共图书馆7个;图书总藏量114.9万册,是2007年的2.4倍;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3%,比1978年提高50.3个百分点。

医疗水平显著提高。2017年末,拥有各类卫生机构987个;床位数2.24万张,是1978年的3.5倍;卫生技术人员2.39万人,是1978年的2.7倍,年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9.94%,比2007年提高10.1个百分点。

创新驱动日益彰显

高质量发展汇聚新动能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51.1∶25.7∶23.2调整为2017年的15.8∶46.3∶37.9,第二、第三产业占比分别提高20.6个、14.7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占据半壁江山。2017年,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694.76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为52.1%,比2005年提高9.9个百分点。

科技创新突飞猛进。成功获准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组建市绿色循环暨产业经济研究院,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跃居全省第4位。2017年,共取得科技成果95项,专利申请量2118件,专利授权1257件,分别是2005年的1.6倍、21.8倍、18.0倍;在册高新技术企业29家,是2005年的3.6倍;技术合同交易额1.8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3.6%。

新兴动能加快成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涌动。2017年末,登记注册市场主体达16.99万户,是1989年的296.4倍;其中新登记注册各类市场主体2.44万户;全年新增“四上”企业469户,创历史新高,经济追赶超越的后续动能不断增强。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来势汹涌。2017年,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64.16万户,是2005年的13.7倍;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953.88万件,是2013年的5.3倍;网络约车、远程教育、在线医疗、数字家庭、智慧社区等新服务模式不断涌现。

挽住云河洗天青,物华更与岁华新。古老的汉江,孕育美丽富饶的天汉沃土;勤劳的人民,谱写改革发展的壮丽篇章。站在新起点,朝着新坐标,汉中正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迈向追赶超越新征程,书写“三市”建设新华章!

大家都在看

「聚焦」沐改革春风 看汉中变化|“数读”汉中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

转发,让更多人知道!

「聚焦」沐改革春风 看汉中变化|“数读”汉中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

监制:付海旗

审核:高 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