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郭松龄和姜登选有哪些恩怨?为何一定要杀掉他?

木剑温不胜


郭松龄和姜登选同为奉系军阀张作霖部下,同为奉系“五虎上将”之一,并且他们都属于东北军的新派军人。但在郭松龄反奉战争中,姜登选却被郭杀掉。郭松龄为什么一定要杀姜登选呢?

郭松龄

说起来郭松龄和姜登选很有渊源,他们都是清廷奉天巡防营统领朱庆澜的部下,后来朱庆澜调四川任职,两人又同时跟随入川。只不过当时姜登选职务高于郭松龄,武昌起义爆发后,朱庆澜担任四川军政府副都督,姜登选任军政府总参谋长,郭松龄在他们手下担任营长。后来朱庆澜遭排挤离开四川,姜和郭先后回到东北,又一起在张作霖手下当差。

当时奉系军官中有老派和新派之分,所谓老派指的是张作霖的那帮老弟兄张作相、吴俊升、汤玉霖等人,原来大都是胡子出身,后来跟随张作霖发迹;新派指的是学堂出身的年轻军官,按照毕业学校,新派又分为士官派(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陆大派(中国陆军大学)、保定派(保定军校)和讲武堂派(东北讲武堂),郭松龄和姜登选就分属陆大派和日本士官派。

郭和姜资历、年龄、能力和学历相当,互相不服。第二次直奉大战后,姜登选受张作霖重用,担任了安徽督办,而郭松龄却受了冷落。1925年11月22日,郭松龄在滦州通电,要张作霖息兵下野,将政权交给张学良。第二天,在安徽遭孙传芳攻击的姜登选撤回东北,经过滦州时被郭松龄扣留。

23日,郭军向山海关发起攻击,但遭到山海关守将张作相拦截,郭军吃了大亏。郭松龄随即回击,攻克山海关。郭松龄对遭张作相截击一事耿耿于怀,于是将姜登选枪毙作为报复。几天后郭松龄幕僚齐世英才知道此事,大惊失色,连忙去问郭松龄,郭恨恨地说:“他们打我的人,我就干他们。”所以说,张作相在山海关伏击郭松龄是姜登选致死的主要原因。姜登选为人正派,深受官兵拥戴,郭松龄与其虽然主张不同,但毕竟有多年的袍泽之谊,完全没必要将其置于死地。齐世英后来也在回忆录中说,杀害姜登选是郭松龄失策的地方。

郭松龄被张作霖暴尸三日

不久,郭松龄兵败。1925年12月24日,郭松龄夫妇被奉军逮捕,就地枪决——此事距姜登选之死不足一月。


民国年间那些事


张作霖在第一次直奉战争失败后,痛定思痛,深感部队暮气沉沉锐意改革,于是军中出现了以杨宇霆为首的士官派和郭松龄李景林为首的陆大派,张是靠旧巡防营起家的,老一辈的张作相,吴俊升,孙烈臣也是一样,这些人不更动。

杨宇霆为首的士官派在奉军改革后占主流地位,这一派人物有姜登选,韩麟春,戢翼翘,等人,他们一色为日本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杨又是张的军事智囊,张对杨几乎是言听计从。郭松龄是在奉天讲武堂当教官时结识的张学良,小张是郭的学生,小张十分敬佩郭,结为至交,可以说是奉军中的太子派。

二次直奉战争中,姜登选因排挤郭,郭险些撂挑子不干了,小张把郭追回来,苦劝,郭才继续干。这是姜郭二人不睦主因之一。战争后,李景林,姜登选,甚至杨宇霆都有了一省地盘,郭出力最大,最关键,毫无奖掖,岂不搓火。尤其是姜,郭认为他能力于己不足十一,居然忝占一省,尤其搓火。

郭在奉军中比较受孤立,因为他器量狭窄,虽然有能力但人际关系打理不好,有点恃才傲物的感觉。唯有小张能驾驭得了。

郭杀姜是在郭反奉初期的时候,姜丢了江苏地盘回奉天正好路过郭的防地,姜当时还不知道郭已经反了,郭在姜途径的车站把他拦了下来,两天后杀了。

后来郭兵败被俘,老张的本意是让郭回来当面对质一下,杨宇霆怕夜长梦多,郭回来老张没准还饶他一命,就跟老张说万一日本人使坏后果不堪设想,于是郭就被杀了,一同罹难的还有郭的妻子。民初政客林长民附郭,也死于战败逃难途中。

