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聚焦」沐改革春風 看漢中變化|“數讀”漢中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

「聚焦」沐改革春風 看漢中變化|“數讀”漢中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

「聚焦」沐改革春風 看漢中變化|“數讀”漢中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

砥礪奮進四十載 揚帆啟航新時代

改革開放40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回眸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部署,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大幕。40年來,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解放思想、銳意改革,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天漢兒女牢記初心使命、鎖定目標藍圖、激情擔當苦幹,在新時代加快追趕超越、奮力建設“三市”、決勝全面小康歷史進程中,創造出了令人矚目的新輝煌,譜寫了濃墨重彩的新篇章。

「聚焦」沐改革春风 看汉中变化|“数读”汉中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

經濟總量大幅攀升

綜合實力實現新跨越

經濟總量持續擴張。1978年,生產總值僅8.49億元,1996年、2010年、2015年分別突破100億元、500億元和1000億元;2016年趕超延安,在全省位次從第7提升至第6;2017年達1333.3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是1978年的48.8倍,年均增長10.5%。

三次產業競相發展。2017年,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209.98億元、617.88億元、505.4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第一產業增加值是1978年的10.6倍,年均增長6.2%,第二產業增加值是1978年的102.3倍,年均增長12.6%,第三產業增加值是1978年的59.9倍,年均增長11.1%。

人均生產總值突破5000美元。1978年,人均生產總值僅為258元,1990年、2004年、2008年分別突破1000元、5000元和10000元;2016年達到33597元,約合為5058美元,邁入中等收入國家水平;2017年達38671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是1978年的44.2倍,年均增長10.2%。

農村經濟穩步向好

特色農業煥發新氣象

農業生產形勢喜人。2017年,農業總產值完成371.3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是1978年的7.2倍,年均增長5.2%;糧食產量104.28萬噸;油料產量19.47萬噸,是1978年的11.6倍。

特色農業品牌更響。2017年,生豬存欄256.95萬頭,是1978年的1.8倍;生豬出欄404.16萬頭,是1978年的6.2倍;肉類總產量32.64萬噸,是1985年的6倍;中藥材產量19.57萬噸,是2003年的2.8倍;茶葉產量3.98萬噸,是1978年的201倍;蔬菜產量255.91萬噸,是1985年的5倍;水果產量49.04萬噸,是1978年的20.9倍。“漢中仙毫”摘取第31屆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中國優秀茶葉區域公用品牌等殊榮;“城固柑桔”先後榮獲“中國馳名商標”和“消費者最喜愛的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特色農業迅速發展壯大,產業品牌更趨響亮。

工業經濟轉型崛起

支柱產業呈現新格局

工業經濟持續壯大。1978年,全部工業增加值僅1.68億元,2004年、2009年、2011年分別突破50億元、100億元和200億元。2017年,全部工業增加值463.97億元,比1978年擴大276.2倍,佔生產總值比重達34.8%,比1978年提高15個百分點。

支柱產業作用彰顯。改革開放以來,我市工業經濟迅猛發展,產業體系日臻完善,形成了裝備製造、現代材料、綠色食藥等支柱產業體系,走上了綠色循環、轉型升級的康莊大道。2017年,裝備製造業完成產值321.62億元,綠色食藥業完成產值386.72億元,現代材料業完成產值445.98億元;三大產業完成產值佔規上工業總產值的85.3%。

工業發展質效提升。2017年,規上工業資產總計達1227.07億元,是1978年鄉以上獨立核算工業企業(以下簡稱鄉以上)的104.8倍;主營業務收入達1332.58億元,是1978年鄉以上的336.5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586個,其中年產值億元以上的企業227個;省級工業園區21個。

投資規模快速擴大

基礎建設實現新突破

投資總額成倍增加。改革開放以來,漢中投資建設碩果累累,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水平,經濟發展基礎和後勁明顯增強。1978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僅為0.39億元,2007年、2012年、2015年分別突破100億元、500億元和1000億元;2017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43.21億元,是1978年的3700.5倍;房地產開發企業210家,完成投資97.61億元,是1991年的513.7倍。

