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發現洪雅玉屏山《千年阿吒寺尋蹤》

發現洪雅玉屏山《千年阿吒寺尋蹤》

青雲直上九龍窟,科甲名山雲佔峙。

經樓苦讀功名就,靈泉洗墨古遺直。

(題《科甲名山拜名臣田錫》作者:玉屏山人)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山是呵吒山,位於玉屏半山腰,海拔800多米左右,山下有九條山崗綿延,像九條蛟龍逶迤,故又稱九龍山。田錫就是聖仙,田錫太平興國三年(975)進士,在宋初的政壇和文壇享有較高的聲譽。呵吒寺在呵吒山中,呵吒山與寺因田錫而聞名。

發現洪雅玉屏山《千年阿吒寺尋蹤》

(玉屏山千年阿吒寺)

2017年中秋之際,與朋友唐從祥相約,準備到呵吒山一遊,探索尋覓田錫故里。下午二點到九龍山下田錫雕像廣場,廣場由地方文化熱心人王光宏老師發啟,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資助建成,廣場不大,約有一畝左右,廣場邊雅石雕刻的田錫像站立在長方體底座上,雕像兩邊有大理石碑記,田錫(940~1004),字表聖,嘉州洪雅易俗鄉人(今屬四川眉山市洪雅槽漁灘)人,祖籍京兆(今西安),唐末避黃巢之亂定居四川眉州洪雅(今槽漁灘鎮)。曾祖父、祖父均為當時洪雅之名士,太平興國三年(975)進士,官至右諫議大夫。北宋初年政治家和著名作家,在宋初的政壇和文壇享有較高的聲譽。深為宋初士大夫所景仰。 生於晉高祖天福五年,卒於宋真宗鹹平六年,年64歲。

發現洪雅玉屏山《千年阿吒寺尋蹤》

(玉屏山下—田錫像)

離開廣場,往呵吒山而去,我們來到一山崗腳下,遙望遠處山中,一道瀑布從半山中飛騰而下,頗為壯觀,洪雅縣誌記載為東崖瀑布,當地人稱為飛水巖。眼前一條石步階梯向山頂延伸,石階有一米多寬,雅石石板鋪成,兩邊是修長高直的楠竹,茂密的技葉相交,遠遠望去,猶如一條遂道,這裡被當地人稱為步雲梯,我們舉步登上石梯,攀登在石階之上,猶如穿越於時空遂道。田錫由榜眼入仕後,歷任左拾遺、河北轉運副使,右諫議大夫,史館修撰等職,田錫在政治上以敢言直諫著稱,即使是在被貶寂寥時,其好言時政缺失的秉性也不因此稍改,依然秉筆直書,勤諫不諱。把“文死諫、武死戰”這一古訓發揮到了極致。

在25年的政治生涯中,田錫歷仕太宗和真宗二帝。宦海沉浮二十五年以“諫”聞名,德高望重,滿朝頌服。鹹平六年(1033年),田錫病逝後宋真宗閱其遺表後深感遺憾,對宰相李沆說:“田錫直臣也。朝廷少有缺失,方在思慮,錫之奏章已至矣。若此諫官不可多得,天何奪之速乎!” 范仲淹親撰《墓誌銘》曰:“嗚呼田公!天下正人也。”蘇東坡在《田表聖奏議序》中,稱田錫為“古之遺直也!”青青的翠竹,修直挺撥,不正是天下正人田公的寫照嗎?行走九龍之一的山崗脊樑上,猶如騎在龍背之上,龍脊兩側陡峭,茂密的竹木林,使人無法看透兩側峽谷深底。

