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书法上用笔和结构哪个更重要呢?

别来天恙


《书法结构|楷书10大结构原则之5--顺手书写原则》

闲暇周末,整理了书法结构的第5条原则--笔画顺手原则。其实这篇文章是对前一篇文章的重新整理,修改了其中的一些错误。

一、笔画顺手原则前面4条原则简述

前面四篇文章结合田英章先生推广的工笔楷书风格,初步总结了书法结构的十大结构原则中的前四条基本原则。十大结构原则中,影响作用从大到小的方向进行排序,笔者认为,书法结构原则如同建筑设计,最重要的原则未过于“重心稳衡原则”。其次就是“笔画均称规则”,其三也就是上篇文章的重点--主笔突出原则,这条原则的名称更贴切的叫法应该称为“笔画主辅有别原则”。第四条原则也是关于书法结构的全局的原则,“内敛外展原则”,用人体形象来比拟最终为妥切,人体中宫总是收敛的,而四肢的舒展则显示出人物的活力。接下来的规则就是影响书法结构局部的因素。

图:书法结构的10条原则

其一的“重心稳衡原则”是从总体上处理汉字书法结构布局原则。详细一点地说,书法结构布局就如同修建房屋,第一步就得想到房屋的总体布局合理,在总体上要体现一种“屹立不倒”的总体现态,否则就可能成为危房,谁也不愿意亲近,想让他有些实用观价值,那就难了。

图:书法重心平稳的思考方法

有了第一条原则,房子就可以安全地修建起来,这也算是中华书法“道法自然”的“仿生文化”的首要基因。其次的“笔画均称原则”,这条原则则讲的是另外一种仿生形态模拟的主要实用规则,简单地说,那就是“笔墨”与“布白”在总体上的形成一种平衡感。这种文化原则也许就来源于中华文化习俗中的“众生平等,资源公享”的人文情怀。

图:中国文化中的道法自然

而作为第三个重要规则的“主笔突出原则”,那就是为了明确地修正第二条规则,笔画分布要做到在整体上的“分布均称”形态,但却以不能完完全全的“大锅饭式”的平均分配。这不是人为的理念,更多还是对自然规则的理解与应用。真实世界的自然生态本来就是如此,要不在当今文化复兴的大潮下也不会叫出“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接下来今天一起分析新的第5条书法结构布局原则--“笔画顺手原则”。

二、书法结构之第4条结构原则--“笔画顺手原则”

笔画顺手书写原则,实际上讲的是笔顺规则对书法结构的影响。在文化继承方面可说,也许就是对于书写功夫中的一种人道主义规则体现。在以前的文章中,笔者分析过,笔顺在其形成过程中有两种规则,而非只有一种。一种可以叫做“语义笔顺”;另一种就是常见的规范字规定的笔画顺序,这种笔顺也是人们习惯使用的笔顺--顺手笔顺

图:去字的不同笔顺

这样的分析可能与我们教科书中出版的规范字“笔顺”规则存在某些矛盾。现行的笔顺标准如同我们的交通法规一样,这种规范更像是一种技术性规范。对于某些合体字中的笔顺,可能直接与汉字本身的表达意义存在关联,我们一味只使用“顺手而写”的笔顺就有失本意了。实用书写追求的是速写,自然多使用“顺手笔顺”无可厚非,但是对于艺术书法而言,那等于丢了书法的某种灵气。

图:去字的另一种笔顺

笔顺规范与我们生活习惯、历史经历、文化习惯息息相关,事实上,笔顺规则形成中的可变因素又时时地推动着规范的更新。其实笔者只想实事求是的说,现代笔顺规范虽然作为一种文化技术规范,但它也许并不能完全体现我们书法艺术发展变迁。

图:楷书《海纳百川》

笔画顺手写,是一条最为常用的规则,但就是这种规则中,书法者可以通过调整笔顺的不同,从而形成结构上的差异,展现书法形态变化。上面的“去”字两人种不同的起笔,最后形成的笔势笔力就有所不同。尤其是楷书,这种规则相对严格,类似可变性不高的书法形式尤其值得尝试。在某些情况下,楷书创作的成功法门就在于楷书规则的合理求变。

