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縉雲農村公路形成“多元綠化”新格局

“你看,縉雲農村公路兩旁一年更比一年綠了……” ,近日,永嘉縣界坑鄉的斜翹君,到縉雲縣大洋鎮黃寮自然村探望外婆,一路心情特好。她說,如今縉雲農村公路沿線黃茶、綠茶等基地越來越多,路旁的綠色覆蓋率也越來越高,簡直成為一條綠色“生態走廊”。

該縣農村公路共有16條、234公里,如果按“四好農村公路”綠化美的要求實施,顯然投資高、工作量大。近年來,縉雲積極創新“四好農村公路”綠化做法,通過鄉鎮聯動、發揮農民群眾積極性,與交通部門共建“多贏”生態走廊,形成產業美、風景美、增收美的“交響曲”,效果十分明顯。

目前,該縣除交通部門投入170多萬元,對相關公路進行綠化外,還引導農民聯動綠化農村公路150多公里,形成“多元綠化”新格局,節省資金100多萬元。

“‘多元綠化’主要有三種形式。”縣交通部門相關負責人說,一種是“替代”綠化。在尊重群眾意願基礎上,發動村民在公路沿線發展楊梅、茶葉、油茶等常年綠色產業,替代了花草花木綠化。如舒洪鎮仁岸村4個自然村處公路沿線,沿溪沿公路發展楊梅、茶葉6000多畝,與胡源鄉公路沿線1500畝茶葉等形成綠色對接,催生50裡生態走廊;還有大源鎮龍坑村成為全縣的“千畝黃茶第一村”,在10多公里山村公路邊形成“茶葉走廊”……另一種是“隨意”綠化。相關鄉鎮根據路旁自然生長的竹子及其它樹種,責任到村、到人保護植被,開展山林無火災、未批無砍伐、砍伐無超伐的“三無”屬地管理,保障綠色覆蓋。還有一種是“搭車”綠化。各鄉鎮(街道)在村莊整治、小城鎮建設中,將近村公路兩旁“扮”得更綠更靚。

“在交通便捷地方發展綠色生態產業,有施肥管理、採摘銷售便利等多方面優勢,相應效益就更高些。”大源鎮龍坑村茶葉產銷大戶餘金林說,他在公路沿線發展黃茶40多畝,去年產銷高山雲霧茶收入有六位數,今年收入更好。

“路美與產業美是相得益彰的。”龍坑村村黨支部書記鄭國揚表示,抓住建設“四好農村公路”機遇,發動村民在公路沿線發展黃茶1400多畝,2018年-2019年茶葉產值分別達300多萬元;一年下來產銷同樣數量的茶葉,每戶僱車要少開支上千元,全村全年節省交通費用10多萬元。

路美了,產業效益借東風乘勢而起,激發農村愛路護路的積極性。農民自覺行動,為路增綠。大洋鎮鐵箱自然村地處海拔915米高山,過去交通閉塞,阻礙該村產業發展,農戶收入很難提高。如今,有了“四好農村公路”,全自然村71戶農家,戶戶把公路沿線的水田種上茭白,每畝產值達到1-1.2萬元,每戶每年單項收入4-6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