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戰鬥機被導彈鎖定能否躲開?

苦酒自己喝1杯


這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其實,並不是說戰鬥機一旦被導彈鎖定,就基本逃不掉了。如今的先進戰機擁有非常完善的機載自衛系統,遇到導彈攻擊時還是擁有逃生機會的,誰也無法肯定戰機一定可以逃生或一定就會被擊落。

如今很多戰機往往裝備有先進的告警系統,主要分為雷達告警系統(RWR)和紅外/紫外告警系統(MAWS)。雷達告警系統出現時間最早,它的工作原理並不複雜,主要是依靠接收對方雷達照射信號來判斷威脅程度。因為火控雷達波段和搜索雷達的波段是不一樣的,一旦它接收到對方火控雷達的照射信號,就說明戰機本身已經被鎖定,就會及時提示飛行員做出應對措施。最常見的應對措施就是發射箔條彈,箔條彈可以形成更加顯眼的“新目標”,來襲導彈的雷達導引頭就會鎖定新目標,錯過戰機。

紅外/紫外告警系統的工作原理主要是辨認來襲導彈本身發出的熱信號,發現有導彈來襲後,可以發射熱焰彈干擾誘騙來襲的紅外導彈。熱焰彈擁有比戰機發動機尾噴口更強的紅外信號,令紅外製導導彈丟失真實目標。

戰機的自衛系統還包括主動干擾機、有源無線電干擾系統等設備。這些干擾手段、設備可以讓對方雷達等設備失靈,無法繼續鎖定攻擊。

除了依靠自衛系統進行自衛,躲避導彈攻擊。戰機還可以通過大過載機動、利用地形掩護的手段躲避導彈攻擊。大過載機動是指戰機可以在來襲導彈即將命中戰機時突然實施桶滾、急盤旋等複雜大過載機動動作,此時來襲導彈可能會因為距離過近,無法及時進行相應機動而錯過目標。

利用地形掩護是指戰機可以下降高度,飛進地形複雜的山區,使導彈撞山墜毀。在很多電影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幕,戰機直接高速飛向山坡等突出地形,然後突然大角度拉起避免撞山,而一直跟在戰機後面苦苦追趕的導彈無法做出此類動作,就會直接撞山墜毀。

導彈要想擊落一架戰機其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僅取決於戰機、導彈的性能水平差距,還取決於雙方操作人員的操作水平,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這也證明了一個道理,無論武器裝備發展到多麼先進的水平,“人”的因素仍然是最重要的。


科羅廖夫


現在作戰當中,空中力量最為重要,這在二戰以後的幾場大規模戰爭當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驗證!尤其是離現在時間越近的戰爭,空中力量的作用就越大,比如說伊拉克戰爭和比利亞戰爭,其中2011年爆發的利比亞戰爭,法國等北約國家,只靠空中力量再加上代理的武裝組織,就把卡扎菲的政權推翻了。所以怎麼對付空軍就是現在戰爭當中最為重要的任務之一。

而現代戰爭當中,導彈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無論是攻擊地面、空中還是海面的目標,首選的武器一般都是導彈。空軍的力量主要就是戰鬥機構成,那麼導彈對付戰鬥機就是最好的方式。所以對於現代戰鬥機而言,一旦被導彈鎖定,如何進行干擾或者戰術型反導就是決定戰機命運的最重要問題。那麼現代戰鬥機躲避導彈的方式一般有哪些呢?

一、釋放箔條幹擾彈干擾

解釋這個箔條幹擾之前,首先還是需要了解一下什麼是雷達制導。現在一些防空導彈或者空空導彈,它們使用的制導方式就是雷達制導。它的基本工作原理就是雷達先發射雷達波,如果空氣當中有物體,這個物體一般指的就是空中的戰鬥機,雷達波照射到戰鬥機後,如同一束光照射上去一樣,會發生反射,也就是有一部分的雷達波按照原來的方向返回了。

返回的信號,被雷達的接收機接收並且處理,此時戰鬥機的速度和運動方向等信息,就已經被雷達獲取到,雷達不斷的發射雷達波,那麼戰鬥機的實時信息就會一直被雷達獲取,就像被人眼睛盯上了一下,一定範圍內去哪都知道。這個操作也就是我們一直所說的被雷達鎖定了,雷達把信息傳輸到導彈控制系統,就可以引導導彈去攻擊戰鬥機。

