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何曹操在赤壁之戰後對南征沒有了多大的興趣?

missja


事實上,曹操在赤壁戰敗後的十年內,仍舊對江南陸續發動了三次南征軍事行動。


第一次是213年的濡須口之戰,曹操此時已經打敗馬超韓遂,平定了關中,且離赤壁也有五年了,元氣有所恢復,不免雄心復燃,有再吞江南之志,於是一口氣發動了四十萬大軍(號稱),出濡須塢,這次動靜極大,江東許多將領的傳記中,幾乎都有“曹公出濡須”幾個字眼,孫權也不敢小視,親臨戰場,憑藉長江天塹,與曹操對峙,最後的結果是各有損耗,且春水將生,曹操退還。


第二次是214年,曹操不聽傅乾的勸諫,執意出征,但這次戰爭的具體過程沒什麼詳細史料,孫權的傳記中甚至都沒提,可見規模影響不太大,但值得注意的是,曹操倚重的謀士荀攸病死在了這場戰役中。


第三次是216年末到217年初,曹操從居巢發起進攻,但孫權死守不戰,後來又派人請和,重新通婚,曹操看沒什麼攻克的希望,也就答應了退軍。

所以可見,赤壁之後的曹操對於南征,仍舊是抱有一定期待的,只不過由於很多主觀和客觀因素條件上的限制,沒有什麼大的成果,所以曹操也就沒有更多的嘗試,如果總結一下的話,我認為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內部局勢不穩

這個其實眾所周知了,曹操雖然通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獲得了不少政治優勢,但反過來這也給他造成了相當程度的麻煩,不僅分化影響他的內部統治,還時有叛亂政變發生,使得曹操每次都要擔心後院起火,不能專心用兵。


二.地理劣勢和孫權的戰略穩妥

雖然孫權主動進攻基本完蛋,但曹操出兵打孫權,孫權也總能憑藉江河地理優勢,龜縮死守,如果是在平原,曹操或許還咬得下來。但在江淮地區,他發揮不了北方將士的長處,孫權又是如此能穩,這就沒空隙可鑽。


三.對手不只一個

曹操的綜合實力無疑大於孫權,但孫權可以只有曹操一個對手,曹操卻不只有孫權一個敵人,除了劉備之外,曹操還有西北的割據未能徹底解決,北方也要派人看著,那麼能拿來對於孫權的力量,其實本身也比孫權高不了太多,起碼不像赤壁那會兒感覺是碾壓級別的。


四.一直沒有重大機緣

如果赤壁後,江南本身發生了重大變故的話,曹操無疑會更加積極地開展南征,而不會總是試探性的進攻,除了213年的濡須塢之戰實打實幹了幾架外,剩下兩次他好像都是淺嘗輒止,若是此時發生了孫權死去之類的大變故,我想曹操一定不會放過。當然,張遼大敗孫權的時候,或許能成為一個突破的契機,但當時曹操還在西線沒法抽身,等他回到東線,已過去一年了,這個機會帶來的機遇期限,也早就過去了。

————————————————————————————

我是《逆三國志》作者鄭勳(杭州市作協成員)

這是我回答的第 77 個三國問題啦

本號專注三國曆史領域,品評真正的三國曆史

歡迎小夥伴們長期關注~~也可以在評論區一同交流~~~~


正說三國


縱觀曹操的一生,我們知道他愛美人“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也知道他愛人才“推賢舉能,唯才是舉”,但他更愛的是統一天下。

所以個人認為曹操雖然在赤壁大敗,但他對於統一南北的興趣是絲毫不減的。



且看他在赤壁之前,討伐董卓、消滅袁紹袁術、擒拿呂布、攻打劉表、收服匈奴烏桓,甚至官渡之戰因為他的以少勝多被廣為流傳,可以說曹操的一生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這樣一個雄心壯志不服輸的人是不會因為一場戰爭的失利而磨滅了自己的鬥志的。那麼為什麼赤壁之後大家認為曹操便止步不前,放縱劉備孫權了呢?

其一,北方不穩定

建安二十三年,劉備帶兵進至關中,曹操親率大軍前去抵擋,指揮關中的戰事。與此同時,北方邊境硝煙正濃,烏桓、鮮卑聯合起來叛亂,曹操無法抽身,派曹彰北征,打退了聯軍。



二十四年,關羽就向襄、樊一帶發動進攻,曹操麾下兩員大將於禁被擒,龐德被殺,曹操便帶曹仁支援。而且馬超、韓遂等人也不安分,經常試探性地騷擾。所以赤壁之戰以後,曹操為了安定北方,暫時放棄了統一南北的戰略。