可以说姜的仇杨宇霆替他报了。

值得一说的是,后来的为新疆王,盛世才是郭的老乡,起初也在奉军中供职,因郭的推荐赴日本陆大留学,归国后在南京政府上班,金树人主政新疆时,问南京要军事人才,就把盛派去了,盛有权谋,几年间,就成为了新疆王。没有郭的话,盛难以有此成就。


月圆君


郭松龄是张学良仗之以韩信的军事奇才,他对张学良有着韩信辅助刘邦的功劳,但却生出了韩信一直没有生出来的反心,他带领着张作霖交由他掌管的东北军三分之一兵力,举起了渲天的反旗,拉响了反叛张作霖的战争。

他将自己立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扬言为了消弥军阀的混战才不得不做出此举,但实际上却是因为自己气量不够所进行的反叛。

郭松龄最终因为三个原因失败了:

第一个原因就是他手下的士兵虽然听从他的命令,但却是张作霖花了大价钱供养起来的士兵,张作霖就是他们的衣食父母,在他们的心目中也非常有威信,所以他们才会在后来打仗中暗中的放水,高喊着张家粮,不打张家人的口号,导致原本应该很强大的军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实力,这是最大的失败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是郭松龄和冯玉祥等人的联盟破裂,冯玉祥违背了和郭松龄之间的约定,最终使郭松林只能独自一人面对张作霖,之前打好的小算盘全盘崩溃,使郭松龄埋下了失败的伏笔。


第三个原因就是当时张作霖借助了日本军队的帮助,当时日本在东北境内驻扎着一支军队,在他们的飞机轰炸下郭松龄等人方寸尽失,在他们满天撒下的传单下,郭松龄手下同样军心涣散,所以也成为了失败原因。

郭松林的早年跌宕起伏的人生,最后他回到了东北老家

郭松龄是陆军大学的高材生,拥有着非常丰富的军事理论知识,毕业后投靠过四川的军阀,只不过后来四川军阀采用“川人治川”的方略,所以郭松龄和其他的外省军官一起被驱逐出川,在被赶出四川之后郭松龄过上了一段平淡的日子。

他后来听说自己的老上司正在孙中山的手下担任着重要职位,所以他向南来到了广州,投奔了孙中山,其实郭松龄在早年学校生涯中就已经接触到了孙中山的同盟会,并早已经成为了同盟会的会员,此刻来到孙中山的身边他的情绪越发激昂,正准备展开一场雄心勃勃的奋斗时,事情又发生了改变。

命运总是如此坎坷,1917年孙中山的护法运动失败了,很多跟随孙中山的军官们都被军阀赶出了广东,失望、无奈、惆怅占据了郭松龄的内心,所以他失落的回到了他的东北老家,在东北他成为了张学霖东北讲武堂的讲师,并在这里接触到了学生张学良,慢慢成为了张学良最信用的得力干将。

郭松龄受到自己学生张学良的信任,因此有了在奉军中发迹的机会

由此郭松龄开始走上了他人生的巅峰,张作霖为了培养自己的儿子在军中的威信,所以也重用起了郭松龄,他将郭松龄和张学良分配到了一起,虽然分有两支部队管理,一支归张学良管,一支归郭松龄管,但实际上两支军队的真正领导者还是郭松龄。



这两支部队原本颇有匪气,有着很多旧军阀部队所带来的不良习气,在郭松龄采用新式的训练方法下,这两支部队开始变得精锐了起来,在后来立下了不小的战功,同时因为托着张学良的名头,所以张学良在军中的地位也越发水涨船高起来,也带着郭松龄的地位在张作霖的心目中越来越高。

在张作霖和直系军阀吴佩孚作战的时候,手下的各支部队一和吴佩孚接触就瞬间崩溃了起来,这个时候只有郭松龄带领着的部队安稳了下来,为张作霖保留了最后一丝体面。



郭松龄的傲气以及他因为没有获得对等的赏赐而进行的造反

再加上后来的数次大战功,因此导致了郭松龄心高气傲了起来,他觉得他自己是东北军中真正会打的人,其他的人不过是掌握着权势、没什么能力的军阀罢了,连带着,他在心里也有些看不起张作霖了。

