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曾經的江浙滬“老大哥”,是如何沒落的?| 中國自駕地理


清順治十七年,揚州城等來了已到弱冠之齡的王士禎,這位名揚天下的詩人緩帶輕裘自城中街道上打馬而過,來此出任推官,文名因此大振。 王士禎喜歡約上好友,駕一葉蘭舟悠遊於紅橋下,當是時,兩岸燈火通明,笙歌盈耳,迷濛的水汽自舷窗飄入,醺醺然間,王提筆在紙上寫下“北郭清溪一帶流,紅橋風物眼中秋,綠楊城郭是揚州。” 揚州,這座在詩詞中美了上千年的歷史名城,究竟有著怎樣不得不說的故事?圖by老牛liangsheng

一、此揚州非彼揚州 在歷史長河裡的揚州是富庶而溫柔的,這個名稱源於《尚書·禹貢》,取“州界多水,水波揚也”之意。 但是當時所說的揚州指的並不是今天的揚州市,而是古代九州之一的古揚州,《爾雅·釋地》寫道“江南曰揚州”,說的是長江以南到南海以北,是“揚州”的範圍。 圖byWwbread

現在的揚州市是江蘇省的地級市,處在長江下游平原腹地,水系通達,物阜民豐,自古就是中國最富庶的地區之一,然而在早期,這一帶卻遠不及北方發達。 那時的揚州雖然草木茂盛,但地勢低窪,土壤水分多,肥力不足。雖然在農業不發達,但這片土地也有它的天賦,有長江與無數的河流湖沼可以依靠,第一個發現揚州價值的是春秋時期最後一代吳王 夫差。


公元前486年,為了打開北上伐齊、進而一統天下的通道,夫差下令開鑿邗溝,溝通江、淮兩條東西走向的大河,並在河口築起邗城。 邗溝一通,吳國大軍揮師北山,在艾陵之戰中全殲十萬齊軍,與諸侯盟會於黃池,可是夫差並沒有注意到自己身後還有一個更有野心的勾踐。

勾踐趁吳國精兵在外,發起突然襲擊,夫差落了個國破身死,邗城與邗溝雖然完成了它們的使命,卻失去了創造者,只能等待下一次名揚立萬的機會。 西漢時期,吳王劉濞在夫差打下的基礎上建設了廣陵,這也是揚州第一次作為諸侯國的國都 。 劉濞為實現自己的野心,把邗溝向東延伸,直通今江蘇南通一帶,開闢為一條販運鹽、銅的水道,使得在之後的兩千多年中,揚州一直是我國經濟最繁榮的城市之一。 圖by《中國自駕地理》

二、因運河而生 公元590年,隋朝一統天下,結束了中國近四百餘年的動盪不安,然而南北分離時間太久遠,導致南方士大夫對這個新建立的王朝並不認同。 為了彌合裂痕,隋文帝決定從經濟上聯通南北,於是徵調人手,從山陽開始重修邗溝,開鑿大運河,並在揚州匯入長江,重新命名為山陽瀆。


繼文帝之後,隋煬帝楊廣來到他最迷戀的揚州,這位在大眾印象裡好大興土木的暴君對揚州卻情有獨鍾,在之前統兵滅陳、平定南方的時候,他就當上了揚州總管,對故土的懷念乃人之常情。 不可否認隋煬帝確實雄才大略,當時中原的威脅來自於北方遊牧民族,打通南北漕運將南方的物資源源不斷地輸往北方,才有可能完成大一統。

隋煬帝在位期間整修了邗溝大部分,同時在前人的基礎上拓寬、加深揚州通向杭州的江南河,僅用六年時間就使得大運河連接中國南北。 地處邗溝與江南運河連接點的揚州迎來了屬於它的榮光,只不過到頭來“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隋朝開鑿運河只是為李唐做嫁衣。

三、揚州盛景 大運河上繁忙的漕運,絡繹不絕的船隊,給揚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人氣,除卻首都長安,天底下再沒有一座城能超過揚州,就連物產富饒的益州也只要甘拜下風,所以有“揚一益二”的說法。


