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机枪的两边加上两个小盾牌,真能保护机枪手吗,为什么?

lxvvx


这里所说的机枪其实通常指马克沁重机枪,但我们在看抗战剧时,并没有发现这款枪上面有两个小盾牌,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种小盾牌就是小型钢制挡板,只有苏俄造的马克沁重机枪才会有,而其他国家造的机枪如英、德通常是不会有这种挡板的。

日俄战争后,俄国认识到了机枪的重要性,于是其投入大量战略资源去生产当时最先进的马克沁机枪,带挡板的M1910式重机枪就是当时造出来的。

这两个小盾牌在一战时还是有些用处的,毕竟那时候各国的主要武器还是以栓式步枪为主,而重机枪在当时就非常恐怖了,尤其是在双方都有重机枪的时候,进攻方要想拿下敌方阵地就更加艰难,所以在必要的时候防守方机枪手必须顶着弹雨扫射,而这种小盾牌可以阻挡敌人瞄准,敌人看不见射手具体位置,就打不中射手的要害。除此之外,这种小盾牌还可以挡住一些炸弹的碎裂片,至于拿它挡子弹是不可能的,毕竟这只是两块钢板,面对直射火力根本不堪一击。

到了二战,各国的武器也越来越先进,而重机枪的盾牌质量虽有所改进,但其作用并没有以前那么大了。重机枪一旦暴露火力,就会遭到敌军炮火打击,所以机枪手只有不断转移阵地,才能避免被消灭,而重机枪的盾牌转移时又比较麻烦,这也是其他国家没有将重机枪加上护盾的原因,可能苏联人认为加上盾牌至少可以给机枪手一个心理安慰吧。


兵说


重机枪是战场收割机,专门负责战场火力压制,每一挺重机枪一般会编制一个班,有一名正射手,2~3名副射手和几名弹药手!!!!!!为何配备这么多人????


因为重机枪有支架,护盾,大量弹药箱非常重,并且机枪手经常被敌人重点照顾。尤其是压制待对方连头都抬不起。所以敌人会想尽一切办法干掉机枪手。

“为了保证己方的火力压制,和射手安全(优秀的机枪手很难训练,尤其是弹药缺乏的年代)就会在机枪上安装护盾,阻挡大部分正面射击子弹和炸弹弹片。”


重机枪在一战就取得辉煌战绩

1916年6月24日英法军队对德军阵地实施有史以来的大规模炮击,直到30日炮击最为激烈,随后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德军则将重机枪全部搬出形成居高临下之势,重机枪一起开火,密集的子弹像镰刀割麦子一样将英军放倒。☞在第一天进攻中英军就损失了60000余人。

重机枪从一战至今都大量装备部队,且威力越来越大,射程越来越远,更是被装上了皮卡机,装甲车,坦克,直升机利于机动作战。



历史军武研讨员


真的能保护机枪手

在机枪诞生的早期,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机枪上有个护板,这个护板就是用来保护机枪手的,而且确实有用,非常有用。

机枪上架护板和士兵戴头盔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用来保护士兵的。机枪上的护板不仅可以挡子弹,它更多的作用是用来档炮弹碎片的。

要知道在近代战争中,大部分阵亡的士兵都是死于炮火而不是子弹。在如今的战场上,往往是几万发子弹才能打死一个敌人,子弹火力现在主要是用来压制敌人。而相比于子弹,炮弹的威力更大,一个炮弹下去就是一个直径30米的坑,在这个范围内是不会存在任何生还希望的。

对于机枪这种密集的火力点,一旦发现,对手必然就是用大炮招呼,如果被火炮命中,那直接就跪了。但如果不是被直接命中,机枪前面护板就可以挡住大量的炮弹破片和飞溅的碎石,从而保护后面的机枪手。

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这个作用,炮弹主要就是靠冲击波和飞溅地破片杀伤敌人的,有了这个护板的做掩护则可以挡住大部分飞溅的破片,只要距离炮弹爆炸中心不是太近就行。(有人说这种机枪护板是俄国人的专利,但这完全是个谣言,图中是一战时的德军,我们可以看到德军在一战时的机枪上也有护板的)