在他的内心真正奉行的是孙中山的救国理论,他觉得只有孙中山那样的人才能给整个国家带来希望,而张作霖这样的军阀只能起到阻碍国家统一的作用,所以就在心里埋下了反张作霖的种子。



最终迫使郭松龄内心反叛种子疯狂生长的原因是:

张作霖并没有给自己所想要的地盘。

当时的郭松龄为张作霖立下了巨大的功劳,但是张作霖知道郭松龄的傲气,所以一直没有给郭松龄太高的职权,以防他膨胀起来以后张学良控制不了,所以他一直将郭松龄留在张学良的身边想好好的打磨他一番。

但是郭松龄在看到张作霖将没有立下太大战功的杨宇霆、张宗昌、姜登选分别封为江苏、山东、安徽督军,而没有给自己这个最大的功臣赐予封地的时候,他内心的反意越加膨胀了起来,最终在张作霖向日本购买武器准备引兵向南争夺天下的时候,郭松龄反了。


奉军五虎将的姜登选之死以及郭松龄的气量

姜登选就是在去劝郭松龄放弃造反的时被郭松龄所杀的,姜登选和郭松林、杨宇霆一样是张作霖手下的五虎将之一,姜登选和郭松龄早年的时候就已经结下了梁子,当时正是行军打仗时,姜登选因为害怕郭松龄抢了自己的头功,所以就在开过一次军事会议之后,阴里阴气的调侃了一句郭松龄。


没曾想郭松龄这么经不起刺激,在被调侃过后,直接带着手下几个团的部队离开了战场,后来是在张学良的苦苦劝说下,才重新回到了战场中,但也正因此他将姜登选记在了心里。

虽然之前两人偶有摩擦,但没有太大的冲突,但自此之后,摩擦更加激烈了起来,他后来借一次机会想杀掉姜登选的好兄弟,在姜登选苦苦劝说无果后,是求到了张作霖那里郭松龄才不得不作罢的。

正因为早前郭松龄对姜登选埋下的仇恨,所以才在造反后,姜登选奉张作霖之命来劝说郭松林的过程中,因为谁也说服不了谁,在姜登选骂了郭松龄不忠不义之后,被郭松龄拿了下来,将其杀死了。

郭松龄口号的变化以及他的最后败亡

郭松龄一开始打张作霖用的名号是“除掉张作霖、扶助张学良”。在他的宣传中,张作霖成为了一个害国军阀,而张学良才是东北真正的希望,只有扶张学良上位才是真正对国家有益的,正因为在他的鼓动下,郭松龄在开始的时候才能带领着张作霖的手下士兵们反叛张作霖。

后来在准备兵临沈阳的时候,郭松龄的口号又变了,他感觉时机成熟了,所以他撕下了自己的伪装,不在家托着张学良的名号,直接对张学良本人宣起了战,他也因此失去了名义上的正统,成为了一个人众所皆知的不忠不义之徒。

这个时候士兵们才真正得知了郭松龄的野心,然后在张作霖借日本人的飞机在郭松龄的部队上方发放讨伐郭松龄以及谅解士兵军官们的宣传单下,郭松龄手下的部队这才全部拒绝了郭松龄的命令。

甚至准备打算兵变除掉郭松龄,幸亏郭松龄机敏,带领着自己手下的卫队接走了自己的妻子,最终和他的妻子二人化装躲到了乡下,但很快又被张作霖的部队追寻到了,夫妻二人直接在押解回沈阳的时候被处死了。


张学良与郭松龄之间特殊的情感

当时的张学良有感于郭松龄曾经对自己的帮助,所以他觉得郭松龄只是一时的迷途,他在当时甚至想保下郭松龄一命,但当时押解郭松龄的杨宇霆深知张作霖的意思,所以在半路处死了郭松龄。

郭松龄的死对张学良打击很大,因为他以前的所有意气风发都是郭松龄一个人为他撑起来的,他深知自己没有什么领兵能力,所以在郭松龄死后身体中仿佛失去了一根支撑着自己的柱子,精神崩溃了起来,在他的晚年,每每跟人谈起郭松龄的时候,都会表现出了非常的感叹,称如果当时郭松龄没有被处死,那日本人就绝对不敢发动九一八事变。

