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何客观评价莫言和贾平凹的书法?

一乗


可以说,莫言和贾平凹都是当代汉语文学领域成就最高的作家。不论是写作写法的创新意识,还是写作技巧的丰富性,抑或是对母语汉语内涵的开掘深度,他两都走在前列。

莫言自2012年依靠《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世界文坛的知名度大大提高,为中国文学增光添彩不少。



贾平凹虽然还未获诺奖,但在世界文坛的知名度并不低,他早年的《废都》,《浮躁》分别摘获法国、美国的重要文学奖项,影响力同样很高。

两文都是文人,做文人自古以来常做的事,比如,写写书法,玩一下笔情墨趣,是十分正常的行为。因为从古到今,是否会写毛笔字,已经成为检验一个文人是否合格的重要尺标。


但两人被各种写作事务缠身,既要按时完成自己的写作计划,又要完成各个编辑的约稿任务,还要隔三差五为许多人出书写序,还要出席各种作品研讨会,文学座谈会,等等,只因他们是名人,会身不由己被各种事情打挠。

因此,他们不可能把过多时间留给练习书法,也不能指望他们的书法写的多好。把他们的书法看作是调节生活的一种雅玩就足矣。



从莫言的书法可以看出,他几乎没怎么临过帖子,握笔的姿势也有问题,对用笔也没有概念。所以,他写出来的毛笔字呈现出散漫,凌乱,拖沓的特征。

整体上,莫言的书法给观者呈现出柔弱无力的姿态。书法的所有审美特征,如秀美,壮美,拙美,在他的书法里几乎看不到。


贾平凹的书法整体上要比莫言强出不少,至少能看出一种雄浑朴厚的魏碑体书法的特征。虽然在用笔细节和字体结构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这些特征足以证明他是临过贴子的笔杆子。

事实上,贾平凹早年对书法兴趣极大,10多岁时经常为乡亲写春联,磨炼出了较多的书法底子,只不过后来走上文学道路后,疏于写书法,荒废了在书法上的才能。这些年,他重新握起毛笔,算是对儿时梦想的一种延续。


鸿鹄迎罡


对于如何评论莫言和贾平凹的书法之问题,我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莫言和贾平凹都是著名作家。作家,即文人也!既然是文人,不但会舞文,也会弄墨。近日,我看了莫言和贾平凹的所谓的书法,总体感觉是,他们两人的书法与他们的写作水平不相匹配,而且是相差甚远。

上图为莫言行书书法“海纳百川”。

从上图莫言的这幅行书书法作品来看,还是有一点书法功底的,毕竟他还办过书法展嘛。但其不足的是,传统的的元素是少了点,个性成分是多了点。如果把莫言的字称为“莫言体”,似乎还有点牵强。

上图亦为莫言的行书斗方作品“岁月如歌”。

上图莫言的行书斗方作品,蕴含有欧阳中石书法的影子。“如”字右部有点夸张,“歌”字右部的欠字应为败笔。法帖上没有这种写法,纯属莫言“自创”。




上图为《书法大字典》中的“如”字,都是出自书法名家之手笔,莫言书法作品中的“如”字,与法帖中的“如”字相比,显得不够谨严,这主要莫言临帖师古不够的原因。

上图中的行书“歌”字,都是法帖上的,再看看莫言书法作品中的“歌”字,右边部的写法是明显错误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字法不准的问题,也是书法作品的硬伤。

贾平凹的书法作品,据说润格高的惊人,买他的字,还得提前排队预约,不知真否?