揚州的繁榮引得一批批優秀詩人在與它的邂逅中蹦出閃耀的火花。 被揚州的魅力所吸引的還有不少外國人,阿拉伯人、波斯人、日本人…他們聚集在這裡經商、生活。 公元742年,日本僧人榮睿、普照來到揚州,懇請揚州大明寺方丈鑑真到日本弘揚“真正的”佛法,鑑真欣然應允,經歷千辛萬苦的六次東渡後,他在十年後才成功登臨日本。

然而唐末時期,軍閥混戰,揚州擁有重要的地理位置,成為了必爭之地。當時雲集揚州的商人一鬨而散,一直到宋朝才在太平盛世中復甦,再一次迎來熙熙攘攘的商船以及文人墨客的矚目。 可惜好景不長,南宋的偏安一隅把揚州頂在了宋金、宋元戰爭的軍事前沿,當蒙古鐵騎南下,和平在鐵蹄下終被打破。 後來的元朝時期,這座城遇到了歷史上最有名的外國人——馬可·波羅,它的美妙讓他無比稱讚,“廣大富庶,商業興盛。” 圖by揚州市文旅局

可到了明末清初,揚州遇上改朝換代,迎來了一場滅頂之災。 清軍自入關之後一直都是打勝仗,但到了揚州後竟遇到頑強抵抗的大明將領史可法,不過雙方實力差距實在太大,最後揚州城還是被破,在破城之後,清軍在城內燒殺搶掠,屠殺進行了10日,史稱“揚州十日”。


四、鹽,帶來了鼎盛 自古以來,帝王將相、文人雅士無不喜愛著揚州,憑藉大運河這條黃金水道,揚州再次迎來繁榮頂峰,來此經商的商人猶如過江之鯽,其中資產最雄厚的便是鹽商。 江蘇自古就是產鹽地區,鹽商們要想賣鹽必須高價購買朝廷發給鹽商的食鹽運銷許可證——鹽引,以此就能取得對鹽業的壟斷,這些商人當中唯有徽商獨佔鰲頭。 圖by《中國自駕地理》

在清朝中葉,中國人口快速增長到帝制時代的頂峰,與此同時,對鹽的需求也大大增加,當時的朝廷將全國劃為11個鹽區,其中掌握江南鹽業命脈的兩淮鹽運使就駐紮在揚州城。 有鹽引的鹽商們壟斷了食鹽這種生活必需品,又通過運河銷往全國,最後發家致富,富甲一方,而鹽稅成為清政府財政收入的第二大來源,道光年間獲得的鹽利更是佔了全國總額的一半。

資本雄厚的揚州鹽商成為當時高消費的群體,在經濟領域上引領時尚消費風潮。 如今揚州的園林大部分都是清朝鹽商所建,他們不惜工本斥重金大興土木,其中的個園就是鹽商黃至筠的宅邸,園中以石料堆砌成春夏秋冬四季假山盛景,又有各種草木、樓亭,當時就素負盛名有“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三者鼎峙,小可軒輊”的說法。 圖byAcot一杯茶


五、海洋時代的落寞 隨著西方列強用炮火轟開緊鎖的國門,開啟了中國的海洋時代,在之後由於鐵路運輸的興起、運河體系的解體,使得與其共興衰的揚州轉瞬間丟失交通樞紐的關鍵地位,失去了曾經的繁榮及重要性。

慢悠悠的揚州在這個激流勇進的大時代裡拼了命想要趕上時代發展的列車,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個千年古都僅依靠公路和水路與外界聯繫。 直到2004年, “揚州站”三個金色大字終於出現在這片土地上,等待了近百年, 揚州鐵路通了!

當下的揚州是悠閒的,進入了鐵路時代,揚州成為“全國一盤棋”中的重要一子,從此不再是邊緣、盲點,而是樞紐。 今日的大運河已不再承擔航運任務,在新時期南水北調工程中成為連接著中國南北的另一種方式。 而揚州則像是一位看過無數興衰榮辱的老人家,當喧囂的浮華散去,留下的唯有深邃的文化底蘊,靜靜地訴說著過往繁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