这就是张学良与郭松龄之间的特殊情感,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即便郭松背叛了他的父亲、背叛了他,他都可以既往不咎。


所以说郭松龄之所以会杀掉姜登选,原因就是他的气量不够宽广,姜登选因为调侃了郭松龄一句,最终导致了祸从口出,也为自己后来的杀身之祸埋下了深深的伏笔,也就是从那一件事情起,姜登选成为了郭松龄的眼中钉、肉中刺,这才铸就了他后来的死亡,正所谓是得罪谁,也不要得罪气量短浅的人,因为这样的人往往很可怕,即便没有当场发泄出自己的怒火,但也绝对会在你不注意的时候倒打你一耙,让你防不胜防,躲不胜躲,历史给了我们很好的教训。


孤客生


郭松龄和姜登选都是张作霖座下奉系五虎大将,是张作霖在军阀混战期间极为信任的人,然而从品行上来说,都不咋地,尤其是张宗昌,那更是一个混世魔王,对于郭松龄,大部分人的印象都来自张学良的评价,纵横查了很多资料,实际上郭松龄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郭松龄机敏狡诈而城府深,还自视清高,狭隘偏执,因此奉军里面都管郭松龄叫郭鬼子。在电视剧《少帅》中的郭松龄的形象,也是以张学良为视角刻画的,主观性太强,张学良这个人心眼好,识人能力差。

姜登选与郭松龄的为人恰恰相反,是一个为人豪爽,和蔼可亲的将领,在奉系将领中口碑很好,再加上奉系内部派系林立,郭松龄是陆大派,姜登选是士官派,所以双方谁也看不上谁。

实际上这两个人的渊源还挺深,当年在四川保路的时候,两个人都在朱庆澜将军手下共过事,而姜登选的资历明显高于郭松龄,到了奉系之后姜登选又为张作霖所倚重,先后担任奉军总参议,奉军悬链总监,在第二次直奉大战期间,奉军兵分五路,姜登选是其中第一军的军长。

郭松龄在四川的时候就不如姜登选资历高,托人找关系才到奉系谋了个差事,结果还是坐冷板凳,但是郭松龄这个人也很有一套,那就是拉拢张学良,前面已经说了,张学良识人能力差,当然,驾驭能力也差,给了郭松龄一飞冲天的机会。

论资历、能力、战绩郭松龄可能都不如姜登选,但架不住张学良说你好啊,经过张学良的推荐,在第二次郭松龄担任第三军的副军长,如果不是张学良当正军长,还真就不知道这个副军长会是谁。

然而正是山海关大战,让郭松龄开始对姜登选恨之入骨,在山海关大战中,张学良和郭松龄的第三军负责正面进攻,陷入苦战,姜登选与韩麟春率第一军从侧面进攻,并且率先传出捷报,在随后的作战会议中,张学良认为从正面战场抽调精锐部队让郭松龄去增援姜登选,从侧面突过去。

姜登选本来不希望郭松龄来抢功,但是作战计划是少帅下达的,并且十分有道理,也表示同意,在会议结束的时候,姜登选说了一句风凉话,意思是郭松龄跟着他们第一军沾了光,结果郭松龄就说了一句“我郭某从来不沾别人的光,我还是从山海关正面打过去!”说完掉头就走。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而郭松龄作为副军长,竟然不听从军事指挥,除了说明张学良驾驭人的能力不够外,也说明郭松龄心胸太狭隘。

如此大事,姜登选必然要上报张作霖,随后二人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打赢了直系后,奉系迅速占领了山东、安徽、江苏等地,原来张作霖打算让郭松龄去安徽,姜登选去江苏,结果杨宇霆也想要当个督军,张作霖就把江苏给了杨宇霆,把姜登选安排到了安徽,郭松龄啥也没捞着,自然心生怨恨。