所以我們從雷達制導工作的原理就知道,戰鬥機反射的信號,就是最重要的,要是戰鬥機沒有反射,也就沒有了目標。但是我們現在假設的是戰鬥機已經被導彈雷達鎖定了,這個時候需要做的,就是人為製造一個比戰鬥機更大的目標,是金屬的最好。這個時候不斷的釋放箔條幹擾彈,在空中爆炸後,箔條一下子散落在空中,雖然人的眼睛看上去就是一群紙片一樣的東西在空中飛舞,但是它們是金屬,也會反射雷達波信號。這個時候它們反射的信號,比戰鬥機的更強,所以導彈直接跟蹤那些散落的金屬箔條,讓導彈最終撲空。

二、釋放紅外干擾彈干擾

除了雷達制導之外,現在很多便攜式的防空導彈和空空導彈末端制導,使用的都是紅外製導,利用戰鬥機的散發出來的熱量產生的紅外信號,追蹤目標!這樣的導彈,在彈頭前面,都裝有紅外捕獲儀器,它能夠準確的捕獲到空氣當中的紅外熱源,並且鎖定方向。然後根據獲取的目標的紅外輻射能量和分佈軌跡,通過彈頭的伺服系統始終讓導彈前部的紅外引導頭對準目標,導彈攜帶的計算機就可以計算出來戰鬥機的位置和運動信息等,這樣導彈就可以控制尾部和中部彈翼飛向目標。

戰鬥機本身擁有大功率的發動機,所以在飛行的過程中釋放大量的熱量,很容易被鎖定跟蹤。要想不被導彈擊中,那麼最好的方式也是製造一個比自己熱源更大的物體,這個時候就出現了紅外干擾彈,發射以後引爆後,產生的熱量很大並且持續一段時間,讓導彈直接放棄戰鬥機,轉而去跟蹤紅外干擾彈了。

三、主動對抗式干擾

不管是雷達制導還是紅外製導,都是可以使用電子對抗系統進行干擾的,這個時候戰鬥機不需要釋放任何的干擾物體,只需要攜帶一個戰術類型的對抗吊艙就可以了,或者永久安裝在戰鬥機上面。

今年7月初,以色列空軍出動F15和F16戰鬥機,對敘利亞境內目標進行了空襲,敘利亞的防空導彈奮起反擊。但是由於以色列的部分戰鬥機攜帶了電子對抗戰術吊艙,使得部分導彈直接丟失了目標。其中有一枚敘利亞的S200防空導彈被幹擾後,丟失了目標,偏離了航線,飛到了地中海的塞浦路斯島國上空後墜落,讓很多人誤以為是以色列F35戰鬥機被擊落。

它的干擾原理也很簡單,比如說干擾雷達制導的導彈,導彈的雷達不是想要雷達的回波嘛,電子戰吊艙就主動發射大量的高強度的雷達波信號,這些比雷達反射的信號強很多倍,直接就會干擾到導彈上面的雷達接收機工作,導彈的接收機不知道哪些是有用的信號,或者被大功率的信號破壞了制導硬件,導致導彈計算機出現錯誤,從而不能再鎖定戰鬥機目標,在空中亂飛。

紅外對抗原理就是先確定導彈的來襲方向,然後鎖定導彈,這個就和導彈鎖定目標的原理一樣,只不過現在導彈被反鎖定了,對抗系統也知道了導彈的實時位置和方向,所以除了發射前面的電磁對抗信號之外,還會發射很強的紅外光束照射導彈前部的引導頭,就等於使用強光讓人的眼睛致盲了一樣,導彈失去目標,從而讓戰鬥機躲過了導彈的襲擊。

現在戰鬥機的電子對抗系統,已經是包括了雷達對抗和紅外對抗等多種對抗方式。現在普通的空中作戰任務,都少不了電子戰飛機的參與。就比如以色列空軍戰鬥機要是對敘利亞展開空襲行動之前,首先就是攜帶電子戰吊艙的飛機癱瘓敘利亞防空雷達系統,同時在行動進行時,對敘利亞發射的防空導彈進行干擾。

以上就是目前戰鬥機擺脫導彈和對抗導彈的幾種方式,能力有限,歡迎補充!


