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隔海相望十五钗:丙型和丁型海防舰在中国1(日偿舰中的大家族)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同意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作为战后清算的一部分,原本威风八面的日本联合舰队残存舰只中的驱逐舰以下级别的军舰被列入战胜国赔偿清单。

战后残存的日本军舰都根据盟军命令解除武装,尚能动弹的舰艇担任了载运日军日侨返国与扫除沿岸水雷的工作,到了1947年大部份运送任务都已告终,盟军总部决定将驱逐舰以下的日本舰艇计驱逐舰二十四艘,海防舰及勤务舰艇六十八艘共九十二艘,分三批抽签分配予中、美、英、苏等四国(1947年8月13日盟军总部又将剩下的三十九艘辅助舰艇追加到分配名单,也就是第四批抽签。)。

1947年5月,盟军太平洋战区总部决定将驱逐舰以下的日本水面舰艇分三批抽签分配给中美英苏四大战胜国,6月28日,东京盟军总部举行日本军舰分配仪式,四大盟国按抽签方式决定如何分配,在场华侨占出席人数70%以上,不少人热泪盈眶。幸运的是,中国代表抽中的是第二份日本军舰,第二份共三十四艘军舰,包括七艘驱逐舰、十七艘海防舰、两艘驱潜艇、一艘运输舰和七艘其他舰只,总吨位约3.6万吨,无论从吨位及舰况来看,均优于美、英、苏三国所抽中的份额。中国代表对此结果极为满意,在场华侨和中国海军官兵纷纷起身祝贺,场面空前热闹。抽签后经各国派员验船,后移交中国部份共34艘分四批分别在上海与青岛接收。在这批舰艇中,单型号舰数量最多的当属堪称“并蒂莲”的丙型海防舰和丁型海防舰,在四批赔偿舰中这二型舰总共占了十三艘之多,真可谓是“十三钗”。其中,第67号、第81号、第85号、第107号、第205号、第215号六艘属于丙型海防舰;第14号、第40号、第104号、第118号、第192号、第194号、第198号七艘则属于丁型海防舰。

丙型海防舰是在“鹈来”级海防舰基础上设计的船队护航专用型海防舰,保留了“鹈来”级后置式六角形粗短烟囱的总体布局,为了节约成本而进一步简化结构。该舰长67.5米,水线长66米,宽8.4米,吃水2.9米,基准排水量745吨,公试排水量810吨,主机为两台舰本式23号乙型8缸柴油机(柴油机低速性能好,适合为低速船队护航的二线护航舰只使用),共1900马力,双桨推进,航速16.5节,续航力6500海里/14节。作为战时应急生产的低端产品,该级舰燃料搭载量少且居住性奇差,通常不承担远洋航行任务。全舰火力为2座单装十年式120毫米45倍径高炮,呈中线安装于舰首舰尾,其中舰首的主炮拥有防盾;副炮为两座三联装九六式25毫米高射机关炮、安装于烟囱两侧甲板室顶部延伸到两舷的平台上;后期为了应对盟军强大的空中力量而又分别在艏楼末端两舷和舰首舰尾甲板室顶部延伸平台处增加了两座双联装和两座单装的同型高炮;为了应对无处不在的美军潜艇,该级舰还配备有1座位于舰首甲板室延伸平台上的80毫米反潜迫击炮和12座位于舰尾主甲板的深弹投射机,备有120颗深水炸弹,并配套有类似声呐功能的水听设备。丙型没有舰名,以奇数编号来命名,因首舰编号为第一号,故又被称为“第一号型海防舰”,全舰编制136人。

隔海相望十五钗:丙型和丁型海防舰在中国1(日偿舰中的大家族)

丙型海防舰

丁型海防舰是与丙型海防舰同期设计的船队护航用海防舰,由于柴油机生产数量不足,主机改装成蒸汽轮机,属于和丙型海防舰同时生产的蒸汽轮机版本。由于主机的变化,该型舰的外观也和丙型海防舰有一定的区别:位于舰体中后部的六角形粗短烟囱被一座较细的倒Y字形圆柱状烟囱所替代,安装位置也被挪到了舰体中部。该型舰长69.5米,水线长68米,宽8.6米,吃水3.05米,基准排水量740吨,公试排水量900吨,满载排水量940吨,略大于丙型海防舰;动力系统由于柴油机产量不足而改为两台“ホ”号舰本式重油锅炉配合一台舰本式甲25型蒸汽轮机,2500马力,单桨推进,最高航速17.5节,改为蒸汽轮机推进后油耗增大,重油装载量由丙型的106吨上升至240吨,续航力则下降为4500海里/14节。武备和丙型海防舰相同,全舰编制141人。丁型海防舰也没有舰名,以编号偶数来命名。因首舰编号为第二号,故又被称为“第二号型海防舰”。

隔海相望十五钗:丙型和丁型海防舰在中国1(日偿舰中的大家族)

丁型海防舰

由于生产数量较多(丙型海防舰总共建成五十六艘,丁型海防舰共竣工六十七艘),两级舰构成了太平洋战争中后期日本船团护卫部队的主力,日本宣布投降后,这两级军舰中的幸存舰只多数也被改造成旨在输送各战区的投降日军和日本侨民返回日本的“特别输送舰”,除了原有的甲板室外,舰桥前部和后甲板甚至原25毫米机关炮平台都被加盖了临时性的人员住舱,为了海上行驶的安全以及遇险的预留自救措施,军舰原有的航行设备甚至桅杆平台上的“电探”(雷达)都被保留了下来。并且为了显示身份起见,舰体侧面被刷上了醒目的日本国旗以及原军舰的数字名称以便识别;在完成特别输送舰任务后,这些军舰纷纷进入船厂拆除了临时性的人员住舱,部分军舰拆除了电探,加满燃油,随时保持出航状态,进入了赔偿舰统计名单,成了战胜国赔偿舰中的“主力”。

隔海相望十五钗:丙型和丁型海防舰在中国1(日偿舰中的大家族)

特别输送舰和赔偿舰状态的丙型海防舰

隔海相望十五钗:丙型和丁型海防舰在中国1(日偿舰中的大家族)

特别输送舰和赔偿舰状态的丁型海防舰

由于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海军主力损失殆尽,且美援、英援军舰不断抵达,面对数量众多且舰况不佳的日式赔偿舰,一时间根本无法凑齐足够的舰员和编制让这些武备拆卸一空、一副光秃秃的“光板舰”的日式舰艇重新服役,在这批军舰被接收升旗并重新命名后只寥寥任命了各舰的看管军官和数名看管水兵后将它们闲置,若该舰看管军官用尽手段凑齐了舰员能将军舰开动起来的话,则能幸运获得重新服役的机会。当然,有凑齐舰员这种本事的军官毕竟是少数,所以除了极少数的幸运儿外,十三艘丙型和丁型海防舰中的大多数在随后的几年闲置过程中生生的从接收时可航行的状态耗成了丧失行动能力的“保管舰”。

随着大陆的解放,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十三钗”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一部分随败军败逃台湾,一部分则留在了大陆,加入了新生的人民海军,从此姐妹们隔海相望,后会无期。

1955年苏联向中国移交旅顺基地的防务后,又有两艘原属日本赔偿苏联的丁型海防舰(原第76号和第142号)加入了人民海军的序列,所以最终落户中国的丙型和丁型海防舰的数量被定格为十五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