1925年郭松龄倒戈反奉,姜登选前去劝阻,新仇旧恨加一块,郭松龄立马将其扣押,郭松龄先是劝姜登选和他一块反奉,姜登选不同意,于是郭松龄就下来枪杀姜登选。

由此可见,郭松龄杀姜登选是因为前面结下很多矛盾,而姜登选在军中威望甚高,如果郭松龄不杀姜登选,很可能引起军心大乱,说到底是姜登选阻挡了郭松龄反奉的道路,郭松龄这个人本来不讲什么江湖道义,所以莫说是姜登选跟他有那么多的矛盾,就是没有矛盾,阻碍他上位,他也依然会痛下杀手,这就是小人的本质。

在杀完姜登选后,草草就给埋了,据说后来韩麟春给姜登选迁坟的时候,打开棺材发现棺材内木板上全是爪印,原来姜登选没有被打死,而是活活闷死在棺材中。

现在研究民国历史的很多学者都认为,郭松龄杀姜登选是造成他失去军心,并且最终覆灭的重要因素之一。


史论纵横


郭松龄枪毙姜登选,是因为私愤,也是因为公仇,当然也怪姜登选自己送人头。

郭松龄之所以反奉,一则是因为感觉自己不受重用,张作霖让自己坐了冷板凳;二则受到了张作霖与日本的“暧昧关系”的刺激;三则是郭松龄性格中的弱点,他气量不够。

张学良与郭松龄的关系一直很好,郭松龄早年经历坎坷,当然,也是因为早年的经历造就了他。

1905郭松龄年考入奉天陆军小学堂,后来又被报送奉天陆军速成学堂,速成学堂毕业后入盛京将军衙门任职,得到了朱庆澜的赏识,曾随朱庆澜入川,1912年考入北京将校研究所,1913年又入中国当时的最高军事学府——陆军大学深造。从陆军大学毕业后,郭松龄曾在北京讲武堂任教官,后赴广东投奔孙中山,在孙中山“护法”失败后返回了奉天,然后在东三省陆军讲武堂任战术教官。

郭松龄在东三省陆军讲武堂迎来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在这里,他结识了张学良,更得到了张学良的信任和赏识,对于张学良而言,郭松龄是一个亦师亦友的人。

张学良为什么能够带出一支奉军精锐部队?因为是郭松龄帮他练出来的,张学良在晚年也承认了这个事实。张学良也给予了郭松龄足够的信任,一句“我就是茂宸,茂宸就是我”便将几乎所有的事务甩给了郭松龄。

但是,张学良对于郭松龄这个人的评价却算不上好,他说郭松龄性情暴躁、猜忌心重,说他比女人还小器。

郭松龄是奉系“太子爷”张学良的得力助手,是智囊和军师,可是奉系“皇帝”张作霖的得力助手和智囊却是杨宇霆。

张作霖重用杨宇霆,可是对于郭松龄却似乎在有意打压。第二次直奉战争的时候,郭松龄的功劳可不小,可是张作霖在战后分封的时候却故意漏掉了郭松龄,给了杨宇霆一个江苏督办,给了李景林一个直隶督办,给了姜登选一个安徽督办,唯独郭松龄什么好处也没捞到!

凭什么?郭松龄心里很不爽。

奉系是一个军阀派系,可是在奉系内部却也有着不同的派系,郭松龄是“陆大派”,杨宇霆和姜登选则是“士官派”,在政见上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这也是郭松龄看杨宇霆、姜登选不顺眼,后来反奉的原因。

郭松龄之所以枪毙姜登选,未尝没有报复“士官派”压制他的原因。

实际上,姜登选的经历与郭松龄有不少相似之处,他也曾经在朱庆澜部任职,也跟着朱庆澜去过四川,他跟朱庆澜的时间比郭松龄要长不少,但是郭松龄投奉的时间稍早于姜登选。只是遗憾的是,郭松龄虽然得到了张学良的赏识,可是张作霖重用的却是“士官派”。

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后,张作霖有心整顿奉军,所以在1922年7月成立了东三省陆军整理处,孙烈臣任总监,张作相和姜登选任副监,张学良任参谋长,但是实际负责整顿军务的是姜登选。姜登选走到这一步,已经进入了奉系的核心层,可是郭松龄却仍然只是张学良的副手。

第二次直奉战争的时候,郭松龄带着第三军打山海关,姜登选带着第一军打九门口。但是,姜登选在九门口打开局面的时候,山海关这边不仅进展不顺,死伤也不小,所以张学良便将郭松龄调去九门口协助姜登选,这一调,出问题了。郭松龄认为张学良不信任自己了,自己没有打下山海关,心里也觉得丢人和惭愧,所以老老实实去了九门口。可是,他带着第三军到了九门口后,很快便和姜登选吵了起来,吵完了以后拉着部队连夜离开了九门口。

张学良听到消息后,也愣了,郭茂宸你又怎么了?因为这事,张学良还被韩麟春奚落了一句,你看你,把这个郭松龄惯的!

