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他的相声让万千观众近乎痴迷,“单口大王”刘宝瑞到底高明在哪?

他的相声让万千观众近乎痴迷,“单口大王”刘宝瑞到底高明在哪?

  现如今,无论是新闻媒体还是曲艺爱好者,但凡提到刘宝瑞先生必要冠以“单口大王”之称。刘宝瑞的单口可称一绝,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能与恩师张寿臣、马三立、侯宝林并列中国四位“相声大师”绝非仅仅仰仗着登峰造极的单口相声,在去世五十余年后仍有数以万计的曲艺爱好者对怹的表演艺术如痴如醉,这也绝不是跟风膜拜“单口大王”这么简单。能得到观众的这般拥戴和怀念,凭得是满身的好能耐。但刘宝瑞的相声到底好在哪,很多人却说不清,今天就和众位聊聊刘先生使活的高明之处。

他的相声让万千观众近乎痴迷,“单口大王”刘宝瑞到底高明在哪?

  相声怎么说才算说的好?很简单,既要有“相”又要有“声"。“相”可以理解为演员在台上的“使相儿”,使相儿为的是配合段子内容,给包袱做烘托铺垫。没有哪位观众愿意看演员在台上面无表情,毫无肢体动作的干说,而面部表情与肢体动作又都是为“说”服务的,不能喧宾夺主。一旦本末倒置了 ,内行观众马上就看出台上的演员在撒狗血。而“声”一方面是指演员的嗓音条件,清脆悦耳、口齿流利、声音辨识度高这些都是优势,另一方面则是指表演技巧,比如:柳活字正腔圆、倒口惟妙惟肖、贯口行云流水、怯口俗不伤雅等等。在“相”与“声”的结合上刘宝瑞先生有着非比寻常的鲜明特点。

他的相声让万千观众近乎痴迷,“单口大王”刘宝瑞到底高明在哪?

  “口风邪”,这是很多老观众对刘宝瑞的第一印象,刘先生的嗓音有着极高的辨识度,虽然以殷文硕、寇庚儒为代表的刘家门弟子都曾争相模仿恩师的声音,但演出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其根本原因在于支撑起刘宝瑞表演艺术并不只是与众不同的嗓音,刘先生的声线特质的确能“拢神儿”,能吸引观众的耳音聚拢观众的视线,但真正征服观众的还是怹对段子词句的斟酌推敲以及表演时张弛有度的感染力。

他的相声让万千观众近乎痴迷,“单口大王”刘宝瑞到底高明在哪?

  “表演传神”,是刘宝瑞相声风格化的一个重要标签,之所以很多人听怹的单口时觉得引人入胜也是因为其传神的表演。要做到这点必须狠下一番功夫,不仅要谙熟段子中的人物性格,表演的情绪定位,还要反复揣摩表演节奏、尺寸、劲头以及配合的表情、动作等等。在表演像《连升三级》、《黄半仙》这类故事性较强的段子时口风上往往也更贴近人物性格,细腻的情节铺垫和人物刻画并没有让观众感到罗嗦,反而产生了极强的代入感。每个包袱也是在舞台实践和台下夹磨中完善,同一个包袱多一个字和少一个字都可能影响包袱是否能响,而同一块活有的人能使炸了,有的人却使泥了,这是不光是经验、悟性,还需要反复推敲、揣摩,正所谓艺不厌精。

他的相声让万千观众近乎痴迷,“单口大王”刘宝瑞到底高明在哪?

  另外,刘宝瑞的相声还有两个值得后辈艺人学习的特点,其一,段子内容干净,不管使单口、对口还是群活,只要刘宝瑞使过的段子必是经他事先净化处理的,剔除了荤包袱、伦理哏的。这样的段子演员表演起来更从容自信,不管哪类观众群体也都更容易欣赏接受。其二,将相声的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当我们听《豆腐侍郎》时了解到明清皇室祭天的仪式怎样进行,当听完《知县见巡抚》时知道了端茶送客的官场礼仪。

他的相声让万千观众近乎痴迷,“单口大王”刘宝瑞到底高明在哪?

  对于刘宝瑞的艺术风格很难用只言片语来概括,只能撷取最突出的特点简单阐述。每个观众喜欢刘宝瑞的角度各有不同,但能达到雅俗共赏且独树一帜的艺人在相声界确实屈指可数。在刘先生众弟子中除了殷文硕略得恩师真传,其他徒弟即便在行内小有名望但在艺术上却不及师父的万分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