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中的“扬州”到底指的是现在的南京还是扬州?

扬眼


其实,江南这个概念,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唐诗宋词所构建出来的文化江南,另一个是现代的新江南!

如果说是现代的新江南,那肯定不包含现在的扬州,没有这个经济水平就不要去参与,让一大票经济发达的城市们去占C位去。

但是,如果说是唐诗宋词里面的江南,那就只有现在的扬州能够担当核心了。

当然,这是最早的唐诗所构建的文化江南,到了明清时期,苏杭发展起来了,文化江南的概念扩大,苏杭囊括了进去。

网上现在对扬州是不是江南争论不休。就是没有搞清楚到底说的是现代的新江南还是唐诗里的文化江南。

更有甚者,甚至说“烟花三月下扬州”下的是南京或者苏州甚至杭州等等,这很有趣,还有一种质问声色峻厉:扬州分明在江北,怎么会是江南?!

实际上,这种声音把“在”与“是”混为一谈了,或者说,他们“小”看了江南。

扬州在长江以北,这是任何一位小学生站在地图前都可以作出的判定。这属于地理常识,古人也知道。

隋炀帝在《泛龙舟》中说得非常清楚:“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

若单从地理角度考察,今天江南核心区域苏州也不在江南,而是江东。“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就是现成的例子。这江东便是吴中(苏州)——项羽早年起兵伐秦之地。

真正的地理上的江南,倒是长江中游南岸区域,如此说来,是不是有些可笑?

抛开地理概念说扬州,就回到了争论的焦点。以扬州为江南,首先它是一个文化概念。

唐代诗人杜牧在咏扬州二十四桥的诗中谓:“秋尽江南草未凋”,在扬州生活了十多年的诗人当然知道长江在什么方位;宋朝宰相王安石吟唱:“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位江西人依然把扬州视作江南;明代状元杨升庵在《浣溪纱》中云:“江都犹唱宝儿憨,断肠春色在江南。”这是四川人眼中的江南扬州……前几年,苏州大学范伯群教授和台湾学者陈信元先生合作发行了一套丛书《名家广场·江南风情》,展现南京、扬州、苏州、杭州、绍兴五城文化风貌。视扬州为江南,苏州大学的范先生会不知道扬州在江北?

隋开皇九年,隋文帝正式改“吴州”为“扬州”,这里的这个扬州,就是现在的扬州!如果扬州当时还没有金陵繁华,隋炀帝怎么会去扬州?

早在西汉时的广陵,就有十四万人口了(有史书记载),可见繁华之一斑。

从春秋起,扬州就是玉石雕刻加工中心,扬州周边方圆千里可没有玉石矿,既然(金陵)南京或者苏州杭州值得“烟花三月”去观赏并且更加值得“腰缠十万贯”去消费的话,为什么玉石中心不是在南京等地?扬州不繁华的话,手工业会发达?没有大量的富人定居扬州使得财货相聚,会有这样的玉石消费能力?苏州在唐宋时候被古人称为江东,苏州经济的发展,是在明朝中期开始的,崇祯年间的《吴县志》,对阊门一带的繁华夜景有这样的描绘:“千家灯火似扬州”,如同今天形容苏州无锡是小上海一般;那么杭州呢?那要等苏东坡去修苏堤然后再等待南宋改造发展了…

从隋朝开始,歌咏扬州的诗词开始越来越多,几乎所有关于扬州的柔丽诗句均出于隋后:什么“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还有死都要死在扬州的“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唐朝),什么“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宋朝)等等等等,光唐诗就百首以上,唐诗宋词中,杭州主要有名的就是钱塘,苏州是姑苏,而扬州处处都有名,广陵,维扬,江都,雷塘,竹西,瓜州都能在唐诗宋词中出现!还有《资治通鉴》里著名的那句“扬一益二”,这句话可是在唐朝出现的,可不是说的隋朝以前的九州之扬州省!“扬一”说的就是现在的地理的扬州。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扬州历代诗词》,煌煌四卷,收录了两千多位诗人近两万首诗词,其中唐代诗人150多位,诗作570多首。即便如此,编录者还是特别说明,这只是按照既定标准选录的作品,并且还不可避免有遗漏的情况存在。