张学良脸上有点挂不住,然后也连夜去追赶郭松龄,最后用了朋友、学生和长官这三个身份终于将郭松龄连劝带压地给带回九门口去了。这里又发生了一件趣事,郭松龄在白天带着人到了九门口,直军说奉军增兵了;等到晚上,郭松龄一声不吭地带着人走了,可是到了第二天又带着人返回了九门口,直军一看,奉军又一次增兵了,可把直军给吓坏了。直军被吓住了,可是郭松龄却憋着一口气想要发泄,所以越大越猛,直军也就越打越怕。

此外,在九门口战役时,郭松龄认为姜登选所部将领陈琛不听调遣,所以想要处决陈琛。姜登选当然不干了,所以去找郭松龄理论,可是郭没理他,执意要处决陈琛。姜没有办法,只好跑去找张学良,最后在张学良的劝说下,郭松龄才没有杀陈琛。谁都知道,郭松龄要处决陈琛,实则意在姜登选。

张学良将自己视为调和郭、姜矛盾的中间人,可是他始终没有调和成功。

郭松龄打着张学良的旗号反奉后,姜登选从滦州返回奉天,途径滦州时,竟然跑去见郭松龄,这一见,郭松龄还能让他走?毕竟姜登选可是一员猛将,让他反过头来对付自己?郭松龄没这么傻,所以果断将他扣了下来。

姜登选也是看不清状况,郭松龄一直看他不顺眼,他不会不知道,居然还敢跑去滦州见郭松龄。别说是你姜登选,即便是后来张学良亲自去见郭松龄,也被郭松龄吊着。

郭松龄当时想拉他入伙,他没答应,然后还对郭一顿臭骂。郭松龄怒了,既然你姜登选不识相,我只好新仇旧恨一块跟你算了。

1925年11月26日,郭松龄下令枪毙了姜登选。

郭松龄以为他能够反奉成功,事实上如果没有日本人的突然介入的话,当年的奉系应该也会变天,只是郭松龄选择了一个专门坑队友的冯玉祥作为合作伙伴,又没有对日本人作好相应的防备措施,最终导致反奉失败。

郭松龄也没有想到的是,他枪毙姜登选以后,只过了一个月,他也被杨宇霆给枪毙了。


宁糊涂


郭松龄,清高自傲,机敏而狡诈,人称郭鬼子,曾经和少帅张学良的关系好到能穿一条裤子,最后倒戈反奉兵败而死,忘恩负义吃里扒外,被世人不齿。

姜登选,与李景林、 韩麟春、张宗昌、郭松龄并称五虎将,奉系名将之一,在张作霖的帐下,立下汗马功劳,他豪爽轻财,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平易近人,深的军民喜欢。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任镇威军第一军军长。


郭松龄和姜登选,虽然都是五虎将之一,但是此二人素来不和,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郭松龄枪杀姜登选呢?

派系不同,水火不容。

当年的奉军内部,有新派和老派之分,老派就是早年跟随张作霖一起起家的几位结拜兄弟,张作相,张景惠,吴俊升等。而新派,又分为士官派和陆大派。士官派主要都是日本军官学院留学归来的这些人,以杨宇霆为首,姜登选,常荫槐,王树常等都是其中坚力量,而陆大派,主要是中国陆军大学和保定士官学院毕业的,以郭松龄为首,张学良对郭松龄代表的陆大派十分赏识。 陆大派和士官派,素来不和,而此二人属于两派的中坚人物,更是势同水火。

第二次直奉战争,郭松龄功高未受赏

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以张学良为军长,郭松龄为副军长的第三军从正面仰攻山海关,韩麟春,姜登选率领的第一军侧面进攻山海关的各个隘口进攻。第一军率先传了捷报。随后张学良在军事会议上提议让郭松龄率领精锐增援石门寨的侧背战场。姜,韩二人虽不情愿郭松龄的抢功,奈何张学良的计策正确,只好赞同。

