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隔海相望十五釵:丙型和丁型海防艦在中國1(日償艦中的大家族)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同意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作為戰後清算的一部分,原本威風八面的日本聯合艦隊殘存艦隻中的驅逐艦以下級別的軍艦被列入戰勝國賠償清單。

戰後殘存的日本軍艦都根據盟軍命令解除武裝,尚能動彈的艦艇擔任了載運日軍日僑返國與掃除沿岸水雷的工作,到了1947年大部份運送任務都已告終,盟軍總部決定將驅逐艦以下的日本艦艇計驅逐艦二十四艘,海防艦及勤務艦艇六十八艘共九十二艘,分三批抽籤分配予中、美、英、蘇等四國(1947年8月13日盟軍總部又將剩下的三十九艘輔助艦艇追加到分配名單,也就是第四批抽籤。)。

1947年5月,盟軍太平洋戰區總部決定將驅逐艦以下的日本水面艦艇分三批抽籤分配給中美英蘇四大戰勝國,6月28日,東京盟軍總部舉行日本軍艦分配儀式,四大盟國按抽籤方式決定如何分配,在場華僑佔出席人數70%以上,不少人熱淚盈眶。幸運的是,中國代表抽中的是第二份日本軍艦,第二份共三十四艘軍艦,包括七艘驅逐艦、十七艘海防艦、兩艘驅潛艇、一艘運輸艦和七艘其他艦隻,總噸位約3.6萬噸,無論從噸位及艦況來看,均優於美、英、蘇三國所抽中的份額。中國代表對此結果極為滿意,在場華僑和中國海軍官兵紛紛起身祝賀,場面空前熱鬧。抽籤後經各國派員驗船,後移交中國部份共34艘分四批分別在上海與青島接收。在這批艦艇中,單型號艦數量最多的當屬堪稱“並蒂蓮”的丙型海防艦和丁型海防艦,在四批賠償艦中這二型艦總共佔了十三艘之多,真可謂是“十三釵”。其中,第67號、第81號、第85號、第107號、第205號、第215號六艘屬於丙型海防艦;第14號、第40號、第104號、第118號、第192號、第194號、第198號七艘則屬於丁型海防艦。

丙型海防艦是在“鵜來”級海防艦基礎上設計的船隊護航專用型海防艦,保留了“鵜來”級後置式六角形粗短煙囪的總體佈局,為了節約成本而進一步簡化結構。該艦長67.5米,水線長66米,寬8.4米,吃水2.9米,基準排水量745噸,公試排水量810噸,主機為兩臺艦本式23號乙型8缸柴油機(柴油機低速性能好,適合為低速船隊護航的二線護航艦隻使用),共1900馬力,雙槳推進,航速16.5節,續航力6500海里/14節。作為戰時應急生產的低端產品,該級艦燃料搭載量少且居住性奇差,通常不承擔遠洋航行任務。全艦火力為2座單裝十年式120毫米45倍徑高炮,呈中線安裝於艦首艦尾,其中艦首的主炮擁有防盾;副炮為兩座三聯裝九六式25毫米高射機關炮、安裝於煙囪兩側甲板室頂部延伸到兩舷的平臺上;後期為了應對盟軍強大的空中力量而又分別在艏樓末端兩舷和艦首艦尾甲板室頂部延伸平臺處增加了兩座雙聯裝和兩座單裝的同型高炮;為了應對無處不在的美軍潛艇,該級艦還配備有1座位於艦首甲板室延伸平臺上的80毫米反潛迫擊炮和12座位於艦尾主甲板的深彈投射機,備有120顆深水炸彈,並配套有類似聲吶功能的水聽設備。丙型沒有艦名,以奇數編號來命名,因首艦編號為第一號,故又被稱為“第一號型海防艦”,全艦編制136人。

隔海相望十五釵:丙型和丁型海防艦在中國1(日償艦中的大家族)

