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格力電器深度:招黑、多難、玩逆襲

一瞥格力的故事

火影忍者裡,佐助對博人說:“你需要了解的不是現在身為火影的鳴人,而是這一路走來,塑造現在火影的那個鳴人。”

這句話用在格力身上非常貼切,想要了解格力這個空調一哥,最需要了解的就是格力的歷史。格力的發展中有這麼幾個鮮明的節點,一個個看。

1988年,朱江洪從廣西百色礦山機械廠調回了老家珠海特區工業發展總公司(格力集團前身)。這家公司當時旗下有60多家公司,朱江洪被派到了效益極差的冠雄塑膠廠任總經理。

當時條件很艱苦,但朱江洪仍舊把冠雄的注塑生意搞得紅紅火火,冠雄廠生產的格力牌電扇也暢銷大江南北。1991年,總公司又任命朱江洪兼任兄弟企業海利空調廠的總經理。

不久之後,冠雄塑膠廠與海利空調廠合併,更名為“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1994年,時任格力一把手的朱江洪遇到了一件糟心事。當年,格力空調第一次打進意大利。為了這批第一次出口發達國家的空調,朱江洪制定了最嚴格的質量規範,嚴格按照歐洲標準把關,生產前還特地開了“戰前動員會”。

做到了“萬無一失”後,當年11月,朱江洪興沖沖地開始了意大利之旅。本以為會受到客戶的讚譽,沒想到剛見面,客戶就當頭給了他一盆涼水。

客戶說格力空調的聲音像拖拉機一樣,把他們害慘了。朱江洪趕到現場,打開空調一看,一條海綿因為黏貼不牢,一頭垂下來,正好和空調的風葉碰到一起,開機後,發出巨大的噪音。朱江洪把海綿重新貼好,噪聲也立即消失。

這件事給了朱江洪很大的刺激。雖然貼海綿在空調生產過程中是小事,但如果沒做好,就可能給用戶帶來很大的困擾,很可能失去好不容易攻下來的客戶。

自此,朱江洪對產品質量進行了更為深入、細緻和全面的整頓,特別是把一些過去經常忽略、習以為常的小問題作為重點整頓對象,比如抽空設備有沒有定時校檢精度、空調灌注冷媒時是否達到規定的真空度等等。

殊不知不久的未來,格力之所以能夠在空調行業脫穎而出,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朱江洪很早就開始對產品質量的嚴格把控,這次意大利之旅,也從根本方向上改變了格力的運行軌道。

90年代那會,空調行業瀰漫著一股“銷售是大爺”的風氣,但從意大利回來的朱江洪,要比當時老大哥的春蘭更早的意識到這種行業的畸形生態。1994年,在格力形勢一片大好的局面下,朱江洪大幅度地減少了銷售人員的提成比例,此次事件史稱格力的“銷售譁變”。格力的銷售團隊一瞬間就炸了鍋,大部分人直接選擇跳槽去了其他空調公司,由於這些銷售人員與經銷商關係緊密,當時人們一度判斷格力已經涼涼。時勢造英雄,當時也是銷售人員的董明珠在這次事件中站了出來,出任經營部部長。董明珠一上任立馬就來了三把火,通過加強制度建設、優化人才培養體系等一系列措施,徹底打破了企業命運系在業務員身上的局面。1995年,格力空調產銷量躍居全國首位,銷售額翻了7倍,格力空調的銷售沒有一分錢的應收帳款。

2004年2月,國美成都的6家店在媒體上發廣告,大幅降價促銷格力暢銷空調,原本1680元的掛機降到1000,原價3650元的櫃機2650賣。

格力表示沒有經過我同意國美私自降價,破壞了自己的市場形象和整體價格體系,雙方開始正式掐架。面對當時遍佈全國,如日中天的國美,格力毅然決然的還是選擇了分手,扭頭就開始自建渠道。