除了可以挡弹片外,这个护板也可以挡子弹,甚至可以挡住从正面射过来的子弹。

在子弹的有效射程内,子弹在正面的冲击力是非常强大的,受限于人体的承受能力,士兵的头盔是不能做得很厚的。士兵头盔的主要作用也是档飞溅的破片,以及依靠头盔表面的弧度,将迎面而来的子弹滑出去。但是如果子弹正面击中头盔,那么头盔是扛不住的(当然,这种情况极少发生)。

而且由于机枪上的护板是架在机枪上的,因此可以适当的放宽对护板的重量限制,护板也可以做的更厚,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防护能力,不仅能够档破片,也能抗正面而来的子弹。

不过因为护板阻挡视线,还增加了机枪的重量,导致移动不便,因此在二战时的机枪手就很少见到护板的。(二战时德军机枪上就取消任何护板)

然而到了近代,机枪护板又重新焕发了青春,特别是在城市巷战中,由于周围的敌人距离都非常近,进攻方对于机枪手的保护就愈发的迫切。

于是现在许多装甲车的机枪上都再度装有护板,在巷战中用来抵抗来自四面八方的子弹。(现代装甲车上的机枪挡板)


千佛山车神


使用防弹盾牌的一般都是苏系机枪,比如郭留诺夫重机枪,下图,亦或者是苏式的马克沁M1910,也带有防弹板,而其他国家,像德国、美国、日本的机枪则通常是不带这些防弹板的,在当时来看,这些防弹板确实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因为它的主要防护目标并不是直射火力,更多的是一些流弹以及破片,而且这玩意儿其实挺厚重的,并不是薄薄的一块,所以当时加装这些防弹挡板的机枪基本上都是重机枪,有载具辅助机动的(也就是装了轮子),不然装了这些钢板后机枪重的要死!


不过随着战争形式的改变,这种防弹板的作用已经没那么大了,毕竟现代化战争基本上都不打阵地战,你让单人使用的班机上这累赘玩意,机枪手搞不好会先把你给突突了,因为对于而野战部队来说,搞这种防弹挡板,还不如直接给机枪减负,提高机枪手的机动性来得实在,因为就算能挡住子弹,你也挡不住那些糊脸的爆炸物啊,比如迫击炮、枪榴弹,甚至是直接空袭过来的精确制导武器这样的“大炸逼”,面对这些东西,别说挡板了,你就是用钢板焊成掩体也没用,还不如直接让机枪手打完就跑!


所以,对于这些防弹钢板,我们通常也只能在车载式的机枪上看到了,比如下图中悍马车顶上被围了一圈跟掩体一样的玩意,车载的话对机动性要求就没那么高了,而且加装了这些防弹挡板,对一些流弹、远距离飞过来的步枪弹、或者是炮弹的破片,应该还是能起到一定防护作用的,起码给机枪手一点心理安慰啊,但是同样面对人家的重机枪,甚至是反器材武器,这些所谓的防弹挡板跟纸糊的也没什么区别,就更不用说直接被大炸逼糊脸了!


因此,机枪旁边的小盾牌在面对一些轻武器时,作用还是有一点的,比如一些小口径步枪弹、流弹、破片等,但如果是重机枪这样的直射火力,那还是洗洗睡吧,这些盾牌并没有多大的作用,而且在单兵使用机枪时,机枪手的机动性远比防护能力重要,毕竟,在今天的战场上遭到各种重火力打击的概率可比以前高多了!


哨兵ZH


实际上机枪手那个防护盾没多大用,也就是给枪手一点心理安慰而已,毕竟机枪手狙击手最类型目标都是被优先针对的,所以他遭遇不是子弹,而是炮弹,连掩体一块拆掉的那种.....这防盾撑死了挡一挡流弹,弹片什么的....


更何况如果机枪手防盾真的有那么好用的话,为什么现在各个国家的坦克都在逐步换装遥控武器站?不就是因为机枪手伤亡率居高不下,所以说实在扛不住了吗?

