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戰機雷達搜索範圍為100km,配備200km的導彈有用嗎?

Soul俏兔子


如題主所言,超遠程的空空導彈的確是目前空空導彈和空戰模式的發展方向。空空導彈的射程超過戰機機載雷達的探測範圍並不奇怪,相反還是很有必要的。這也是現代空戰發展的大一個趨勢,兩者之間並不矛盾的。

(雷達和空空導彈都是空戰的主要武器)

首先,空空導彈的最大射程並不代表空空導彈的有效作戰射程。對於空空導彈來講,其存在一個理論上的不可逃逸區。理論上看,這個不可逃逸區的範圍大約是最大射程的一半左右。在這個不可逃逸區內,空空導彈的動力充足,能量機動能力很強,導彈的機動能力是要比飛機強的。所以在這個範圍內,空空導彈對於飛機的威脅最大。而在實際作戰中,由於飛機和導彈會不斷進行機動,所以實際上的不可逃逸區也不是固定的數值,不可逃逸區也不是真的逃不掉,而是反映導彈性能的一個範圍。不過,在不可逃逸區範圍內,空空導彈的性能最好,攻擊力最強。而超過這個範圍後,導彈的動力下降,機動能力減弱。在最大射程邊界時,空空導彈僅依靠動能餘量飛行,除非目標不做機動,否則擊中的幾率並不高。所以,導彈在最大射程時的實際作戰能力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在空空導彈的不可逃逸區中,導彈的機動能力要超過戰機)

其次,現代空戰中,戰機更多的是依靠體系作戰,而不是僅僅依靠機載雷達進行戰鬥。在空戰中,有衛星、地面雷達、預警機、偵察機、無人機以及人力偵查等方式提供完整的空情和地面信息數據。這些數據通過指揮控制系統數據鏈傳遞給各個作戰單元,再由執行不同任務的作戰單元各自對不同目標發動攻擊。因此,戰機完全可以通過數據鏈獲取自身探測不到的信息,從而完成作戰行動。這也是近年來超視距空戰發展的主要方向。如科索沃戰爭中,南聯盟空軍的一舉一動都被北約的預警機盡收眼底。一旦有飛機出動,預警機就會引導己方戰機進行作戰,戰場環境幾乎對於北約單向透明,南聯盟空軍幾乎毫無還手之力。

(預警機充當著現代戰爭千里眼的角色)

(被擊毀的南聯盟戰機)

此外,在有充足的空情信息保障下,超遠程空空導彈可以發揮更大的威力。超遠程空空導彈很適合打擊部署在後方的預警機、加油機等高價值目標。在近年來,超遠程空空導彈受到了各主要軍事強國的青睞,也代表了未來空中作戰模式的一個發展方向。

(俄羅斯研發的新型超遠程空空導彈)

(遠程空空導彈對預警機、加油機的威脅很大)

綜合來看,超遠程空空導彈的存在是新軍事變革中空中作戰模式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也是未來空戰發展的一個新方向。對於超遠程空空導彈的發展,是值得我們長期關注的。


戰情解碼


有用,也是增大射程也是中遠程空空導彈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就題目所說,戰機掛載的空空導彈射程超過機載雷達探測距離,是很正常的事。特別是近年來,對方隱身戰鬥機的出現使得我方機載雷達的相對探測距離相應縮短,比方說“F-22戰鬥機配備的雷達對於常規目標最大探測距離可以達到250公里,但是對於隱身戰機的探測距離則只有70公里,那麼其掛載AIM-120D空空導彈(最大射程約150公里)就沒用了麼?”顯然,事實並非如此。

▲F-22戰鬥機裝備的AN/APG-77相控陣雷達

要知道現代戰爭,無論空戰、海戰都開始趨於協同作戰。就戰鬥機來說,一般都是多機編隊(至少也是雙機編隊)出擊,實戰中幾乎不存在戰鬥機單獨出擊的情況。而絕大多數現代化國,都會裝備預警機、天基衛星、陸基防空網、海基相關探測傳感器等,將這些系統、傳感器的信息、數據進行交互協同,是成功解決本題目問題的主要方法。

▲AIM-120先進中距空空導彈

多機協同制導遠程空空導彈

最為簡單、常見的多平臺協同制導空空導彈方式就是“雙機/多機協同作戰”,其實中遠程空空導彈技術的發展,也是促使這種戰機作戰方式不斷進步的動因之一,現代空軍的作戰的模式也逐步從“傳統的單機發射/制導作戰模式可發展為多個戰機平臺通過全新的作戰方式協作完成空空導彈的發射與制導“。目前,雙機/多機協同制導基本有三種典型的作戰模式:

▲F-35雙機協同作戰

1、接替式制導,A戰機探測目標信息,發射空空導彈,但是由於本機機載雷達持續探測、照射目標提供中制導存在困難或者因為遇到特殊情況或敵情必須放棄制導時,可以通過戰術數據鏈選擇B戰機為接替制導機,傳輸相關的導彈和目標信息並脫離戰鬥,此時B戰機利用獲得的數據及本機設備為空空導彈繼續提高中制導,直到導彈進入主動末制導狀態。

2、全委託制導,前方探測的B飛機發現目標,通過機間數據鏈將信息共享給掛載中遠程導彈的A戰機,A戰機根據目標指示信息進行解算,滿足發射條件後即發射空空導彈,向B飛機傳輸導彈發射初始參數並脫離。空空導彈經過初始程序制導後,由B戰機進行中制導。