扬州的琢玉工艺源远流长,据相关史料记载,扬州的玉雕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夏代。在古籍《书经·禹贡篇》中有"雍州贡琳琅"、"扬州贡瑶琨"的记述。1977年在扬州蜀岗,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陶器、玉器等以及氏族公共墓葬60多处,证明在夏代时的扬州一带已有了玉器制作工艺。

请注意:这里的“扬州贡瑶琨”里面的扬州,绝对是九州之扬州省的概念!而不是当年的广陵(今扬州)

可是至少从西汉到到今天,玉石中心为什么都一直是在现在的扬州?有疑问的可以查找一下当年“扬州省”的范围内(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还有哪里是玉石玉器中心?就是今天你去乌鲁木齐的大巴扎,当地的维族商贩都在吆喝“和田玉,扬州工”,话说古代从和田运送到扬州,可是个庞大的工程。

玉器在中国古代,绝对是大宗的奢侈品,而这个奢侈品中心(消费中心)就设置在现在的扬州,所以可以这么说,当年的九州之“扬州省”的精华,就在现在的扬州,也只有现在的扬州才能有资格使用“扬州”这个名字。

所有的事物,都不会孤立的存在,比如几百首的诗词歌咏扬州,但是,玉器中心却在南京,扬州菜系却出现在苏州,服务业鼻祖的三把刀诞生在杭州,如果这样的话,这个诗词肯定不是歌咏现在的扬州了!一定歌咏的是“扬州省”的广大区域!

所以,虽然有千百首诗词歌咏扬州,还要看这些大诗人是为什么歌咏?——其实唐诗中已经表达的很清楚了:那就是因为扬州的繁华!

李白从成都长安洛阳一路走来,走过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地方,是见过大世面的,扬州要是不繁华到令他惊叹,李白是咏不出“烟花三月下扬州”的。

扬州繁华了两千多年,富人聚集,孕育出了扬州菜系;孕育出了有”三把刀”之称的服务业鼻祖;漆器中心、古琴中心和奢侈品中心的玉器中心也一直都在扬州;唐诗宋词歌咏的,也是扬州,扬州是文化江南的核心,还有什么疑问呢?

2007年第三期《中国国家地理》在卷首语中提出并解答了一个问题:江北的扬州为什么算江南?文中介绍:“把扬州看作是江南更重要的原因是扬州与江南的神似,甚至可以说扬州曾经比江南更江南。大运河畔、长江边上、东海之滨的扬州,她的繁华、她的富庶、她的舞榭歌台、她的诗词歌赋、她的琴棋书画都和江南的苏杭相通、相似、相媲美。因此把扬州当江南来吟咏就可以理解了。” 专辑同时提出,就文化区划而言,扬州应该属于江南。自然区划、行政区划、文化区划,这三者很难重合,扬州就是这三者错位的典型。扬州在江北却叫江南,这是文化对自然区划的超越,是文化力量的显现


李扬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是扬州也不是南京,而是一个省。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这句诗来自南朝梁人殷芸的《殷芸小说·吴蜀人》。

小说中说的是以前的事情,也就是南朝之前的事情。

而在南朝之前,扬州不是今天的扬州城。

今天的扬州城,是直到唐代才正式改名为扬州的。


而最初的扬州,也不是城市的名字。

汉武帝时代,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除京师附近七郡外,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每区由朝廷派遣刺史一人,其中就有扬州。

于是,扬州大体变为今天省的概念,

三国时期,这个扬州地跨六省,包括今天安徽淮河和江苏长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甚至湖北东部、河南东南部都属于扬州管辖。

扬州,也是孙权起家的地方,扬州的首府是建邺,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晋代也是如此。

在当年,扬州是少有的几个未被战火波及的地区。

三国时期,北方大乱,但扬州还算稳定。

于是,扬州逐步成为中国最为富裕和繁华的地区,尤其是首府南京。


萨沙


“骑鹤上扬州”最初指三国吴扬州治所建业(今南京),后人借用这句话指今扬州。

这句话是古代流行的俗语,出处是南朝殷芸《殷芸小说·吴蜀人》。此典故能广传民间,是凭借口传而非文字,至于出处,也只是出于当时流行的俗谚。这样的推测,在一些说明里得到了印证:俗言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言扬州天下之乐国。葛氏活动年代与苏轼近,东坡诗用“扬州鹤”,应是采用街谈巷议的俗言;时代稍晚的施元之注东坡诗也说:“扬州鹤”,用俗传 “骑鹤上扬州”语,直指 “扬州鹤”出于俗传。