發現洪雅玉屏山《千年阿吒寺尋蹤》

登山約二十分鐘,眼前的石梯幾乎垂直,石階上面有一山門牌坊,正面寫著“科甲名山”,牌坊為磚結構,硃砂紅色,莊嚴氣勢。登上陡峭的石階,來到山門前,我們都己經氣喘吁吁,汗水溼透了衣服,朋友建議稍作休息,坐在山門之前,這裡居高臨下,眼野開闊,俯瞰山川,宋未抗元的八面山天生城,清朝白蓮教尹益山農民起義約尖峰寺,西漢辟支佛出生地三登山,三國諸葛亮與雍闓握手言和的幹秋坪,張獻忠義子李定國駐兵的晉王坪,唐代悟達國師出生的義恭壩,郝承矞明未抗清的竹箐關。盡收眼裡,歷史風雲如過往雲煙,一切都隨青衣江水滾滾東去。

發現洪雅玉屏山《千年阿吒寺尋蹤》

釋果祥在玉屏山東崖瀑布“祈福”!

拾級登山龍背間,石階萬步似梯懸,居高俯看群山小,翹首仰望路通天。一陣秋風拂來,頓感一絲涼意,走過山門,山門背後寫著“九龍雲窟",呵吒山下九條山崗猶好九龍逶迤而下,東崖瀑布旁有霧洞,常年雲霧繚繞,景象壯觀,故有“九龍雲窟"美稱。繼續攀登石梯,行走龍背之脊,穿越於林蔭深處。石階兩邊苔蘚青青,石步中間腳窩有深深的痕跡,可見歷史長久,歲月的蒼桑。明代嘉靖丁酉年(1537),呵吒寺主持海演大師圓寂後,他的嫡傳弟子湛受接任呵吒寺主持方丈,呵吒寺香客遊人很多,他見朝山之路陡峭不平,道路崎嶇,很是危險,來往非常不便,於是化緣集資,從山腳沿山脊修了石階梯到寺廟,又在中途修建了個亭子,以方便遊人香客休息。後石道毀壞,亭子也不復存在了,2004年田錫千年誕辰之際,王光宏老師主持,得到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及本地村民大力支持下,修復石階梯步,重修山門和亭子。為今後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發現洪雅玉屏山《千年阿吒寺尋蹤》

沿著重重疊疊的石梯,攀登石階一步一步地往山上,終於到了呵吒山頂,一紅磚青瓦的房子呈現在我們面前,房前立著一根石柱,周圍還有不少斷了的石柱,還有石制殘核,這是一座牌坊毀了的殘跡,這牌坊是明嘉靖年間建,牌坊正面是“科甲名山",背面是“九龍雲窟",都是明代進士張鵬手書題寫,文革期間被毀壞。房前正中有一香爐,大門匾額上寫著“天王殿"。天王殿也是彌勒殿,中間供奉的彌勒佛,是佛教的未來佛,是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彌勒,就是慈悲的意思,常懷慈悲之心。彌勒佛肥頭大耳、咧嘴長笑、身荷布袋、袒胸露腹,給人一種隨和親切、貼近生活之感,常有寬宏大量、大度容人的意思。佛教造型多做疾苦慈悲之像,唯有彌勒佛是個樂觀歡樂的造像。傳說,彌勒佛可以消災除病,保佑平安。他揹著一個布袋,可以包容萬物,經常施捨眾生,因此彌勒佛常有送財納福的寓意。彌勒佛積極樂觀、大度包容、笑對人生,給人們一種皆大歡喜的享受,這正是慈心觀的體現。彌勒佛大腹便便,長耳笑眼,姿態動人,笑意醉人。