投資結構不斷優化。2017年,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投資分別完成113.53億元、170.63億元、1021.51億元,三次產業投資結構比為8.7∶13.1∶78.2,第三產業投資佔比較1978年提高43.4個百分點,民生改善的基礎更趨穩固,引領作用不斷增強。

基礎設施建設成就非凡。2003年11月,西漢高速公路勉縣至寧強段建成通車,高速公路實現了零的突破。2017年,公路總里程達20494公里,是1978年的4.5倍,居全省第3。其中高速公路里程573公里。2014年8月,漢中城固機場建成通航。2017年旅客吞吐量達41.4萬人次,連通城市11個。2017年底,西成高鐵建成通車,漢中迎來高鐵時代,千年來阻隔西北與西南的秦嶺天塹由此貫通。漢中以“鐵、公、機”為重點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體系基本形成,承東啟西、連接南北、進入華中的“西三角”節點城市區位優勢更加凸顯。

消費市場繁榮活躍

對外開放開啟新航程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持續擴大。197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9億元,2003年、2008年、2012分別突破50億元、100億元和200億元,2017年達到421.05億元,是1978年的128倍,年均增長13.2%。市場主體不斷壯大,2017年限額以上貿易企業555戶,年銷售額過億元企業71戶。

全域旅遊提檔升級。深入實施全域旅遊工程,做優叫響“兩漢三國、真美漢中”城市品牌,漢中被評為“最具投資吸引力綠色旅遊城市”“全國十大全域旅遊目的地”,連續9年成功舉辦中國最美油菜花海旅遊文化節,油菜花節被評為全國“十大花節花會”。2017年,實現旅遊總收入232億元、接待總人數4240萬人次,分別是2000年的56.7倍、936倍;全市4A級景區10個,星級飯店和商務酒店437家。

開放型經濟穩步擴大。2017年,外貿進出口總額91323萬元,是2005年的4.9倍。其中,出口61298萬元,是2005年的3.9倍;進口30025萬元,是2005年的10.4倍。深入實施“四向融入”戰略,出臺鼓勵漢商迴歸創業優惠政策,積極赴長三角、粵港澳等區域開展招商活動,2017年招商引資到位資金620億元。

民生事業顯著改善

百姓獲得感實現新提升

居民收入較快增長。2017年,城鎮居民收入27812元,是1990的27.5倍,年均增長13.1%;農村居民收入9666元,是1978的75.8倍,年均增長11.7%;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實現“13連升”。就業規模穩步擴大。2017年,城鎮登記失業率3.2%,比2005年下降0.8個百分點;城鎮新增就業5.9萬人,是2005年的3.9倍;勞務輸出82.28萬人,是2005年的1.4倍;就業扶貧公益性崗位開發力度加大,設立扶貧公益性崗位9287個。

社保體系日趨完善。在全省率先實行城鄉居民醫保市級統籌和城鎮基本醫保異地結算,2017年,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8.16萬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41.82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54.33萬人、23.24萬人、31.19萬人和23.11萬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00.93萬人。

財政金融質量提升

經濟發展提供新保障

財政實力明顯增強。2017年,實現財政總收入113.1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達45.65億元,是1978年的69.1倍,年均增長11.5%;財政支出311.7億元,是1978年的283.9倍,年均增長15.6%。嚴格落實民生“兩個80%”硬指標,2017年民生支出完成258.6億元,佔財政支出的比重達83.3%。

金融支持力度增強。2017年末,金融機構存款餘額為1916.92億元,是1978年的754.7倍;貸款餘額773.86億元,是1978年的205.3倍;金融存貸比為40.4%,創近十年來歷史最好水平,政銀企合作簽訂多項戰略合作協議,多元融資撬動各路資本,金融助力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有效發揮。