细心考证的话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是南朝殷芸《殷芸小说·吴蜀人》中的一句话。此书卷一记载了秦汉魏晋宋各位帝王的事情,卷二至卷六记载了周朝至南朝宋齐的事情。我们先看看《殷芸小说》各篇目的时代。


“骑鹤上扬州”所提到的扬州不仅仅是现在的扬州。《吴蜀人》讲的是三国吴蜀两国的历史旧事,“骑鹤上扬州”的上文讲孙皓在武昌(非今湖北武汉武昌,而是今湖北鄂州)与大臣的对话。此扬州相当于现在的一个省,当时扬州的州治是建业(今江苏南京)。三国吴时,今天扬州叫广陵,也属于吴国的扬州。


有客向从,各言所至: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资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

从前文“或愿为扬州刺史”看,要当扬州刺史的官职,应该去当时(三国吴)扬州的治所建业(今南京)。

后来隋唐时期今扬州居上,人们把这句话当成了今天的扬州。宋元人写词时,就有作今扬州解读的。

扬州慢·琼花 南宋·赵以夫

十里春风,二分明月,蕊仙飞下琼楼。看冰花翦翦,拥碎玉成毬。想长日、云阶伫立,太真肌骨,飞燕风流。敛群芳、清丽精神,都付扬州。 雨窗数朵,梦惊回、天际香浮。似阆苑花神,怜人冷落,骑鹤来游。为问竹西风景,长空淡、烟水悠悠。又黄昏,羌管孤城,吹起新愁。

从南宋的这首词中,可以看出,“十里春风”“二分明月”“竹西风景”“琼花”都指今扬州,故诗人“骑鹤来游”,也把“骑鹤上扬州”当成今天扬州解读。

明清时期,诗歌中当作今扬州的已不记其数了。近现代有很多拿这句话写今天扬州的名人。郭沫若说:“骑鹤楼头,难忘十日。梅花岭畔,共仰千秋。”郭沫若把这句话理解成今天的扬州,扬州十日就是今天扬州。可见,这句话盛传,并不是由于南京,的确是今天的扬州。此外,当“骑鹤上扬州”作为民间谚语流传时,也作“骑鹤下扬州”。

就像“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中的“武昌”本指今湖北鄂州,但后人习惯把“武昌”理解为今湖北武汉武昌。比如毛主席《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这里的武昌就指武汉武昌,因为下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指武汉武昌的长江大桥。

所以,“骑鹤上扬州”的扬州最初指三国吴扬州治所建业(今南京),后人借用这句话习惯指广陵(今扬州);最初目的是当扬州刺史,后人借用这句话指带很多钱去扬州游玩。


沧浪者


这个问题提出来其实就是有倾向的。

话说殷芸此人生于公元471年,死于529年。此时正是宋齐梁陈的南朝时期。在南朝时期的首都是建康,陈朝及后也就是金陵。而扬州是在当时为南朝的根基所在,也就是江南大部地区甚至是远大于今天四五个省的地盘大小,是东晋以后国家最富裕繁华的地方。而现今的扬州在晋末南朝时期还属于南兖州的地盘内。见附图:

从诗人的言语之境和表达之意来看,携巨款绝不是只去一城,殷芸好游,用今天话讲,他就是个自媒体性质的旅游达人,绝非一城之游可以满足的宅男宅官。

至于诗中的扬州具体指哪,没有明确指定范围,以诗人的旅游爱好而言,应主要包含山水,其长期担任过行军参军,应对山川地图有天然的爱好。不是喜欢城市和园林生活的人。故诗人喜欢游历的扬州应范围较大且山水景色极佳,有行军价值和勘查必要的地方。

故诗中扬州即指天下九州中的扬州。范围极大,但肯定不是专指现江苏扬州一城,甚至不含现江苏扬州一带。



眼看过去未来


我发现下面人谈起野史真是一套一套的,各种奇葩的言论都出来了,扬州鹤出于宋代的典籍,和南京没半毛钱关系。目前流传的什么南朝殷芸小说只是民国人写的小说而已,就不是历史!我来上个图截取宋代典籍中的扬州鹤记载,是明确说的今日扬州城,是扬州太守,而不是扬州刺史!



