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为何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对南征没有了多大的兴趣?

missja


事实上,曹操在赤壁战败后的十年内,仍旧对江南陆续发动了三次南征军事行动。


第一次是213年的濡须口之战,曹操此时已经打败马超韩遂,平定了关中,且离赤壁也有五年了,元气有所恢复,不免雄心复燃,有再吞江南之志,于是一口气发动了四十万大军(号称),出濡须坞,这次动静极大,江东许多将领的传记中,几乎都有“曹公出濡须”几个字眼,孙权也不敢小视,亲临战场,凭借长江天堑,与曹操对峙,最后的结果是各有损耗,且春水将生,曹操退还。


第二次是214年,曹操不听傅干的劝谏,执意出征,但这次战争的具体过程没什么详细史料,孙权的传记中甚至都没提,可见规模影响不太大,但值得注意的是,曹操倚重的谋士荀攸病死在了这场战役中。


第三次是216年末到217年初,曹操从居巢发起进攻,但孙权死守不战,后来又派人请和,重新通婚,曹操看没什么攻克的希望,也就答应了退军。

所以可见,赤壁之后的曹操对于南征,仍旧是抱有一定期待的,只不过由于很多主观和客观因素条件上的限制,没有什么大的成果,所以曹操也就没有更多的尝试,如果总结一下的话,我认为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内部局势不稳

这个其实众所周知了,曹操虽然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获得了不少政治优势,但反过来这也给他造成了相当程度的麻烦,不仅分化影响他的内部统治,还时有叛乱政变发生,使得曹操每次都要担心后院起火,不能专心用兵。


二.地理劣势和孙权的战略稳妥

虽然孙权主动进攻基本完蛋,但曹操出兵打孙权,孙权也总能凭借江河地理优势,龟缩死守,如果是在平原,曹操或许还咬得下来。但在江淮地区,他发挥不了北方将士的长处,孙权又是如此能稳,这就没空隙可钻。


三.对手不只一个

曹操的综合实力无疑大于孙权,但孙权可以只有曹操一个对手,曹操却不只有孙权一个敌人,除了刘备之外,曹操还有西北的割据未能彻底解决,北方也要派人看着,那么能拿来对于孙权的力量,其实本身也比孙权高不了太多,起码不像赤壁那会儿感觉是碾压级别的。


四.一直没有重大机缘

如果赤壁后,江南本身发生了重大变故的话,曹操无疑会更加积极地开展南征,而不会总是试探性的进攻,除了213年的濡须坞之战实打实干了几架外,剩下两次他好像都是浅尝辄止,若是此时发生了孙权死去之类的大变故,我想曹操一定不会放过。当然,张辽大败孙权的时候,或许能成为一个突破的契机,但当时曹操还在西线没法抽身,等他回到东线,已过去一年了,这个机会带来的机遇期限,也早就过去了。

————————————————————————————

我是《逆三国志》作者郑勋(杭州市作协成员)

这是我回答的第 77 个三国问题啦

本号专注三国历史领域,品评真正的三国历史

欢迎小伙伴们长期关注~~也可以在评论区一同交流~~~~


正说三国


纵观曹操的一生,我们知道他爱美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也知道他爱人才“推贤举能,唯才是举”,但他更爱的是统一天下。

所以个人认为曹操虽然在赤壁大败,但他对于统一南北的兴趣是丝毫不减的。



且看他在赤壁之前,讨伐董卓、消灭袁绍袁术、擒拿吕布、攻打刘表、收服匈奴乌桓,甚至官渡之战因为他的以少胜多被广为流传,可以说曹操的一生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这样一个雄心壮志不服输的人是不会因为一场战争的失利而磨灭了自己的斗志的。那么为什么赤壁之后大家认为曹操便止步不前,放纵刘备孙权了呢?

其一,北方不稳定

建安二十三年,刘备带兵进至关中,曹操亲率大军前去抵挡,指挥关中的战事。与此同时,北方边境硝烟正浓,乌桓、鲜卑联合起来叛乱,曹操无法抽身,派曹彰北征,打退了联军。



二十四年,关羽就向襄、樊一带发动进攻,曹操麾下两员大将于禁被擒,庞德被杀,曹操便带曹仁支援。而且马超、韩遂等人也不安分,经常试探性地骚扰。所以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为了安定北方,暂时放弃了统一南北的战略。