需知,黃光裕就是靠著國內當上的中國首富,可以想見國美在當時中國的影響力,於是格力光榮的再次被整個行業“看空”,大家紛紛表示,脫離國美,格力這是在自尋死路。然而誰能想到,脫離了國美的格力真來了個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經典橋段,自建渠道的格力只是短期內受到了較大影響,憑藉優異的質量,一步步又爬了回來。

董明珠在這個過程中創建並完善了銷售返利機制,後來居然成了整個行業的渠道管理模板。如果說朱江洪的成名戰是銷售譁變的話,那麼從國美分手的坑裡爬出來,就是董明珠的成名之役,正是憑藉這份功績,董明珠才最終當上了格力電器的總裁。

命途多舛的格力剛好了兩三年,再生事端。2007年11月,格力電器發了個聲明,說格力集團冒用格力品牌出售小家電產品,母子之爭拉開了序曲。隨後格力集團在媒體上刊登廣告,指出“格力”品牌為格力集團所有,格力集團下屬企業包括格力小家電均得到格力集團的商標授權,有權使用“格力”商標。然而格力電器並沒有就此罷休,雙方的矛盾很快變成了公開的鬧劇。其實雙方都有理,格力之所以出名,就是空調出的名,格力集團明擺著就是看空調把品牌做起來了,想做別的電器撈錢。格力電器方面,一開始對集團的小動作並沒在意,但是隨著規模的擴大,質量不達標的小電器引起了格力電器的警惕,雙方一時間劍拔弩張。母子之爭最終引得珠海市國資委出面調停,最終的結果是,集團放棄利用格力品牌做多元化,格力電器勝。

隨後格力徹底迎來了爆發式的發展,伴隨著家電下鄉,營收和業績呈現幾何級增長,朱江洪也在2012年選擇退休,董明珠正式出任格力電器一把手。但是實際上,格力集團和格力電器之間的恩怨一直都沒有完全結束,直到最近格力集團到處買買買似乎也是在傾訴著自己的怨念,證券時報還發了文,拉出國務院的名號暗諷其亂搞收購。

回顧這個經歷了銷售譁變、分手國美、母子之爭的格力電器,和最近一部出名的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有很多相似之處,這幾件事放在別的公司都是毀滅級的問題,結果格力一個沒落下全體驗了一輪,一個企業幹出這種過五關斬六將的事,實在值得尊敬,頗有一種“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畫面感。

生意上那些事

空調之於白電

在家用電器這個大框下面,白電由於其功能性更強、更剛需、技術革新慢等特點,從商業模式上對黑電有碾壓的效果。而在白電這個大框架下,空調又因為一戶多臺、商用屬性碾壓了冰箱和洗衣機,可以說,空調這個產品是家用電器領域最有潛力的生意,沒有之一。

這要從空調的使用場景說起。首先,每個家庭不可能沒有空調,往往一個家庭也不大可能只有一臺空調,但是基本不可能有哪個家庭買1個以上的洗衣機,1個以上的冰箱。從單價來說,一臺空調也不比洗衣機和冰箱便宜,因此,家用方向上,空調市場的空間就遠高於冰洗。

其次,空調還有商用屬性。寫字樓裡不可能不裝空調,新建個機場也需要安裝中央空調,各種各樣的商業設施都需要,因此,這又是一份龐大的市場蛋糕,這個蛋糕洗衣機和冰箱基本也都是沒有的。因此,空調是家電領域裡用途最廣泛的一塊超級大蛋糕。