图:春字的布局状态

二、两种笔画笔顺规则对书法结构的影响;

书法的笔顺即使到了现代社会,笔顺规则在实际书写过程中也只有一种参考意义了。书法这种作品最终是以结果论英雄,作品有人看中或者用这种作品去传达了某种文化信息,那才算作品有了出路,实现了其价值。简言之,笔顺本身对于书法结构的研究并绝对重要,研究者可以从不角度来设计不同的笔顺,当然结构上也会形成各不相同的形态。艺术也好,实用也好,书法总是少不了追求价值与使用价值。

图:书法形态分析

书法笔顺有两种形成原因:其一为语义笔顺;其二为顺手笔顺。所谓语意笔顺,指的是文字书写笔顺是按照象形文字形成过种中符号化字根的语义表达顺序所形成的笔顺。比如,规范性的笔顺就说“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外后里”,这些规则讲的就是顺手书写的笔画规则。"爱"字繁体字“愛”使用两种笔顺书写出来的书法形态就有不同的“笔势”。

图:受的布局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在现代规范字中,其最常用的笔顺习惯是顺手书写。在笔者看来,这种顺手原则源于人们希望提高笔顺处理规则的简单化,其次就是就是为了书写的快速化。这自然无可厚非,但是对于表意的中国汉字书法,多少就会少了些书法语义的内涵了。

图:启功行楷书法《自立自强》

笔者在书写这个爱字时,一开始,就是想不出中间“心”到底该使用一种怎样的笔顺。也许因为“心”与下部“夂”条头穿插融合,形成了爱的异写字。笔者也私下里认为,上图爱字的写法也许本身体就是一种“可以容忍的错误”。简体字将中部的“心”简化成为一横,从而让“愛”成为"爱"。从汉字内涵上讲,爱由心生,有“心”在的爱字还是更为贴切得多。

图:道字书写方法不同风格不同

讨论笔顺规则,对于醉心书法本义研究与创作可能有一些意义,但是对于不追求工笔风格的行楷或者行书,可能表现力就不那么强大了。但是工笔楷书中流畅平滑变化的笔画与总体均称的布白,在风格上与夸张的行书与草书风骚各异。接下来,我们再用一个“道”字的不同笔顺体现不同的风格差别。上图中,先写了“首”再写“走之”,我们可以让“道”字上“首”部写得大一些并让首字头部高高耸立于众多笔画之上,形成的气度自然不同,是不是有一点“欧楷的险峻”气度?!

图:道字先写走之的情况

如果我们将这个“走之旁”边先写,然后再写“首”部,就很难将“首”部写得适到好处的挺拔。笔者就写得很平庸,多了一份规范字“笔画均等”的规矩。可能在有的场景下,昂“首”挺拔的“道”比后面平庸的“道”更好,但换个场景就不样了。此时多关注一下顺手之道也许就是一种妥协。

图:道字不同笔顺下的姿态

启功先生的行楷追求一种流畅,无拘无束,在结构上创新,形成与世以来风格独特有启功体。而经田英章先生推动的工笔楷书,依托欧楷的规则技巧,不但追求笔法的规范,在结构上也更加趋向于规范字风格。因此两种新风格的书体呈出书法世界新繁荣。

楷书结构原则,每一种原则下,可能又对应了多种具体方法,或者几种原则组合下对应着黄自元先生92法中的某几种方法。这当中还包含了欧阳询36法中方法,田英章28法中的方法,当然还有李淳先生的楷书结构88法中的方法。

但是对于初学书法的朋友,先行使用顺手书写的原则来处理书法笔画的笔顺,这也许可以大大降低入门的难度!


创新炎黄


如果我们把文字比喻成一座房子的话,结体和笔法的关係就象楼房骨架与装修的关係。

1/结体好而笔法不过关的人写出来的字就是未经装修的毛坯房,它结构尺寸没有什么问题,差距在于简陋,但说不上丑陋。

2/一个结体失败但笔法过关的字,就是一个内外尺寸布局设计不合理,却装修很精细的房子。比其上一种,这种房子其实更令人生厌。失去合理布局,装修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回归到书法上来说,启功先生认为结体更重要,我赞同。但是结体能力是一种天分,笔法是一种功夫。以前上学时"字写得好的人"一个班里没几个,写书法"结体好的人"也永远是少教人。

曾与书法培机构教学多年的教师交流,说一个班二三十个学生,比较有希望写好的,也就一二人而已!