其二,赤壁之战损失惨重

曹操先是带兵进驻荆州,想要从荆州作为大本营越过长江。当时刘表已经病重,他的儿子刘琮考虑当时的局势以后归降了曹操。



当时曹军二十多万,可以说是倾巢出动,孙权刘备的兵力总数不过五万人,就是这一场原本压倒性的战役曹操却失败了,损兵折将十五万人,自己还差点被伏军所杀。

所以这一战,曹操损失太大,无法再组织起一场能够消灭孙刘的战争,而且他也明白了,自己出兵面对的是两家的联军,肯定是吃亏的,所以没有在轻举妄动。

其三,曹操年事已高

征乌桓之后曹操曾吟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壮士暮年、烈心不已”。



虽然曹操一生从来没有忘记统一的愿望,但也不能不面对现实。岁月是把杀猪刀,曹操已经五十多岁了,一个空有一腔热血的老头子如今也已经无能为力。所以眼下最要紧的就是选好继承人,稳定内政,将自己的宏图霸业让给后人实现。

所以曹操的重心已经从征战变为了安顿内政,想为后来人创造一个比较稳定的政局。

其四,曹操在赤壁之战以后曾又一次南下,但无功而返

213年的时候,曹操抚平了赤壁的创伤,带领号称是四十万大军再一次南下攻吴,打算一雪前耻。到了濡须口的时候,看到对面吴军正摆开阵仗,孙权亲临现场指挥,曹操没有轻举妄动。在僵持了几个月之后,见没有取胜的可能,便班师回朝了。



所以赤壁后,南方对于曹操的吸引力还是非常强的,他也进行过试探性的进攻,不过因为没有胜算而彻底打消了这个念头。


曹操的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南方的那两位,他没有亲手了解掉。


土豆夜谈


泻药~不知题主为何这么说,事实上曹操一直对南征感兴趣,只是赤壁一战意识到了江东的实力,改变了征讨的策略而已。

首先,曹操赤壁失败之后荆州实力衰退,可以自保但难以进取,所以曹操要回许昌重整兵马。

其次,曹操回师期间没想到周瑜和刘备能如此快地拿下荆州及以南所有土地,而后孙权将荆州借予刘备,孙刘联盟进一步做大,曹操知道面对两人联合,又得了荆州土地,更加难以下手,要找时机才行。

最后,其实曹操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这在古代绝对属于老年人了,人到老年本来就更偏向于守成,没有年轻时的意气风发了,再加上本想一鼓作气拿下江东完成统一大业的,不想事不顺心,失败后,自然志向有所衰减,说到底进取心已经没那么强了。

其实,后来曹操也征讨孙权,合肥会战就是例子,而且曹操也时刻在谋划分离孙刘,逐个打击,只是未如愿罢了,曹操的兴趣在的,只是自身的心志和事实两者没有给曹操进一步的机会。

综上,认识不周,欢迎交流指教,谢谢~


众推风云榜


首先,经过赤壁之战,北方曹操的优势大大减少,孙刘两家也各自都站稳了脚跟,曹操一时间也不能吃掉他们了。曹操心里比谁都想夺天下,但当时的情形他也比谁都明白,消灭孙刘两家最好的机会已经失去了。

其次,曹操之所以不关心南征的问题,是因为他在处理自己家族的事情。当了一辈子的丞相,不能到死我打下的天下还姓刘吧?我到底称不称帝呢?同时,在曹操心里,汉献帝就是一个号令诸侯的工具罢了,他在盘算他死后该让谁继承大业。

最后,在古代,医疗水平和营养水平都不高的情况下,人的预期寿命要大大低于现在。而曹操在经历赤壁之战以后已经是五十多岁了,他明白自己统一天下的时间不够了,可以说是时间将他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给冲淡了。赤壁之战以后的曹操的心态已经转变了。


各位看官,有何高见呢?欢迎评论交流,这里是三国冷趣谈...


话侃三国



路遥lgy


一,看清局势:

赤壁之败使曹操看清局势:短时间内统一全国是不可能的。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后实力迅速壮大,进而谋取益州。三足之势初成。

二,巩固根据地

曹操战败后,各个反对曹操的势力开始蠢蠢欲动。江南孙权亲征合肥;朝中皇帝在黑暗中看到希望,伏皇后密谋诛曹;马超韩遂在西凉虎视眈眈;张鲁在汉中时刻提防;边境亦不安宁,乌桓鲜卑联军来犯……

多事之秋,曹操一方面与各方博弈,另一方面,休养生息、唯才是举,稳中有拓,已是不易。精力、时机各方面都不足以再大规模南征。

可惜“去日苦多”,等到局势转好,曹操虽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却已是“壮士暮年”。只能由后辈去开创伟业了。



老黄历史观


曹操四越巢湖而不成你没看过吗?


用户5774630102


曹操明白了孔明同周俞联手斗自己,形成了二比一的敌对模式,干吗要去硬碰硬,碰个鱼死网破,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这就是军事家的才华,等待时机再战辉煌。


乱答题


曹操兴趣大的狠,但天下大势不由人。如果蒋公在抗战胜利后不发动内战,何至于败逃于孤岛呢?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朵朵佬爷


没见南方多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