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姜昆:相声应该是精神层面的欢乐剂

□ 本报记者 陈巨慧

《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决赛正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播出。大赛首次将相声与小品融合亮相,为两大语言类节目形式提供更具有包容性的舞台,释放出1+1>2的喜剧效果。10月3日下午,相声组评委,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接受了媒体群访。

不应只是情绪上的出气筒

10月4日晚,《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总决赛继续进行,第三场比赛将准时开赛。小品组中,张霜剑的《生日》,曹毅、张晓冬、沈远、陈思清的《共享单车的一天》,石磊、李源、陆兰珍的《清白》等三个节目将给观众带来“笑”果十足的表演;相声组中,李涵、迟永志的《现代病》,金岩、马春然的《三把斧子》,孙静、张超、魏铭淇、李南、范超的《接电话》将让观众看到耳目一新的表演形式,在风趣幽默中反映了现实问题。

“说相声要做到针砭时弊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事情,但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和一蹴而就就能完成的事情。”姜昆说,相声创作中有一个误区,过去写的相声,那是在刚刚冲破思想束缚和禁锢的时候写的,大家伙儿说“你们相声好,讲了咱老百姓想讲而不敢讲的话。”可是,现在老百姓已经是畅所欲言了,相声创作就不能一窝蜂地去找热点、找不足,看看老百姓对哪些东西不满意、发牢骚,就用相声语言来替群众撒气。这样满足一时的痛快,但缺乏对生活深刻的挖掘和思考,以及引导和引领。“我们不应该是情绪上的出气筒,应该是精神层面的欢乐剂。”

姜昆表示,当前相声创作的难点关键在于作者有没有耐性,能不能耐得住长期深入生活的那种艰苦。“过去我跟马季老师去深入生活,一去就是一个月、两个月,得考验能不能静心地创作,耐不耐得住内心的孤独,一遍遍拆解辨析地折腾,去打造精品,这个我觉得是应该做的。”

相声演员的“三新”与“三敬”

从大赛启动到如今进入决赛,看过了众多相声作品后,姜昆也颇有感触。他认为,演员首先得有“三新”。第一,气质上得新。相声产生于市民阶层,街巷市民的气息总在相声的表演当中存在。侯宝林先生最早提出了“雅俗共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市井气息的东西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个时候就需要新的风气、新的精神面貌。第二,语言要新。诸如“你别挨骂了、没听说过、呸”等这种语言在过去的相声语言当中是存在的。但是新时代的相声演员,他们一定要在自己的语境上有反映新时代的表达方式。第三,表演方式上要有新东西在自己的作品当中。过去,我们表演老太太时,吧唧嘴里面牙都没有了,但现在的老人家都很注意保护牙齿,过去那种老态龙钟的样子已经很少见了,所以这种旧的表演程式,也应该逐渐消失。

相声演员还要有“三敬”:对观众有敬爱之情;对舞台有敬畏之感;对艺术要有敬业之恭。别当玩儿似的,“俩人儿耍贫嘴只要把人逗乐了就行”这就降低了标准,相声既然是语言的艺术,那就是要千锤百炼。

曾创办相声网赔光前半生积蓄

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当段子手的网络时代,相声如何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与今天的受众对接呢?姜昆说:“我快七十岁了,这个问题不管提了多少年,还是一个新鲜的问题。我在1999年不到五十岁的时候,就开始搞网络,搞了中国相声网,我和丁磊、张朝阳在1999年被提名了中国十大网络名人。可后来在资本市场的运营上,我比较低能,被市场淘汰了,把我前半生的积蓄全都赔光了,就差卖房子了。”

尽管不再运营网络媒体,但姜昆了解新媒体的个性化、互动性,“这种传播方式这么重要,新媒体上面的内容,比如网络段子应该引起我们文艺工作者,尤其是担负大众欣赏情趣和价值取向责任的作者和演员的重视。我讨厌网上不负责任的胡说,但是我欣赏网友们充满智慧的语言和艺术灵感。你得承认,现在我们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迷上了曲艺这样一个现实。所以我希望年轻人成为我们传统优秀艺术的传播者。我特别希望、特别敬重喜欢我们相声艺术的这些年轻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