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打開“津門”,哪些可以向上海學習?

11月19日至20日,天津市黨政代表團赴上海市學習考察。

這次學習考察時間節點特殊,正值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閉幕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剛剛到上海考察之後,是學習貫徹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一項具體舉措,也是時隔九年天津市黨政代表團再次到上海學習考察。

在上海停留的26小時中,天津市黨政代表團馬不停蹄地看了7個點位,並召開了兩市工作交流座談會。22日下午,市委書記李鴻忠主持召開市委常委會擴大會議,通報了赴上海市學習考察情況,研究相關落實工作。要求全面對標上海先進經驗,狠抓天津各項工作落實,強調認真學習上海改革開放創新的先進思維理念觀念,著力提高現代化大都市精細化智能化治理水平,充分發揮黨員領導幹部關鍵作用。

根據記者初步觀察和記錄,上海在事關民生的以下大小几方面值得天津借鑑。

觀察 | 打開“津門”,哪些可以向上海學習?

“一網通辦”:打破部門數據孤島,提升用戶(群眾)體驗

上海的發展奇蹟背後,有著被公認為高效、透明的營商環境。而上海著力推進以“一網通辦”為重要標誌的“放管服”改革,則使這一“傳統優勢”插上了數據和智能的翅膀。

天津也做了這方面的工作,“天津政務”APP建設,262項個人辦理事項接入其中,219項法人辦理事項也可以實現指尖查詢、掌上通辦。但上海在推進打破數據信息孤島、有效整合政務數據,提升服務水準和用戶體驗方面都有值得天津借鑑之處。

觀察 | 打開“津門”,哪些可以向上海學習?

上海市大數據中心於去年4月成立,負責全市公共數據集中統一管理,具體推進“一網通辦”工作。中心高起點解決數據交換共享難的問題,實現從“群眾跑”到“數據跑”的轉變。其中核心是做專一個數據後臺,打破部門數據的“藩籬”與“孤島”,實現公共數據完整歸集、按需共享,打造城市數據樞紐,使之成為“能辦”的基礎。

作為“一網通辦”的推進主體,上海市大數據中心建成“一網通辦”總門戶,打造“隨申辦”移動端,為企業、市民主動推送個性化、精準化、智能化服務,推動政務服務從“能辦”向“好辦”、“願辦”轉變。

觀察 | 打開“津門”,哪些可以向上海學習?

在考察現場透露的最新數據顯示,上海市大數據中心“一網通辦”總門戶已接入2113個服務事項,“隨申辦”服務客戶端註冊用戶超過1000萬人。實現行政審批事項全覆蓋,超過90%事項“只跑一次,一次辦成”,99%社區服務事項全市通辦。

網站“能用”好辦,關鍵是“好用”。電子亮證功能是“隨申辦”的主打特色功能,企業、市民可在全市各區行政服務中心、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以及各街鎮派出所的綜合窗口,通過“隨申辦”電子亮證功能出示電子證照,再也不用遞交一大堆材料了。目前“隨申辦”已上線包括身份證、駕駛證、行駛證、居民戶口簿、結婚證、企業營業執照等電子證照,調用證照超過380萬次。

觀察 | 打開“津門”,哪些可以向上海學習?

有一個實例可以說明上海是如何提升市民的“用戶體驗”的:天津黨政代表團於11月20日到達上海,巧的是,當天凌晨,上海市大數據中心剛好有一個新功能上線。市民到政府辦事有283個事項需要提供照片,要求卻各異,有一寸的、兩寸的、白底的、藍底的……就不能用一張照片解決嗎?於是,上海市大數據中心工作人員歷時半年終於研發出了新功能——市民到政府部門拍照之後,電子照片直接歸集到APP中他的個人電子檔案裡面,有各種尺寸、背景的照片,以後再辦事情的時候就可以直接從APP中調用,而不用市民費勁準備、跑路了。

觀察 | 打開“津門”,哪些可以向上海學習?

上海大數據中心在推進業務流程革命性再造過程中,站在了服務對象“市民”和“企業法人”的角度,以高效辦成一件事為目標,系統重構部門內部操作流程、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協同辦事流程,不斷提高企業、市民辦事的便捷度、體驗度、滿意度。“一網通辦”總門戶設統一總客服,由“12345”市民服務熱線託底“找茬”,受理市民投訴、監督、建議等相關訴求。同時還提出口號——讓政務服務像“網購”一樣方便,並學習“大眾點評”網的做法,百姓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對所有事項、所有窗口發表評價。

規模和集約:解決老舊小區服務提升難題

天津黨政代表團在上海的其中一站是位於靜安區臨汾路街道380弄的居民區,在這裡,代表團考察了綜合為民服務中心和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

觀察 | 打開“津門”,哪些可以向上海學習?