广陵王聊历史


这里讲的扬州既不是现南京,也不是现在的扬州。这两句话出典于南朝梁人殷芸的《殷云小说.吳蜀人》一文:《有客相从,各言其志,或願为扬州刺史,或願多资财,或願骑鶴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欲兼三者。》文中讲的願当扬州刺史,什么意思呢?中国古代又称神州,也称九州,从战国时就有九州提法,九州区域划分有冀州,青州,荆州,扬州等,各自区城先后有不同划分,汉朝时设扬州刺史部,地盘很大,包括现在的安庆,南京,江西大部,浙江,福建,上海,东晋时地盘有缩减,到南朝时,又有缩減,但现在的扬州当时叫广陵,并不在这个区域内,现扬州秦汉时有广陵,江都等称呼,唐朝后将广陵改为扬州,而此时,九州之一的扬州己不复存在。这个典故出现在隋唐之前的南朝,那么所指的扬州只可能泛指九州中较富饒的扬州这一区域,而不可能是当时还称为广陵的现扬州,六朝(吳,东晋及南朝四朝)建都建业,建业即今南京,故典故中扬州不可能指南京



瀚墨寻梦


要判断此处的“扬州”指现在的扬州还是南京,首先要了解这句话的意思,和当时说这句话的语境。

  • 先找出这句的出处。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这句话出自南朝时期的一本小说。小说中描述,当时几个喷子在一起吹牛逼谈理想。

有人说相当扬州刺史,有人说想当百万富翁,还有人说想当神仙,最后有个人说,老子最大的理想就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也就是既想当官又想发财,还想长生不老。

  • 南京为什么又叫扬州?

好,找到出处,可以确定此处说的扬州是南朝时期的扬州,接下来分析南朝时期的扬州是今天的南京还是扬州。

扬州这个地名很大气,但是其辖区却一直在缩小。最初的扬州(杨州),可是天下九州之一,管辖三十九个郡府,一百九十六个县。整个江南地区基本都是其辖区。东晋在建康(南京)建都,当时的建康就属于扬州地区,那时的扬州辖区基本包括现在的江苏、安徽、浙江等地。扬州刺史治所,一直是设在建康。所以,有些书中也以扬州来指代建康。

由于扬州的特殊地位,担任扬州刺史的也都是像王敦等实力派的权臣。所以小说里这帮喷子在谈人生理想时,才有人说相当扬州刺史,因为那是天下最有权力的封疆大吏,虽然仍住在京城。

  • 现在的扬州在当时叫什么?

在南京称扬州的时候,现在的扬州市却用着一个山东的地名,成了山寨版的兖州。

我们知道,在西晋末年北方被胡人侵占,很多北方人,尤其是很多山东人,拖家带口跟着当时的琅琊王司马睿渡江南下。司马睿建立东晋当了皇帝,把这些北方人就近安置在了近江苏、浙江等地。而且在安置时,是按照籍贯整体安置的,这就是侨郡。所以你看当时的地图会发现有很多南移的山东地名,如南琅琊、南青州等。

现在的扬州地区,在当时也是侨郡,安置的是兖州南下的北方人,所以在当时叫南兖州。直到南朝陈时期改名为吴州。隋朝时才被隋文帝改为扬州。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这句话中的扬州指的是今天的南京。


南京老張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出自南朝殷芸《小说》:“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资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将这段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有几个好友聚在一起,各人谈论自己的志向。有的人希望担任扬州刺史,有的人希望富有资产,有的人希望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其中有一个人希望“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即希望发财、当官和长寿三者兼得。这个故事中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成为流传颇广的一句名言。

1966年,曹聚仁《说扬州》(绍衡编,《曹聚仁文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一文引用这段话时写道:“所谓‘天下三分明月,二分独照扬州’,扬州是人间天堂;所谓‘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这是人生至乐。”他把《小说》中的扬州当成了今天的扬州。郭沫若为扬州史可法祠堂所写的楹联:“骑鹤楼头难忘十日;梅花岭畔共仰千秋。”以及林散之赠给扬州友人的诗:“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奇文与异气,美景不胜收。”(韦明铧《订‘扬州鹤’》,《读书》1987年第7期》)都把《小说》中的扬州当成今天的扬州。