有的人写了一辈子,笔法完全过关,结体却永远不能过关,永远连自已的名子都写不好,他自己也苦恼万分,只能靠自已的"笔力"和"线条质量"聊以自慰了。


春雨书斋


题主这个问题,其实练字时间稍长的人,都知道笔法和结构同等重要。但从学习的难度和量的积累来说,是结构比笔法量更大,更难。那个更难就是那个更重要。

翻阅历史上所有的书论专著和论言,绝对多数都是讨论结构问题的。不管其书名叫笔势论也罢,叫笔髄也罢,叫什么经也罢。最近的大家启功先生《论书绝句》“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相关。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言犹在耳。为字的结构问题,先生的《启功给你讲书法》,讲字的结构,专题阐述“黄金分割率”。

有关书法方面的专业术语,如疏密,虚实,顾盼,起伏,向背,开合,收放,大小,长短,粗细,轻重,正攲,曲直,方圆,聚散,纵横,松紧,错位,繁简,连断,动静等等,有几组是专门形容笔法的?

以上这些矛盾对比关系,绝大部分是行草书中要呈现出来的对比关系,它基本都体现在结构的复杂多变上。只有方圆,起伏两组与笔法有关,但字法结构上同样有起伏变化。这样看来,何者更难,何者更为重要,一目了然。

仅楷书结构,释智果《心成颂,欧阳询《结字三十六法》,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到黄自元《楷书九十二法》,仍然没有全部例讲清楚结构法。这足以说明学习结构的繁难和重要性。

写大小篆,肯定是结构难。

隶书,楷书,还是结构难。

行草书,练几个月时间,笔法问题就能基本解决,而三五千个常用汉字的字形的熟练掌握,同形(相同的偏旁部首)必变,同字必变,因章法需要随势赋形的变形,需要长期的学习,积累。

写字,一起笔就是笔画朝什么方向,以什么角度行笔的问题。下一笔在什么位置?依次类推,把一个字写出来,首先恐怕不是笔法美不美,而是结构准不准的问题。结构准确优美了,笔法稍加润色就能锦上添花;结构不准,连笔画和偏旁部首的位置搭配都不能协调合度,那笔法好不好就没多大意义了。

笔法就是起笔,行笔,收笔及转折处的一些手势和笔锋的微妙动作,变化再多,无非是幅度的大小变化。讲的再多,无非是在起笔,行笔,收笔,转折上作文章,其本质内涵就这么多。学到手,掌握了,熟练了,就顺其自然每写必能表现出来。而三五千个左右常用汉字的结构,要完全掌握并能随机变化,并表现出种种矛盾对比关系,绝不是练几个代表性的字就能够通会而得以解决,得以丰富的。

那“快乐书法营”的结论是:结构重要,结构很重要,结构比笔法更重要。

一家之言,欢迎拍砖!欢迎朋友们指正,评论,留言。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快乐书法营


笔法与结构 都是基本功

恐怕您也是一名书法的“混沌”者,但是不仅仅是您,在这条路上许多人也犯过类似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还要牵扯到关于赵孟頫和启功。

赵孟頫曾提出:

毛笔的核心特质是一种固定形式,也就是被后人所争议的笔法。而所谓的结构是启功提出来的,可能你会因为这两个人的名气而否定后者,但是不得不说,启功也有一定的书法造诣,他所强调的正是结构。

但是在流传中就不知怎得让这两种被区别对待了。

实际上,笔法又是核心,是书法的一大特性,是一种胚子,可以在学习摸索中得到的

。在书法成熟的这条路上,从钟繇开始,到大小王,再到颜柳,这套体系被不断完善,也成为一种基本功。

再说结构,其实我个人把它看作是一种衍生,一种基于笔法的上层建筑。为什么我们在学习书法的时候,会有很多种门类,甚至是在同一门类下也有很多的不同点,这就是结构,它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展示。每个书法家在创作的时候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二者并非那么区别清楚,先练好基本功才是王道。