資訊所長


當戰鬥機被空空彈鎖定時,倘若此彈剛好處在慣性飛行間段,戰機有可能通過機動動作來規避,打開加力逃避導彈的最遠射程,此時導彈燃料已差不多消耗殆盡,戰機就有可能避免被導彈擊落。

當代的空空彈,其射程大都在百公里以內,倘若剛發射在其有效射程內,即導彈的動力飛行段,是不可逃逸區內範圍,那麼飛行員最好選擇跳傘逃生,避免無畏的犧牲。

此時,戰機加力機動擺脫、施放紅外誘餌、進行電子干擾等,基本上已不起作用了,F-15SA戰鬥機被也門胡塞武裝擊落,說明戰機一旦在導彈動力段被鎖定,則躲開的概率非常小。

現代的空空導彈,事實上已越來越先進,有了防誘騙功能,能識別是施放的紅外誘餌,還是戰鬥機尾噴的熱焰,從而選擇真正的目標打擊,所以戰鬥機要躲避有此功能新型空空導彈的攻擊就顯得非常困難了。

特別是紅外製導空空導彈,在近距離格鬥時,一旦尾追時發射導彈,只要格鬥導彈不出問題,即便被追打的戰機施放干擾彈,或實施機動規避,被追打的戰機躲開的機率都極低。

綜上,戰鬥機被空空導彈鎖定,飛行員逃生的機會,大概也就對半吧,還得取決於戰機飛行員的臨危處置是否得當。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國平軍史


鎖定概率很大,因為地面防空系統雷達功率遠超機載雷達,所以其工作和鎖定要比機載雷達大。而且角度可以自由調整角度,所以進入該雷達的RCS工作範圍,就完全可以鎖定。

要想不被雷達鎖定,除了你是架隱身戰機,雷達反射面小,難以滿足對方鎖定所需雷達回波強度外,還有多種可以鬥智鬥勇的方法。

方法一:超低空飛行和利用地形遮蔽

由於地球是圓的,地球是圓的,地面上視野很狹小,地面雷達對於超低空飛行器搜索距離急劇縮小。
此外,利用山體進行雷達信號遮蔽也是常見的進攻手法。

馬赫山谷,勇敢者的遊戲
國內也有

方法二:扔干擾彈或者放誘餌

使用箔條幹擾彈也是種常見手法,裡面包含細細的干擾絲,可以在對面雷達上形成一片反射雲。
而現在開始流行
誘餌機,可收放式吊在飛機後面,其反射信號更強,更容易被鎖定和攻擊。


方法三:電子對抗

電子對抗設備可以向對方雷達發射強烈的,特定波段的干擾信號,迫使其雷達信號接收與處理能力大大降低,雷達鎖定能力變差。

方法四:野鼬鼠防空壓制(反輻射)

野鼬鼠任務就是攜帶反輻射導彈去摧毀對方雷達,這是種攻勢理念,因為對方雷達為躲避被反輻射導彈,必須頻繁開機或關機,以及變換信號,就像玩打地鼠遊戲一樣,所以被稱為野鼬鼠任務。



美軍
現在的野鼬鼠任務是F-16執行的,其翼下內側掛架(副油箱外面)掛的就是哈姆反輻射導彈。

方法五:戰術欺詐飛行

最經典的,也是屢試不爽的戰術,當戰鬥機以極密集編隊低速飛行時,地面雷達會顯示成一個大的目標,往往認為這是架大型運輸機或民航機,等到起飛戰機攔截或者發動攻擊時,突然散開,由一隻豬變成四隻老虎。


五嶽掩赤城


前兩天巴基斯坦用我們賣給他們的梟龍戰機擊落了印度的米格21戰機的消息讓人頗為注意,於是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被導彈鎖定的飛機,能不能逃脫導彈的追擊和鎖定呢?事實上雖然難度確實很大,但被導彈鎖定的戰機確實有機會擺脫導彈的鎖定和追蹤。當然,躲避導彈絕不止是單單扔干擾彈就能做到的事情。

事實上和很多人以為的不一樣的是,導彈的發動機並非一直運行的,大部分時候空空導彈的發動機工作時間都非常短,在短時間內加速到極高速度後就靠著自己的慣性想著目標飛去,所以很多武器商人宣稱自家的導彈能打上百千米外的目標,實際上那是指雙方面對面飛行的時候發射導彈而且雙方都不做任何機動的情況下的發射距離。


而現代戰機全部都裝備了導彈鎖定雷達告警器,在發現了敵人的火控雷達鎖定且發射了導彈後飛行員就能開始做機動規避導彈了,先拉出各種機動誘使導彈消耗自己的能量,然後速度高度都下降的導彈就無法命中目標了。

