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清末的陕西女首富周莹有着怎样的故事?

盐荒子孙V


出生世家大族

周莹出身陕西三原县官宦世家,祖父周梅村曾任刑部员外郎,退休经商,被称为活财神。周莹自小和泾阳首富吴家定亲,这个吴家也了不得,当年左宗棠平定新疆时,有饷靠胡雪岩,粮靠吴蔚文之说,这个吴蔚文就是周莹公公

婚姻坎坷,家庭不幸

17岁的周莹嫁入吴家,拜过高堂进入洞房才发现,自幼定亲的吴家小子,竟然是个病秧子,让自己嫁过来主要是冲喜,看着病歪歪的丈夫,一时无语。不过吴家小子也算仁义,对新娘子周莹说,我自己时日无多,你来是害你,现在我打开后门,你逃婚去吧。周莹倒没答应,只说一句,已经拜过堂,成一家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未来一起面对吧

坦然归坦然,该来的还是来了

先是公公吴蔚文出门办事,遭遇不测,撒手而去;而后没几年,吴家小子也病重不治,追他爹一起走了;家中没了顶梁柱,吴家宗族开始虎视眈眈……接二连三的变故,家中所有重担都压倒了周莹身上,那一年,周莹估计还没到二十岁

接手生意,尽展手段

经过沟通,吴蔚文家一分为五,陕西境内生意归于公公四个兄弟,陕西境外的归周莹,家里没个男丁,也只能这么受欺负了

二十不到的周莹开始打造自己的商业帝国

而后几年,周莹先是驱逐内部硕鼠贪腐,而后大力改革。她家的店伙计除了底薪比别家高三成,还实行年终分红制,开创了全员持股先河;为了得到人才,她礼贤下士,为其置办家产,亲自做媒迎娶大户人家小姐

以人为本,让周莹获得极大收获,她们家的棉花进出从以前的3000担增长到11万担,她们家的茶叶,一年盈利过百万……

那时候有民间谚语

吴家的活计走州过县,不吃别家的饭,不住别家的店

周莹本人被称为女商圣

乐善好施,享誉世间

八国联军进京期间,慈禧避难陕西,周莹得知后赠送十万两白银,并命人连夜牵了五头奶牛,送至慈禧起居处,第二天早上,让慈禧喝上了热腾腾的牛奶,从此,慈禧周莹便以母女相称,慈禧还赐下一品诰命夫人称号……

虽然后世看来,此举有拍慈禧马屁之嫌,但放在当时,那是国难担当

对于慈禧如此,对于周遭百姓,周莹仍然是乐善好施

她们家有地1500亩,除了500亩满足自身吃喝用度,其它1000亩全部租赁给贫困人家耕种,每年只象征性收取租金,遇到灾年,不仅租金免除,还开仓放粮。她们家有一个占地五亩的粥场,常年为穷人施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周莹的基础建设做的也很溜。她投入巨资,在泾阳打深井几十余处,解决数万人喝水问题;引河灌溉,把盐碱地变成可耕种土地;立文庙开义校,为穷人家的孩子读书识字尽一份力

1908年,40岁的周莹因病故,八万余人为其送葬

她的墓志铭是这么写的

建祠、筑路、修桥、造舟、扶贫、赈饥,靡不慨任。凡属本邑,本族之义举,人无不养,欲给求俾挟奢望而来者,欢忻而去,若夫人者所谓积而能散者矣


灵石蕴珠宝


我们一起来揭开周莹这个女首富的神秘面纱

1、周莹一人挑起吴家生意,建立了清末的商业帝国

周莹嫁给了泾阳安吴堡大户吴家的少爷吴聘,后来她的丈夫吴聘和公公都相继去世,吴家逐渐家道中落。

周莹任用贤能,多谋善断,替吴家父子重振吴家东院, 在周莹手上,吴家商铺遍及全国,一共设立了7个总号。不仅如此,她还将生意扩充到了蚕丝、棉花、棉布、药材、茶叶等各个行业,盐和茶叶是吴家的两大支柱产业。