臨汾路街道380弄的居民區共管轄4個建於上世紀80年代末的自然小區,總建築面積19萬平米,共有67個樓組、1864戶,常住人口4771人,設9個黨支部,在冊黨員409名,在職黨員258名。

其中,星城花苑小區、陽曲路391弄屬於售後公房小區,原本小區房屋破舊,道路狹窄,物業管理比較差。2017年,靜安區大力開展“美麗家園”建設,先後投入了2000多萬的資金,從拆、建、管三個方面進行綜合治理,兩個小區進一步拆除圍牆,合併成為一個物業管理區域,物業服務形成了規模效應,停車位、涼亭等公共資源實現共享,更新改造綠化等設施,讓小區的面貌煥然一新。

去年以來,臨汾路街道對小區實施“美麗家園”2.0升級版建設,重點從補短板向提功能轉變,街道打造了一站式“居民之家”“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家庭文明指導站”“環保空間”等多個公共設施,提供辦事、文化、交友、健康、就餐、老年日託、長者照護等各類公共服務,讓社區居民絕大多數需求在家門口就能得到滿足。

根據去年新修訂的《天津市物業管理條例》,天津各物業公司紛紛主動修改企業章程,專門加入了“接受社區黨組織領導”的相關表述。在這方面,上海市臨汾路街道對小區也進行了積極有益的嘗試——

為使小區“美麗家園”建設成果常態長效,臨汾路街道深化黨建引領下的“三駕馬車”建設,把黨總支、居委會、業委會、物業企業集中在一起辦公、接待居民,方便群眾辦事;推動居委會、業委會交叉任職,居委會主任同時兼任星城花苑業委會主任,陽曲路391弄業委會、星城花苑業委會中黨員比例分別達到80%、67%,業委會均成立黨的工作小組,小組長由居委會中的黨員擔任,接受居民區黨總支領導,定期向居民區黨總支彙報工作;居民區黨總支向小區物業派駐黨建指導員,在每季度物業達標測評中,居民區黨總支打分權重達到25%。居委會、業委會、物業企業“三駕馬車”在黨總支領導下,齊心協力、運轉順暢,居民對於物業服務滿意率普遍較高,物業管理費收繳率近年來長期保持在98%以上,真正讓黨員在家門口發揮出作用。

還是規模:解決老年人社區用餐問題

天津和上海都是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城市。如何讓老人們“老有所養”,特別是中低收入者的居家養老問題,不僅是眾多家庭關切的“家事”,同樣是社會、政府關注的焦點和難點。上海基層社區的探索,為天津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有益參考。

老年人的社區就餐在天津的有些社區出現了停擺現象,老年人用餐規模上不去,供餐企業成本下不來。

觀察 | 打開“津門”,哪些可以向上海學習?

天津黨政代表團到達臨汾社區第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時,恰逢午餐時間。

觀察 | 打開“津門”,哪些可以向上海學習?

這裡的助餐點人頭攢動,不少是老兩口一起前來用餐。與外面的餐廳相比,社區食堂的菜量不小,品種比較齊全,價格也相當實惠,價格最貴的炸雞腿10元一份,最便宜的綠葉菜只要2.5元一份。不少老人對助餐點的伙食都讚不絕口:“這裡吃飯乾淨衛生,價格實惠,有葷有素只要十多塊錢,味道也很好,比自己在家做飯省事多了。”臨汾路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只要具有臨汾路街道戶籍並年滿60週歲的老人,均可申辦一張特製的充值卡,憑卡可以在食堂就餐或選擇餐食外送服務。”

社區為老助餐點從老人獨特的營養需求出發,以合理飲食、科學配方、均衡營養為宗旨,為老人提供“一日三餐”高質量餐飲服務,同時還提供“車輪食堂”外送服務和下午點心。助餐點的食譜都是由高級營養師精心配製,不僅能滿足老年人的日常營養所需,還迎合了老人們喜歡少油少鹽的清淡口味。自開業以來,日均供餐近800客,受到社區老年人的廣泛好評。辦卡老人已達到8000人,這樣的規模加上第三方經營,使得經營模式可持續化。

觀察 | 打開“津門”,哪些可以向上海學習?

臨汾社區第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融合社區助餐點、長者照護之家、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等功能於一體,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便捷優質的助餐、護理、醫療、休閒等綜合性服務。同時,堅持“共享、開放”理念,開設了親子活動區、圖書室、六角亭等公共活動區域,面向社區居民,既是專業的養老服務機構並延伸至居家養老服務,又對不同年齡段人群開放,讓老人在與各個年齡段群體的融合中安享晚年。

事實上,為了集聚力量提供更專業的服務,讓老人在這裡過得“適意”,臨汾路街道在打造為老服務中心時引入的都是行業“大牌”,除了專業的照護團隊和擁有良好口碑的餐飲企業,在保安、保潔等物業服務方面則依託了萬科的力量。各類專業化的服務團隊既可以推動養老服務走市場化、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也能最大程度確保為老服務質量。

觀察 | 打開“津門”,哪些可以向上海學習?

