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 大明朝用了三個二手貨年號

李大嘴 大嘴讀史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也可以表示年份。

年號的歷史很長。據清朝趙翼的《二十二史札記》,年號紀年是在漢武帝十九年,也就是公元前140年,由漢武大帝劉徹首創的,這個年號一共使用了六年。

不過,這歷史上的第一個年號“建元”叫起來貌似並不是那麼響亮。

大明朝用了三個二手貨年號


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

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比如明清皇帝絕大部分是一人一個年號,“從一而終”,多則十幾個,“見異思遷”,例如漢武帝有十一個年號,武則天在位二十一年有十八個年號。

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為“奉正朔”,決定年號是一件很大的事情。最起碼一點,以前人家用過的,就不應該用,首創性是第一要務。

至少來說,以前使用這個年號的皇帝早就完蛋了,你再用,不吉利。

到了有明一朝,年號使用的歷史已經超過1500年,就算平均十年一個,之前使用過的年號也要一百多個,再加上南北朝、五代十國這樣的分裂時期同時存在數個年號,重複的可能性越來越大,確定年號的難度越來越大,一不小心就會掉進坑裡。

於是,老朱家中招了,而且中了三次,大明朝一共有三個年號是以前用過的。

這三個年號是:永樂、天順、正德。

永樂為明成祖朱棣的年號,使用週期長達二十二年。定都北京、鄭和下西洋、編修《永樂大典》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永樂年間。這一時期,明朝國力達到鼎盛,後世將朱棣尊稱為永樂大帝。

大明朝用了三個二手貨年號


但是,永樂這個年號早就被人用過,還不止一次。

早在十六國時期,前涼桓王張重華就用過永樂這個年號,五代南漢時廣東循州農民起義領袖張遇賢、北宋時期浙江農民起義首領方臘都用過永樂這個年號。

雖說,不是地方割據政權,就是不被正統承認的農民起義政權,而且使用的年限也沒有我們熟知的永樂那麼長,但畢竟是二手貨了。

天順是明英宗朱祁鎮奪門之變第二次登基之後使用的年號,明朝使用此年號共八年。

大明朝用了三個二手貨年號


這個年號也是被人家用過的。

越南李朝神宗李陽煥用過十一年的天順紀年,元朝天順帝孛兒只斤·阿速吉八也用過一年。

外國人用過的東西,老朱家又拿來用了。

正德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年號,明朝使用正德這個年號一共十六年。

北宋時期的西夏崇宗李乾順用過天順這個年號,大理國皇帝段思廉也用過。

而且,根據羅振玉的《校增紀元編》,唐玄宗時期,李隆基的侄子岐王李珍陰謀造反,自立為帝,年號用的也是天順。

這個口彩就不好了。

大明朝用了三個二手貨年號


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篇》中分析這三個年號重複使用的原因。

明成祖朱棣為人極為剛愎,特別有主見,很少聽得進別人的話,一般人跟他說話都戰戰兢兢,加上皓首窮經對年號有研究的傢伙基本上都在敵對陣營,殺的殺,降的降,都戰戰兢兢,根本不敢提什麼反對意見。甚至有些傢伙明知這個年號重複,也不說,抱著看戲的心態。

明英宗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手下倚重的不是武將,就是太監,就沒什麼文化人,糊里糊塗就決定了。

至於正德這個年號,沈德符也搞不清為什麼沒有人提出反對意見。

年號是一個很麻煩的東西。有的皇帝是繼位了就改,有的皇帝是等明年再改,有的皇帝頻繁換年號,搞得紀年很是混亂,和歷史事件對照起來很是麻煩。

有的時候覺得,咱中國人就是有把簡單的事情搞複雜的本事。

大明朝用了三個二手貨年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