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世間可笑之人。彌勒佛兩側站著四大天王,又稱四大金剛,是中國漢傳大乘佛教中四尊守法尊天神的代稱,佛教伽藍中最為重要的護法神,四大天王同時是天界四方天門的守護神,即東方持國天王,名多羅咜,身白色,穿盔甲,手持琵琶,主樂神;南方增長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盔甲,手握寶劍,護法神;西方廣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白色穿盔甲,手持蜃,為傳法神;北方多聞天王,名毗沙門,身綠色,穿盔甲,右手持寶傘,左手握銀鼠,降魔施財之神。根據印度佛教傳說,在須彌山中有一山名犍陀羅山,山有四峰,四大天王便各居一峰,護一方天下,故稱四大天王。在中國明代《封神演義》問世流傳後,佛教裡的四大天王逐步被漢化了,魔家四將被演化為漢化佛教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魔禮海掌碧玉琵琶一把,職調。南方增長天王魔禮青掌青光寶劍一口,職風。西方廣目天王魔禮壽掌紫金龍花狐貂,職順。北方多聞天王魔禮紅掌混元米傘一面,職雨。四大天王使用的法寶演化為“風調雨順”的含義,反映了人民對豐收之年的渴望。

轉到彌勒佛身後,見一武將一手按著金剛杵,金剛杵尖著地,一手叉在腰間,金剛杵也叫降魔杖。這是韋馱菩薩,又名韋馱天,本是婆羅門的天神,後來被佛教吸收為護法諸天之一,在中國寺院通常將之安置在天王大殿彌勒菩薩之後,面對著釋迦牟尼佛像,形像一般是童子面,身披甲冑,手持金剛杵。韋馱菩薩通常為立式,姿勢有三種:第一種為雙手合十,兩腕中橫置一金剛杵,表示這裡接待過往僧人,只管食不管宿;第二種是一手握金剛杵拄地,另一隻手插腰,表示這裡接待過往僧人,管吃管住;第三種是韋馱手中的金剛杵尖向上,表示這裡是皇家寺廟,概不接待過往僧侶。這裡天王殿韋馱菩薩是第二種姿勢。

走出天王殿,對面是大雄寶殿,背靠玉屏山,懸崖峭壁。大殿由條石砌成,氣勢雄偉,大雄寶殿裡,供奉著釋迦牟尼,釋迦是他的族的名稱,牟尼是修行得道高僧的尊稱,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是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太子,他存在於西元前第一個千年的中期,大約生活在公元前566年至486年,中國歷史上春秋時期,與我國孔子和老子同時期,也就是說這個時期,影響中國幾幹年三大思想即道家與儒家和佛家的創始人都生活在這一動亂紛爭的時期。釋迦牟尼生長於富裕的環境,娶妻生子後,大概29歲時出家後,他的足跡遍佈恆河流域,向各階層說法教化。被尊稱為釋迦族的聖人。而釋迦牟尼的德號叫“大雄”,所以叫大雄寶殿。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寶殿就是正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築,也是僧眾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寶殿中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號。大者,是包含萬有的意思;雄者,是攝伏群魔的意思。因為釋迦牟尼佛具足圓覺智慧,能雄鎮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稱他為大雄。寶殿的寶,是指佛法僧三寶。

大雄寶殿旁邊是觀音殿,供奉著幹手觀世音菩薩,按照《悲華經》的記載,在過去的時劫中,當阿彌陀佛仍然為轉輪聖王的時候,觀世音菩薩即為此王的第一太子,名為“不眴”。觀世音菩薩立下宏願,生大悲心,斷絕眾生諸苦及煩惱,使眾生常住安樂,為此,寶藏如來給他起名叫觀世音。《華嚴經》中說:“勇猛丈夫觀世音”。觀世音大約是在三國時期傳入中國的,觀世音是個威武的男子。甘肅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和南北朝時的雕像,觀音皆作男身,嘴唇上還長著兩撇漂亮的小鬍子。在我國唐朝以前觀世音的像都屬於男相,印度的觀世音菩薩也屬男像。千手觀音是是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與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的右脅侍)合稱為“西方三聖”。千手觀音菩薩的千手錶示遍護眾生,千眼則表示遍觀世間。唐代以後,千手觀音像在中國許多寺院中漸漸作為主像被供奉。千手觀音的形象,常以四十二手象徵千手,每一手中各有一眼。佛教認為,眾生的苦難和煩惱多種多樣,眾生的需求和願望不盡相同,因此,就應有眾多的無邊法力和智慧去度濟眾生。無論眾生是想渴求財富,還是想消災免病,千手觀音都能大發慈悲,解除諸般苦難,廣施百般利,佛教經典記載觀音大士,周遊法界,常以種種善巧和方便度化眾生,眾生應以何身得度,即化現之而為說法,即是三十二應,其女性形象可能由此而來。後世的女性形象也可能與觀音菩薩能夠“送子”有關,並且是大慈大悲的化身。