最後,空調還有個安裝和維護屬性。由於空調存在室外機這個概念,因此無論是新買的空調安裝,還是損壞的空調維修,都相當的麻煩。洗衣機壞了師傅上門拆了就能修,你住18樓窗戶外面的室外機膽小的人可真不敢給你修,這就對空調這個行業提出了新的要求——品質要求。雖然電器所有品類都對品質有要求,但是空調在所有電器中的要求無疑是最高的。想象一下,開空調的時候肯定是夏天,氣溫高,如果此時空調壞了,客戶的體驗感一定極其糟糕,只要經歷一次,什麼品牌忠誠度都是狗屁,這輩子基本上都不會碰這個品牌的空調。因此空調產品可能並不需要多麼高超的技術,但是一定對做工極度苛刻,因此,空調也就成為了所有家電子行業裡,最容易形成品牌忠誠度,最依賴品牌的賽道。

極度分散到寡頭集中

上世紀90年代,家電的各個賽道都充斥著競爭,空調也不例外,每個子賽道都在經歷從分散到集中的過程。

那個年代空調的老大叫春蘭,無論是收入還是利潤,春蘭空調曾經的中國第一,然而現在?雖然春蘭還在上市,也還在做空調相關的業務,但是誰家空調還用春蘭?這就引出了空調行業逐步集中趨勢的驅動力——技術驅動。

注意,這裡並不是說什麼特別炫目的黑科技,而是精密製造類的技術。

為了能讓消費者體驗更好,空調產品的質量極為重要,而我們知道在格力銷售譁變那個年代,行業整體都處於被業務員綁架的蠻荒狀態,而絕大多數生產企業也一直認為這個行業就是營銷驅動,結果紛紛悲劇了,春蘭就是其中的一員。

重視營銷多過技術的企業紛紛退出,注重技術品質的企業走到最後,這就是空調行業份額不斷集中的奧秘之一。

這裡有個例子,為什麼董明珠總是在強調格力的技術好,專利多?為啥他一有機會就在吹捧格力的研發投入沒上限?道理就在於此,強調自身技術好,產品質量過硬,是空調行業最佳的宣傳話術。

行業的集中過程中,除了產品端的選擇問題外,還有渠道端的佈局。

自從跟國美分手後,格力就走上了艱難的自建渠道之路。在全國各地自建渠道,雖然開頭難度極高,但好消息是,一旦擁有一定規模,則對渠道的掌控力度極強。

格力著名的銷售返利政策想要執行成功,只有在這種強渠道控制能力的條件下才成,為啥別的公司玩銷售返利總是玩不明白?命門正是在此。

這裡可能有人會說,格力之所以能把銷售返利搞的這麼紅火,和其市場地位關係最大。但需要知道的是,剛剛提出銷售返利時,格力的市場地位遠沒有走到其他對手無法企及的高度,因此,誠然市場地位助推了其銷售返利政策的貫徹實施,但本質上得益於格力自建渠道後對渠道的把控能力。

天花板:一直被擔憂,從未被證實

空調行業的天花板一直是無數投資者津津樂道的槽點。導演今天從兩個角度談一下空調業的天花板。

首先是數據角度。家用空調的需求主要來自於三個方面。

1、更新

2、購房配套

3、添置

過去十年,我國的空調保有量爆發式增長,從每百戶10臺到了現在的每百戶130臺。

業內經常用日本的保有量數據和中國做對比,日本的百戶保有量為250臺每百戶,差距差不多一倍的樣子,因此空調還有不少空間。

從剛才的三種需求說起,這裡需要拍幾個腦門。

先說購房引起的空調購買屬於每年固定的增量,這個需要看每年的購房數,假設每年沒人有購置新房,自然也就用不上新空調。從這個角度上說,當下我國房地產成交情況可以用來觀測這部分需求量。結果自不用提,我國這兩年的購房數據可是相當萎靡。

這部分需求由於脫離實際的房價和誇張的政策導致,如果未來地產可以有效平抑房價,放開房產交易的話,需求會有所回升。這裡可以判斷的是,起碼這部分市場談不上到不到頂,最差是個週期性的市場。