更何况这么一个几公斤重的装备,扛起来委实是费力啊,所以说这东西也拖累了机枪手的机动性,这也是为什么在一线体现各国都在争先恐后的研发轻机枪的原因。(重机枪又大又重,加个防弹板就更重了。)

当然了,随着车辆的普及,机枪手防盾,复活了,复活的原因非常简单,这又不用你自己扛!
(emmm好大)

当然了,面对火箭的或者反坦克导弹这一群防护措施就是不堪一击(所以以强凌弱限定),但是一般情况下,恐怖分子也就那些轻武器,而机枪手的防护盾也是由高强度合金钢做的,并且也不太可能被敌人接近到几十米内,说效果杠杠的。


但是和正儿八经的对手打的话,能多隐蔽多隐蔽,无论什么时候最靠谱的方位都是不让对方发现的,毕竟叙利亚政府军日常使用石勒喀河来打机枪手..........

而且这年头最不缺的就是各种反坦克火力....反坦克导弹就是再贵也比坦克便宜。

而且老防空炮拉是不行了,但是打人呀,打打装甲车什么都跟玩儿似的。


啸鹰评


一战期间德军MG08“马克沁重机枪组”,马克沁是世界上第一型机枪,由于火力强大、持续性好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被两方阵营大量使用, 造成了上百万军人的死亡和伤残!似乎毁掉了欧洲整整的一代。

一战期间可不是现代营连分队的武器装备多样化,那个时候一个连有两挺马克沁就已经不错了,剩下的武器就是士兵手里的大威力步枪和几枚手榴弹…特别是“战壕战”期间,机枪作为连队火力核心要部署在阵地的后方经过土木、沙袋加固的发射阵地,这样即不容易被敌方狙击手或者直瞄炮消灭,又可以比较从容的给最前沿阵地(战壕)火力支援,由于阵地相对固定也没有太大的威胁 ,唯有敌方打过来的“榴霰弹”的弹片有可能击中重机枪射手,所以要给机枪装上“防盾”,3~5毫米厚的钢板可以抗住横飞的弹片和600米外敌人狙击手射过来的大威力步枪弹。



苏联版的M1910“马克沁”机枪是在帝俄时代的M1905“马克沁”基础上改进的,显著的区别特征就是机枪的包裹水箱的注水口很大,这对于苏联寒冷地带作战意义是很大的,紧急情况下将冰雪直接装进去就可以了,射击时枪管产生的高温一会就将冰雪融化成水…并且图片里可以看到M1910安装了较厚钢板的防盾。

“防盾”属于机枪的配件,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防护作用,但是防盾有俩缺陷,第一就是阻碍视线,图片里可以看到射击观察口只有一个“袖珍电话本”那么大,穿过这个“观察口”左右方向基本上看不到敌人,虽然重机枪有副射手负责观察,但是四只眼睛总比两只的视野开阔, 而且副射手在正射手的左面负责供弹,机枪右侧方向仍然会出现观察不到位的地方,如果有敌人抵进没有发现很可能将整个重机枪组端掉了…所以一战期间除了俄军之外,其它大部分的马克沁机枪都不安装防盾。
SG43郭留诺夫重机枪也装有防盾,俄国人对这个机枪陪件非常的钟爱!

机枪防盾是一个很重的家伙,重量通常在3公斤左右,机枪班组必要的时候需要有专职的一个人背它(还要背一条150发的弹带),这样就减少了子弹的携带量和增加了负重感,而且“防盾”在一战期间管点用,但是到了二战期间武器多样化之后它就没啥用了,因为随着小口径迫击炮和掷弹筒的出现,500~3000米内“专门消灭重机枪”!一发60~81毫米榴弹来袭整个机枪都被炸碎了,防盾一点意义都没有!
“德什卡38型”
12.7毫米重机枪也有防盾,并且射击观察口更窄,更不利于观察!俄罗斯真的对“防盾”情有独钟。

由于防盾阻碍视线和重量大这俩弊端根本解决不了,各国军队都已经淘汰了这个机枪配件,而且重机枪也开始往轻量化、必要时需要战士背负它行军…再增加防盾显然是不合适的!
但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总是会出现反复,虽然徒步步兵需要重机枪减少重量、便于机动,可是城市“治安战”当中的车载机枪反而需要防盾,因为城市战当中“冷枪”、路边炸弹太多,不一定那个角落就打来一发子弹让人防不胜防!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是给车载机枪射手全面的保护,所以防盾又出现了,而且车载防盾要比早年间的防盾防弹性能更好…。