近距離格鬥彈也是如此,飛行員可以通過各種不同的機動消耗導彈的能量,同時配合熱誘彈干擾導彈的飛行,最後達成脫離鎖定的目的,此外,對於被動雷達制導導彈。


被瞄準的戰機只要飛到敵人的後半球或者雷達無法照射的位置,導彈自然就脫鎖了,或者可以利用地形在地形之間躲閃,利用地面雜波和火控雷達無法穿透地形的特性使得敵人雷達無法鎖定,若是沒有地形可供利用,那就是雙方戰機之間的機動性比拼了,機動性更強的戰機可以使得敵人始終無法獲得足夠時間的雷達照射時長從而無法達成鎖定目的,甚至還能反過來鎖定攻擊方。

至於空地導彈的躲閃相對就更沒有難度了,因為戰機飛行高度較高速度較快,導彈飛到這個高度和速度都需要不少的時間,如果這時候雷達報警,飛行員只要做出幾次規避,導彈打空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事實上曾經有戰鬥機飛行員依靠速度和高度優勢連續躲開了六發地空導彈。可見被導彈鎖定並非直接完蛋。


紫龍防務觀察


戰鬥機本是就是一個發熱源,一般導彈都會配備紅外線跟蹤器,你怎麼飛它都會跟著你,加上導彈多,誘餌彈不夠用的情況下,很多戰鬥機都會被導彈追上。

現代導彈一旦鎖定目標很難被甩掉,原因有以下幾點:

1.導彈機動性一般大大優於戰鬥機。

2.導彈的飛行速度數倍於戰鬥機,留給飛行員的反應時間很短。

3.根據導彈制導方式不同(雷達、紅外、還有符合制導),選擇的應對方式就複雜得多,戰鬥機的被動防禦效果均非常低(不久前,沙特被擊落的F15就是很好的例子)。像電影裡面的帶著導彈秀機動性的場景不可能出現。

所以,導彈相對於飛機來說有比較大的優勢,一旦鎖定想要擺脫概率非常小。這裡多說一句:中距以上的空空導彈命中率就很低,因為戰鬥機有足夠的時間機動,可以選擇的干擾手段更多。

最後,是因為導彈並不是採用擊中才能爆炸的碰撞式引信,而是採用近炸引信,也就是說,導彈並不需要一定就能準確命中飛機,他只要能在可以殺傷飛機的半徑內爆炸就可以,他可以發射到一個大略的方位就可以,這對於飛機而言是很難躲避的,因為你無法判斷導彈的殺傷半徑,也許等到你準備機動的時候,他就已經爆炸了,他的碎片就已經損傷了飛機了,所以飛機很難躲避。

以前的紅外製導導彈的導引頭不是很先進,不能夠分辨發動機的尾噴口的熱源和其他熱源的區別,戰鬥機一旦被鎖定之後,可以利用其它的熱源擺脫導彈的跟蹤,比如向著太陽飛去。

一般的空對空導彈都是熱尋的導彈,依靠追蹤飛機發動機尾噴管巨大的熱能來攻擊目標。當飛機被此導彈鎖定以後,只能釋放高熱的干擾彈,同時做大過載機動來逃避導彈的追蹤。

有時干擾彈並不能誘騙到導彈,那就只能尋找天上最強的熱源,只有太陽了,所以一旦飛機被導彈鎖定,就會拼命向著太陽直飛,等導彈跟上以後,然後突然收油做大過載機動,導彈會尋找最強的輻射源太陽一直飛去,直到能源耗盡自毀。這樣的躲避方式只適用於白天,陰雨天也可以,因為戰鬥機在做逃逸的時候都是開加力超音速了,幾秒就能穿越雲層,見到太陽。




沙漠之湖


戰鬥機如果已經被導彈鎖定了,那麼躲開的幾率幾乎為0,很多軍事專家都講到,目前空戰基本就是:“發現即意味著擊落”,只要你的飛機在空戰導彈的不可逃逸區域內!也正因為如此,隱身戰機才成為了主流!

