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 物联网+区块链,沃尔顿链项目解读

Waltonchain 中文名为沃尔顿链,它是一个典型的物联网+区块链型的项目,此项目采用了射频识别技术RFID技术,之所以取名沃尔顿链是为纪念射频识别技术的发明者查理·沃尔顿。

此项目于2016年年底开始实行,项目团队由中韩两国人士组成,旨在通过区块链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协助供应管理变化,重塑供应链,解决现有物联网痛点,实现软硬件交互和价值传递的新一代物联网生态。

要理解这个项目,必然要明白其核心原理,其使用的射频识别技术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查理·沃尔顿在1973年首次取得相关突破,并申请了相关专利,并终身这个领域持续耕耘,致力于RFID技术的发展。

物联网+区块链,沃尔顿链项目解读


目前,RFID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各种应用,射频识别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可以看到无处不在的RFID。

那么什么是射频识别技术,其又如何实现物联网技术与区块链的结合?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

短距离射频产品不怕油渍、灰尘污染等恶劣的环境,可在这样的环境中替代条码,例如用在工厂的流水线上跟踪物体,长距射频产品多用于交通上,识别距离可达几十米,如自动收费或识别车辆身份这些使用的都是射频识别技术。

还有在无人超市购物的技术环节,通过为每件商品添加RFID标签,然后借助视觉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进行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以完成商品销售,这些采用的都是射频识别技术。

如何实现物联网与区块链的结合?目前物联网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不同的硬件互联的可能性和需求在上升,但是由于不同的硬件来自不同的厂商,现存多种协议,导致不同厂商的设备无法兼容,如何解决不同厂商的设备与设备、设备与平台之间的兼容性成为了物联网发展的难题。

物联网+区块链,沃尔顿链项目解读


根据项目团队披露的信息显示,沃尔顿链为实现硬件和软件的结合,在硬件设备方面,研发了自己的RFID芯片,并在硬件设备上集成了不同的接口,以实现不同协议和端口的兼容性。

根据沃尔顿链官方的说明,为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其拥有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案。

其一、通过传感器上传数据。传统的传感器在采集数据后直接将数据上传到中心化的服务器上,数据用户自行保管。沃尔顿链不同,其对传感器进行了改进,采集的数据在经过内部的主控模板后,会对数据进行处理,转化成标准的数据包,对这些数据进行特定运算并抽取数据指纹,并进行签名,随后上传到区块链上。

其二、其对射频识别的标签进行了改进,内置一个SOC核心芯片,芯片内运行一个沃尔顿链的全节点。当读写器读取数据后,将对数据进行加密、打包和存储等处理,然后调用RFID的通讯模板将数据上传到沃尔顿区块链上,这种方式可以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和真实性。

两种方案看似矛盾重复,事实上它们被用于不同的场景,在测量观测这种领域,使用传感器直接了当,如温度、湿度。芯片方案则适用于物流等流动性强的领域。

物联网+区块链,沃尔顿链项目解读


在软件方面,沃尔顿链开发了属于自己的主链,在规划设计上将可以根据客户或用户的需求定制子链,并运用跨链技术实现链上数据的交互。

共识机制:沃尔顿链使用的是WPOC(waltonchain proof of contribution)机制,事实上这种机制由我们常见的两种机制和一种少见的机制组成组成即:POW+POS+POL(Proof of Labor)。

前面提到了这个项目采用了子链的方案,首先其母链即主链上采取的是POW+POS的混合共识机制(前面写的DCR采用的就是这种机制,在此不再赘述)。

而POL主要作用于跨链节点,是沃尔顿区块链中各个子链与母链、子链与子链间进行数据交换或代币交换的工作证明。

在项目进度方面,此前有两个项目宣布采用了沃尔顿链的技术,分别是Freyrchain和福建龙海市的海澄食品工业园其将鸡蛋的数据上传到了沃尔顿区块链上。

物联网+区块链,沃尔顿链项目解读


目前项目还是保持着一定的活跃度,目前该项目的windows钱包和安卓钱包已经面世,但IOS版本的钱包尚未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此项目目前并没有公开代码库,官方声称,在经过彻底的安全测试和可靠性验证后将会选择合适时间开源代码。

此项目的定位十分明确,专注于物联网方向,但项目难度较大,不仅受区块链技术影响,还包括物联网技术屏障。目前物联网本身也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同时此项目存在一个所有物联网项目都存在的硬伤,就是传感器成本和硬件设备的维护费用较高。

如果要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应用,除了必须解决目前区块链技术上的瓶颈之外,还需要解决硬件设备费用高昂的问题,否则,高昂的硬件成本必定会导致项目的大规模普及和应用难以进行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