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乌鲁木齐县这个“多事”的姑娘,“拼”回了一个家

乌鲁木齐县这个“多事”的姑娘,“拼”回了一个家

乌鲁木齐县永丰镇永盛村村民于永有

便在工作队的一次入户走访中

吐露了埋藏多年的心事

后经工作队帮扶

他找回了失散34年的大儿子

一句迟到了34年的问候

带着所有人的祝福和期盼

跨越千里,如期而至

揭开了一段动人的故事

……

多了一嘴,愁肠百结始唤起

2018年6月的一天,乌鲁木齐县交通运输局、县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县机关事务管理局驻村工作队员张丹妍像往日一样,敲开村民于永有家的门入户走访。开门那一刻,老于正偷偷抹了一把眼角,分明是哭过一场,细心的张丹妍见状便“缠”上了他。

“叔,怎么哭了?”

“没事,我就是想儿子了。”

“儿子?您的儿子不是在您身边吗?”

“不是的,是我的大儿子。”

乌鲁木齐县这个“多事”的姑娘,“拼”回了一个家

一段心碎的往事浮出水面。1985年3月,于永有的孩子刚出生3天,在医院被人抱走。这些年,夫妻俩寻遍大街小巷,一直未果,找孩子成为了他们的一块心病。望着老两口被思亲之伤嵌刻的皱纹,张丹妍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做些什么!”

经过与村“两委”和队友、派出单位商量,张丹妍决定联系当地派出所以及相关部门,开启这场寻亲之旅。

多了一技,踏破铁鞋终不悔

自此,张丹妍开始了漫漫寻亲路,工作之余,她积累成寻亲“百科书”。从注册“宝贝回家”“中国寻亲网”、全国微信寻亲群等,到发帖、信息比对、资料研读、志愿者合作……她信手拈来,如数家珍。

乌鲁木齐县这个“多事”的姑娘,“拼”回了一个家

随后的日子,张丹妍化身“网瘾少女”:常常在队友睡下后又继续上网,黑眼圈成了日常“表情包”。那阵子,驻地最后熄灯的,几乎全是她。队友们担心,提醒她注意身体,她的黑眼圈却突然放光:“能让于叔一家团圆,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她的这股劲头开始“传染”到全队。工作队员谢红星网络水平不高,但他紧跟张丹妍这个“学霸”,也将自己锻炼成“专家”,有的村干部们也加入网上搜寻队伍,都是拜他为师。整个村委会俨然成了一个“寻亲学术圈”。

乌鲁木齐县这个“多事”的姑娘,“拼”回了一个家

多了一念,天涯咫尺人团圆

日复一日,看到借助网络也如大海捞针、看到工作队如此尽心,老于忍不住了。一天,他劝小张:“算了吧,娃儿,你们尽力了,别累坏了自己。”

乌鲁木齐县这个“多事”的姑娘,“拼”回了一个家

小张沉吟久久,当天晚上,她敲开老于家的门:“叔、婶,我歇一晚,咱们来聊聊我这个‘哥’吧,心里装得越多,找起来越有底。”那一晚,全村最后熄的,是老于家的灯。那晚后,不管谁看到老两口和小张走在一起,都说:“就跟一家子似的”。

老于告诉工作队,他给儿子取名“于存再”,只因一直没有放弃相认的希望。

有一阵,老于情绪又开始低落,时常念叨“存再、存再”,张丹妍明白,找寻的坚持难,陪伴的坚持更难。

乌鲁木齐县这个“多事”的姑娘,“拼”回了一个家

世上所有的久别重逢,都是一次新的相遇。10个多月后,警方查询到山东济宁一名男子符合“于存再”的特征。老于夫妻立即前往当地,在一阵阵奔波、煎熬后,夫妻俩终于确认这个叫张庆印的男子,就是“于存再”,望着已经成家立业的儿子,夫妻俩流下了热泪。

儿子相认后,老于第一个通知的就是张丹妍。在乡亲们跟过年一样庆祝时,小张和队员们静静打开了一年来所有求助过的论坛、聊天群,颤抖着敲出一句句答谢的话语,不时,小张擦去滴落在键盘上的滚烫泪珠。

回乡后,老两口拿着锦旗来到了村委会,恰好遇见负责的警务站站长。站长说:“工作队的那个小姑娘,天天跑来念叨,找到没?找到没?还别说,真让她给‘念’出来了!”

多了一人,人间大爱满小家

乌鲁木齐县这个“多事”的姑娘,“拼”回了一个家

今年7月,“于存再”打电话,要来乌市探亲,老于的小儿子在后山放马,一时赶不回来帮忙收拾。第一书记、工作队长肖昆听说后,带上人帮着粉刷墙壁、置办新家具。大家都期待着,却也忐忑着。

接站当天,肖昆也同去了乌鲁木齐站。相逢时,没有过多话语,紧紧相拥了父母后,“于存再”突然抓住了肖昆的手:“你好,早听说你们了,没有你们,我回不了这个家。今天我记住了——‘访’‘惠’‘聚’,是这3个字让我找到了家人,我这辈子都不会忘!”

乌鲁木齐县这个“多事”的姑娘,“拼”回了一个家

在于永友家门口,张丹妍望着这个熟悉的“陌生人”,满眼都是笑意。老于说:“闺女,这个家是你、是你们这些好人‘拼’回来的。现在谁都会算,老于家现在是两老两少4口人了,可要我来算,多的还不止是一个儿子……”

南山脚下,小小院落,树影婆娑。

天山积雪不言,微风拂过,悠然且长。

乌鲁木齐县这个“多事”的姑娘,“拼”回了一个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