周莹有着独特的一套经营模式。每年她向种植棉花的农民提前签约订购,并且在南方包桑园、提前向养蚕农户订购生丝,以此来确保货源的充足和进货价格的稳定性。

周莹鼓励手下掌柜伙计参股,这样不仅有了充足的资金,还积极调动了伙计的积极性。 可以看出,现代不少企业家依然沿用周莹的这套经营和管理模式。不得不叹服这位清末的女企业家,有如此远见和谋略,果然是巾帼不让须眉。

2、周莹为人乐善好施,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都说为富不仁,可是周莹乐善好施,经常那出巨款兴水利,办教育,建文庙、助军饷,在社会、商界和平民百姓中赢得了无与伦比的人气和名声。

当时由于战乱和天灾,关中地区涌现出大量饥民。周莹下令旗下位于泾阳、淳化、三原、蒲城、富平等米粮店开仓放粮,将粮食分给周边穷苦人家。还在关中受灾地区开设粥厂,赈济灾民。

3、给清朝政府捐献白银十万两

1900年,慈禧在西安避难,经费难以为继,周莹慷慨解囊,向太后捐献了10万两白银,慈禧大喜过望,亲自封她为一品夫人。

《重修泾阳县志》中有记载:

“庚子 (光绪二十六年即 1900)两宫西狩,值大荒,(安吴寡妇)命念昔 (周莹养子)赴行在 (行在,指皇帝出行时暂住的地方),捐十万金助赈,奉旨赏给一品夫人。念昔亦由郎中赏道员并戴花翎 , 秩二品。”

从这里可以看出周莹有着男人的胸襟和气魄,古代商人的地位比较低下,而周莹凭借此举为自己和家族谋取了政治资本,使得清末陕西商帮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重彩浓墨的一笔。

有人喜欢把周莹说成是“女马云”,可是我觉得周莹本身就是商界的传奇,完全无需借用别人的名气来助力,你说呢?


少禾君


周莹出生于陕西省三原县,据传天资聪颖,进入泾阳安吴堡大户吴家,并嫁给吴家少爷吴聘,后其夫吴聘和其公公均因故去世,吴家逐渐家道中落,她历经坎坷建立起陕西吴氏“商业帝国”,也成为当时唯一把生意做到富可敌国的成功女商人



周莹任用贤能,多谋善断。在她的努力下,吴家东院重新拾起盐商生意,商铺遍及全国,另在全国设立了7个总号。周莹还将生意扩充到了蚕丝、棉花、棉布、药材、茶叶等方面,涉及面非常之广。 在整合资源上,她向种植棉花的农民提前签约订购,在南方包桑园、提前订购生丝,保证货源的充足和收购价格的稳定;在制度改革上,周莹让手下掌柜伙计参股,进行资金扩充,且伙计们的家人也可以在吴家工作。 一名成功的商人,要在自己的经营中永立不败之地,信誉的好坏,决定了成败。周莹一生对信誉的投资,帮助她建造起了一座商业帝国





周莹终生未再嫁,她的一生都在商海博弈,留下许多传奇的故事。她广济百姓的义举和远见卓识的经商理念至今还被当地人们广为流传


s大番茄


一部《那年花开月正圆》,让大家再次认识了清末陕西女首富周莹。这一个陕西第一女首富,在清朝末年大放光彩,那么她到底有什么样的传奇经历呢?



1868年,陕西三原周家喜得幼女,她就是周莹。当时周莹的曾祖父周梅村,是附近十里八乡的阔地主,人送外号周八爷,而且还做过官,最高的时候做到过刑部员外郎。

而在古代社会,比较流行指腹为婚,或者是娃娃亲,周莹也是这样的。因此在周莹出生没多久之后,就和泾阳县的首富吴家定了亲。

泾阳县的吴家到底是何方人也?为什么能够和周八爷攀上亲戚?这个吴家,是从唐代的时候搬迁过来,后来分裂成东西南北中5个小家族。

5个家族中,又以东院最兴旺。而周莹后来嫁过去之后,则是去的东院,当时东院的家主是吴蔚文。之所以能够成为5家之首,主要是靠这个吴老爷长袖善舞。

想当年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时候,因为国库空虚,只好问富商借粮饷,当时流传出这样一句话:“饷靠胡雪岩,粮靠吴蔚文”。左宗棠都来借东西了,你说能不给好处吗?
▲胡雪岩