發現洪雅玉屏山《千年阿吒寺尋蹤》

天王殿與大雄寶殿和觀音殿三殿周圍綠樹成蔭,背靠玉屏,懸崖峭壁,三殿之間,花草綠化,桂花飄香,蔬菜爪果,僧人自給自足,悠閒自得,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這時主持釋果祥師父走過來,“阿彌陀佛",朋友唐從祥還雙手合掌還禮“阿彌陀佛,師父,冼墨池與讀書樓在那裡?"果祥師父手指林深處說:“由此去幾分鐘時間便到,阿彌陀佛"。(百年參天古樹)我們沿著林中小路,樹木森天,修長筆立,技葉茂密,林蔭避日,沒走多久,洗墨池呈現在我們面前,池不大,只有幾平方米的正方形池子,只能說是一口水井,旁邊立一方小石碑,上面陰刻“洗墨池"三字,池壁由石板砌成,池深約二米左右,池邊綠樹林蔭,池中蝌蚪自在悠閒,游來游去,池水清澈透明,猶如一方碧玉,縣誌上記載為“碧玉泉"。當地百姓稱為“科甲泉"。泉水一年四季,不幹不溢。幹年以來,無論天旱水澇,泉水依然清澈,從未消退過一點點。相傳當年田錫用此泉水冼硯臺,冼墨池由此而來。田公曾撰寫一對聯“冼盡凡塵澗溪載詠,墨池古蹟溱洧同風”。田公離我輩千年過去了,可冼墨池依然如舊,清澈見底。

發現洪雅玉屏山《千年阿吒寺尋蹤》

(千年呵吒靈泉)

在冼墨池不遠地方的香杉樹裡,我們費盡周折,終於找到當年田錫讀書樓遺址。幾根略帶紅色的石柱,在歲月的風雨中,長了些青苔,混跡香杉樹林中,愰忽之間,幾乎分不清是石還是樹,如果不是有塊石碑,上面陰刻“讀書樓",還真不容易找到田公讀書遺址。石柱一尺見方,高有六七米左右的整塊石條,遺址立著的是三列石屋框架,後來發現在斷了的一列石柱,石房應是四列框架,三通石屋,其中有一倒臥的石拄上,依稀可見一行字跡“皇明嘉靖二十三年四川嘉定州洪雅縣中保鄉徐村呵吒九龍池修建主持比丘淨心月空募"。這行字揭示和交待了幾點問題,讀書摟修建於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洪雅當時六個鄉,徐村屬中保鄉管轄,主持修建讀書摟的的比丘尼淨心師父和月空師父。在一根石橫樑下面有一石穿枋,在枋上刻有不少名諱,有些風化了,模糊不清,只能仔細辨認,經多番考證,我將其內容完善如下,“陝西寧副楊仲瓊,癸卯經魁陳大章,永昌經歷王賢,城固縣丞羅文,英山縣丞羅尚魁,監生劉時、羅尚儒,學官候德昌,生員侯一忠、汪世顯,本山僧眾湛訓、湛受”這本山僧眾後面還有不少僧人法號,字跡不清晰,無法考證。根據清嘉慶《洪雅縣誌》記載,楊仲瓊(約(1490—1554),字子石,號崍山,洪雅縣人,正德十四年中舉人,正德十六年(1521)中進士,任為蒲城縣令。繼而升任德安府同知,補為松江(今上海市松江縣)知府。不久調升為戶部員外郎、郎中。後任為陝西按察司副使,繼又任潼關副憲。致仕後國居洪雅故鄉,怡遊于山水名勝之間。尚留有詩、文《安寧寺義僧同食碑記》和《迥龍寺》。陳大章,洪雅花溪張溝村人,明韓潘紀善陳順禮的三兒子,嘉靖癸卯年(1543)以鄉試第一名中舉人,任大理司務戶部郎,後出任貴州黎平知府。王賢,嘉靖中貢,後任甘肅永昌經歷,在明代,秀才進國子監讀書深造,學成就是舉人稱為中貢,可以參加進士的考舉。羅文為正德中貢,後任陝西漢中城固縣縣丞。羅尚魁是嘉靖中貢後任湖北英山縣丞。監生劉時與羅尚儒還在國子監讀書。湛受為呵吒寺海演大師的法嗣弟子,嘉靖年主持修建了呵吒寺朝山的石梯路。