然而“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中的扬州指的并不是今天的扬州。

传说中的上古时期,尧舜禹将天下分为九州,扬州是其中的一个州。扬州一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的记载:“淮、海惟扬州。”《尔雅·释地》云:“江南曰扬州。”《周礼·职方氏》云:“东南曰扬州。”这时候的扬州指的是包括淮河、东海以及江南在内的广大区域。

汉代设十三州刺史,领天下诸郡,扬州是其一。《宋书》卷三五《州郡志一》记载:“及三国鼎峙,吴得扬、荆、交三州,蜀得益州,魏氏得九焉。”

据梁朝沈约《宋书·州郡志》及南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记载,扬州自西汉设置以来,治无定所。东汉时期,扬州治所初在历阳(今安徽和县),后在寿春(今安徽寿县);汉灵帝末年,扬州刺史刘繇为袁术所逼,又将治所迁到曲阿(今江苏丹阳)。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之前,扬州之地一分为二,南部属于吴国的有十四郡,治所在建业;合肥以北属于曹魏,治所在寿春。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平定江南后,将寿春的扬州刺史治所并入建邺(今南京)。永嘉年间(307~313年),王敦为扬州刺史,他在建邺创立州城,称西州城。西州城因建在台城(宫城)的西面而得名。东晋孝武帝太元末年,会稽王司马道子领扬州刺史,居东府城,其子司马元显领扬州刺史一职后,复以西州城为治所。刘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时荧惑守南斗”,即天象有异常变化,孝武帝认为不吉利,于是,“上乃废西州旧馆,使子尚移居东城以厌之”。虽有大臣力谏,“而西州竟废”(《宋书》卷八二《沈怀文传》)。

梁朝沈约《宋书》记载,扬州刺史领有丹阳、会稽、吴、吴兴、淮南、宣城、东阳、临海、永嘉、新安10郡,建康、秣陵、丹阳、江宁、湖熟、山阴、上虞、永嘉等80县。在扬州刺史所辖的郡县中,建康是首都所在,乃政治中心;三吴地区(吴郡、吴兴郡、会稽郡)是富足之区,财政所仰,乃经济中心。因此,东晋南朝将扬州视为根本所在。

西州城作为一个独立的城池,自西晋末年王敦建立后,在东晋南朝的政治军事生活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据唐朝徐坚《初学记》卷八《江南道》引山谦之《丹阳记》记载:西州城“又曰扬州廨,王敦所创,开东、南、西三门,俗谓之西州”。东晋时期,西州城曾经是扬州刺史的治所。自东晋末年修建东府城后,东府城取代西州城,成为宰相(或王侯)兼扬州刺史的治所,而西州城在南朝时期由扬州刺史治所发展成为诸王聚居之地。

纵观整个六朝时期,扬州刺史的治所均设在建业(又名建康,今南京),因此,建业(建康)又称扬州。六朝时的扬州指南京还可以从以下几条史料中得到佐证。《晋书》卷一八《五行志中》记载:“庾亮初镇武昌,出至石头,百姓于岸上歌曰:‘庾公上武昌,翩翩如飞鸟。庾公还扬州,白马牵旒旐。’又曰:‘庾公初上时,翩翩如飞鸟。庾公还扬州,白马牵流苏。’后连征不入,及薨于镇,以丧还都葬,皆如谣言。”《晋书》卷一一四《苻坚载记附苻朗传》云:“既至扬州,风流迈于一时,超然自得。……骠骑长史王忱,江东之俊秀,闻而诣之,朗称疾不见。”《梁书》卷九《曹景宗传》曰:“今来扬州作贵人,动转不得,路行开车幔,小人辄言不可。闭置车中,如三日新妇,遭此邑邑,使人无气。”