会议结束后,韩麟春讥讽郭松龄强功,郭松龄一向自诩清高,当场翻脸撤军,破坏了全盘计划,气急败坏的姜登选派韩麟春到张作霖那告了郭松龄一状。对于此事,郭松龄记恨在心。

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奉系内部发生了激烈地盘之争。杨宇霆抢占了江苏,姜登选去了安徽,郭松龄功高未受赏,因此对心中十分不满。而后杨宇霆,姜登选又将苏,皖两地丢失,郭松龄十分气愤的对张学良说:

“东北的事都叫杨宇霆这帮人弄坏了,安徽、江苏失败,断送了3个师的兵力。···要把东北事情办好,只有把杨宇霆这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赶走,请少帅来当家。”

此时,郭松龄心中已经有反意,但是张学良并未察觉。

力劝未果,反被杀害

1925年11月,郭松龄在滦州倒戈反奉,姜登选乘车赴奉途经滦州车站,决定力劝郭松龄止戈息兵。不料进城后被郭松岭扣押,郭松岭曾反劝姜登选与自己合作反奉,遭到姜登选破口大骂,历数郭松龄的叛上谋友,吃里扒外之罪。

郭松岭被气的暴跳如雷,最后将姜登选枪杀,年仅46岁。

总结


郭松龄,郭鬼子,有人说他是清高自傲的理想主义者,我难以赞同。

张家父子信任他,给了他七万精锐,重用他,可他呢?

因为一时的赏罚不公便心存怨恨,忘恩负义,吃里扒外,以国家民族为口号,高举大旗,实则只是个人私欲没有被满足而已。

和姜登选的不和,归根结底算是政见不合,道不同而已,枪杀孤身力劝止戈的姜登选,显露出其卑鄙本性。

更是以张学良的名义起兵造反,陷张学良于不仁不义之境地。

倒戈反奉,窝里斗,令亲者痛仇者快,出于无奈的张作霖只能签订丧失东北主权的合约请求日本人出兵平息叛乱。

至此,存活在夹缝里的东北局势失衡。

事后,张作霖毁约,皇姑屯终被炸死。


大帅一死,少帅张学良仓促即位,无威信无人望无亲信的少主,内有跋扈老臣杨宇霆,外有强敌虎视眈眈,这一切就好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缓缓倒下。


随后在1931年,日本人趁虚而入,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一枪不发丢失东北。

随手关注,祝你幸福。

以上。


木剑温不胜


郭松龄与姜登选皆为奉系军阀张作霖麾下干将,此二人与李景林、韩麟春、张宗昌并称五虎上将。郭松龄反奉的时候,姜登选劝说悬崖勒马,然而面对曾经的老同事,郭松龄反绑着姜登选的双手将其杀害!

两人作为东北军的高层干部,究竟有哪些恩怨,郭松龄为什么一定要杀掉姜登选呢?

二人虽皆为五虎上将,但性情各异。郭松龄机敏狡诈而城府颇深,而姜登选能与士兵同甘苦,和蔼可亲,重义而轻利。性格的差异也决定了二人素来不和,在一定程度也为他们俩的结仇埋下隐患。


姜登选在1903时受到黄兴、宋教仁的影响,在日本留学时,参加了孙中山在日本举办的“中国同盟会”。1908年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后在奉天巡防朱庆澜手下任职,官至四川军政府参谋总长。

1922年,归顺奉系军阀张作霖,任奉军总参议。同年4月直系奉系军阀混战,奉系吃了败仗,张作霖任命姜登选为副统监,主抓部队建设。

奉系内部素有“老派”和“新派”的说法,“老派”就是那帮张作霖的拜把子兄弟,基本上都是实力派,主要包括张作相、张景惠、汤玉麟、孙烈臣、吴俊升。“新派”又包括“士官派”和“陆大派”。

关键点来了,“士官派”大多数是在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以杨宇霆为首,成员包括姜登选、韩麟春、于珍、常阴槐、王树常、于国翰、邢士廉等人;“陆大派”大多数是在中国陆军大学和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的,以郭松龄为首。