其二,赤壁之戰損失慘重

曹操先是帶兵進駐荊州,想要從荊州作為大本營越過長江。當時劉表已經病重,他的兒子劉琮考慮當時的局勢以後歸降了曹操。



當時曹軍二十多萬,可以說是傾巢出動,孫權劉備的兵力總數不過五萬人,就是這一場原本壓倒性的戰役曹操卻失敗了,損兵折將十五萬人,自己還差點被伏軍所殺。

所以這一戰,曹操損失太大,無法再組織起一場能夠消滅孫劉的戰爭,而且他也明白了,自己出兵面對的是兩家的聯軍,肯定是吃虧的,所以沒有在輕舉妄動。

其三,曹操年事已高

徵烏桓之後曹操曾吟道“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壯士暮年、烈心不已”。



雖然曹操一生從來沒有忘記統一的願望,但也不能不面對現實。歲月是把殺豬刀,曹操已經五十多歲了,一個空有一腔熱血的老頭子如今也已經無能為力。所以眼下最要緊的就是選好繼承人,穩定內政,將自己的宏圖霸業讓給後人實現。

所以曹操的重心已經從征戰變為了安頓內政,想為後來人創造一個比較穩定的政局。

其四,曹操在赤壁之戰以後曾又一次南下,但無功而返

213年的時候,曹操撫平了赤壁的創傷,帶領號稱是四十萬大軍再一次南下攻吳,打算一雪前恥。到了濡須口的時候,看到對面吳軍正擺開陣仗,孫權親臨現場指揮,曹操沒有輕舉妄動。在僵持了幾個月之後,見沒有取勝的可能,便班師回朝了。



所以赤壁後,南方對於曹操的吸引力還是非常強的,他也進行過試探性的進攻,不過因為沒有勝算而徹底打消了這個念頭。


曹操的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南方的那兩位,他沒有親手瞭解掉。


土豆夜談


瀉藥~不知題主為何這麼說,事實上曹操一直對南征感興趣,只是赤壁一戰意識到了江東的實力,改變了征討的策略而已。

首先,曹操赤壁失敗之後荊州實力衰退,可以自保但難以進取,所以曹操要回許昌重整兵馬。

其次,曹操回師期間沒想到周瑜和劉備能如此快地拿下荊州及以南所有土地,而後孫權將荊州借予劉備,孫劉聯盟進一步做大,曹操知道面對兩人聯合,又得了荊州土地,更加難以下手,要找時機才行。

最後,其實曹操在赤壁之戰的時候已經五十多歲了,這在古代絕對屬於老年人了,人到老年本來就更偏向於守成,沒有年輕時的意氣風發了,再加上本想一鼓作氣拿下江東完成統一大業的,不想事不順心,失敗後,自然志向有所衰減,說到底進取心已經沒那麼強了。

其實,後來曹操也征討孫權,合肥會戰就是例子,而且曹操也時刻在謀劃分離孫劉,逐個打擊,只是未如願罷了,曹操的興趣在的,只是自身的心志和事實兩者沒有給曹操進一步的機會。

綜上,認識不周,歡迎交流指教,謝謝~


眾推風雲榜


首先,經過赤壁之戰,北方曹操的優勢大大減少,孫劉兩家也各自都站穩了腳跟,曹操一時間也不能吃掉他們了。曹操心裡比誰都想奪天下,但當時的情形他也比誰都明白,消滅孫劉兩家最好的機會已經失去了。

其次,曹操之所以不關心南征的問題,是因為他在處理自己家族的事情。當了一輩子的丞相,不能到死我打下的天下還姓劉吧?我到底稱不稱帝呢?同時,在曹操心裡,漢獻帝就是一個號令諸侯的工具罷了,他在盤算他死後該讓誰繼承大業。

最後,在古代,醫療水平和營養水平都不高的情況下,人的預期壽命要大大低於現在。而曹操在經歷赤壁之戰以後已經是五十多歲了,他明白自己統一天下的時間不夠了,可以說是時間將他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給沖淡了。赤壁之戰以後的曹操的心態已經轉變了。


各位看官,有何高見呢?歡迎評論交流,這裡是三國冷趣談...


話侃三國



路遙lgy


一,看清局勢:

赤壁之敗使曹操看清局勢:短時間內統一全國是不可能的。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劉備向孫權借荊州後實力迅速壯大,進而謀取益州。三足之勢初成。

二,鞏固根據地

曹操戰敗後,各個反對曹操的勢力開始蠢蠢欲動。江南孫權親征合肥;朝中皇帝在黑暗中看到希望,伏皇后密謀誅曹;馬超韓遂在西涼虎視眈眈;張魯在漢中時刻提防;邊境亦不安寧,烏桓鮮卑聯軍來犯……

多事之秋,曹操一方面與各方博弈,另一方面,休養生息、唯才是舉,穩中有拓,已是不易。精力、時機各方面都不足以再大規模南征。

可惜“去日苦多”,等到局勢轉好,曹操雖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卻已是“壯士暮年”。只能由後輩去開創偉業了。



老黃曆史觀


曹操四越巢湖而不成你沒看過嗎?


用戶5774630102


曹操明白了孔明同周俞聯手鬥自己,形成了二比一的敵對模式,幹嗎要去硬碰硬,碰個魚死網破,又能起到什麼作用呢?這就是軍事家的才華,等待時機再戰輝煌。


亂答題


曹操興趣大的狠,但天下大勢不由人。如果蔣公在抗戰勝利後不發動內戰,何至於敗逃於孤島呢?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朵朵佬爺


沒見南方多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