其次是添置,添置的話直接可以理解成保有量的提升。日本250臺每百戶,中國130,空間還是夠的。

最後是更新。根據測算,我國目前的存量家用空調大概在4.5億臺左右,按照10年換新來算,每年的需求是4500萬。這部分需求會隨著保有量的提升而提升,目前我國人口14億人,拍個腦門,14億人每4口一個家庭,一共3.5億個家庭,每個家庭按照2個空調算,一共7億。這樣更新需求的天花板起碼也有一年7000萬臺,言頂確實尚早。

你看,3個需求中,2個遠沒到頂,一個最差也是週期,擔心天花板幹嘛?可能有人被空調這個銷售額和股票市值嚇到了,這個就回到上面說的了,空調就是比其他白電大,大的多。

接下來我們換一個思考角度看空調的未來空間,這就要從09年家電下鄉說起了。08年美國金融危機,為了防止蔓延到國內,中國提出了家電下鄉政策,意圖擴大內需。所謂家電下鄉,是指農村人口憑藉相關證件購買家電可以享受一定補貼,09年公佈的補貼數字是13%。這個政策一直持續到了12年底,期間整個家電行業出現了幾何級的擴張。隨後在政策退出後,家電企業進入了長達3年的去庫存週期中,最慘烈的是15年,當時業內流傳出這麼一個詞叫“庫存去化”,都是賣方分析師編出來的,說白了就是去庫存,家電行業那一年整體都是負增長,股價跌幅槓槓的。隨後從16年開始,龍頭公司開始逐漸站穩腳跟,重新回到了增長軌道上,董明珠也在18年“圓滿”完成了和雷軍的賭約以及早年下給格力的“任務”。

其實從這裡就可以發現問題了,今年是19年,是家電行業完成去庫存的第四個年頭,差不多又是一輪完整的庫存週期,又是去庫存的年份,那麼未來的也就會迎來新一輪的補庫存增長週期,我們拿格力的存活數據同比印證一下:

格力電器深度:招黑、多難、玩逆襲


果不其然,格力目前正好處於一波新的庫存週期的始點上,這輪庫存週期從18年下半年開始,目前看上去剛剛完成被動去庫存階段,正在經歷主動補庫存。(週期狀態這個話題不夠嚴謹,可能格力仍處於被動去庫存階段)。

除此之外,我們也需要認識到,格力自從脫離家電下鄉政策的影響,到現在也不過短短4年,而2019又出現了一輪新的家電下鄉,雖然這一次政策的效果會比之前大打折扣,但沒有政策助力的情況下格力依舊可以連年增長,如果加上助力呢?不過這裡要對家電下鄉進一步做個解釋。本次家電下鄉效果會遠不如上次的原因有2:

1、首先農村已經有大量家庭擁有必須的空調,這一點體現為過去10年空調保有量的提升,因此第二次搞同樣的政策邊際效益必然是遞減的。

2、上一次家電下鄉我國經濟的大背景是受到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而當時中國還處於改革開放的蓬勃發展階段,內需尚足。但2019年是純粹的內需不足,大量人口開始返貧,改革開放的效力大不如前,當前經濟難以找到明確的增長驅動力。因此,低線城市的購買力和購買意願難以和09年相提並論。

業態成熟、技術品牌外溢

當下格力手裡拿著幾萬個專利,已經初步具備了技術外溢的條件,是時候正式開始多元化了。不過雖然專利多,也不能啥都搞,比如手機。。。需要選擇一些合理的產品,最典型的適合格力切入的就是冰洗,當然還有一些別的家電產品和工程類業務。除了技術外溢之外,格力也註定會走上跨國的道路。這裡其實有一個絆腳石,即格力過去的國企身份。中國的國企出海都會因為其特殊的股東身份受到別的國家的警惕,這個時候格力擺脫了國企的大帽子,還引進了在全球到處佈局的高瓴,閉著眼都知道這是要把手往國外伸。

巴菲特說過這麼一段話:一個強大的公司的增長几乎是沒有天花板的,可以通過各種資源稟賦的外溢進入新賽道。(具體表述有出入)。格力當下正處於這麼一個平臺突破的階段裡,慢慢來,拭目以待吧。

指標&監測

ROE

消費品企業慣例ROE走起來。

格力電器深度:招黑、多難、玩逆襲

說實在的,拿了3年格力,這貨的ROE一直保持在30%以上,真是挺佩服公司的經營管理的。

上圖顯示的是近10年的ROE水平,可以清晰的看到一個低點,也就是2015年,那一年前面提到過了,去庫存。家電下鄉政策的結束擠壓了大量的庫存來不及消化,因此去一年庫存後格力繼續迎來了新的增長。

2018年的ROE略有下滑,我預計2019可能也不會好很可能比2018還慘點,但是應該跌不破30%。同為去庫存狀態,ROE的低點更高,用技術分析的角度是不是要得出上升趨勢?咱沒這麼玄學,但是至少數據上看公司的盈利能力非常強。

格力電器深度:招黑、多難、玩逆襲

利潤率方面,格力這兩年毛利率微微下滑,在這樣的經濟形勢下能保持這個毛利率已經十分難得,淨利率呈現一條緩慢上升的曲線,且在毛利率略有下跌的情況下淨利率還能保持升勢,數據實在是華麗。格力整個公司能做出這麼一份數據背後下了多少心力。。

格力電器深度:招黑、多難、玩逆襲

存貨週轉率自12年開始一路小跑,在14年開始一直保持在8左右,技術分析是不是可以解釋為橫盤整理等待突破?數據至少可以說明格力空調在2012年以後產品愈發暢銷,市場接受程度越來越高,而這幾年的橫盤沒有繼續向上,是有一些別的原因,咱在FAQ裡說。

銷售返利

格力的財報中最最重要的一個科目,其他流動性負債。這個科目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裡面絕大部分是格力給經銷商的銷售返利,當然,沒真的返過去,壓在格力的賬上了。

格力電器深度:招黑、多難、玩逆襲


格力電器深度:招黑、多難、玩逆襲

其實本質上,這個科目可以用於觀測格力的業績蓄水池。這裡就不得不提到格力的銷售返利政策。所謂銷售返利,是指經銷商先打款拿貨,當產品銷售出去後,廠家在原貨款的基礎上給經銷商的返點。假設格力的空調零售價1000塊,格力可以就用1000的價格賣給經銷商,然後等產品買完後,給他20%的返點,但是如果賣的數量不多,就給10%了。這就相當於格力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壓迫”經銷商努力賣產品,不然全年算下來可能根本賺不到什麼錢,大量資金還被格力佔用了。回頭來說,對於廠商而言,這個銷售返利的資金池不僅可以起到提振經銷商動力的作用,同時也可以讓投資人看出當前格力的銷售真實情況。

如果某一年份遇到特殊情況,導致空調不暢銷,經銷商面臨生存危機的話,格力往往會通過發放返利的形式幫助經銷商度過寒冬,這時候體現在賬面上就是這個池子的水位降低了,就像19年這樣,對,就證明今年空調不好賣,至少沒達到格力真實的心理預期。如果這個科目連續下滑,那格力的前景就堪憂了,不過可能反應到淨利潤上還是很不錯,因此這個科目算是個先行指標。

FAQ

電商:亡羊補牢

為什麼空調不好賣了?

為什麼格力的存貨週轉率一直橫著不繼續上升了?