也正是靠着这层关系,吴蔚文拿下了淮盐盐务当然职务,而古代无论是盐或者是茶都是官营,就是因为太暴利了。所以靠着这个便利,吴家的东院发了一大笔财。

交代完了这些背景,我们说回正题。后来17岁的周莹,在早就定下的娃娃亲之下嫁进了吴家,成为了吴聘的老婆。但是吴聘是个病秧子,虽然只有18岁,但是喝了15年的中药。

奈何吴聘心肠好,不愿意耽误周莹,就让他退掉这门婚事,先回家。但是古代有句话说的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既然来到了吴家,周莹就不打算回去了。

然而结婚没多久,公公外出不幸遇难,家里的顶梁柱就塌了。患有重病的丈夫吴聘,受不了这样的打击,郁郁寡欢之下撑了三年去世。

吴聘去世的时候,和周莹只留下一个女儿。由于家里面没有任何男丁,所以周莹只好接管家族的账本。然而在封建社会女子地位低下的情况下,这样一位女子又是如何一挽狂澜的哪?

主要还是得益于周莹善于用人,每次碰到大事件的时候都会找人过来商量,而不是自己独断专行。这其中比较重要的人物有:扬州管家罗天增,谋士杨茂亭、王子绪、王幼农等人。


而且每年年底,都会让外面奔波在外的吴家总领召集回来,然后一起商量,一起总结,一起安排明年的计划。刚开始的时候,当然会有人不服。

比如说有些吴家总领,自认为自己在外面摸爬滚打多年,怎么着也不能让这个寡妇骑在头上。但是没曾想,一年下来,凡是听从周莹的商铺,全都是赚的盆满钵满。

通过这件事情,周莹也在吴家立下了威信 。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如果一直墨守成规,想必也不会做到这么大。周莹能够成为陕西女首富,还要靠另外一点。

199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仓皇逃到西安。后来周莹听闻之后,找了5头奶牛,挤了一桶热牛奶,在第2天早上奉献给太后,并给朝廷捐了10万两白银。

因为这件事情,等到慈禧太后回到北京之后,周莹就被封为诰命一品夫人。后来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周莹进贡白银,共赴国难。

在国家大事上不马虎,私事上也处理的井井有条。比如说当时关中地区出现过几次饥民荒,周莹主动开仓放粮,救济周围贫苦百姓。每次碰到自然灾害,也会选择慷慨解囊。


▲剧照

因此在周莹去世之后,墓志铭上留下了这样的字:“建祠、筑路、修桥、造舟、扶贫、赈饥,靡不慨任。凡属本邑,本族之义举,人无不养,欲给求俾挟奢望而来者,欢忻以去,若夫人者所谓积而能散者矣。”

如此一个心善的商人,她不做首富,谁做首富?


三年烽烟线


没错,这就是那部《那年花开月正圆》里带火了甑糕的周莹,清末版本的“女马云”。 而影片中的原型,正是清代末年凭借一己之力,从小丫鬟蜕变为陕西女首富的周莹。



身世坎坷,家道中落婚姻不幸。

关于周莹的身世,并没有专门的史书记载,这里就以流传较广的为准。周莹出生于1869年,三原县鲁桥镇孟店村人。

周家原本也是世代从事布匹瓷器的大家族,可是明代以后生意开始走上了下坡路。到了周莹这代基本算是彻底没落了。而她的父母又早逝,孤苦伶仃的周莹被托付给了其兄嫂抚养长大。

周莹家里虽然不比从前,但好歹也是个大户人家的闺女。从小是诗书礼仪都有学习,尤其对数字有着过目不忘的天赋。

周莹17岁那年被嫁给了重病缠身的吴聘冲喜。这吴家也是泾阳首富,后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大家,东院为首,也就是周莹的公公家,东院也只有吴聘这么一个病怏怏的独苗。