觀察 | 打開“津門”,哪些可以向上海學習?

記者手記

天津市黨政代表團一路學習了上海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治理、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等方面的先進經驗。代表團成員紛紛感嘆,上海是把企業服務放在離市場最近的地方,把民生服務放在離百姓最近的地方。而天津,差距就體現在改革開放的思維理念上,腦袋上的“津門”還沒有完全打開,要用上海的海風、新風把“津門迷霧”吹散。

城市規劃建設、城市管理、社區治理和服務,都直接反映著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上下功夫,精益求精,才提升城市品位和工作水準,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提升城市的品質品牌,讓海河兩岸澎湃著幹事創業的幹勁和激情,用奮鬥為這座城市不斷增色提亮。

觀察 | 打開“津門”,哪些可以向上海學習?

新聞多一點

觀察 | 打開“津門”,哪些可以向上海學習?

22日下午,市委書記李鴻忠主持召開市委常委會擴大會議,通報天津市黨政代表團赴上海市學習考察情況,研究相關落實工作。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國清,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段春華,市政協主席盛茂林,市委副書記陰和俊出席。

會上,赴上海學習考察的市領導同志和16個區區委主要負責同志逐一作了發言。大家一致認為,此次赴滬學習考察,是一堂追尋初心的黨性教育課,是一堂比學先進的現場教學課。通過實地學習考察,更加清醒地檢視在開放理念、城市精細化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差距短板,思想受到了很大觸動,進一步增強了時不我待,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緊迫感。學習考察的“課堂”在上海,工作實踐的“考場”在天津。對標先進地區,既要知恥後勇,又必須堅定發展信心,進一步明確努力方向,研究細化各項發展舉措,苦幹實幹、勇於擔當、敢闖敢試,奮力爭當新時代改革開放排頭兵,把深切的學習收穫轉化為紮實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際成果。會議對學習借鑑上海經驗做法,加快推動我市高質量發展和城市治理現代化作出部署。

一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上海的重要講話精神、視察天津所作一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對標上海先進經驗,狠抓天津各項工作落實。上海的發展成就,從根本上說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工作一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要求科學指引的結果。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增強“四個意識”、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對照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視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抓好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三個著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貫徹落實,知行合一、學用結合,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天津紮實實踐。

二是認真學習上海改革開放創新的先進思維理念觀念。改革開放思維理念方面的差距是目前天津最大、最根本的差距。我們要打開腦袋上的“津門”,讓海風、新風吹進來,升級思維“軟件”和“驅動程序”,敢“喝頭啖湯”,克服思想障礙,打破墨守成規、僵化教條的思維慣性,以國際化、市場化視野,對標發展最前沿和制高點,全方位推動改革開放創新。要帶著感情、帶著“溫度”傾情傾力做好服務,大力推行“窗口無否決權”、“說不行要請示報告”機制,滿腔熱情為企業和基層群眾排憂解難,讓企業和基層群眾感受到城市管理服務的溫度,讓天津成為創新發展的“肥沃土壤”、“熱帶雨林”。

三是深入學習精打細算、精於策劃的規劃建設管理經驗。牢固樹立經營城市的理念,以高水平規劃引領城市開發建設,精打細算、精雕細刻、精益求精,一張藍圖幹到底。高標準建設國家會展中心等重大項目,利用好舊廠房、廢棄軌道等工業遺存,大力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促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堅持“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把百姓生活方便、得實惠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抓好居家養老、學前教育和便民服務等民生實事。大力推進綠色生態屏障建設、生態溼地修復保護、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等生態建設,努力改善城市環境質量。

四是著力提高現代化大都市精細化智能化治理水平。深化落實“戰區制、主官上、權下放”體制機制,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整合各種資源,有效推進部門協同和聯勤聯動。壓實基層吹哨和部門報到責任,加強雙向考核問責,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基層治理中的軸心作用、領導作用,推動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

五是充分發揮黨員領導幹部關鍵作用。樹立勇於攻堅克難、開拓創新、擔當盡責的精神,層層傳導壓力,強力推動各級黨員領導幹部特別是處科級基層幹部思維理念轉變、工作作風轉變、服務態度轉變。各區各部門要對學習考察內容逐一研究制定具體工作方案,分專項穩步推進,確保取得紮實成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