這其實和近幾年網購的崛起脫不開關係。

首先,過去格力是個國企,在處理方向性的問題時,掣肘會更多。電子商務的崛起對於格力來說,整體的反應是慢半拍的。君不見董明珠的店都搞起來了,但是也沒見格力的電商銷量大爆發呀。像丸美這種化妝品企業,一大半的營收都來自電商,更有三隻松鼠等等一系列互聯網時代的品牌大爆發。美的更是善於變革,針對電商時代直接把自己的供應鏈做了全面改革,來了一套柔性生產T+3制度,格力在這個過程裡一直不為所動。

實際上,格力確確實實在電商席捲家用電器的第一波大潮中落後了,今年格力大放血式的促銷可以說正是一種亡羊補牢的做法,越來越多的人在網上購買空調,格力必須要在這個過程中讓更多的人在網上購買自己家的空調,這就需要把自己的電商渠道鋪開。

這幾年電商渠道的促銷琳琅滿目,基本上都是靠降價來吸引消費者的眼球,格力試圖擴大自身電商的銷售額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降降價而已,其背後的語言是“格力在電商有折扣”,從而喚醒消費者網購時對格力的記憶。

這裡我們要繼續跟蹤格力電商的銷售情況,渠道變了,未來格力也很有可能走上T+3的道路。說白了一句話,今年這麼讓利就是為了打開電商這條路,藉著互聯網的大潮繼續推高格力的品牌價值。

最近格力也在大幅度促銷自己的低端空調,可以說有點像搞傾銷了,其目的很可能是為了擠出奧克斯等小品牌的市場份額,這裡其實包含著格力對於空調行業未來增速的擔憂,存在兩種可能。

1、空調行業可能已經進入低增速時代,即便天花板很高,但是想要到頂所需要的時間很長,分攤到每年的增速實在不夠看。

2、看淡宏觀經濟增長。或許格力也意識到未來中國經濟面臨失速的可能,即便空調行業有很大潛力,在宏觀的壓制下也很難特立獨行。

綜合兩方面的考量,既然整體增長很可能停滯,那就要尋找新的增長空間,於是從前井水不犯河水的空調行業加劇了大魚吃小魚的進程,奧克斯等小品牌的生存空間將越來越窄。

估值&投資邏輯梳理

目前格力不到60塊錢,由於之前是國企,加上專注空調,因此PE長期低於美的。目前格力股東換了(過程中),也開始多元化了,估值倍數趕上美的應該只是時間問題,但目前的價格並不是很有性價比(畢竟過去太有性價比了)。

格力電器深度:招黑、多難、玩逆襲

另外,19年的業績肯定是好看不了,畢竟去年和雷軍打賭,收入有水分,造成了基數比較高。今年這個低增長算是給去年還債了,20年的增速倒是值得期待一下,畢竟ROE還這麼高,完全沒有顯示出增長乏力的跡象。


最後提煉一下未來格力的增長邏輯。就現在格力的體量而言,未來想要持續高增長必須向3個方向努力。

1、多元化

2、工程化

3、跨國化

所謂多元化,顧名思義,就是涉足更多的產品領域,可以確定的路線必然是冰洗,當然還可能有一些其他的小品類。

格力的多元化和美的的全品類佈局還不一樣,美的是採用平臺式的經營思路,一直在以品牌號召力驅動。

而格力則是走的技術外溢的路線,通過主打技術及品質穩住空調,隨後拿著品質的標籤做技術外溢,個人覺得這條路線是一條前期慢後期快的發展方式,未來的發展遇到的瓶頸也會更少,因此長期來說美的和格力,導演更看好格力。

所謂工程化,是向產業鏈上游延伸。誰說下游企業不能延伸了?

但是這種工程化有利有弊。有利自然是收入和利潤的水漲船高,有弊是指格力的資產會因為這部分收入比例的提高變的更重,同時總體毛利率也會降低,同時也會對宏觀經濟的波動更加敏感。目前來看這部分收入比例還是比較低的,然而5年後想實現6000億收入,這一塊還是很重要。

最後是跨國化,甩掉國資的帽子,穩定公司股東和管理層結構後,未來格力的跨國一定會有大動作,環赤道國家大概率會成為格力出海的首選市場。目前這些地區比較尷尬的是經濟發展水平還很差,因此短期內不會有很好的業績貢獻,長期來說潛力很巨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