3、共同制導,這種方式要求A、B戰機均不能脫離戰鬥,實戰中應用意義不大,就不在此贅述了。

綜上可知,具備現代化協同作戰能力的飛機和導彈之間,能夠相互建立通信、數據傳輸,成為實現”A射B導“的關鍵,例如美國的AIM-120D、歐洲的”流星“等空空導彈,基本都裝備了雙向數據鏈。

▲歐洲”流星“中距空空導彈

多機協同制導,我們還應注意到預警機的作用,預警機作為現代戰爭的空中大腦,在空戰中的中樞地位不容忽視,戰鬥機與預警機協同編隊作戰,預警機雷達超遠的探測距離為空空導彈提供中繼制導信息,也是其基本工作之一(如下圖)。

▲多機協同作戰及預警機隊空空導彈制導交接示意

多平臺網絡化制導空空導彈

現代的中遠程空空導彈動輒射程一兩百公里,未來可能會發展到200-400公里的射程,使得空空導彈的飛行距離遠,飛行時間較長,其中大部分距離和時間都處於導彈的中制導階段。單單依靠導彈載機本身的機載雷達和傳感器作為中制導來源,不僅可能在探測距離上力有不逮,長時間的單機飛行制導,也容易被敵方發現、擊落。因此,多平臺、網絡化、協同一體作戰就成為了解決相關問題的辦法。

▲美軍正在建設、完善的NIFC-CA海軍一體化防空火控項目,是空海一體化的典範

美軍目前普遍裝備的“協同交戰系統”(CEC)已經能夠連接網絡內各探測節點,不再侷限於單個武器裝備的戰鬥,而是協調網絡內所有的設備,以最佳位置、最佳方式、最佳武器來對付敵方目標,解決了傳統裝備依靠單一傳感器性能有限或被摧毀時造成殺傷鏈斷裂的問題。在CEC的基礎上,美國海軍又開始建設NIFC-CA海軍一體化防空火控項目。

▲美軍NIFC-CA三種殺傷鏈體系示意

實際上NIFC-CA將美國海軍的航母、水面艦艇、E-2D預警機、天基探測衛星、F-35C戰鬥機、F/A-18E/F戰機、E/A-18G電子戰機、無人機全部納入網絡信息交互系統,實現信息共享,協同指揮,通過海、空、天等多種遠程傳感器平臺,實現探測、引導、攻擊。而戰機上裝備的空空導彈只是該系統攻擊武器的一小部分而已,此時導彈的制導不會單單依賴單機機載雷達的性能,可以為空空導彈提供中繼制導信息的傳感器節點有很多。

▲早期的AIM-120A空空導彈

而對於空空導彈本身,其能夠接受其他傳感器制導信息的能力也很重要,AIM-120D空空導彈加裝了雙向數據鏈,在導彈擊毀目標前,不僅能夠實時接受載機或其他傳感器平臺為其提供的制導信息,還能將自己探測到目標數據發回給載機並分發給網絡內的其他平臺用以評估、解算,這成為中遠程空空導彈實現遠距離精確攻擊的關鍵。

因此,對於中遠程空空導彈來說,在完備的協同交戰和探測體系下,載機本身的雷達性能或者作戰位置不利將被系統其它傳感器節點彌補,所以導彈的射程可以很遠,而載機雷達本身的探測距離可以比較近(當然也是越遠越好),這也是發展網絡中心戰的真意之一。


裝備空間


有用

其實不管是從你的假設來說還是現實,戰鬥機搭載的導彈最大射程,有超過戰鬥機雷達最大搜索範圍的情況,但是隨著新時代相控陣雷達的進步,新式的戰鬥機就很少出現這種事情了。

首先你說的200公里,我理解是最大射程200公里,在空對空作戰理論中有一個叫做不可逃逸區的概念,也就是說在導彈視場範圍內,有一個角度形成一個錐形扇面,然後配上距離就是一個不可逃逸區的模式。

通常來說不可逃逸區的距離通常在導彈最大射程的50%左右,很多人常規的理解我空空導彈射程200公里,那麼我就在200公里發射,這是極度錯誤的認知,你剛好距離敵機200公里發射,那麼敵機突然調頭就超過了200公里,你的導彈不就脫靶了嗎?

這是空對空作戰理論中的一個常識,以AIM120中距空空導彈為例,大約最大射程約120公里,不可逃逸區大概在60公里距離(不同型號有細微差別),角度跟導彈設計性能有關屬於機密也不會告訴你。

在實際使用的情況下60公里的探測距離就具備實用性,但是戰鬥機的雷達還是看的越遠越好,你畢竟先敵發現的話你更能做好戰鬥準備。

所以戰鬥機雷達搜索100公里,而它帶的空空導彈最大射程200公里,不可逃逸區距離大約在100公里左右,因為戰鬥機被鎖定之後還會進行大幅度的機動,而導彈在追追蹤的過程中同樣大幅機動,所以會大幅度壓縮導彈的有效射程,機動越劇烈有效射程越短,通常來說只會更短這是因為目標是機動的,多餘的機動浪費你的燃料犧牲你的最大射程。


李曉偉


這個問題是故意刁難。就像問一個人是一米的腰圍,為什麼穿二尺褲腰的褲子?

射程200公里的導彈,其制導雷達一定大於200公里。

除非是遠程對地攻擊導彈,預先設定了目標信息。到達發射區後就發射。


一葉楓流O靈似舞妖


當然,俄羅斯一直是這樣,雷達搜索30公里,配備的導彈宣傳是射程50公里,實際能打下的距離二十公里客機。


高度決定視野


你忘了數據鏈。


分享到:


相關文章: