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1 妻子出軌痛苦離婚,娶個美人更磨人,畫風大變,畫出4億名作

一個畫家如何才能創作出價值連城的傳世經典名作出來?定有人會說這哪有什麼方法,若是有方法豈不遍地都是億元畫家?沒錯,要創作出頂級的藝術作品來,一定是沒有什麼方法秘笈的,但天價名作背後一定是有故事的,那些故事,往往就是促使這些傳世經典之作被創作出來的重要因素之一。通過探究藝術家的人生故事,也許能瞭解到那些促成名作產生的客觀背景、因素、條件有哪些。


妻子出軌痛苦離婚,娶個美人更磨人,畫風大變,畫出4億名作

∆趙無極作品

去年九月,東方之珠香港,華人油畫價格的最新高度在這裡被創造了出來,單幅油畫以四億四千五百餘萬人民幣成交,這幅280*1000cm的油畫創作於八十年代中期,作者是已逝法籍華人趙無極。趙無極的作品超過一億價值的僅在亞洲地區就有十幅左右,可以說每一幅都可以被稱為傳世之經典名作,這些億元名作的創作時間基本集中在五十至八十年代之間。


妻子出軌痛苦離婚,娶個美人更磨人,畫風大變,畫出4億名作

∆趙無極

從藝術專業角度分析趙無極的這些作品為何能成為億元名作,已經有很多專家學者闡述過不知道多少次了,因此也就沒有太多重複的意義了,更何況談專業談學術其實是一件枯燥無味的事情,沒人幾個人想看。因此今天我們就從趙無極的人生經歷和情感故事為切入點,以不專業的角度來看看趙無極在創作這些億元名作的那些時期裡,在趙無極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又是如何對趙無極的繪畫創作產生影響的。


妻子出軌痛苦離婚,娶個美人更磨人,畫風大變,畫出4億名作

∆趙無極畫第一任妻子

趙無極早年在國內的學畫,之後於四十年代末期,有極好家庭條件的趙無極夫婦在父母的鼎力資助下攜鉅款遠赴法蘭西,趙無極希望在那裡找到真正的藝術聖殿。出國的時候趙無極夫婦均為二十七歲、且誕有一子,兩人男才女貌極為般配,兩人感情是好到一刻也不願分開的程度。既沒有經濟方面的壓力、又有佳人相伴的趙無極狀態非常放鬆,這可能是他一生當中最為幸福的時期,到法蘭西之後經濟寬裕的趙無極夫婦選擇了在頂級藝術家聚居的高檔街區生活,此時他以畢加索和保羅克利為模仿學習的對象,畫出來的畫也帶著他們的痕跡。


妻子出軌痛苦離婚,娶個美人更磨人,畫風大變,畫出4億名作

∆趙無極作品

在一九五七年前創作的作品中,如今有三幅躋身億元級別(以港元計算,下同),分別是《大地無形》、《失去的大海》、《三月》。這個時期的作品以線條、符號、簡化等為關鍵特徵,但在一九五七年之後,趙無極的畫風開始了一次重大的轉變,造成這一次轉變的因素極有可能是由於第一任妻子出軌背叛並拋棄趙無極導致的。在痛苦中離婚後,曾有一段時期裡,趙無極幾乎停止了創作,直至一年後他找到了自己的第二任妻子——一個香港的小明星。這個非常漂亮的美人,讓趙無極很快從第一段失敗婚姻的鬱悶苦痛中解脫了出來。


妻子出軌痛苦離婚,娶個美人更磨人,畫風大變,畫出4億名作

∆趙無極第二任妻子

之後趙無極的畫變得富有野性很是張狂,如同一個寫楷書的人突然專攻誇張的草書了,這可能也正是趙無極火熱的情感表達,如同他對第二任嬌妻的情感般狂野熾烈。但好景不長,趙無極很快發現第二任貌美如花的嬌妻,讓自己再次陷入了恐怖深淵當中,這個嬌妻更加“磨人”——更加“折磨”人!為什麼呢,因為她居然是一位精神不正常患者,好的時候和常人無異,一旦發作就臆想自己被迫害追殺、連趙無極也被她當成壞人,經常狂奔於街頭無法制止,這讓趙無極變得精神憔悴整日惶恐,因為他不知道老婆什麼時候會發狂變成折磨人的瘋子。


妻子出軌痛苦離婚,娶個美人更磨人,畫風大變,畫出4億名作

∆趙無極作品

在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七二年之間趙無極創作的油畫裡,如今一共有七幅作品成為億元級名作,大部分集中在第二任妻子精神相對穩定的時期,風格比較狂野並有點東方繪畫韻味在其中。在第二任妻子精神病頻頻發作的最後幾年間,趙無極幾乎沒有創作出億元經典作品來,說明這個期間美人嬌妻的精神病症狀嚴重影響了趙無極的創作。最終這個美人嬌妻在自己也無法忍受這種折磨的情況下,吞下毒物讓自己和趙無極雙雙得到了解脫。

一九七二年之後的作品中,只有一幅作品成為億元名作,即圖一那幅,這也是目前為止他最貴的一幅油畫了,此畫創作於一九八五年。趙無極在第二任妻子離去之後,獨自生活了五年才重新建立家庭,第三任是歐洲人,經歷了兩段悲劇婚姻後,趙無極對第三段婚姻不再有浪漫的幻想,他只想安穩地有一個家而已,與第三任結婚後的趙無極將絕大部分的精力放在藝術上,相對安穩的感情生活和安靜的創作環境,加上前兩段深受打擊的婚姻經歷,讓更加成熟的趙無極最終創作出了那幅價值四億多人民幣的畫作出來。

由此可見,趙無極的婚姻和情感經歷,對他各個時期的創作產生了非常巨大的影響,不但影響了他的創作質量,還對畫作的產量產生了影響。也許這種從人生情感經歷對趙無極藝術進行的分析,並不足以證明什麼,但這也是可以作為書畫收藏愛好者們從側面解讀名家藝術人生的一種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