贾平凹善行书,其字写的还是有一定功夫的,而且自成一家了。

贾平凹的书法比较厚重,用笔有一定力度,但字的笔画(线条)几乎是粗细一致,这是违背书法创作规则的。

上图为贾平凹的行书书法作品“真善美”。

上图为贾平凹的行书横幅书法作品。总体观之,笔法和字法都不严谨,咋看像“自由体”,笔法和字法没出处,传统元素几乎为零,而且落款也存在明星的问题。

近年来,名人办书法个展的不在少数,名人卖字的也不在少数。我认为,莫言和贾平凹的书法水平还差火候,主要是师古不够,个性的东西太多,关于这一点,莫言和贾平凹仍须努力。

(上图为贾平凹书法作品)




中州耕牛堂主


贾平凹和莫言,俩个人因文而名,以文养名,反过来又用名给字迹贴金,从而奇货可居,待价而沽。

若要细究起来,俩个人都不是书法人士,也不具备笔落惊风雨的书家气概,不过是借了文章的气焰,一度闹得递身求字者络绎不绝,几乎踏破了门槛,一时洛阳纸贵。

贾平凹现在已经专门贴出安民告示,言之凿凿地讲明,每一个大字需要多少铜板银两,向来都是明码标价,水涨船高。争相求购者依旧是踏破铁鞋蜂拥如堵。

莫言虽然没有和贾平凹一样明码实价地标出银钱,同样是一字难求,润笔费也着实不低。且还有随着时光的迁延,越来越高。

在我个人看来,这两个人的字迹真的都不怎么样,勉强算是文人字画一路,终究是名气起了决定性作用,而不是字体本身多么突出,多么辉赫。

其实,这也恰恰说明了一种现象,一种文化现象,但凡是名人或名流,哪怕他的字迹丑如东施惨不忍睹,依然还是有人奔着他的名气去拜谒求购,就是看好了他个人未来的文化升值空间,也叫文化提升品味。为的是借以显示自家的文化底蕴和文化造诣或者文化趋同,可谓匠心独运,老谋深算。

毫无疑问,这两个人的字迹无论多么丑漏,只要是文化根脉还在,只要是文学基础还在,只要是文学本身还在,甚至是人类还在,那就必然会一直受到追捧和拥戴,并且很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个历史时段,成为万众瞩目的文化遗迹,彪炳史册。

据说莫言老兄也正在为此做着不竭的努力和准备,打算腾出自家的空房子作为名人故居供世人参观礼赞,以换取更多的文化气息装扮和雕琢。

无论怎样,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极品龙颜


在中国,不说话才能在得诺贝尔奖后,全身而退;不平则凹才会体现出书法存在的意义及一个人能伸能缩的明哲保身。两个人都是聪明人,都懂得为人处事的尺度,也都是欲望中人,看似很有人的尊严,但实际上心中的小九九打的贼精。



因之,莫言在无奈中紧闭嘴巴,贾平凹在平路上无法行走时,便蜷身于坑凹之内。两人的境界一脉相乘,才有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两座大山,在文学之路上,碾压出自己的辙子,成就了自己的风格。他们在文学创作上,既大胆的批评体制,又刻意的回避体制;既冒失的发出自己的一些声音,又在回避着一些音响。他们戴着镣铐在铁丝笼中跳舞,水平极高,让我望而生畏,且佩服之情如滔滔江水。他们都是体制的获得者,也是体制的受害者,既是加害人又是受害人。他们生活的极惬意,又生活的极狼狈,他们既是人又是物,合起来可以称为有头有脸的人物。


所以,莫言与贾平凹的书法虽差几个档次,但都是书法的获益者。他们的文字没有书法来的快,书法写的容易,来钱快,文字需要耗费脑力精力心血,且收益很慢,所以,他们现在热衷于书法写作,来换钱,过洒脱的生活。为此,苦日子过的时间久了,贾平凹便很珍惜自己的书法,为此在中堂上贴出润格,以六亲不认的姿态,来让外界明白自己铁公鸡的个性。


这无可厚非,毕竟,他们一辈子钟情文字,文字无法养活生命,没想到书法成了他获取资本的工具,而他与许多求字的人无亲无故,何必要认那些粉丝铁丝什么的,让自己受累不说,还会招惹是非,所以贾平凹看的非常开,也惦的非常清。而莫言我不熟悉,就不说了。