發現洪雅玉屏山《千年阿吒寺尋蹤》

釋果祥主持攝玉屏山“東崖瀑布”

據陳誨《重建呵吒寺記》文中記載候一忠寄讀於寺,楊仲瓊、陳誨、侯顯忠曾在這裡讀過書,侯顯忠為嘉靖中貢,後任湖南盧溪縣訓導,陳誨為嘉靖中貢,任浙江蘭溪縣丞。這石坊上的名人和陳誨文中提到的文人都是進士或舉人出仕,繼田錫之後都曾讀書於呵吒山,呵吒山鍾敏靈秀,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所以呵吒山又稱為科甲名山。

發現洪雅玉屏山《千年阿吒寺尋蹤》

(田錫讀書樓)

我們走出寺廟後門,進入一片雜木林中,一塊長約6米,高約5米,厚約3米,橢圓形的巨石矗立於路邊,這就是眉山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呵吒寺摩崖造像"。巨石兩而有精美石刻羅漢佛像,一面24龕,一百多形體大小不一的佛像,另一面只有3龕,雕刻著如真人大小的華嚴三聖,地藏菩薩居中,地藏王菩薩,是釋迦摩尼佛在《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中所說的大菩薩,由於此菩薩“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所以稱為地藏。漢傳佛教裡地藏菩薩為新羅國人,唐高宗永徽四年(西元653年),時年二十四歲,出家剃髮為僧,至安徽省池州府青陽縣九華山,開元十六年(西元729年)七月三十日夜成道,時年九十九歲。以“大孝”和“大願”的德業被佛教廣為弘傳。坐騎是諦聽。普賢菩薩居左,在《悲華經》的記載中,當阿彌陀佛為轉輪王時,普賢菩薩當時為第八王子“泯圖”,在寶藏佛前,發願要在像娑婆世界一樣不清淨的國土中,修菩薩行救度眾生。更應當修治莊嚴十千不淨世界,使其莊嚴清淨,就如同“青香光明無垢世界”。

同時要教化無量的菩薩,令他們心地清淨,都能趣向大乘佛法,使這種發大心的菩薩都充滿他所化度的國土世界。寶藏佛即為他將“泯圖”這名字,改號為“普賢”,農曆二月廿一日為誕辰日。文殊菩薩居右,據《文殊師利般涅槃經》所記載:文殊菩薩是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之子,後來出家。文殊菩薩是過去世無量諸佛的老師,曾經引導無數的修行者證得佛果。在《放缽經》中,佛陀也說:今我得以成佛,都是文殊菩薩的恩德!過去無數諸佛,也都是文殊師利弟子,未來當成佛者,也都是文殊菩薩威神力所致,文殊菩薩形象多變,農曆四月初四為誕辰日。華嚴三聖端坐於蓮花臺上,造形精美,三聖頭頂是鏤空雕刻,十分精細。蓮花臺下分別刻著三聖的坐騎:白象、諦聽、青獅。