首先來說說導彈與戰鬥機的機動能力。到底哪是有人駕駛的,受人的承受極限的限制,戰鬥機最多隻能做到機動過載9G以內,超過了9G人體根本受不了甚至暈厥。而導彈個頭小、重量小,飛行性能也比戰鬥好,因此導彈可以輕易做出40G以上的機動,這完全就是連個概率的問題,現在的空戰導彈速度能導彈6馬赫,這對戰機來說就是噩夢,現在主流的中程空空導彈的不可逃逸區域達到了50公里以上,在這個區域的戰鬥機99%可能性被擊中,所以電影裡那種戰鬥機躲避導彈的情節在現實的戰場裡面是不存在的。

然後再說導彈的鎖定問題,由於半主動雷達的不靠譜,現在主流的中距空戰導彈都是在彈頭上裝入了這麼一個小型的雷達系統,導彈靠自己的主動雷達去探測目標,而戰機在發射導彈後不再需要繼續跟蹤,而是直接尋找搜索下一個目標,這就是現在主流的主動雷達制導導彈。例如AIM-120,俗稱“發射後不管“。

在火控雷達發現並多頂目標後,火控計算機將目標諸元比如速度、高度、方位等傳輸給導彈中後,導彈的彈頭雷達進行啟動對目標進行探測。探測到目標後向火控計算機發送鎖定目標成功,導彈點火發射!

之後就與飛行員無關了,這就是導彈與鎖定戰鬥機的一場不對稱的較量!由於空戰導彈的速度和機動性都遠遠大於戰鬥機,而且導彈是一直指向目標,那麼目標很難擺脫導彈雷達的探測,甚至在20公里發內內被鎖定目標都不知道導彈是從那個方向飛過來的,目標基本上沒有擺脫的可能!

至於紅外製導導彈基本上原理和主動雷達制導導彈類似,以前對付這類導彈很簡單,一邊機動一邊放出干擾彈,就能誘導導彈攻擊假目標。但是這些誘騙手段對導彈來說都過時了,現在導彈一般都有紅外成像功能或者直接電視制導,戰鬥機就基本擺脫不了導彈的追蹤。

既然導彈這麼厲害,戰鬥機該怎麼辦?未來的方向當然就是隱身和反隱身的角逐了,誰先發現對方誰就是優勢!


狼煙火燎


在現代戰爭中,空戰力量已經成為衡量一國軍事力量高低的重要標準。這就帶來了一個疑問,現代空戰中的主要武器,空地空導彈,一旦鎖定目標,那麼目標還能否機動規避。對於這種情況,現在國際上普遍的觀點認為難以規避。但規避導彈的襲擊也並非完全不可能,如果完全沒機會躲避,戰鬥機不就成了一次性的武器了嗎?花費幾千萬甚至數億美元的高價,只是裝備一款“一次性武器”未免有些小題大做。只能說戰機有一定的概率躲開導彈襲擊,但概率不高。

戰鬥機之所以難以迴避導彈,主要是因為速度和機動性都遠不如導彈。導彈的飛行阻力要比戰鬥機小很多,但地對空導彈和空對空導彈能承受的G要遠超過戰機。由於考慮到飛行員的接受能力,戰鬥機一般最多4-6個G,超過8G基本不太可能,這也決定了戰鬥機的載荷能力。而空地空導彈和地對空導彈能達到30-40個G,其在空中執行高機動的能力遠勝過有人機。如果要比拼機動性,恐怕戰鬥機沒法勝過導彈,自然也沒法躲避。

接著說速度,戰鬥機的速度一般在2馬赫左右,很少有超過3馬赫的戰機。而且速度超過3馬赫的戰機,往往中低空的性能比較差。實際上在空戰中,跨音速和中低速作戰的頻率遠高於高速作戰,因此有的飛機最大速度只設計到1.8-2.0馬赫。而導彈的速度,一般在4-6馬赫左右,以後會更快,而飛機的速度很難再提升,除非發展無人機。這樣看,如果比速度,戰鬥機也跑不過導彈。

然後就是干擾彈了,以前使用干擾彈是有效的,隨著空空導彈的技術越來越先進,干擾彈的作用也在削弱。現在比較流行的措施,一般是戰機攜帶電子干擾設備,用電子信號干擾來襲導彈。另一種是利用地形,爭取讓導彈撞山。但最實用的還是發展隱形機,戰機實現了隱身,對方雷達難以鎖定,這要比規避更管用。