在书写造诣上,如果说莫言是初中生,那么,贾平凹的书法自然是刚入校门的大学生。莫言的书写散漫、慌乱,没有受过正宗的书法训练,因之笔法、字法、章法、墨法杂乱无章,缺少书法的基础。而贾平凹的书法,则有过严格的临帖训练,且以魏碑作为自己的书写基础,墨重笔实,笔笔见肉,很有味道。


所以,贾平凹的书法以10万元八平尺的叫价,居然生意好的出奇,但莫言如何,我则真不知道了。



用户62081517873


名人书法,以情趣和乐趣论,不要以专业来论。

莫言和贾平凹都是中国目前最顶级的大文豪,尤其是莫言,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可以说是蜚声世界文坛。这二人有诸多相似之处,都拥有很高的成就,都喜欢写字,心情上也都很沉稳内敛。


贾平凹的字出名已经很久了,也很有意思,上门求字者早就络绎不绝,而这个字也明码标价,数万块钱一平尺,比写文章出书赚的多的多。也正是因为如此,贾平凹的的字饱受争议,喜爱者说其字有一股天然拙朴,妙趣横生,又敦厚可爱的趣味,不喜欢的说其书法压根就没有传承,没有临古碑帖,根本就没有入门。


贾平凹倒是很淡定,从来都回应,他写他的,卖他的,你骂你的,批评你的。市场的东西,从来都是你愿意买,我愿意卖,百万千万只有买家心甘情愿买单,那都可以,别人不偷不抢,也没有乱七八糟的炒作,你管别人正当赚钱干嘛。

莫言的字,也很有趣,他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书法,将写字当着写日记,写日常生活,写文章段落字句了。表达的内容与我们传统书法以诗词,对联,成语等为主的情况很不同。可以说莫言是注重文,然后用写毛笔字来表达。看到他的这些“书法”作品,我感觉对非常轻松,非常幽默,非常有一个人的情趣和个性。所以,才叫“笔墨生活”


所以,无论贾平凹还是莫言,二人写字,大家没必要去骂,也没必要去捧,就当着一个很有意思,很有趣的文人的表达方式就行了。这样你能会有全新的感受,如果你非得按照书法的专业来较真,那就俗了,就闭塞了。


李艺泓


用照片说事,一眼明了。😀哈哈哈……。











用户109634976240


莫言的文学,荣膺罗贝尔奖。莫言的书法,惨遭王羲之罚。

话说莫言喜获诺贝尔奖之后,书赠杨振宁先生一副对联:

既同属诺奖一派,杨教授自然不好怠慢,精工装裱,悬之于办公之室。仔细品味,“仰观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颇切杨教授物理学家的身份,很赞杨教授取得的卓越成就,嗯,不错,好,妙!

当然,此联是从王羲之《兰亭序》中“偷”来的。来自王老师亲自操刀的三月三日兰亭诗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之句。如果是我等庸人,窃取、篡改下王羲之的名章佳句,他也不知道,可莫言老师名扬中外,必然声震古今,而且不是私下改写,而是招摇过市、公然悬挂,就惊动王羲之了也。老王不辞辛劳,跨过千年的风霜雪雨,穿越而来……

莫言先生正在挽袖提裤、挥豪泼墨。明天,他要去参加一个笔会,预计求字的人不少。当然,现在不能随便给人题字啦,毕竟俺老莫的身份已大不同于往日。2008年,莫言去河南云台山参加一个笔会,求字的人很多,他一晚上要写十几张。一起参加笔会的曹乃谦也写过不少。当时,大家都知道,莫、曹二人被瑞典汉学家马悦然看好哦。正想着这些,王羲之突然驾到,莫言猝不及防,差点跌倒……

王羲之瞧了瞧紫檀案上莫言所练的字,又把莫言所用的笔、墨、纸、砚挨个看了下,说了声:“好!”在王老师面前,莫言倒也显得相当谦虚:“都是乱写,请不各指教!”王老师翻了个白眼,说道:“我是说这一等鼠须笔,极品松烟墨、无敌冷金笺,绝佳青瓷砚,好!至于阁下写的字嘛……”说到这里,王羲之抓过笔,略蘸墨,运笔如飞:


然后,把笔一扔,说:听说你胆子够肥,竟敢在老王头上动土,快走,领我去看看!