嫁到吴家后,吴聘自知时日不多,起初也不愿耽搁了周莹。但周莹本着既已为人妇,就该恪尽职守的义气留了下来。

婚后的周莹打理着东院的大事小情,不骄不躁,并未因吴聘的病情哭闹。上到公公,下到仆从,她都是敬爱有加。


很快吴家上下都把她当作了自己人,周莹的公公更是开始让她帮着打理生意。天赋使然,周莹很快上手。

原本以为这样和和美美的日子也算是圆满了,可老天就是喜欢捉弄人。婚后一年,周莹公公在外出做生意时不幸遇难。

而冲喜这种事情在药石无医的情况下也只是心理作用罢了,丧父之痛更是使得吴聘的病情雪上加霜。婚后三年,吴聘也抛下了周莹撒手人寰了,吴家东院一脉也自此没了后。

但其实吴聘在世时,二人曾有一女,只不过这孩子在一岁时就夭折了。不得已,周莹过继了两岁的侄儿吴怀先做儿子。

于是吴聘死后家大业大的吴家东院只剩下了这么一个寡妇。没有男子,周莹只得独挑大梁,执掌家中大权。

公公去世后家族企业遭遇危机,周莹出马转危为安。

周莹十分具有经商的天赋,在其公公去世后吴家也面临着家道中落的危机。加上寡妇当家难免有人眼红,尤其是吴家那虎视眈眈的四房叔公。


于是对内,周莹靠着人品与多年来的表现获得了吴家东院管家、账房及谋士等人的支持。对外,用人有度,身边围着众多诸如扬州总管罗天增、王子绪此类多谋善断的谋士。

一年年终,周莹设宴款待各商号总领。宴后,她在大厅旁边找了一间屋子,挂上竹帘听他们在外汇报总结。期间不打断也不多问,只是听完后提出一些来年的工作建议。

起初,周莹此举并没多少人当回事,毕竟这些个总管都是跟着吴家多年的老人了。倚老卖老也就没把周莹这个新东家放在眼里,个别的心里还存了别的算计心思。

可正所谓骑驴看账本,走着瞧。隔了一年,那些听了周莹话的果真都绩效感人,反着来的自然都吃了亏。于是这些人老老实实服气了。

周莹在买卖上也是很有远见。有一年,这关中棉花大丰收。商贩们一看供大于求,就开始趁机压低棉农的价格。

可这棉农不乐意了。忙活一年,好不容易盼来个大丰收还要被黑一笔,自然十分愤怒。于是周莹出马高价买断了市场上所有棉农手里的棉花。

不过她没有当季售卖,而是囤积了起来。次年,棉农的种棉热情也不再高涨,又赶上棉花歉收,周莹拿出了当初囤积的棉花赚的是盆满钵满。

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后来吴家用了7年,占据了关中地区棉花市场的大头。每年棉花进出量有11万担。

仁义有担当,救国救灾却没能救自己。

周莹还有着“女商圣”的美誉,原因正是因为她做买卖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十分注重秦商(陕商)的声誉。

买卖粮食,她亲自动手挑沙过土;买卖布匹,她亲自抽查检验尺寸有没有作弊;买卖茶叶,她也是自己看看新旧与否。

此外,周莹更是将追随自己的人视为亲人。在她的手下打工,可以拿工资入股年底分红,退休了还可以领退休金。

在周莹的心里也并不只有商场和家族。国难当头,她也义不容辞。八国联军打到紫禁城的时候,慈禧逃亡到了西安。

当时因为战乱,商场上也是变幻莫测,不过周莹还是拿出了10万两白银救济慈禧。慈禧欣喜之余便认了周莹为干女儿,亲书“护国夫人”牌匾以资鼓励。

没过多久,为了救国,周莹再度慷慨解囊,这一次则直接被慈禧封为了一品诰命夫人。周莹这一生驰骋商场,为国解囊,施粥赈灾,留下了不少佳话。民间流传“吴家的伙计走州过县,不吃别家的饭,不住别家的店”。言外之意,吴家产业遍天下。

不过造化弄人,一心一意造福乡里的周莹年仅42岁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临终之时,她将所有土地财产都分给了随从和乡亲。出殡当天,上万邻里自发送葬。

可就是这样一个万人敬仰的女传奇,却因没有子嗣在死后连吴家祖坟都入不得。吴家大户,陵园占地五十亩,却因一个死规矩将周莹葬在了距离祖坟200米处的黄土之下。时至今日,连块墓志铭都不曾留下。


史之策


她是陕西女首富,曾经有恩于慈禧,为何却被质疑克夫?