皇家橡树1972


重机枪在一战中大显神威,依托密集的火力输出成为步兵冲锋时的噩梦。但是机枪枪口的火焰往往会暴露自己,这导致它很容易成为火炮和狙击手的目标,因此轻机枪手被要求不停的转换阵地来躲避火炮的打击,但重机枪一般都很笨重不可能想轻机枪那样来回跑,因此各国都在不遗余力的增加重机枪的保护措施,并设法降低机枪暴露自己的风险。为了提升重机枪手的存活率,多数重机枪两侧甚至周围会被加装防弹板甚至装甲板。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人类武器比较落后,尤其是枪弹的侵透性和破坏力较弱,因此想要击穿加装两侧护板的重机枪,比如苏联的SG43重机枪是不容易的事,这种看似笨重的防护措施大行其道。而随着枪炮技术的进步,人类的枪弹研发水平也越来越高,从小型破甲子弹再到单兵大口径武器,比如火箭筒、迫击炮、榴弹发射器等曲线弹道武器以及反器材步枪都可以轻松穿透重机枪护板,进而杀死机枪手。纵使不用击穿护板,也可以通过狙击枪精确命中护板后机枪手露出的一小块人体部位。

以伊拉克为例,从2003年开始的伊拉克战争再到后来伊拉克国内的治安战,美军和伊拉克军队的悍马在面对敌方和极端组织埋伏的简易路边爆炸装置(IED)时毫无抵抗力,任何装甲都难以抵御现代化武器打击,更不要说悍马机枪位那几块可怜的防护板了。

然而现代战争中的重机枪护板依然有比较显著的功效,敌方在远距射击时,子弹的动能会不断下降,击中机枪护板时能被护板轻松拦截;另一方面护板对于流弹的拦截效果也十分显著。这就有点类似头盔的作用了。此外,重机枪护板能给机枪手起到巨大的心理安抚作用,促使他们勇敢的面对敌人的火力坚持射击,因为机枪手认为,有防护肯定比没有防护强。

当今时代,一些国家为了避免作战车辆的重机枪操作手被击中死亡,渐渐用自动武器站取代了传统的外露机枪位。比如中国的外贸TV-4主战坦克、VN1轮式装甲战车、美国的M1A2SEP(v3)主战坦克等装备都安装了自动武器站。

2018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同美国陆军航空应用技术局联合研制出一种名为“金属泡沬复合物”的材料,该材料将用于提升装甲防护能力上,除了能抵御M2重机枪12.7mm大口径枪弹外,还能抵御爆炸物冲击。双方科研团队称,这种材料将在美军大部分车辆上装备使用。

美国一款名为AJAX gun armor的模块化枪盾也令人瞩目,有人相信除了重机枪手,步枪手也可以利用护盾提升单兵生存力。但从上图看出护盾的面积十分小,步枪手只有在爬着时,身躯勉强能被遮住。


利刃号


当然,机枪两旁的护盾肯定有保护射手的作用。

一战二战时大量使用的重机枪,火力猛威力大,是大量杀伤敌方士兵的重要武器。缺点就是体积大,重量重,移动不方便,阵地战中长时间在一个位置射击。

因为老兵怕枪,机枪对士兵的伤害太大。所以重机枪手是最招人恨的目标,敌方的各种火力都会优先选择干掉机枪手。这时候在重机枪前面安装护盾,可以保护射手不被正面射来的子弹伤害,同时也为机枪手提供心理安慰。

但护盾显然不是万能的,对方有一万种方法搞死机枪射手,狙击手,枪榴弹,火箭筒,迫击炮,空中轰炸等都可以达到目的。护盾在防御狙击手上效果很好,至少遮挡住了狙击手正面的瞄准视线,要不然爆头是分分钟的事儿。

强调机动作战的轻机枪,有没有护盾无所谓,机动灵活,打完就跑远比护盾管用。

但也可以加装两个小护盾,以加强机枪手正面防御,减小受弹面积,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到了现代,都强调机动化作战了。重机枪搬到了装甲车辆上,护盾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得到了加强,升级成机枪塔或遥控武器站。