保險業務發展加快。2017年,保險業務收入55.38億元,是1999年的33.5倍;支出16.49億元,是1999年29.7倍;保險從業人員達1.46萬人。

生態文明成果豐碩

最美城市邁出新步伐

生態建設成效明顯。2017年,中心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69天,環境質量綜合排名全省第4;推行河長制走在全省前列,漢江、嘉陵江出境斷面水質穩定達到II類標準,確保了“一江清水送京津”;森林覆蓋率達59.1%,高於全省14個百分點;中心城區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8.71%。環境治理能力提升。2017年,造林22.7萬畝,退耕還林3.5萬畝,治理水土流失850平方公里。城市功能不斷完善。中心城區汙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率達92.72%,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9.9%,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達32.58%。節能減排成效顯著。自2006年以來單位GDP能耗年均下降4.2%,高於全省0.2個百分點。

最美城市加快建設。成功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省級生態園林城市、環保模範城市等,漢中成為地理版圖上一顆耀眼明珠;城鎮化率達49.31%,比2005年提高18.8個百分點,城市承載能力和居住環境實現跨越性發展。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協調發展開闢新格局

教育事業成績喜人。九年義務教育全面普及,學前教育毛入學率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初中、小學學齡人口入學率均達100%,高考上線率實現“七連升”,漢中理工學院升大成功,漢中職業教育集團掛牌運行。

文化事業亮點紛呈。建成市非遺保護及羌文化中心、群眾大舞臺等標誌性工程,啟動國際學生感知漢文化基地項目,打造了《漢頌》《青木川傳奇》《風過菜花黃》《漢水漢中》《漢中天坑》等精品力作。2017年末,文化館站共計172個,是1978年的11.5倍;公共圖書館7個;圖書總藏量114.9萬冊,是2007年的2.4倍;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9.3%,比1978年提高50.3個百分點。

醫療水平顯著提高。2017年末,擁有各類衛生機構987個;床位數2.24萬張,是1978年的3.5倍;衛生技術人員2.39萬人,是1978年的2.7倍,年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9.94%,比2007年提高10.1個百分點。

創新驅動日益彰顯

高質量發展匯聚新動能

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三次產業結構由1978年的51.1∶25.7∶23.2調整為2017年的15.8∶46.3∶37.9,第二、第三產業佔比分別提高20.6個、14.7個百分點。非公經濟佔據半壁江山。2017年,非公有制經濟完成增加值694.76億元,佔生產總值比重為52.1%,比2005年提高9.9個百分點。

科技創新突飛猛進。成功獲准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建設,組建市綠色循環暨產業經濟研究院,科技創新能力綜合排名躍居全省第4位。2017年,共取得科技成果95項,專利申請量2118件,專利授權1257件,分別是2005年的1.6倍、21.8倍、18.0倍;在冊高新技術企業29家,是2005年的3.6倍;技術合同交易額1.8億元,科技進步貢獻率達43.6%。

新興動能加快成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潮湧動。2017年末,登記註冊市場主體達16.99萬戶,是1989年的296.4倍;其中新登記註冊各類市場主體2.44萬戶;全年新增“四上”企業469戶,創歷史新高,經濟追趕超越的後續動能不斷增強。新業態、新產品、新模式來勢洶湧。2017年,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64.16萬戶,是2005年的13.7倍;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953.88萬件,是2013年的5.3倍;網絡約車、遠程教育、在線醫療、數字家庭、智慧社區等新服務模式不斷湧現。

挽住雲河洗天青,物華更與歲華新。古老的漢江,孕育美麗富饒的天漢沃土;勤勞的人民,譜寫改革發展的壯麗篇章。站在新起點,朝著新座標,漢中正以更加堅定的信心、更加昂揚的鬥志、更加務實的作風,邁向追趕超越新徵程,書寫“三市”建設新華章!

大家都在看

「聚焦」沐改革春风 看汉中变化|“数读”汉中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

轉發,讓更多人知道!

「聚焦」沐改革春风 看汉中变化|“数读”汉中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

監製:付海旗

審核:高 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