而殷芸为南朝齐梁时人,生活在公元471~529年之间。史载他“励精勤学,博洽群书”。南齐时,为宜都王萧铿行参军。梁朝时曾经担任国子学博士、昭明太子萧统侍读、豫章王萧综长史等职务。其间,奉梁武帝之命,将先秦至东晋时期的轶事传闻编纂成《小说》。《小说》中的“骑鹤上扬州”之“扬州”无疑指的是今天的南京,而非今天的扬州。今天的扬州在当时称为广陵,又称江都。隋朝开皇九年(589年)灭陈后,改吴州(今扬州)为扬州,但总管府仍设在丹阳郡(今南京)。直到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为了贬低南京的地位,将扬州大都督府与扬州治所移至江都(今扬州),从此以后,扬州之名专属于江都。

从东汉末年扬州刺史治所迁到建业,到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将扬州大都督府和扬州刺史治所移到江都,扬州作为南京名称的时间长达400余年。


扬眼


看到这个问题,不请自来,因为这个问题纠缠很久,答案其实只有一个:“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所说的“扬州”,就是今天的南京,而非扬州。

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这句诗现在可以找到的最早出处,是南朝时梁朝(就是《琅琊榜》中的大梁噢)殷芸写的一部文集《小说》,殷芸生活在南朝,当时扬州就设在今天的南京城里,而不在扬州。

南京建城于公元 211 年(汉献帝建安十七年),最早的建设者是三国史上著名的孙权。公元 280 年,西晋灭吴,便把扬州的治所从长江北面的寿春(今安徽省寿县)搬到了南京,原因也很简单:三国时,吴国的扬州比魏国的扬州大得多,而且统一后的扬州大部分地域都在长江以南。

从晋朝开始,一直到南朝末年(589 年隋灭陈),扬州的最高长官——扬州刺史都驻在今天的南京。隋灭陈以后,隋文帝设立了新的扬州,治所在广陵,也就是今天的江苏省扬州市。所以,“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的这个地方,当然是在南京而不是扬州。


黄岩岩107008496


说起来中国的地名复杂之一的原因就是古今的不同,同名不同地,所以在判断一个地名的所属范围时应该先定位提到这个地名是什么时代。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这里面清清楚楚说的是“扬州”,那就肯定不会是南京,因为任何时候南京没有被叫成扬州的时候。

骑鹤上扬州的“扬州”是不是现在的扬州市呢?也肯定不是。因为这句话的出处是南朝的萧梁官吏殷芸所写的野史杂记短篇小说里《吴蜀人》中的一则故事里的一句话。这部小说从秦汉到南梁的宋齐以时间为轴纵贯千年,写各朝各代的遗闻秩事。这里提到的“扬州”是古地名,这个扬州的基础是《禹贡》里提到的那个九州之一的扬州。这个九州的扬州主要指淮河以南,长江流域,甚至包括岭南的广大地区。而今天的扬州市在当时叫作“广陵”,属于南兖州,后来又改称吴州。

南北朝时期有不只一个扬州,前有南齐以会稽、东阳、新安、永嘉、临海设立东扬州。后有东魏在河南沈丘一带设置北扬州。不过东魏设立北扬州的时间是在殷芸去世之后,殷芸不能未卜先知,所以骑鹤上扬州的“扬州”肯定也不是指北扬州。

东扬州是指上古扬州东边的那一部分,会不会是指这个东扬州呢?应该也不会。因为东扬州是从扬州里划分出来却不稳定的一个存在,后来又并回扬州,再后来又重出东扬州,改得让人眼花缭乱。

注意原文,用的是“上”扬州。“上”的意思很多,其中有一个含义:由南往北,由下游往上游叫作“上”。留意殷芸的经历,在南梁天监初年,他最年富力强的年龄,也就是而立之年,曾经做过临川王萧宏的记室。临川不在长江、淮河一带,在豫章郡,都快到武夷山了,显然不是繁华的诗礼之乡。骑鹤上扬州的“扬州”就有可能是指殷芸所追慕的古扬州最繁华的核心区,从临川北上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以都城建康(南京)为核心,包括广陵(扬州)在内的南朝最繁华、最文气昭昭的地区。

而这一则短篇小说是各言其志,其中还有一个人说,“愿为扬州刺史”,而殷芸所生活的南梁已经没有扬州刺史这个职位了,截止到两晋之后就没有了扬州刺史。再有,这则小说是按时间轴贯空,《吴蜀人》这篇在魏之后,在晋之前,那么故事就是以魏晋时期为背景。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扬州的范围就大了,三国时吴国拥有扬州的大部分地区,治所在建业是没错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