亦文亦物


在美学上,书法与人体有相似之处。点画技法和间架结构的关系,就像人的四肢与身材的关系,只有四肢周正并且身体匀称方可谓之美人。



结构由点画本身及其空间布局而构成,独立的点画再美也无实质意义,而拙劣的点画无疑也会影响书法的即视美感。点画技法与结字本就是一个整体,每个人习练书法也不会将二者刻意拆分,都是心到手到合为一体的事情。因此,把结构与点画分开来研究,并且争论哪个更为重要,纯粹是闲得蛋疼,无任何意义。



点画技法是功夫活,更多的体现在操习层面;而结构更多的是对汉字书写的体悟,更多的体现在思想层面。从审美角度而言,点画技法是第一境界,间架结构是第二境界。如果非要分个高下,我认为结构比点画更为重要。


抱庸詩書


这其实是一个争论,历来都有书家对此不停的辩驳。

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强调用笔千古不易,我认为指的是以中锋为主的用笔方法,只有中锋运笔才能稳重,可见用笔重要性。

结体因时而变可以这么理解,在一种新的字体,初生、发展、鼎盛、衰落,阶段都有结体上的变化,但是都是传承上的变化,万变不离其中。

但是从甲骨文到隶书到楷书,它们之间的演变的话,最主要的还是结构上的变化。从古至今的书法,他们的运笔多数以中锋运笔,可以把这个理解为共性,把结构理解为个性,所以我认为结构(个性)能改变整个字的风貌,也就是(结构)推动书法的发展,所以它当然最重要。

就抛弃一切理论来说,按我直观的理解用笔差一点结构精准,这个字也是比较美观的,这么说吧!我用筷子蘸墨汁写一个字,尽管都是圆乎乎的没有笔锋没有转折上的粗细变化,但它至少是不错的字,稳的住立得住,且不影响认读。若是笔画写的很好,结构写的差实际上是很难看的。现当代有名的已故书家,启功先生认为最重要的是结构,这跟我的理解不谋而合。个人理解仅供参考








艾鹏飞





椰果渔民


这其实是一个争论,历来对于此理论诸位书法家有很多论述,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启功先生和赵孟頫先生对于这个问题的表述。

一、启功先生的观点

早年间启功先生曾经在一个书法讲座中对于这个问题做了非常详细的阐释。他认为对于书法家来说,最为重要的当然是结构。

为此他举了一个例子,就是布料的好坏和剪裁重要性的一个问题。我们判断一件衣服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全部由布料来决定的,但是我们也可以说剪裁这个因素也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

一件衣服,不管它的布料是多么的好,如果剪裁不得当的话,一个袖子长一个袖子短,衣领的开口比袖口还要小,那么我想不管这个衣服的布料如何,他都是一件失败的衣服。

这是启功先生的观点,当然,他在这里是运用了一个比喻的手法,将书法中的笔法看作是衣服的布料,布料的好坏就是笔法的好坏。那么剪裁就是结构了。

的确,这样说的确显得结构的重要性是高过笔法的,但是这个假设也有缺陷,因为即便是最蹩脚的裁缝也不会这样剪裁衣服,显然这里结构的重要性被夸大了。

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笔法本来就是包含结构在内的,笔法的意义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内涵要大、要广。

二、赵孟頫的观点

在这方面比启功还要激进的是赵孟頫。他在《兰亭十三跋》中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其实赵孟頫在这方面的意见要比启功先生明确的多了。赵孟頫直接把这两个方面放到了一起来比较。

赵孟頫所说的“结字”很显然是结构,而“用笔”当然指的就是笔法。

赵孟頫认为笔法是什么时候都不会改变的东西。但是结构一定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其实这一点也是有部分的道理的,比如我们看某一些书体在最早期的发展过程中的形态,以及它到成熟期和衰落期时候的结构造型是不一样的。

在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是唐代的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颜真卿的书法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小颜、中颜、大颜。随着颜真卿一生人生经历的不断变化,那么他的书法形态也有所改变。

但是,赵孟頫的理论中也有两个比较重要的缺陷,第一点是他夸大了,笔法的永恒性,把笔法的不变性强调到了极端,而忽略了一般形态上的变化。没有看到笔法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发展的这样的一个事实。