兵說


戰鬥機作為現今世界在空中作戰最優異的一種軍備武器,它的各種性能都受到非常多的關注。而且在這個技術飛快更新的時代裡,戰鬥機的各項性能也是日新月異,現在的各種型號的戰鬥機,和以前的相比那簡直就是“碉堡了”。由於最新理念矢量發動機的應用,戰鬥機的飛行速度和各種難度極大的飛行姿態也是大有提升。而且在現在DC技術發達的今天,我們經常能夠從影視節目中看到戰鬥機在空中格鬥和躲避導彈的精彩畫面。我們都知道,戰鬥機主題是以攻擊為目的的存在,它的防禦能力是非常的弱的。雖然現在五代戰鬥機大都是採用了最先進的隱身技術,很難被人用雷達和一些電子設備發現,但是一旦被這些設備發現,肯定就會發射制空武器進行攔截。那麼戰鬥機一旦被髮射的導彈鎖定住了,那這架被鎖定的的戰鬥機還能憑藉自身的飛行特點躲過導彈的追擊嗎?相對來說,的確有些戰鬥機能夠在被鎖定後完成逃脫的,但是能夠成功躲過導彈追蹤的在總體上來說,佔的比例是極小的。

我們都知道,戰鬥機在被鎖定後自己是能夠發現的。就像當年美國支援給臺灣的U2戰鬥機一樣,當戰鬥機的機載電子裝置探測到追蹤的雷達信號,就會在機載雷達上顯示出來其具體的位置。

能夠幫助其躲過導彈追蹤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釋放其唯一的防禦裝備,干擾彈。干擾彈能夠實釋放熱量,具有和戰鬥機相似的性質特徵,能夠干擾導彈的追蹤。而且導彈如果撞到了干擾彈上,也是會觸發爆炸的。

如果幹擾彈起不到作用,那就只能靠飛機的機動性能來擺脫導彈的追蹤。如果在飛行員和戰機的能力都很強的情況下,只要能夠在讓飛機在飛行過程中能夠飛出導彈的探測範圍就能夠擺脫追蹤。

但是想要躲過導彈的偵查範圍,並不容易。目前世界上所裝備的地對空導彈的飛行速度都在4馬赫左右,而空對空導彈的飛行速度能夠到達6馬赫。而當今非得最快的戰鬥機也只能夠飛出3馬赫的速度。所以導彈留給戰鬥機反應的時間是及其有限的。

而且一點發射導彈,就不只發射一枚。在進行軍事打擊時,為了確保能夠成功攔截目標,多會發射多枚導彈用來達到補充攻擊的目的。所以在現在的導彈攔截下,能夠躲過攻擊的戰鬥機可以說是少之又少,這就是隱身戰鬥機的優勢所在。


水鏡曉先生


只要鎖定了擊落的概率就是100%,躲導彈?不存在的

要是戰鬥機很難很難鎖定,五代機用的著隱身化設計麼?隱身化設計降低的性能不是一點半點!

隱形戰鬥機最大的優勢就是rcs值小,更難被發現,更難被鎖定,但是難鎖定不是不能鎖定!隱身戰鬥機被發現了也只能坐以待斃乖乖等死

世界上是有過一些甩導彈的栗子。

伊拉克的mig25曾經一腳油門把美國的導彈給甩掉了的操作。

然而主動制導導彈越來越多,飛行速度也越來越快,導彈的飛行速度動輒數馬赫,戰鬥機依靠速度甩掉導彈已經是不可能了。

再比如說sr71之類的依靠高空高速,一般防空導彈夠不著的防禦方式,在現在也不成了,連衛星都能打下來了,戰鬥機不是更好追?

還比如說越戰時候利用初代紅外製導導彈很傻缺哪裡溫度高去哪裡的邏輯,誘騙導彈打太陽的栗子,現在?別想太多,導彈沒有那麼傻了。

至於扔紅外誘餌?這就是看臉,萬一有效呢?只可惜為了增加命中率,打飛機的時候是兩發導彈一塊走的,躲的了第一枚,躲的了第二枚麼?



當然還有人說什麼普加喬夫眼鏡蛇機動啊,費羅洛夫大法輪之類的機動來誘騙導彈。

但是麼要是操作的稍微快了一點,做完這種過失速機動後速度會慢很多,然後boom

做的正好騙過去一發導彈,然後第二發導彈過來了繼續boom

其次導彈的過載比戰鬥機強的不是一點半點!躲的了麼?

所以嘛被鎖定以後別掙扎了乖乖跳傘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