丙型海防艦

丁型海防艦是與丙型海防艦同期設計的船隊護航用海防艦,由於柴油機生產數量不足,主機改裝成蒸汽輪機,屬於和丙型海防艦同時生產的蒸汽輪機版本。由於主機的變化,該型艦的外觀也和丙型海防艦有一定的區別:位於艦體中後部的六角形粗短煙囪被一座較細的倒Y字形圓柱狀煙囪所替代,安裝位置也被挪到了艦體中部。該型艦長69.5米,水線長68米,寬8.6米,吃水3.05米,基準排水量740噸,公試排水量900噸,滿載排水量940噸,略大於丙型海防艦;動力系統由於柴油機產量不足而改為兩臺“ホ”號艦本式重油鍋爐配合一臺艦本式甲25型蒸汽輪機,2500馬力,單槳推進,最高航速17.5節,改為蒸汽輪機推進後油耗增大,重油裝載量由丙型的106噸上升至240噸,續航力則下降為4500海里/14節。武備和丙型海防艦相同,全艦編制141人。丁型海防艦也沒有艦名,以編號偶數來命名。因首艦編號為第二號,故又被稱為“第二號型海防艦”。

隔海相望十五釵:丙型和丁型海防艦在中國1(日償艦中的大家族)

丁型海防艦

由於生產數量較多(丙型海防艦總共建成五十六艘,丁型海防艦共竣工六十七艘),兩級艦構成了太平洋戰爭中後期日本船團護衛部隊的主力,日本宣佈投降後,這兩級軍艦中的倖存艦隻多數也被改造成旨在輸送各戰區的投降日軍和日本僑民返回日本的“特別輸送艦”,除了原有的甲板室外,艦橋前部和後甲板甚至原25毫米機關炮平臺都被加蓋了臨時性的人員住艙,為了海上行駛的安全以及遇險的預留自救措施,軍艦原有的航行設備甚至桅杆平臺上的“電探”(雷達)都被保留了下來。並且為了顯示身份起見,艦體側面被刷上了醒目的日本國旗以及原軍艦的數字名稱以便識別;在完成特別輸送艦任務後,這些軍艦紛紛進入船廠拆除了臨時性的人員住艙,部分軍艦拆除了電探,加滿燃油,隨時保持出航狀態,進入了賠償艦統計名單,成了戰勝國賠償艦中的“主力”。

隔海相望十五釵:丙型和丁型海防艦在中國1(日償艦中的大家族)

特別輸送艦和賠償艦狀態的丙型海防艦

隔海相望十五釵:丙型和丁型海防艦在中國1(日償艦中的大家族)

特別輸送艦和賠償艦狀態的丁型海防艦

由於抗日戰爭中的中國海軍主力損失殆盡,且美援、英援軍艦不斷抵達,面對數量眾多且艦況不佳的日式賠償艦,一時間根本無法湊齊足夠的艦員和編制讓這些武備拆卸一空、一副光禿禿的“光板艦”的日式艦艇重新服役,在這批軍艦被接收升旗並重新命名後只寥寥任命了各艦的看管軍官和數名看管水兵後將它們閒置,若該艦看管軍官用盡手段湊齊了艦員能將軍艦開動起來的話,則能幸運獲得重新服役的機會。當然,有湊齊艦員這種本事的軍官畢竟是少數,所以除了極少數的幸運兒外,十三艘丙型和丁型海防艦中的大多數在隨後的幾年閒置過程中生生的從接收時可航行的狀態耗成了喪失行動能力的“保管艦”。

隨著大陸的解放,國民黨政權敗退臺灣,“十三釵”們的命運也各不相同,一部分隨敗軍敗逃臺灣,一部分則留在了大陸,加入了新生的人民海軍,從此姐妹們隔海相望,後會無期。

1955年蘇聯向中國移交旅順基地的防務後,又有兩艘原屬日本賠償蘇聯的丁型海防艦(原第76號和第142號)加入了人民海軍的序列,所以最終落戶中國的丙型和丁型海防艦的數量被定格為十五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