比如悍马车顶上安装的机枪塔。

还有坦克上安装的遥控武器站等,它们仍然发挥着保护机枪和射手的作用。防弹护盾是机枪手的好朋友,一刻也离不开的。


和风漫谈


为机枪加装防盾,是俄国人的传统。马克沁发明马克沁重机枪以后,早期曾生产过配备大型轮式枪架和重装防盾的型号,并出口给沙俄军队,日俄战争中曾给日军以巨大杀伤。不过,这种重机枪的底盘宛如榴弹炮那么笨重,所以并没有继续生产。

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马克沁和英国的威克斯重机枪,多数都不安装防盾。因为那时候的重机枪多数都用来进行超越射击,机枪阵地布置在步兵防线的后方,躲得远远的,所以没必要安装防盾。

这一点从一战时期的德国马克沁MG08式机枪,甚至中国仿制的民24式重机枪的外部特征,都能看出来,这些重机枪有着很多的改进型,但都没有安装防盾,最多是枪架的改进,例如使用轻便的三脚架替代重型枪架。

为机枪加装防盾是俄国人首创的,在十九世纪末,沙俄军队第一次接触到马克辛机枪,如获至宝,立即对马克沁重机枪进行仿制生产,刚开始仿制的型号是M1905型机枪,后来在使用中不断改进,于是就有了M1910式重机枪。

M1910式重机枪的主要结构均仿制马克沁机枪,只是更换了一个轮式枪架,士兵们可以拖着机枪在战场上短距离运动。此外在枪架上部安装了一个金属防盾,用来防御弹片或者子弹。

十月革命后,苏联继续生产了大量的M1910式重机枪,而且有各种改进版本,上图为1942年版的俄式马克沁,特点是采用与英国威克斯机枪相同的凹槽水冷套筒,取消了制造工艺复杂的消烟器,安装沙科洛夫轮式枪架,以及大型防盾,水冷套筒的上部改为大口径注水器,以便士兵能在俄国寒冷的冬季使用冰雪来补充冷却水。

二战时期苏联研制了风冷的郭留诺夫SGM机枪,抛弃了马克沁重机枪笨重的水冷装置,但是还是保留了传统的俄式防盾和轮式枪架。

二战以后,由于机枪防盾比较笨重,各国都不在为重机枪安装金属防盾。机枪的自保方式是缩短阵地停留时间,不断的转换发射位置。

不过,到了近些年,机枪防盾又有回归趋势,只是都安装于各式机动平台上,例如高机动越野车,防地雷车,海军舰艇,直升机的舱门机枪等等。


科罗廖夫


机枪的护盾是非常重要的,机枪在战场上就是拉仇恨用的,所有人都想干掉他。

通常是重机枪会加护盾,加护盾的作用是为了保护射手。通常,固定在一点射击的机枪才会加装护盾。没有护盾的机枪,机枪手的死亡率就大大上升,而加了护盾,则能非常有效的保护机枪手。不过,保护,也仅仅是子弹方面的因素。

这种加装护盾的机枪在一战二战的阵地战中非常常见,机枪固定一点射击,很少转移阵地,这个时候,敌方火力其实都是奔着机枪去的。而加了护盾的机枪,多了一层保护,同时也丧失了机动性,不过马克沁机枪也没什么机动性可言。这就是为什么轻机枪不会增加护盾的原因,轻机枪需要随着步兵支援作战,对于机动性,需求非常大。

载具上的机枪护盾还是比较重要的

如今的机枪都不会加护盾了,不管是通用机枪还是班用机枪,加护盾,徒增重量,这个重量对于射手是很麻烦的。如今的重机枪很多都在车上、军舰上使用,这个重机枪是固定一点的,所以,配备护盾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这个护盾的重量也不是加在机枪手身上的。搭载在载具上的重机枪,不仅有防护性,而且没有丧失机动性。

降低概率

机枪加装护盾,其实就是降低伤亡概率的,能用办法尽量减少伤亡,是必须做的。尤其是机枪这个持续输出作用的武器,炮弹弹片、流弹,这些都是有可能杀伤的武器。这个护盾并不能完全保护机枪手,但是,至少降低了一半杀伤概率问题。一旦子弹从侧面过来,或者手榴弹什么的正好落在后面,那就没办法了,还是会死。这就是概率上的问题,护盾,就是能够降低一定概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