二人来到莫言送给杨教授的对联面前,王羲之立马铁色铁青,怒不可遏:“啥?这是啥?这也敢写?这也敢挂?难道,难道你们这些大师这些家,连基本的审美都一点木有?这字,根本就不能叫字,软歪散爬,基本的结构都没有嘛,这笔画,拖沓滞乱,基本的张力都没有嘛,最可气的,两个‘之’,实在写得太丢我王羲之的千年老脸,我老王就是闭着眼睛,用脚乱写也比这个强!……罚,坚决要罚!罚你从今天起,每天练‘之’字一千遍……”




客观的说,贾平凹的书法,虽然真没多凸出,但与莫言相较,无疑要高明很多。

至少,贾平凹写的,还像个字。

贾平凹的字,走的是朴拙的路子。朴拙这条路,其实是不好走的,因为稍有偏差,朴拙不成,就墮入鄙陋之境。

贾平凹无疑极聪明,硬是在简洁单一的笔墨中,植入了一些清秀与灵巧。


莫安排


贾平凹的字很贵,很多一流的书法名家的字都卖不过他,据说买他字的人多得去了。


莫言的字不知卖不卖,不过前不久他也办了自己的书法展。

平心而论,贾平凹的字不差,虽然基础不好,但一笔一画也还不错。不过他好几万一平尺的价格,更多的是他著名作家的头衔转移到书法上的附加值。


这一点正如阿里巴巴的马先生,随手画个符就卖了几百万,这并不是他的字有多好。

莫言的字挺有意思,初看毫无技法,再看很有味道,拙、雅、朴,这三个字大约可概括其特点。


当然,他们二人都不是专业书法家,不能以专业的标准要求他们。

对莫言的书法,有喜欢的么?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对于这个问题,我来谈谈我个人的一点看法,莫言和贾平凹都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前不久又举办了自己的书法展,也引起了不少人的讨论。

而贾平凹作为陕西实力派的作家,和路遥,陈忠实等人都属于陕西派作家,前不久也出版了自己的新书《山本》。

他们两人在文学成就上都各有所长,作品的风格也颇为不同,那么他们二人的书法如何呢?如何客观地评价他们的书法呢?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吧:

这是莫言的书法,莫言上次举办自己的书法展,他自己也是提前就做出了回应:自己不是为了展览自己的书法成果,而是让大家认清莫言的字迹,因为现在模仿他笔迹的人很多,总体说来,莫言的书法变化比较多,而且整体看来显得开放,纵展。




贾平凹的书法在很早之前就有了很大的名气了,向他求字的人络绎不绝,因此他的字价格很高,和莫言的书法对比起来看,如果莫言的字是开放的,伸展的,那么贾平凹的书法就是收敛的,紧凑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两人书法风格的不同,甚至也可以看出两人在文学上的不同追求,另外,我觉得两人的书法都有书卷气,这和他们的作家身份是分不开的。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对此,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呢?欢迎大家留言,感谢关注,我是铁匠论书画!


存希斋书法


艺术的创作/鉴赏,由心

市场的追热/落冷,由名

莫言和贾平凹,是当代文学大家,都有可观可赏的文学作品。却旁逸斜出,在书法上弄出了动静,并分别受到市场追捧,卖了大价钱。

但也引出不小争议,有赞的,也有骂的。

如何客观评价莫言和贾平凹的书法?这个问题提的好,甚至还可以加一句:怎样评价这种现象?