我们常常会称赞一些女性巾帼不让须眉,过往的很多女性即使是拿到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里,同样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敬佩和膜拜的。她们虽然生活在一个局限性很强的年代里,但是她们的思想从未仅仅只局限于那一方窄窄的角落,相对于当时的同龄人来说,她们就是神一般的开创者,用力活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精彩,今天我们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位卓尔不群的女性,她就是当年赫赫有名的陕西女首富,周莹。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这部剧就是根据周莹的经历改编拍摄出来的影视作品,影片中讲述着周莹如何从一个没钱的小丫鬟,到成功嫁入吴家,最后还利用自己的商业头脑帮助家道呈衰败趋势的吴家重新在商界站稳了脚跟。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说说真实生活中的周莹,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真正让周莹有机会在商业上大展宏图的踏板是吴家,机缘巧合嫁入吴家的周莹,在丈夫的悉心照顾下,周莹深陷吴聘的温柔乡中,两人度过了一段特别美满的婚姻生活,但是天公不作美的是,不久后丈夫吴聘和公公都相继去世。家中的生意一时就失去了主心骨,吴家东院一度陷入到了十分困难的境地里,为了不让家族生意受到影响,周莹主动表示,愿意挑起大梁,开始学习打理生意,刚接手时基本上就是一个长期没有人系统管理的烂摊子了,但是周莹并没有放弃希望,她始终都坚信一定会找到转机点。不得不说的是,周莹这个人本身还是非常有经商头脑的,她积极地拓展自己的业务领域,并且在全国各地都建立大大小小的商铺进行相关的商业活动,而且还进军到了盐业,迅速将险些要一命呜呼的吴家又重新带回了商业巅峰。

另外周莹还是一个很有义气,非常乐于助人的女子,当年慈禧太后仓皇出逃的时候,流落在外有没有啥钱,她就很阔绰得向慈禧太后提供经济上的援助,后来伴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巨额的赔款一度压得清政府喘不过气来,这时周莹又一次伸出了援手,对慈禧进行了救济,慈禧还认周莹为自己的干女儿,并且还为周莹封了“一品诰命夫人”。周莹除了帮助国家度过困境之外,平时就是一个特别乐善好施的人,乡民们对于周莹的评价都一致很高。

看过以周莹为原型的影视作品的朋友就会知道,周莹的一生中遇到过很多男性,周莹的第一任丈夫吴聘对她的影响最深,成为她心中无法抹去的白月光。之后遇到得赵白石也好,沈星移也罢,都对周莹有种驱散不开的着迷喜爱,但是从周莹的内心来看,她对于赵白石更多的只是一种尊重与敬仰。很多人都比较好奇的是,面对每次都甘愿为她付出生命的沈星移,周莹是否感动到产生了浓浓的爱意。但是实际追寻着痕迹去查明历史的真相时,我们发现现实中是不存在沈星移这一号人的,周莹一生中只有过一个丈夫,丈夫去世后她一生守寡,并未再嫁,一直都在帮着夫家打理着生意,而且还是无怨无悔的。之前吴聘去世的时候,很多族人都质疑周莹就是天生的克夫命,吴聘要是不娶她的话,根本就不会去世。我们当然知道这就是赤裸裸的偏见,周莹在这种情况下,还愿意倾尽自己的心力帮助吴家再次走上正轨,可见她的伟大。当然,支撑她不放弃的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她对丈夫的爱!

小编夜晚码字不容易,有啥错误还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包涵和指教,喜欢的还请加个关注点个赞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