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郭松龄擅自改变战斗计划,姜登选派韩麟春到张学良那儿告了郭松龄一状。后来姜登选当了安徽督军,抢了郭松龄的位子,种种事件埋下了郭松龄仇恨姜登选的种子。

姜登选乘车欲与郭松龄面谈时,进城后遭到扣押。1925年11月26日,姜登选被枪毙时,双手仍被捆绑着。

后来韩麟春亲自为姜登选迁坟至原籍厚葬,当开棺时,只见姜登选双手的绑绳已经松开,棺内木板遍布爪痕。原来姜登选被枪毙,没有击中要害,被活活闷死在棺材中,见者无不垂泪!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郭松龄与姜登选之间的恩怨,应该归咎于郭鬼子机敏而狡诈,小才而无大德!



小小嬴政


姜登选,字超六,1880年生于直隶省南宫县(今河北省南宫市),姜登选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曾加入过同盟会,回国后他一直跟随朱庆澜,先后在四川、贵州、广东等多地任职,直到1922年方进入奉系。

姜登选性情刚毅,待人诚实,治军严格,对张作霖也十分忠诚,他与李景林、韩麟春、张宗昌、郭松龄,并称为张作霖麾下的“五虎将”。为什么同属奉系五虎将,郭松龄会杀掉姜登选呢?

第一,两人派系不同。当时的奉系分为“老派”和“新派”,老派多为跟随张作霖起家的功臣,也是奉系的实力派。而新派则分为“士官派”和“陆大派”,士官派多是曾在日本士官学校学习,以杨宇霆为首脑,姜登选也是士官派成员;而陆大派则大多数毕业于中国陆军大学和保定军官学校,郭松龄为派系首领。身处不同派系,无论是因公还是因私,姜登选与郭松龄关系自然不会融洽。

第二,两人在军中曾有矛盾。第二次直奉战争进攻山海关时,郭松龄因不忿于韩麟春和姜登选的讽刺,居然私自调部队撤走,被姜登选在张作霖处告状,心胸并不宽阔的郭松龄怀恨在心。

第三,两人性格不合。郭松龄才华横溢,被张学良视为精神支柱,张学良名下的战功,大多数都是由郭松龄打下的。但是郭松龄虽然才华横溢,但为人刚愎自用,心胸狭隘。奉系东北军将领中,除了与张学良关系好外,郭松龄几乎与张作霖麾下大将关系都相当一般,甚至可以说差。他跟姜登选的关系自然也谈不上好。


第四,地盘之争。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系大获全胜,奉军饮马长江进入上海。战后封赏,杨宇霆去了江苏,姜登选被任命为安徽督军,功高却未赏的郭松龄一个地盘也没有落到手,因此他内心极为不满,迁怒于姜登选。



郭松龄倒戈反奉时,一心忠于张作霖的姜登选亲自面谈郭松龄,意图劝他息兵,反被郭松龄劝合作反奉,遭到姜登选破口大骂。盛怒之下的郭松龄想起了之前的新仇旧恨,下令将姜登选枪杀。可怜军事才华横溢的姜登选,居然死的如此憋屈。


鸢飞九天2018


郭松龄,叫电视剧美化了,其实他有很大的野心,他利用张学良的单纯无知加愚蠢,妄想推翻张作霖,独霸东北,自建独立王国,然后推行所谓的理想国。后来实践证明了,郭松龄那一套根本行不通。

电视剧里面的姜登选是个糊涂虫。真实的姜登选文武全才,极具军事才干,为人忠厚善良,爱惜士兵,深得民心。对张作霖忠心耿耿,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郭松龄非要杀姜登选,

主要是姜登选反对郭松龄谋权篡位,阴谋推翻张作霖。

其次才是姜登选深爱士兵爱戴。不杀姜登选,谁敢跟郭松龄造反。郭松龄也不可能煽得动士兵起义。


笑傲侯


某些政治势力不是为了民族,而是为了一己之私,将对民族干了好事的张作霖阎锡山极尽丑化,而将卖国贼张学良、朝三暮四跟谁反谁的冯玉祥当做好人。其实杜月笙吴佩孚这些人人品超过很多人,对国家对民族做过很多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