平心而论,莫/贾二人的书法不管是属长期浸润的,还是浑然天成的,应该说还是有可看可取之处。比方上面这幅就体现出一定功力,至少比某些出身书法界的所谓大师写的好,更比近年飙出来的那些大师的丑书好。贾平凹的字,更具一种秦砖汉瓦般的朴拙有味——特别是早期的字。他的画其实更能体现这种朴拙有味。这里不得不说,贾后期的字就有些浮躁了,大概是求的人多、就有些草草逐利了吧?

对艺术作品而言,喜欢者价值就至高无上甚至是无价,不喜欢的则贱如草芥甚至一文不值。这就是鉴赏由心。

但作品既然入市,市场的检验也是一大重要因素。而我们这边对艺术作品的赏鉴及推崇与否,自古以来更强调其人的声名/地位及政治/道德评价、甚至有以人废文/废(持有者物)品的“传统”,如号称翰墨风雅的北宋四大家“苏黄米蔡”——其中的蔡最早是指蔡京,但蔡京作为人人唾弃的祸国殃民大奸臣,就被因人废字了,换做了蔡襄。大家可以向度娘讨看一下蔡京的书法,单就艺术欣赏角度论,真是写得极好。

眼下“商品经济”时代,有些人的书法之类艺术作品也可以因声名/地位而被推上一个高处。莫/贾二人算是因声名而“崛起于书坛”(引号,是此非二人主业)。莫是诺奖获得者,贾则以其一贯的厚重作品。确然,如果不是因二人在文坛的声名,他俩的书法尽管也有一定根底,但卖得到卖不到网传的高价,那就难说。这个高价应该算是二人名气的附加值吧?

但这就是市场的“功能”之一,追名逐热啊。但这又有啥值得非议的呢?

以往北京商报曾报道,上万元的XX尼西服或夹克,面料非来自时尚之都意大利而是出自某山东企业,成本仅数百元。该代工工厂还宣称,同时为XXXS及XX亚等国际一线奢侈品提供面料。

为啥成本区区几百元,材料也非地道,售价却可以翻滚十倍、几十倍?就因为外挂了这个知名“品牌”啊!

所以说,莫/贾二人的书法,既然“托名”进了市场,那就让市场去检验、评判,决定其起落吧——毕竟二人并非依仗的是权势/地位等不正当手段来拉高自己的书法价位,而是凭自身文学之名被人爱屋及“乌”追捧的,这又何能怪他?

只要是靠自己的劳动,没有靠欺哄吓诈,没有出卖自己的良心道德,那所得就是正当的。

那些对二人书法卖高价开骂的,有“书法派”,有“道德派”,也有“跟风派”。

“书法派”:多是道中人。多半因自己写的卖不起价,看别人写的卖那么高心中有气,大有“劳资范进范大爷苦心攻读半辈子不能中举,你一个才摸几天书的毛头儿就一举中的——凭啥子!”之愤。其实大可不必。你该反省的是自己,你肯定有所不足嘛。

“道德派”:都有嘴头上“粪土万户侯/千金万银”的气势,觉得别人有东西能卖、且卖的好,自然要/该批一批。这类人该自问:如果我的啥东西可以畅销,我还有莫得如此“高风亮节/慷慨激昂”?

“跟风派”:这类人还不少,即很少开动自己的脑花儿,只会看中某个人觉得“还行”、就人云亦云、跟着瞎哄哄,闹热。对这类人无话可说,他们一般怨气很大,看中/跟从的那人就是他们的宣泄口,跟到哄哄也是一种宣泄。他上升不到你的高度,你下降不到他的“高度”,平行线是没法沟通的。

归总:市场经济,只要来路正/合法,就一切该交容市场去取舍。那些越俎代庖的“捧杀”或“棒杀”都有些欠妥/不正常。还有上面那……种人,最讨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