發現洪雅玉屏山《千年阿吒寺尋蹤》

三聖頭部被盜,也不失為難得的藝術珍品。呵吒寺摩崖造像相傳為晚唐石刻,也有部份為明代石刻,造像形態逼真,形象生動,雕刻精美,衣紋清晰,線條流暢。當地群眾為保護文物,釆取保護措施,作了鐵柵圍欄將巨石圍住,以免再遭破壞。巨石旁有兩顆古老的楠木樹,相傳有百年之久,枝葉茂密,庇護著摩崖造像。路邊到處可見殘基斷石,這裡曾經也是有寺廟的感覺。

我們回到呵吒寺中,來到一竹屋裡,果祥師父介紹了一個藏傳佛家弟子仁欽拉姆與我們認識,仁欽拉姆師父雖然出家,頗有較高的文化修養。果祥師父沏上她自制的茶葉,在寺廟裡與佛家弟子喝茶,交談佛教禪宗文化,真正感受禪茶一味,不一樣的感覺,拋開世俗雜念,品一壺寺廟裡自己生產製作的茶葉,彷彿置身世外,寵辱皆忘,無憂無慮,什麼權力富貴,什麼凡塵情緣,品一口禪茶,靜心問佛,一切皆緣起緣落。呵吒寺的歷史幾經興衰,相傳周朝在九龍山頂建哪吒廟以鎮九龍,以防九龍出山給百姓帶來災害,後來傳為呵吒寺,山為呵吒山,後傳說是馬鳴王菩薩道場,馬鳴王在印度佛教禪宗尊為十二祖,博學多才,能言善辯,研究佛法,四處傳播佛學文化,弘法化眾,影響深遠。中國古代是絲綢發源地,種桑養蠶,結繭抽絲。漢代佛教傳入中國後馬鳴王菩薩被漢化為蠶神,傳說是一位身披白色馬皮的仙女化身為蠶,漢人尊她為蠶神馬鳴王菩薩,古代青衣江流域為蠶叢後裔,蠶桑在青衣江流域歷史悠久,呵吒寺是蠶神馬鳴王菩薩道場。

發現洪雅玉屏山《千年阿吒寺尋蹤》

相傳呵吒寺蠶神馬鳴王道場早於峨眉山普賢道場,且規模龐大,香火鼎盛,教徒眾多,為佛教一大叢林。歷史變遷,幾經興衰,南宋末年,蒙古人大舉南侵,漢人無法抵抗蒙古騎兵,便採用依靠大山作戰,使蒙古騎兵不能發揮優勢,洪雅人在八面山的苟王寨和天生城與蒙古軍展開浴血戰鬥,呵吒寺毀於戰亂,且毀於宋未元初,很有可能洪雅人在呵吒山也曾與蒙古軍隊發生激戰,戰後呵吒山上寺廟被毀。元朝正至五年(1345)僧人法海重建,元末明初,朱元璋進軍四川,與明玉珍在四川展開血戰,戰亂再次波及到呵吒寺,呵吒寺又遭劫數,一場戰爭後,僅存大殿三間,其餘毀滅殆盡。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僧人海演來呵吒寺收拾乾淨居住,後來又逐漸修復。文革期間,呵吒寺再劫難逃,遭遇到毀滅性破壞,寺廟被易為平地,石牌坊與古石碑被打碎。1993年,呵吒寺得以重建,修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和生活用房,一切都回歸到佛緣中來。(呵吒山 唐代石刻)天色漸晚,告別師父,離呵吒寺沿石梯返回作打油詩一首:“九龍雲窟呵吒山,名藍古蹟掩林間。尋覓田公讀書樓,白雲深處訪聖仙。”

(圖文編輯:唐從祥(玉屏山人) ,文章作者:盧亮,洪雅花溪人,田錫文化研究會會員,號逸雅齋人。圖片提供:阿吒寺主持:釋果祥,轉載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