第二点是他忽略了结构相对不变性。中国汉字其实造型变化总体差异不大, 是相对固定的。即便是结构,真的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那么他们内在的一些规律总是相同的,他们总是有一定的内在继承性,不会有颠覆性的变化。

三、时代性、继承性和顺序性

毫无疑问的是,笔法和结构这两个方面其实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赵孟頫和启功先生两者的理论应该结合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书法认识。

因此在这种意义上来说,不论是笔法还是结构,他们都是非常至关重要的,都是书法学习者必需要学习和掌握的部分。

这是时代性。

而中国书法是一门讲究传统技艺的继承的一门学问。内部各个要素直接必然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和继承发展的。不可能是完全独立的或者是完全颠覆性的一种状态。这是继承性。

但是对于一个书法学习者来说,尤其是初学书法的人来说,学习书法首要任务就是解决笔法的问题,不可能一上来就解决结构的问题。要有一个先后性,而在大部分情况下,笔法总是优先于结构的。这是顺序性。


松风阁书法日讲


这个问题啊,问的是有点问题的。哪个重要呢?两个都很重要。写书法很重要的是笔法、字法和章法,其中字法就是讲究字结构、字的结体,所以说结构的是书法追求的目的,是书法艺术视觉,而笔法呢,是书法写字的一个过程,是掌握写字技能、技巧,所以说两者是分不开的,一个是过程,一个是结果。所以说都重要。


范云峰书法

举个例子说,就像厨师做菜,烹调是一门技术,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先放油、先放菜,还是先放佐料,这些东西它是有程序的。同时是讲究一种方法的技巧的,不是哪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谁让他烹调出来的菜就好吃,就有味道,每个人都喜欢色香味俱全。厨师师傅做好菜,盛到盘子里面大家所看到的这个盘子的色、闻到的味、和吃到嘴里的感觉,这就是人们所见到的菜也是厨师的作品。这个作品的好坏,是取决于厨师的烹饪手法,技能的好坏。


范云峰书法

所以说书法也是这样,整个是个写字的过程,就是一个笔法技能的过程。在书法写作的过程不管用侧锋还是用偏锋、还是用中锋。这都根据每个人所用的笔法有关,和他写的字体有关。有时候用拖笔,有时候用顺锋行笔,逆锋行笔。根据书家自己的喜欢使用的笔法,和写字习惯、写什么字体都有关系的。


范云峰书法

所以说呢,每个人笔法不同,但是最终的这个结体、结构是追求一致的——美,这个就是结果。结构是个人看的,是给人欣赏的,是视觉的享受,是艺术的享受。

写字的过程不一定让别人看,我曾接触一位书法大家,已故的陈天然先生,他写字时,不让人看的,写好了以后再别人看。所以说,笔法和烹调师傅烹饪过程一样的。

笔法是过程,结构是结果。你说哪一个重要呢?

范云峰己亥三月十四于东莞工作室。


范云峰V


一,笔法和结构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不注重笔法,结构再好看,就会美中不足;笔法再好,结构不行,如空中楼阁,毫无根基!

1、有一种书法自娱自乐自欺欺人型:笔法不好而结构不行的书法爱好者,大有人在。胡乱写、瞎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怎么写舒服就怎么写。完全就是自娱自乐!

2、有一种书法叫盲目自大型:很多书法家都是爱好者级别,不读书提高自己的视野,读死帖,练了一辈子,毫无进步!笔法看似熟练,结构似是而非,实则是自我书写习惯导致的,他们不接受批评和建议。盲目自大。

3、有一种书法叫偷懒型:钻研古帖,不下功夫苦熬,投机取巧,写几遍就说吃透了。挑选几个字就写作品,参赛投稿,碰巧拿个破奖,就自诩书法家。谁不知道参赛的都有奖,主办单位都是野鸡。

二、从古至今,流传于世的名家墨迹作品,笔法和结构都有其出众的地方,不然也不会流传千古。

三,真正好的书法家,不用看头衔,也不用看外表,只需要看作品。谈及书法家,很少谈他们的头衔,因为作品才是他们流芳千古的法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